宇十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九月二十一日卯正,楊安玄照例來到建春門外,準備進建春門從承華門入東宮,遠遠發現情形不對。

建春門關閉,門前中軍屹立,封住去路,城門外聚集了一堆官員,正交頭接耳的議論。

看到幾個東宮相熟的小官,楊安玄擠過去問道:“何兄,建春門為何關閉,什麼時候放行?”

何鳴搖頭道:“愚也是剛到,聽說宮中進了生人,這城門不知何時才能開放。”

楊安玄打量著駐守的將士,認出一個熟人,驍騎軍校尉馬宏。

到東宮任侍讀,往來諸門時常與馬宏遇上,不打不相識,這個馬宏很有眼色,看到楊安玄總要上前說上兩句,語多奉承。

楊安玄也有心交好,請了幾次到酒肆、妓樓飲酒,又介紹陰敦、劉衷等人以及東宮的一些官員與他相識。

馬宏感覺楊安玄待人真誠,出身也是兵家,貴為東宮侍讀卻沒有士人的虛架子,與自己稱兄道弟毫不避忌,交情便結下。

得閒與楊安玄、劉衷等人到校場上射箭,馬宏對兩人的箭術十分佩服,兩人也未藏私,指點了馬宏幾句,讓馬宏感覺受益匪淺。

等楊安玄走近,馬宏輕聲道:“宮中大變,情形不明。”

楊安玄腦袋“嗡”的一聲,他想起一事。史書記載司馬曜因酒後戲言,被張貴人用被子捂死,莫不是天子駕崩(1)了。

建春門外人越聚越多,大夥都感覺到宮中有變,面色驚惶地議論著,楊安玄此時已經料定是司馬曜死了。

“國王死了、國王萬歲”,新君司馬德宗是個什麼也不懂的傻子,權力將落入會稽王司馬道子的手中,隨著王恭起兵,亂世來臨。

耳邊聽著眾人越來越響的議論,楊安玄默不作聲地思索著自己的將來,風險與機遇同在。

建春門開啟尺許,從裡面擠出個黃門郎,面向眾人高聲念出一些人的名字,楊安玄聽清東宮侍讀四人在內。

“除了唸到名字的人,其他人可以歸家了。”黃門郎尖聲宣佈道。

依照官職大小,眾人排成一列,隨著黃門郎從開啟尺許的城門擠了進去。

黃門郎直接引著眾人來到大司馬門,楊安玄看到大司馬門外已經站著一堆朝庭的官員,面容悲慼。

西堂的殿門前已經掛起了白幡、白縑帳等物,真的是司馬曜死了。

楊安玄支起耳朵聽著四周的議論,天子是昨夜在睡夢中魘崩(2)的。

宮中連夜派人向會稽王、琅琊王、譙王以及王珣、謝琰、王國寶、孔安國等人送訃音。

王國寶得知訊息後,命人備馬急馳。之所以這麼急,王國寶自有打算。他是中書令,掌傳宣詔命,搶先入宮撰寫遺詔,讓自己輔政,便能與會稽王分庭抗爭。

宮中大變,燈火從大司馬門一直亮到宮城門前,王國寶在宮城前跳下馬,大步往裡闖。

今夜當值的是侍中王爽,當門攔住王國寶,厲聲喝道:“太子未至,任何人不得擅入,違禁立斬!”

王國寶急得直挫手,他與王爽向來不睦,知道王爽無論無何也不會放自己進入,機會已失,急也無用,只得轉身回府。卯時,會稽王司馬道子迎太子入太極殿,召重臣入殿商議新君從開始之事,楊安玄到來之時,大殿內還在商議。

約摸又過了一刻鐘,侍立在殿門前的黃門侍郎呼道:“天子登基,眾臣跪拜。”

楊安玄跟著眾人朝著太極殿內叩頭。就這樣,太元二十一年九月二十一日,太子司馬德宗即位,大赦天下。

…………

東宮內重臣已經議定,司馬曜諡號孝武皇帝,廟號烈宗,暫在西堂設祭。

設白縑帳,將錦席換成蓐(草蓆),榻改成素床,軺輦、版輿(木製的輕便坐車)、細犢車用白布裝飾。

經幡從皇城漫延至建康城四處,各寺派出高僧日夜誦經替孝武皇帝超度亡魂。

又有旨意下,一年之內禁婚嫁,百日不準作樂,四十九日內不準屠宰等等。

一連數日,楊安玄都住在太極殿外搭起的蘆棚內,擔任接引的職司,引導前來祭拜的臣子們出入。

九月二十三日,尚書左僕射,兼太子詹事、吏部尚書王珣上奏,“會稽王道子,誼兼勳戚,應進位太傅,領揚州牧,假黃鉞”。

天子准奏,令會稽王在朝攝政,大小政事一律諮詢。

楊安玄暗歎,司馬曜死後,司馬道子權位更重,聲威益盛。

朝中大小官員個個諂笑奉承,恨不得趴在地上替司馬道子掃掉地上的灰塵。

袞袞諸公,皆是趨炎附勢之人,滿朝文武,無不諛媚司馬道子。

這幾日看到王國寶時刻相伴在司馬道子身側,看樣子重得會稽王的歡心。有一次王緒從楊安玄身旁經過,惡狠狠地瞧了他一眼,從鼻孔中冷哼一聲,拂袖而去。

楊安玄心中暗凜,與太原王家結怨已深,南籬門外的暗殺已是不死不休之局。

在腦中回憶了一下王國寶與王緒的下場,心中冷笑,冢中枯骨離死不遠矣,不過在兩賊滅亡之前要保全好自己。

九月二十八日,平北將軍、兗青二州刺史王恭從京口入京臨喪,送孝武帝入隆平陵,王恭是孝武帝皇后王法慧之兄。

恰逢楊安玄當值,在前面引這位先皇國舅入西堂祭拜。王恭四旬年紀,面容儒雅,兩眼通紅,入堂跪拜,以手擂地,號哭出聲。

楊安玄心知這位是王國寶的掘墓人,得尋機在他的心中留下印象,借其勢抗衡王國寶。

痛哭多時,王恭止住哀聲,以手扶地準備站起。

侍立在一旁的楊安玄搶前一步,伸手扶起王恭,輕聲語道:“朝局不穩,將軍身系時望,當為國保重。”

眾目之下,楊安玄只能吐出一句話,然後鬆開王恭的手,退在一旁。

王恭掃了楊安玄一眼,轉身出西堂前往太極殿。

太極殿,天子司馬德宗居中而坐,依舊是如同泥雕木塑,木然地看著王恭跪拜行禮。

琅琊王司馬德文替兄長道:“王刺史請起,一旁安坐。”

司馬道子坐在天子的左下側,看到王恭目光露出忌憚之色。王恭是孝武帝的親信,當年為自親待,時常勸己專掌朝政,結果被王恭告知孝武帝,袁悅之不久被便誅殺了。

如今孝武帝已死,自己初攝政,保持朝庭內外的和平相處猶為重要。司馬道子和聲道:“王刺史辛苦了,先帝突逝,國事多艱,還望王刺史輔佐新君,共克時艱。”

王恭正顏厲色地道:“這是臣的本份,自不用會稽王交待。大王攝政,重任在身,縱是周公、伊尹亦感吃力,願大王採納忠言,遠離奸佞小人。”

說這話的時候,王恭的眼光直視著對面的中書令王國寶。

司馬曜死後,王國寶轉而又諛媚司馬道子,司馬道子被他迷惑,朝中諸事多與他商議。

孝武帝死得突然,沒有立下遺詔,原本受天子重用的王珣、王雅等人沒了輔政的實權,只得任由司馬道子擺佈。

王國寶又恨又懼,麵皮輕輕地抽動,一語不發。

司馬道子強笑道:“王刺史所言甚是,本王自當效仿周、伊二公,盡心盡力輔佐天子。朝中諸位大臣都是先皇留下的忠貞之士,眾人會與本王一道齊心協力輔佐天子,守護宗廟社稷。”

王恭朝寶座上的司馬德宗拱手道:“萬歲,臣以為尚書左僕射王珣、右僕射謝琰、太子少傅王雅、太常孔安國皆是先皇遺給萬歲的棟樑之材,萬歲當下旨命這幾人為輔政大臣,與會稽王一道參議國事。”

司馬德宗木然不語,琅琊王司馬德文侍立在身側,不知如何應答,只得用目光望向司馬道子。

司馬道子怫然不悅,這個王恭太不知進退,自己以和為貴一再容忍,不料其居然當著眾臣的面掃自己的面子,要奪自己手中權柄。

“此事容後再議”,司馬道子冷聲道:“諸位,便議到這裡,散朝吧。”

眾人起身施禮,依次步出太極殿。

王恭來到殿門外,仰天長嘆道:“榱棟雖新,恐不久便有《黍離》之嘆矣!”

一甩衣袖,也不與其他人敘舊,大踏步走下臺階。

經過堂前搭的蘆棚時,王恭腳步略緩,望著站立在棚前的楊安玄,問身邊的一名官員道:“棚前那個年輕人是誰家子弟,王某怎麼不識?”

那人應道:“是東宮侍讀楊安玄,就是寫《小窗幽句》的弘農楊安玄,他去年才進的京。”

王恭點點頭,衣袖飄飄離開了皇城。

東堂,司馬道子與王國寶對坐飲茶。

王國寶憤聲道:“王爺,那王恭狂妄至極,居然在大殿之上口吐狂言,王爺不可輕饒了他。”

司馬道子嘆道:“朝庭剛逢大亂,還是以和為貴。王恭雖然言辭嚴厲,卻也是一片為國忠心,孤王希望他能放下成見,與國寶共同輔佐本王。”

王國寶剛要說話,王緒匆匆走進大殿,施禮後道:“王爺,方才王刺史走出大殿,高呼‘榱棟雖新,恐不久便有《黍離》之嘆矣’,怕是心存怨望。”

司馬道子怒哼一聲,“當”的一聲將手中杯擲在地上。

王國寶端起茶杯飲了一口,這個王恭一直便是自己的對頭,他的弟弟侍中王爽在先皇駕崩時攔住宮中不讓自己寫遺詔,說起來還是同族,分明是冤家對頭。

會稽王氣得擲了茶杯,顯然對王恭恨之在心,自己尋得機會,定勸說王爺除去此人。

7017k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膽小如鼠九皇子,一刀能殺九十九

膽小如鼠九皇子,一刀能殺九十九

種花家小熙
林峰魂穿太宣九皇子,開局便是生死危機的局面。林峰:這還玩個雞毛,直接寄……嗯? 大兄,你的太子妃竟有這等美貌?那我也不是不能再掙扎一下!不過再怎麼掙扎,似乎也難敵他國的國力過於強盛啊,這……叮,嘎嘎亂殺系統已啟用! 這讓朕如何是好啊!
歷史 連載 2萬字
地主家沒有餘糧啦

地主家沒有餘糧啦

芒鞋女
西南大旱,莊稼顆粒無收,無數百姓逃荒而去, 唯獨近溪村村民齊齊整整,頗為淡然,一問,原來是有地主救濟。 趙家的田地今年休耕,損失並不嚴重,有趙家幫襯,日子雖難,但能過。 可趙家不這麼想,眼瞅著動亂要來了族裡人還無動於衷,都快急瘋了。 這日,趙家把糧倉一開,領著全家人先逃了。 他們一走,族裡人奔走相告,“地主家沒有餘糧啦,趕緊逃難去啊!” 這是一篇古代逃荒文。 本文將於12月27號(週三)入v,希望
歷史 連載 5萬字
將門梟虎

將門梟虎

江左俊傑
僱傭兵穿越到大楚國,成為百戶所軍戶吳年。家裡頭窮的叮噹響,還有一個每天被原主暴打的童養媳。 北邊的蒙元人漸漸強盛,頻繁南下劫掠,大楚國朝不保夕。
歷史 連載 359萬字
囚妄

囚妄

止御
大啟三百五十五年——沐景風繼位,號敬淵帝 江湖勢力紛爭,內有亂臣賊子禍亂朝綱,外有強敵虎視眈眈 十五年前一名女嬰被抱到一處山門外 十五年後,臨淵閣有一名喚斷鴻的少女私自下山遊歷尋找自己的身世 剛一下山就意外被捲入一場皇權貴胄以及國家間的紛爭中,在此期間無意中發現自己的族人皆是死於非命 在下山期間情竇初開的息斷鴻對身為祭妡閣閣主兼國師的某個面具男一見鍾情 祭妡閣作為大啟境內最大的山莊,背後勢力連敬淵
歷史 連載 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