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1章 歷史題材的改革文學
坐望敬亭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十月的第三週,《當代》編輯部被招到了前樓會議室開會。
今天社裡各編輯室的骨幹力量都被叫來了,會議由總編衛君怡主持。
覃朝陽問林為民:“這不年不節的,開哪門子會?”
開會是總編室通知到林為民,林為民再通知編輯部的同事們,故此覃朝陽才問他。
林為民說道:“說是要討論一下明年的發稿路線。”
今天的會老懞不在,不用參加,覃朝陽和林為民是編輯部的主力,兩人聊了幾句,摸不清具體情況。
等到會議開始,衛君怡發言。
大意是近一年時間文壇的關注方向正在發生急速的變化,最顯著的一個現象是發表的長篇當中,寫改革的越來越多,不僅是出書種數增多,題材面也較之兩三年前更廣。
這其中還有個現象就是改革文學的“長篇化”。
前幾年改革文學發軔之時,基本以短篇、中篇。
但是現在,越來越多的改革文學作品是以長篇的形式出現在讀者面前。
這種變化所反映的更加深入的問題是,改革文學正開始慢慢的將改革的精神保留到文字的敘述當中,作為一種基本的理想繼續作用於文學。
說的更直白點,就是改革文學越來越像個殼子了,什麼東西都開始往裡裝。
所以,改革文學變得越來越雜糅、綜合,故事線索、人物關係、時間交叉等方面都變得更為複雜。
衛君怡又拿今年社裡再版的長篇《沉重的翅膀》來舉例。
《沉重的翅膀》是作家張婕創作的長篇,國文社首次出版於1981年。今年再版,相比於81年那一版有了重大的調整,只在第一章內容裡就加入了一千多字關於生計的描寫。
“這充分說明了改革文學的題材領域正在逐步擴大,對人的關懷也更加細微……”
“改革英雄喬廠長‘上任’已有五年之久,模式單一,再加上時間的洗滌,客觀上已經產生了讓讀者們審美疲勞的弊端。
純文學也不能侷限於單一的寫作方式,束縛於政策圖解之中。因此,即使是改革文學,也必須要更具可讀性,才能夠吸引更多的讀者……”
眾多同事在聽到衛君怡說到這裡的時候,忍不住朝林為民望了過來,眼神怪異。
前不久林為民剛要搞叢書,說是要強調通俗性,今天總編開會說要有可讀性?
湊巧也沒有這麼湊巧的吧?
大家合理懷疑林為民一定是得著衛老太太提前面授機宜,才搞了這麼一出。
為民同志可以啊,現在跟領導的關係都混到這種程度了嗎?
大家不禁開始回想起林為民往日裡跟衛老太太的接觸,別看每次這小子總是捱罵,可實際上吃虧的事從來沒沾到過,全是佔便宜的事。
幾個來參會的編輯部同事越想越覺得有道理,再次看向林為民,眼神都不一樣了。
“在這一年時間裡,通俗文學已經悄然興起,對於純文學構成了相當大的壓力。《故事會》雜誌發行量高達三百多萬冊,《山海經》更誇張,已經突破了四百萬這個關口。
我們社裡賣的最好的雜誌是《當代》了吧?最多的一期也不到二百萬冊,以後這個差距恐怕會越拉越大。
同志們,我在這裡給大家透個氣。十二月份,上面會頒佈一份檔案……”
衛君怡說到這裡,所有同事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他的身上,大家都知道,能讓她如此嚴肅對待的檔案,絕對非同小可。
“這份檔案討論的是關於期刊出版發行實行自負盈虧的問題。”
“轟”的一聲,會議室內在衛君怡說完這句話之後如同一鍋熱油內被倒進了涼水,炸開了鍋。
建國以來,國內的所有報刊雜誌背後都是各個級別的政府機構、國營單位,吃的都是財政飯,盈虧從來不在大家的考慮範圍內。
現在,國家竟然要實行期刊自負盈虧,這得有多少家刊物要倒掉啊!
不是大家悲觀,而是大家太瞭解如今國內的期刊情況了。
這幾年時間,全國各個地方的刊物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冒出來,絕大部分都是各地自己搞出來的,基本都是靠背後的各級單位撥款維持,真正能夠做到自負盈虧的,少之又少。
很簡單的道理,一份地方刊物,通常的銷量幾千冊到幾萬冊不等,個別影響力較大的刊物可以達到十萬冊以上的銷量。
以每期發稿三十萬字來計算,稿費標準再低,每期的稿費支出少說也是兩千塊錢左右。
再加上人工、行政、發行等各項支出,不算印刷費用,賣個一兩萬冊是根本回不了本的,至少也得是五萬冊以上才有可能達到收支平衡。
可問題是,別看這幾年國內很多純文學雜誌動輒都是幾十萬冊、上百萬冊的銷量,但那很大程度上屬於倖存者偏差。
《人民文學》、《收穫》、《當代》、《十月》、《花城》、《鐘山》、《燕京文學》、《滬上文學》、《青年文學》……
刨除這些全國的一二線文學雜誌,真正能夠做到期期銷量五萬冊以上的地方刊物有幾家?
答案是:屈指可數。
而一旦這份檔案下發,等待這些刊物的命運只有一個:停刊。
唯一可以畫上問號的是停刊的時間,看看哪家刊物撐得時間相對長一些而已。
想到這裡,大家不禁感嘆起來。
身在國文社,背靠的是國字號的牌子,社裡有《當代》、《人民文學》這種每期行銷上百萬冊的一線雜誌,哪怕是偏向紀實、史料性質的刊物《新文學史料》每期都可以賣到六位數。
所以大家震驚歸震驚,但是對於即將要下發的檔案是沒有切膚之痛的。
心中除了震驚,更多的是惋惜。
衛君怡的講話進行到了後半段,提到了《當代》編輯部之前拿到社裡編前會的那部《便衣警察》。
“現在改革文學的內容正在逐步橫向發展,發展出不同的分支,《新星》的發表為改革文學提供了一個新的分支,那就是官場。
近一年我也看到了一些涉及到反腐、刑偵內容的,應該說這些都是改革文學的變種,他們未來很有可能成為支撐文學持久走下去的重要分支。
就比如《當代》之前拿出來的《便衣警察》,為民當時給出的審稿意見是:通俗性很強,但文學性不足,所以放到了長篇精選叢書裡。
這部就很符合現在改革文學的發展方向……”
被領導當成三好學生表揚了一番,《當代》算是在社裡的各個編輯室面前出了個風頭。
開完會之後回到編輯部,大家圍住了林為民。
他們最關心的當然是,林為民為什麼會未卜先知,居然開會之前那麼多天就開始佈置叢書的事。
林為民一臉懵逼,我他麼哪兒知道啊!
他是根據自己對歷史的瞭解,而今天的會議,他只能歸結為是對於文壇大勢的把握。
自己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像衛老太太這樣的才算是高瞻遠矚吧?
林為民心中不禁升出幾分敬佩之情。
會後的編輯部討論的很熱烈,今天的會議主題談到的不光是改革文學的問題,更多的是對未來發稿方向和路線的探討。
改革文學之所以受到重視,很大程度上跟大時代的背景有關。
除了改革文學之外,更值得重視的如何能將的藝術性和可看性融合。
蒙偉宰回到編輯部後,林為民向他傳達了一下今天會議的精神,他沉吟很長時間。
“改革文學作為一個文學型別經過這幾年的發展,型別的不斷龐雜是不爭的事實,看來以後是有必要對這個方向進行重點傾斜的。”
林為民卻蹙眉道:“要是作品足夠優秀,誰不願意登呢?可事實是,很多投稿的作品題材老舊、情節流於俗套、人物扁平,真的撐不起‘改革文學’這個大帽子。”
“唉,這倒是個問題。改革、改革,沒想到把自己給改革了。照這個路子發展下去,好像什麼都可以往這裡裝。”蒙偉宰嘆道。
林為民道:“這倒是。你看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其實就是官場,也可以算作是改革文學的一個變種嘛!”
蒙偉宰笑道:“這麼說起來的話,我們刊物也算是提前把握了時代脈搏。”
“哈哈!”
玩笑了一句,蒙偉宰道:“玩笑歸玩笑,這個方向是對的。歷史題材中的‘改革文學’,這個方向可以挖掘一下。不過二月河的《康熙大帝》側重權謀,還是差點意思。”
林為民點點頭,“確實。”
說到這裡,他心中靈機一動。
“要不……我寫一本?”
蒙偉宰詫異的看向他,“你寫一本?寫歷史題材的‘改革文學’?”
“對啊。這倒是個沒嘗試過的型別,我覺得可以嘗試一下。”
蒙偉宰的表情透著幾分不信任,讓林為民很受傷。
“領導,您這就過分了。我一心為公,你那是什麼眼神?”
“我什麼眼神?我的眼神很正常。伱小子看過幾本史書?就敢寫?”
林為民狡辯道:“我是寫,又不是寫《史記》,是主體!”
“行行行,你願意寫就寫。要是真寫好了,說不定也是給那幫作家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思路。”
林為民戲謔笑道:“那以後我這本就是他們的老祖宗了!”
“又開始胡說八道,你這張嘴就不能謹慎一點?”
“知道了,那沒事我就先走了。”
從蒙偉宰辦公室出來,林為民腦子裡仍在思考剛才的話題。
他沒有開玩笑,半年多時間沒動筆,他確實有點技癢,恰好今天談到了這個話題,又是自己從來沒嘗試過的題材,他現在想想居然有點躍躍欲試的衝動。
回想著後世看過的那部神劇,對比其他的歷史題材改編的電視劇,這部電視劇簡直如鶴立雞群。
林為民有信心,如果把它拿來改成的話,效果同樣不同凡響。
想好了下一部作品的內容,林為民感到身體裡積蓄了半年的力量在勃發,好長時間沒有這種感覺了。
林老師的大刀已經飢渴難耐!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