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伏壽見劉協如此說話,只當其還在對衣帶詔洩露一事耿耿於懷,也沒有多想,當下道:“許是某個大臣家中事機不密,被眼線探知了去?”

“陛下雖然受一時挫折,但那人也不能隻手遮天,其懷城所做所為,定然會激起全天下的不平。”

“只要陛下隱忍些時日,妾相信遲早會有轉機。”

劉協聽了,面上卻是露出了一絲自嘲之色,“朕還有翻身的可能嗎?”

“說來也多虧了朕的天子身份,不然早已經成為城頭上的一具屍體了吧。”

伏壽趕緊道:“陛下定然不會有事,妾相信陛下定會成為一代明君。”

劉協卻是有些魂不守舍,“明君什麼的,還是算了。”

“朕連身邊人的心思向背都不知道,談什麼英明。”

“你說,這次洩露機密的,是不是朕身邊最信任的人?”

伏壽聽了,心頭一跳,劉協怎麼如此執著於此,這話似乎意有所指?

她遲疑道:“陛下是在懷疑誰?”

劉協冷笑道:“我要是知道,何必問你?”

伏壽只得道:“此事連陛下都不清楚,妾就更不明白了,實在不敢妄言。”

劉協聽了,嘴角彎出一抹嘲諷之色,“朕雖貴為天子,但終究還是人,並沒有預見未來,明察秋寒,諸事皆知的能力。”

“天子的耳目,就是身邊的近侍和滿朝文武大臣。”

“要是這兩者都沒有用了,天子有何耳目可言?”

“你說說看,朕身邊有幾個值得信任的?”

伏壽猶豫了一下,因為她多少也聽出來了,劉協似乎是對身邊的某些親近的人產生了懷疑,可能他覺得,衣帶詔的事情,就是身邊的這些人洩露的!

伏壽心思急轉,因為她的父兄,都是天子身邊近侍!

她的父親伏完,襲爵不其侯,娶桓帝女陽安長公主為妻,歷任侍中、執金吾,去歲因扶住劉協東歸有功,升了輔國將軍。

他的長兄伏德,現為執金吾,同樣因東歸護駕有功,封了列侯。

按道理說,伏壽這一家極盡恩寵,乃是劉協最為信任之人,但偏偏在衣帶詔一事之中,伏家並沒有參與,所以在之後曹操的清算中,得以逃過一劫。

前日伏壽回想起來的時候,最初心裡極為慶幸,心道怕是劉協擔心自己,所以才沒有讓伏家參與衣帶詔一事?

但如今聽劉協口氣,好像內情並不簡單,難不成劉協竟然懷疑伏家洩密不成?

想到曹操殺死王子服等人後,還專門和朝中大臣單獨見面,其中也包括自己父兄,但到底談的是什麼,諸人都諱莫如深,伏壽突然感覺有些後背發涼。

雖然她相信自己父兄,但如果,萬一,事情真的和他們有牽連怎麼辦?

她忍不住瞟向劉協,卻發現對方眼中死氣沉沉,當下心中焦急,以劉協的身份還是有東山再起的可能,但若是喪失了對身邊人的信任,失去了心氣,便難以成事了!

她心內斟酌,但一時間不知道該說什麼好,只得默默低下頭去。

馬車載著相對無言的兩人,一路南行,遮蔽漫天的雲朵被風吹散,漸漸裂成兩半,中間出現了一道巨大的裂痕,彷彿像一張大口咧開,嘲笑著這片大地上的失敗者,然後等待將其一口吞下。

馬超不想失敗,他想做個贏家,但偏偏他使盡了渾身解數,就是拿不下眼前的趙雲。

兩邊已經交戰大半天了,兵士各有死傷,但明顯涼州軍這邊損失要大得多,這讓馬超焦躁無比,張燕怎麼還沒有趕來?

他本能嗅到了一絲不妙的氣息,把槍一擺,就要回陣整軍,但此時趙雲槍勢卻是纏了上來,擺明不讓馬超離開。

馬超連線變換了好幾套招數,都沒能拉開和趙雲之間的距離,登時醒悟過來,對方還保留了不少力量,這是想把自己拖住!

張燕那邊怕是出事了!

想到這裡,馬超無心戀戰,大喝一聲,全力連出三槍,捅向趙雲頭臉,趙雲回槍遮攔,馬超早已經逃出圈子,往本陣而走。

趙雲見了,命令幽州軍趁勢全力掩殺,登時場上涼州軍傷亡驟增,只得節節敗退,但等趙雲殺到對方陣中時,卻發現馬超早已經帶著部將親信退走。

趙雲自然不會放過這等機會,當下帶兵衝殺,馬超帶來的西涼軍小半逃走,剩下的或死或降,但趙雲卻是心有遺憾,馬超不僅武藝好,連心思也很是縝密,自己拖著對方大半天,就是為了等袁熙回軍,包抄其後路,將其全殲,眼下這想法倒是落空了。

又過了半個時辰,袁熙才帶人從北面趕到,趙雲說了情況,請罪道:“未能將其留下,請公子降罪。”

袁熙擺手道:“子龍已經做的足夠好了。”

“何況眼下目的已經達成,留下來也只是和西涼軍打消耗戰,如今已經入冬,只會徒增兵士死傷。”

“現在全體拔營,回軍北上幽州!”

一眾將士們雖然臉上有些許遺憾之色,但聽到終於能回家過年,臉上不由自主露出了笑容,自從一年前從幽州出發,他們整整打了一年仗,也是身心疲累無比,如今能夠回家過年,和家人團聚,有什麼比這個更好的訊息呢?

袁熙捕捉到了眾人神色,心下也是一嘆,看來自己這次及時抽身的決定,起碼在這點上來看是做對了。

他讓閻柔鮮于輔從幷州道北上,返回北新城周圍佈防,同時派親信給在太原郡的高幹帶去了一封信,商談來年出兵事宜。

然後他讓太史慈徐晃領兵出黑山東部隘口,到冀州魏郡,然後北上易京,再回到薊城。

此舉是為了個袁譚袁尚一個訊號,讓其明白自己是還有餘力介入鄴城爭端,從而讓其不能輕易內鬥,暫時能夠齊心對付黃河南岸的曹軍。

雖然袁熙也明白,此舉並不能改變大局,也不是過聊勝於無的表態罷了。

袁譚袁尚遲早會打起來,兩人的矛盾已經是不可調和,不過如今袁熙已經調整好了心態,既然暴風雨避不開,就讓它來的更猛烈些好了,自己也會藉著驚濤駭浪成長,以更加成熟強大的姿態,去奪取整個天下。

趙雲張遼則是隨著袁熙從黑山通道返回幽州,同時帶回呂布夫婦靈柩安葬。

但是懷城之中死他死去的人,袁熙就顧不得了,不過那些人大都是士族,曹操也不好公然曝露屍體,應該多少是找個地方下葬了,但要好生安葬他們,也只能等到將來打下懷城之後了。

眾將領命,各自幹事,袁熙最後找到楊鳳,出聲道:“伱是帶兵駐紮黑山,還是隨我同行?”

楊鳳出聲道:“我再確認一次,我不是你的部下。”

袁熙出聲道:“我明白,你是我的盟友,最多算我的客將。”

“你想到哪裡,我是不會阻攔的。”

楊鳳不置可否,說道:“既然你這麼信任我,我也不瞞你,我想讓郭大賢羅市替我在黑山領軍。”

“我要去弘農一趟。”

袁熙眼神一凝,“弘農?”

“據說楊彪出身於弘農楊氏,你和其有沒有關係?”

楊鳳出聲道:“沒錯,我小時候在弘農楊氏的一支住過些時日。”

“聽說楊氏要和馬騰之子馬超聯姻,我正好想回去看看。”

袁熙聽了,說道:“你要去找馬超麻煩?”

“那人武功很高,你不要衝動,要不要我派人幫你?”

楊鳳搖頭,“不用,我不是小孩子,心中有數,一來一去,來年開春也就回來了。”

“你若來年有什麼調動,可讓人去弘農找我,接頭暗號一如先前。”

袁熙見楊鳳主意已決,點頭道:“既然你心中有數,我也不說什麼了,後會有期。”

楊鳳拱了拱手,轉身出了營帳。

陸遜在一旁道:“這女子倒是個異類。”

沮授捋著鬍鬚笑道:“但也很厲害,尤其背後的太平道,要是能投靠公子,那天嘖嘖。”

袁熙笑道:“那都是以後很久的事情了,誰知道呢。”

“打了一年仗,大家回家過年吧!”

他說這句話的時候,突然隱隱覺得,自己好像遺漏了什麼?

直到數天後,袁熙才想起來自己忘了什麼了。

曹操奉迎天子,可能要開始圖謀佔據豫州,加上其和袁術聯手,在豫州的劉備壓力有些大,是不是該寫信提醒他一下?

不過按照劉備的速度,怕是此時還在汝陰擴張地盤,應該還不至於和潁川的曹軍勢力發生衝突吧?

袁熙並不知道劉協南下的計劃,當然也不會猜到劉備北上司隸的行動,所以此時劉備在潁川和袁術交戰的情報,也並沒有傳到袁熙的耳中。

如果他能提前預知,並想辦法相助的話,說不定劉備也不會像現在一樣進退兩難。

但劉備卻是說不出什麼,因為他對袁熙隱瞞了領衣帶詔奉迎天子的事情,他如今面對的危機讓他極為難受,因為只袁術軍倒還好了,關鍵交戰地潁川出現了曹軍主力,並在兩軍交戰時,突襲了劉備軍側翼!

劉備這一年來辛辛苦苦攢起的家底,再度被打爛大半,他領著潰兵逃散上百里,發現退路已經被曹操斷後,只能被迫逃往荊州方向。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漢驤

漢驤

西門揚舟
土木人穿越三國,成為一名兵戶遺孤,前世本是蜀漢粉,今生卻在袁術麾下。 武不出其類,智不拔其萃,原來當牛馬,現在又炮灰?龍驤利用技術優勢,搶先在合肥築城疊防,他挑起孫曹兩家消耗,給劉備爭取發育時間,無論是冢中枯骨,還江東鼠輩,能坑皆坑。 劉馥:龍驤小兒狂悖無禮,曾言丞相去了合肥,也得送去燒窯搬磚,應發兵討之。 曹操:時機未到。劉勳:聞橋蕤二女有國色,可惜困在那合肥...曹操:即刻點兵。 周瑜:龍驤好
歷史 連載 146萬字
寒門崛起:從最窮縣太爺到富可敵國

寒門崛起:從最窮縣太爺到富可敵國

吳九爺
張羽身為現代兵王,一朝穿越成大齊小小縣太爺。世家豪紳威脅,官場勾心鬥角,外族劫掠……步步殺機之中。 他不斷點亮大齊科技樹。打土豪!鬥世家!御外族!裂土為王!張羽醉臥美人膝,睥睨萬里江山。
歷史 連載 5萬字
論陷害男主後的補救措施

論陷害男主後的補救措施

纏枝葡萄
【更新時間在半夜至凌晨,早上可以看到更新】 織霧瀕死前穿到了一本刺激的恨海情天小說中。 男主光風霽月,溫文儒雅,是個隱藏的瘋批,男二陰暗爬行,病態卑劣,是個明顯的瘋批。 兩相對比之下,所有人自然都更加偏愛男主。 ——除了女配。 女配顧盼清,重度戀愛腦晚期患者,哪怕男二再陰險偽善,她也死心塌地為對方做盡壞事在所不辭。 織霧:是感人的愛情…… 但這一切和她這個需要照顧病弱夫君的路人甲沒有關係。 夫君俊
歷史 連載 6萬字
拯救大宋,從謀反開始

拯救大宋,從謀反開始

掛機的阿V
大宋王朝宣和四年,徽宗皇帝在位。 宋遼之間已承平百年,未動刀兵。 西夏罷兵求和,納款謝罪。 國內叛亂皆平,宋江、方臘相繼服誅,疆域之廣有宋為最。 國內外一片安寧祥和,汴京城中歌舞昇平。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豐亨豫大”的盛世距離王朝倒塌的那一天不遠了。 若再問精確些的時間,那便是——三年! 那一年新帝繼位,取年號“靖康”。
歷史 連載 4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