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榮小兔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袁熙和田豫騎馬而出,遠處是張遼徐晃等將領,各自領著自己的騎兵等著。

這次過年前的禦寇護邊,也是一次練兵,涼州幷州兵和幽州兵之所以比中原和江東兵善戰,很重要一個原因是交戰環境所致。

以袁熙離開後,幽州兵的經歷為例,在這一年內雖然沒有大的戰爭,但小規模衝突卻是十天半月就能有一次,積累下來,一年十幾甚至幾十次的遭遇戰,對於兵士也是極好的鍛鍊。

而且雖然袁熙每次帶的兵可能並不多,但很多時候都是採用了輪戰制,很多時候都會補充輪換兵員,讓所有人能有大戰的經驗。

這幾年下來,袁熙有目的在收斂實力,並沒有將所有人都同時拉上戰場,這一方面是為了防備關外胡人,另一方面也是眼下並不到全力以赴的時機,畢竟這種做法近似於竭澤而漁,代價便是透支未來。

拼盡全力打出的拳頭,如果打不到人身上,威力再大也沒意義,如今袁熙便是在等待一個機會,等敵人避無可避,那才是出拳的最佳時機。

他縱馬過去,對眾人道:“這次我們在此地發兵,目的是練兵的同時,震懾周圍的勢力。”

“我們在交戰時,過程越是乾脆利落,戰果越大,越能取得想要的結果。”

“這次因為公明文遠初次在幽州領兵,所以公明配合閻柔將軍為左軍,在遼西郡攔截鮮卑遊騎。”

“文遠配合鮮于輔將軍為右軍,在遼東郡作戰。”

眾將齊齊領命,鮮于輔出聲道:“遼東有公孫度家族騎軍,若是我們遇到他們,該當如何?”

“幽州軍中的戰術及軍器,萬一被他們學了去”

袁熙說道:“他們想要偷師,就讓他們看看能不能學會好了。”

“這次行動,正是想讓他們知道我們幽州鐵騎的威風,免得他們覺得咱們好對付。”

袁熙信心很足,馬鞍馬鐙這些東西,公孫度勢力確實能有樣學樣,但從戰術到動員執行命令,這次更深層次的核心,背後是有袁熙專門構建的一套體系,對方不得其神,就只能看個熱鬧了。

鮮于輔露出了心領神會之色,笑道:“使君放心,這次末將一定會讓幽州軍的威名遠播塞外!”

他和閻柔也是心中躍躍欲試,去年因為防守代郡,突擊鮮卑的主將是由趙雲擔任的,一戰便威震鮮卑,但這次袁熙卻是沒有派出趙雲,顯然是給眾將表現的機會。

看著眾人領兵而去,袁熙和田豫,卻是帶兵從漂榆邑開始,沿著漁陽郡的海岸,往東而去。

和公孫度家族聯手後,袁熙用了一些對自己來說無足輕重的貨物和技術,換取了公孫度家族讓出的從遼東到樂浪的沿海地帶。

袁熙讓田豫整備了一支船隊,準備水陸並進,目的最終是掃清憑藉惡劣地形和氣候,霸佔樂浪作亂的東夷胡族,著手收回這塊漢庭丟失上百年的灰色地帶。

當然,因為袁熙還要回薊城謀劃來年的計劃,他只是走一小半路程,到遼東巡視,選擇幾個港口地點後,就將之後的事情,交給田豫去做。

而趙雲則是被袁熙排到了代郡,西入幷州擴充套件地盤,並以幽州牧和袁熙手下的身份,和幷州刺史高幹接觸,謀劃南匈奴相關事宜。

這一次除了防守薊城的高順以外,袁熙手下有名大將全都傾巢而出,做出了一副全面擴張的姿態。

這種佈局和安排牽涉極廣,這訊息很快便會傳到中原,各方謀士肯定會據此推斷,接下來幾年內,幷州和遼東是幽州軍的戰略目標。

這無疑會給他們一個訊號,至少接下來的一年半載之內,袁熙便不會插手中原的爭奪,畢竟其連續打了幾年仗,無論是兵力還是人力物力,幽州都耗費甚大,也是該韜光養晦一段時間了。

袁熙的最終目的,便是讓天下人都形成這樣一個思維誤區,因為只有他才明白,自己在先前的數次大戰中,還是保留了不少積累的。

這便是他將來騙過所有人,出其不意全力出拳的依仗!

他和田豫並轡而行,說著幽州的情勢,陸遜南下江淮後,北地的情報系統重新回到了田豫手裡,他在和袁熙說的,便是公孫度家族的事情。

“這次我受公子之命,去掃清樂浪郡沿海地帶,但其實先前公孫度勢力,已經打入樂浪了。”

“當地的高句麗野人不敵,很多都跑向沿海躲避,所以這次去打下屬於我們的那塊地盤,阻力其實不小。”

“戰場上的事情還好說,但若是遇到其舉族投降,又該如何?”

他生怕袁熙誤會,補充道:“高句麗這些人,很沒有信義,常常是看到形勢不對,便馬上投降,等人一走,便隨即作亂,曾經讓漢廷的邊將,也是無計可施。”

“公孫度家族也是知道這一點,所以這次攻打樂浪,手段便狠辣了不少,我們要不要?”

袁熙聽了,心道這確實是個問題,後世這批高麗棒子也是這種風格,便出聲道:“讓我再想想。”

兩人縱馬領兵,不出幾天,便從漂榆邑進入了徐無山地界,袁熙對田豫笑道,“我記得上次和你提起過田疇,我這次到這裡為止,本來便是專程來拜訪他的。”

田豫這才恍然,心道袁熙竟然還記得此事!

漁陽到右北平再到遼東的地段,大部分都是蠻荒之地,道路極為難走,想要攻略遼東,便要建立一條可靠的後勤通道。

雖然之後袁熙大力發展海船,但只依靠海路也是不行,還需沿途建立城塞,所以袁熙的打算,還是說動帶領族人隱居在徐無山的田疇,讓其為己所用。

田豫和田疇同為幽州田氏,雖然關係頗遠,但也算的上有親,他心道怪不得袁熙帶自己來,真是把事情都考慮到了。

眾人一路進入徐無山地界,發現道路越發難走,很多時候袁熙和兵士們只得下馬步行,有時還要拖著馬匹前進。

而道路基本等於沒有,只能找山林雜草不是那麼茂密的地方,但走著走前,前面便擋著大片的灌木雜草,根本無法透過。

兵士們只得用長刀將其砍斷,勉強平整,再讓人馬踩踏,方能勉強過人。

這其實還不是最麻煩的,畢竟只要有地面,遲早能慢慢開闢出道路來。

作為讓人頭疼的,還是遍地的沼澤泥潭。

這個時候的幽州,水系極為豐富,而且因為少人居住,上千年來的腐爛的樹木雜草,形成淤泥覆蓋了地面,在下面是暗流,在上面是新的灌木雜草。

這樣的地面極其危險,人馬陷於其中,沒有其他人及時幫助,很快便會遭受到滅頂之災。

即使袁熙異常小心,讓兵士們在身上幫上繩子,幾人一組前進,但還是多次遇險,被拉出來的人滿身爛泥,惡臭無比,所幸應對得當,倒是無人傷亡。

而這種沼澤地面不是少數,而是處處都是,要想將這些地形改造,需要先挖掘溝渠放水,然後放火燒荒,等數年後,才可以初步形成土地。

但這還不行,要在周邊伐木,看出適合至少村落居住的區域,然後再度將土地數次改造,方能適合種植。

但土質酸鹼度難測,播下的種子有可能顆粒無收,要是連續連年都是是這樣,基本等於宣告開荒完全失敗。

限於時代和科學技術,古代最難的便是開墾荒地,以至於歷朝歷代對於墾荒給與了看似相當豐厚的獎勵,但若是實在沒飯吃,很少有人願意墾荒。

以至於是幽州一帶,後世很多當地居民選擇了更加穩妥的漁獵生活,所以直到兩千年後,這個地區還是荒蕪一片。

其實如今還是不是最差的季節,畢竟冬天很多猛獸都冬眠了,到了夏天,滿地蚊蟲汙水,疫病頻發,加上猛獸時有出沒,處處危機四伏,便是手持武器的兵士都不敢大意,何況一般百姓。

袁熙如今親身實地見過這些地方的麻煩,方才體會到民生之艱難,這不是動動嘴皮子,地裡就能長出糧食的,而是稍有不慎,便會殞命的殘酷世道。

眾人在徐無山附近轉悠了幾日後,還是找到了先前派出探子留下的標記,從而尋到了進入徐無山的隱秘通道。

也幸好是在冬天,本來遮掩通道入口的草叢都成了低矮的枯草,露出了道路,不然夏天幾乎不可能尋到。

一眾人馬沿著被樹木遮掩的小道,足足走了一天一夜,才進入到徐無山中。

隨著道路逐漸變寬,沿途開始出現草屋茅舍,袁熙拿望遠鏡看去,裡面已經有居民活動。

他想了想,讓兵士再原地駐紮,自己則是帶了田豫孫禮幾人騎馬過去,不多時,他們走到近前,居民見有陌生人過來,都是面露惶恐之色。

袁熙出言安慰,說自己幾人都是迷路的,他和田疇甲冑都是穿在皮袍裡面,在外看上去如同行商,漸漸讓居民放下了戒心,經過一番交談,發現這些人果然有田氏族人。

想到來時的艱難,袁熙也不不得不歎服,田疇能帶著族人在這種地方生存下來,墾荒的經驗絕對是很厲害的。

其別的本事不談,光在墾荒這點上,就是個極為有用的人才!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漢驤

漢驤

西門揚舟
土木人穿越三國,成為一名兵戶遺孤,前世本是蜀漢粉,今生卻在袁術麾下。 武不出其類,智不拔其萃,原來當牛馬,現在又炮灰?龍驤利用技術優勢,搶先在合肥築城疊防,他挑起孫曹兩家消耗,給劉備爭取發育時間,無論是冢中枯骨,還江東鼠輩,能坑皆坑。 劉馥:龍驤小兒狂悖無禮,曾言丞相去了合肥,也得送去燒窯搬磚,應發兵討之。 曹操:時機未到。劉勳:聞橋蕤二女有國色,可惜困在那合肥...曹操:即刻點兵。 周瑜:龍驤好
歷史 連載 146萬字
寒門崛起:從最窮縣太爺到富可敵國

寒門崛起:從最窮縣太爺到富可敵國

吳九爺
張羽身為現代兵王,一朝穿越成大齊小小縣太爺。世家豪紳威脅,官場勾心鬥角,外族劫掠……步步殺機之中。 他不斷點亮大齊科技樹。打土豪!鬥世家!御外族!裂土為王!張羽醉臥美人膝,睥睨萬里江山。
歷史 連載 5萬字
論陷害男主後的補救措施

論陷害男主後的補救措施

纏枝葡萄
【更新時間在半夜至凌晨,早上可以看到更新】 織霧瀕死前穿到了一本刺激的恨海情天小說中。 男主光風霽月,溫文儒雅,是個隱藏的瘋批,男二陰暗爬行,病態卑劣,是個明顯的瘋批。 兩相對比之下,所有人自然都更加偏愛男主。 ——除了女配。 女配顧盼清,重度戀愛腦晚期患者,哪怕男二再陰險偽善,她也死心塌地為對方做盡壞事在所不辭。 織霧:是感人的愛情…… 但這一切和她這個需要照顧病弱夫君的路人甲沒有關係。 夫君俊
歷史 連載 6萬字
拯救大宋,從謀反開始

拯救大宋,從謀反開始

掛機的阿V
大宋王朝宣和四年,徽宗皇帝在位。 宋遼之間已承平百年,未動刀兵。 西夏罷兵求和,納款謝罪。 國內叛亂皆平,宋江、方臘相繼服誅,疆域之廣有宋為最。 國內外一片安寧祥和,汴京城中歌舞昇平。 可他們不知道的是,這個“豐亨豫大”的盛世距離王朝倒塌的那一天不遠了。 若再問精確些的時間,那便是——三年! 那一年新帝繼位,取年號“靖康”。
歷史 連載 4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