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及曹操兵敗金口亡命襄樊,二劉圍江陵取夷陵,此二則訊息遂傳入益州,讓那劉璋一日數驚。

時張松又歸成都,劉璋召張松、黃權、王累、鄭度等文士入堂議事。

身寬體胖的劉璋面有憂愁,說道:“曹公兵敗金口,亡命大澤,今又被霍峻圍困襄陽。劉琦、劉備二人圍取江陵,攻克夷陵,即下江陵。若二劉恨孤助曹,欲西取益州將是如何?”

席位中,黃權不慌不忙出列,舉止間常懷豪爽之風,拱手說道:“啟稟使君,我益州有巴東三峽之險,其七百里間,山高嶺連,河道狹窄,以下攻上,談何容易?”

“且我巴地崇山峻嶺,道路多變,有白帝、巫縣、江州之險。若二劉窺視益州,使君派遣重兵把守沿江諸縣,必讓二劉不敢入犯我巴蜀之地。”

劉璋微微皺眉,說道:“孤雖坐擁巴蜀,糧多兵眾。但曹操雄兵百萬尚且不敵霍峻、劉備之手,我巴蜀之地與吳楚抗衡,怕是有所不足。不知諸君可有何計教我,讓孤能和吳楚。”

張松心思微動,曹操南下江漢,他本以為曹操乃當世之明主,欲向曹操歸降。卻不曾想曹操居然看不上他,不僅折辱他,還封他為越嶲郡蘇示縣令。其中滋味讓張松百感交集,今時的他已是恨上曹操。

張松邁著短腿,拱手說道:“啟稟使君,曹操心高氣傲,揮百萬之眾,飲馬長江,自以為能勝吳楚。然金口大火,讓其敗走大澤,帳下兵馬死傷慘重,文吏將校降者眾多。”

“以松觀之,曹操已是元氣大傷,不敢趨兵南下;二劉威風大漲,得有吳楚。今時曹操北逃,我益州又與吳楚毗鄰,同飲長江之水,使君何不如與曹操斷交,轉向二劉示好。”

劉璋心有猶豫,說道:“曹操手握天子,坐擁中國,地有七州,傲視天下。今輕易與之斷交,恐惹曹操不悅。且益州與荊州有兵戈之仇,恐劉荊州將心懷不悅。”

張松言語誠懇,規勸說道:“曹操兵入江漢,其兵勢之強,幾乎無敵於天下,然終究敗於霍峻之手。今後之勢又何能比及昔日之全盛,劉荊州坐擁吳楚,臨兵交州,有三州之地。”

“若使君與之合,我益州有山川之險,吳楚有江水之固,足以與曹操抗衡。且使君乃前漢魯恭王之嗣,劉荊州亦是魯恭王之血脈,二君是為同族同宗之人。以松觀之,劉荊州,使君之肺腑,可與交通。霍峻,世之名將,得之足以據曹。”

“至於昔日之兵戈,松竊以為曹賊不死,大敵當前,宜摒棄仇恨,同盟齊心。松聞劉荊州與劉備協力圍取江陵,使君何不如遣使互通友好,與二劉同盟議事,申漢室之傾頹,明劉姓之大義,同討曹操奸賊,興復漢家之天下。”

張松心中記恨曹操,今時能給曹操添亂,他甚是樂意。

且張松也在尋求明主,劉琦作為劉表的繼承人,作為名義上的聯軍統帥,他與劉備聯手擊敗曹操,自此聲威大振。張松心中念及劉琦委任霍峻之舉,認為劉琦或許能為明主。

至於劉備,不好意思。張松有考慮過,但是劉備在江東,又時常幫劉琦打仗,離巴蜀太遠,暫時不是張松的第一人選。

劉璋被張松長達二三百字的言語說服,不禁點了點頭,甚是滿意張松的方案。

捋著鬍鬚,劉璋問道:“子喬之語,孤甚是滿意。卻不知諸位可有高見?”

“使君英明,我等並無異議。”眾人拱手稱道。

在金口之戰前夕,益州士人皆是心傾曹操。畢竟以曹操戰前的威勢,說不認可曹操,純粹是假的。但隨著金口之戰的結束,曹操身上的光環褪去,眾人也就以為那樣。

劉璋御下寬鬆,他們在益州甚是安逸,除了心懷大志的人不滿,也別無所求,不至於鐵了心投靠曹操。畢竟之前向曹操獻媚,乃是擔心曹操一統天下後,眾人的利益分配問題。

見眾人不曾反對,劉璋問道:“誰願替孤出使荊州,議三家友好之盟。”

張松拱手說道:“啟稟使君,軍議校尉法正素有才華,可負此重任。”

法正襲儒服長衫,趨步出席,婉拒說道:“啟稟使君,正才幹不足,怕難肩負此任。”

“嗯?”劉璋看向張松,略有質問之意。

張松見法正不願,走至法正身側,低聲說道:“孝直不欲從明主否?今怎不願趕赴吳楚。劉荊州、劉揚州皆是英豪、武烈之人,見之或有裨益。”

見二人嘀咕,劉璋又問道:“孝直意下如何?”

法正見張松向自己拼命擠眉,遂是拱手說道:“使君若不棄正卑鄙,某願以口舌之利,出使荊楚,合三家之好,勠力御曹。”

“善!”

劉璋鼓掌而笑,說道:“此行當備上厚禮,切莫有失。”

“諾!”

眾人議事結束,張松尋上法正,二人為伴而行。

張松心情甚好,說道:“今孝直出使荊楚,不知其中深淺否?”

張松與法正關係甚好,二人皆自感懷才不遇,無明主賞識。但法正為人睚眥必報,因而於士人中口碑不是很好。

法正瞥了眼張松,說道:“子喬之意,正豈能不知。然欲求明主,何不自往?”

張松露出笑容,說道:“松不識明主,妄投曹操,受其折辱。孝直能識於人,今出使荊楚,可觀劉荊州之才幹,看是否為你我之主。”

法正沉吟半響,說道:“以正觀之,劉荊州性情柔弱,並無宏圖之志,怕是難成明主。今能於金口得敗曹操,竊以為多賴霍峻、劉備二人。若無霍峻謀略,其安能得勝曹操。”

“且劉荊州坐擁吳楚,難以制衡劉備,縱使劉備坐大,以致一家之言,而成兩家之語,故而難言明主爾!”

張松面露深思之色,說道:“孝直之言,甚有道理。然不知孝直以為明主何在?”

法正斟酌良久,說道:“今未面見劉荊州,不易早下斷論。或許劉荊州難為明主,但有他人或可為明主。”

說著,法正笑了笑,說道:“且容正出使歸來,向子喬言明細節。”

“好!”

張松叮囑說道:“孝直妥善謀劃即可,但今日之事暫時不可與子敬(孟達)言語,以防走漏風聲。”

法正點了點頭,笑道:“子敬之人,正豈能不知。請君放心,正心有自知。”

孟達精明驍勇,素有膽識,亦是良才。雖與法正、張松交情甚密,然其人容易善變。如此機密之事,張松不敢相信孟達,讓法正也多加小心。

……

且不言益州變動,今襄樊也有變化。然這個變化不在吳楚及曹氏,而是盤踞在漢南柤中的荊蠻梅敷三兄弟。

南方蠻夷眾多,不僅是南中、荊南、江東存在大量的蠻夷,即便是離中原地區近的襄陽也存在荊蠻。

從秦漢以來,漢人在向南開拓,常沿大河而居,然在山間河谷常盤踞蠻夷。這些蠻夷在經漢化之後,多是成為熟蠻,學習漢人的耕種技術。時收穫之節,畝田大稔,積穀重巖,未有飢弊。

盤踞在柤中的荊蠻便是熟蠻,自漢末亂世,荊蠻舉家自保。劉表入荊州,荊蠻則向劉表稱臣。然而劉表病故,吳楚與曹氏角力江漢,無瑕顧及柤中。

今隨著戰線推移,曹操讓手下將領遷民北上,因而亂世的風波降臨梅敷三兄弟頭上。

梅敷手中攥著來自曹操的巾帛,其於信上拜梅敷為平蠻將軍,封關內侯,令他率帳下萬戶部曲渡漢水北上,遷居南鄉郡縣。

放下巾帛,梅敷說道:“今時曹操欲讓我等率族北渡漢水,不知你們何意?”

相比於梅敷的審時度勢,他的二弟梅芳、三弟梅頤則是性子急躁。

梅頤說道:“阿兄,曹操兵敗金口,又無多少兵馬,我等手上有部曲萬餘人,何需聽其詔令?若是曹操率兵而來,我等退入山谷之間,據守寨壘即可,且還有霍峻在側。”

“是啊!”

梅芳應和說道:“我等族人世居柤中,今怎能輕易離鄉。及若北上,怕我族人難保。”

不僅是兩位弟弟不願,梅敷自己他也不願。在柤中當土霸王多麼舒服,何必北遷到漢北,又讓漢人編戶齊民。

思量半響,梅敷說道:“曹操兵馬眾多,豈能輕惹。今不如向霍峻遣使,言我軍欲向其歸降。引霍峻入局,讓他與曹兵爭鬥,我等自持中立。以我等手中兵馬數量,霍、曹不敢得罪我等,我等當能自存也!”

還有一章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春閨令

春閨令

喬燕
文案:【全文已完結,養肥可宰。下一本開《嫁中宮》】 京城第一公子謝凌,出身名門,儀容儒雅,是朝中最年輕的宰輔。 昭寧三年,遵守祖輩婚約,迎娶江南第一世族秦家大小姐為妻。 新婚當夜,看著妻子嬌若芙蓉,難掩姝色的容貌,謝凌心尖顫了顫。 婚後,二人舉案齊眉。 ** 秦謝兩家婚約乃是祖輩婚約,奈何長姐心裡早已有心上人。 百般權衡之下,妹妹秦若硬著頭皮嫁了過去。 謝家每一個人都對她很好,包括她那位權勢滔天,
歷史 完結 0萬字
大楚風流

大楚風流

劍流兒
一朝穿越大楚,看男主在記憶中從未存在過的王朝,實現人生風流,登上權利高峰!
歷史 連載 6萬字
三國:偷聽我心聲,蜀漢殺瘋了

三國:偷聽我心聲,蜀漢殺瘋了

叄餐四季
【穿越、讀心、搞笑、團寵】 劉善穿越了,成為了三國時期的劉禪,開局就在長坂坡,剛脫險就被劉備摔,好不容易安穩了幾天,又多了個小媽,而且還是個想把他抱去東吳的小媽…… 【士元叔,死在了落鳳坡!】龐統:“??” 【關二叔,死在了麥城!】關羽:“……” 【張三叔,死在了閬中!】張飛:“!!” 【親爹,死在了白帝城!】眾將領:“?!” 可漸漸的,劉禪發現,這個三國好像跟他知道的不一樣,龐統沒死?關羽也沒死
歷史 連載 4萬字
農家樂通古代,開局接待劉關張

農家樂通古代,開局接待劉關張

一月的雨季
回村經營農家樂的張泊發現一個問題,似乎他的這間農家樂成為了連同各個朝代的橋樑。 歷史上的一系列的名人皆彙集於此。甚至,他們之間還能夠互相串門! 劉備:“中山靖王劉勝十七代世孫劉備見過武帝陛下,望陛下救大漢於水火。”岳飛:“天無二日,我心中只有哲宗官家一個太陽。”朱棣:“爹,你沒死啊。”……曹操:“我打劉備,漢武帝嗎?真的假的?”金國:“我打岳飛,霍去病嗎?真的假的?”帶清:“我打明太祖,明成祖嗎?
歷史 連載 2萬字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東鴨西樓
洪武元年,龍虎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帶著兒子張異進京面聖,他滿心歡喜而來,卻被皇帝奪了天師位,抑鬱而歸。 而隨行的張異,因為預言這件事,被皇帝當成小神仙留在京城。張正常臨走前,求張異為龍虎山拿回天師位。 應天府從此多了一位能預測未來的小神仙。他能推算大明二百多國運,也能隨手發明許多神奇的東西,他救過皇帝的命,也差點把當朝天子氣死過去……老朱面對張異,每天都在殺了他或者拜為神仙之間反覆橫跳,好不糾結…
歷史 連載 31萬字
禍害大明

禍害大明

有怪莫怪
朱樉很不爽,活著被朱元璋罵作『不曉人事,蠢如禽獸』,死後神道碑被刻上『死有餘辜』。 \n\n李世民排行老二,我朱樉也是老二。\n李世民是秦王,我朱樉也是秦王。 \n玄武門走不通,我就走洪武門。\n李二鳳能做天可汗,那我朱·巴勒猛幹·樉要做騰格里汗。 \n\n洪武大帝朱元璋提劍怒喝道: “小畜生,豎子敢爾?”\n\n朱樉三拜九叩道: “陛下年老體衰,兒臣恭迎父皇退休。”
歷史 連載 2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