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郭升提出去陝北的三個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清廷為了消滅明朝,將主要軍事力量都用在了對付明軍大西、大順兩個集團上,眼下更是傾舉國之力圍剿夔東。

為此不僅將陝西綠營盡數派在湖廣,連西安駐防八旗都給調了出來,導致西北防禦很是空虛。

明軍真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衝出包圍圈,有五六成機會能衝到陝北去另建抗清根據地。

儘管陝北也很貧瘠,比起彈丸之地的茅麓山卻是好上天了。

另外王五記得西北還有一個首鼠兩端,最終落得暴死下場的王輔臣。

若是沒有記錯,王輔臣本人不算好漢,其手下的將領倒是有好幾個牛大膽。

那幫不要命的主敢在王輔臣沒反清前,就鼓譟士兵衝擊清廷任命的總督,還一箭把這個滿人總督給射死最終迫使王輔臣不反也得反。

顯而易見,西北清軍內部也存在反清“市場”。

說白了,就是幫替清廷平定明朝的驕兵悍將看破八旗紙老虎的真相而矣。

有人挑頭就會爆。

去陝北其實還有一個郭升並不曾意識到的優勢。

或者說,是這個時代除了王五誰也看不到的未來。

那就是內外蒙古。

憑藉聯姻成功拉攏科爾沁、察哈爾諸部加入大清這個大家族的愛新覺羅家,做夢都不會想到最想要他們命的就是蒙古人。

準確說,康熙上半生的敵人是吳三桂,下半生的敵人就是蒙古人。

很得清廷信任的察哈爾部就是在吳三桂起兵後立即脫離清廷,並在林丹汗孫子布林尼帶領下直撲北京。

由此引出了圖海、周培公。

這個圖海就是眼下正領軍協助穆裡瑪對付明軍的定西將軍。

而在外蒙高原上,康熙下半生最大的敵人正在崛起,此人就是噶爾丹以及其一手建立的準噶爾汗國。

從地理到政治,再到清軍內部反清思想存在,以及內外蒙古錯綜複雜的形勢,王五竟也覺得去陝北要比孤軍冒險東進要好的多。

去陝北的提議得到很多將領的支援,反對者也不乏其人。

從茅麓山突出沿江東下到南京是有兩千多里,可從茅麓山北上去陝北也有一千多里!

路程上,去陝北是比去南京少了一半。

問題是明軍不是一支全機動的快速野戰部隊,而是一支軍民雜合且是支純步兵的隊伍。

沿江東下能找到船的話,明軍可以走水路,這樣能夠節省大量體力,也容易安置家眷。

北進陝北的話就全靠兩條腿。

一萬戰士保著三萬手無寸鐵的婦孺長途跋涉上千裡,困難度可想而知。

而且,怎麼走?

當年李過、高一功率領西路軍將士帶著家眷由陝北經漢中南下,經四川境內的達州、夔州、新寧等地抵達湖北。

這一路,走了足足兩個多月!

而現在漢中、達州、夔州、新寧等地均被清軍佔領,明軍根本不可能再沿這條路回陝西。

那麼就只剩兩條路可走。

一是衝進襄陽府經河南轉向潼關入陝。

二是穿過北邊的神農架原始森林經鄖陽進入陝西。

前者道路好走,但必定會被清軍重重圍堵,有極大機率走不出河南就被清軍再次圍住。

不到萬不得已,明軍根本不可能主動走這條絕路。

後者嘛

王五沒來由的心中一個激靈,因為他想到了前世遠征軍穿越野人山的慘狀。

哪怕清軍因地形原因無法對明軍進行追擊,明軍的傷亡數字也將驚人,極有可能老弱病殘都得摞在那。

總之,東進有東進的好處,北上有北上的好處,也各有致命缺點。

很難就此決斷是東進還是北上。

最終決斷權還是落在了李來亨、袁宗第、郝搖旗這三位老帥身上。

便是韓王、安東王同那個監軍潘公公都沒有決定權。

王五雖是西線明軍殘部事實上的指揮者,資歷及身份決定他現在僅能提供戰略參考,而不能如統帥般拍板決定。

圍繞是東進還是北上,諸將再次展開激烈爭論。

竟一時伯仲,兩個方向的支持者並沒有哪方形成絕對優勢。

三位老帥也在商議,郝搖旗仍是力主東進,但袁宗第同李來亨卻傾向於北上。

原因很簡單,就是他們真的突出去後,清軍一定會認為明軍會沿江東下席捲長江中下游,所以到時明軍面臨的必然是前有堵截,後有追兵的局面。

只要在哪個關卡稍微滯留,便是滅頂之災。

畢竟,江南是清廷錢糧重地,更關係漕運安危,明軍染指此處同直接撲向北京沒什麼區別。

而去陝北,則是清軍完全想不到的方向。

時間上,至少能給明軍一個月的空白期。

“那就去陝北!”

郝搖旗權衡利弊後,放棄東進南都的戰略,改以同意北上去陝北發展的戰略。

三位老帥拍了板,諸將自是沒有意見。

不管是東進還是北上,安東王都沒有意見,只要明軍能離開這個死地即可。

韓王有些失落,畢竟收復南都再祭孝陵的影響力絕不是去陝北能比的。

然而,以明軍現狀直奔長江下游並一舉佔領南京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當年延平王十萬大軍都不能克復南京,況眼下這支僅萬人左右的孤軍。

為儲存復明最後希望,韓王當下表態同意北上陝西的戰略計劃。

監軍潘應龍亦同意此戰略。

至此,關於突圍後明軍去向塵埃落定。

不過三位老帥並沒有告訴眾人,就是得有支兵馬打著主力旗號吸引並調動清軍。

否則,明軍這幾萬軍民很難在清軍重兵圍困中突出入陝。

帶領這支明軍誘餌部隊的只能是三位老帥當中一個。

別人,不具備他們的影響力。

包括王五。

這支兵馬也註定是犧牲結局。

“不管是走河南還是走鄖陽,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得打破清軍的開春攻勢!”

李來亨說種種跡象表明,清軍有可能在開春之後對茅麓山發起攻勢,因此只有粉碎清軍的這次攻勢,並利用清軍失利的空當才能組織軍民突圍轉移。

王五確定清軍的確會在二月,也就是下個月對明軍發起總攻。

情報是曹家那個包衣奴透露的。

這次攻勢還是清軍最高統帥、靖西將軍穆裡瑪親自組織實施,投入兵馬不會低於十萬。

有可能那一萬自北京來的京營八旗兵都會投入此戰。

不然,沒的仗打。

沒有仗打,哪來的軍功。

“那就打,把韃子打痛了,打怕了,咱們才能有機會衝出去!”

諸將紛紛起身表態要與清軍決一死戰。

能在這廳內的,沒一個怕死的。

王五自是要死戰的,但其猶豫了下卻是對三位老帥道:“大戰在即,末將斗膽請三位老帥擁立新帝,以鼓舞三軍士氣,使將士人人用命,不論生死,皆有寄託!”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