謫人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司馬炎自從統一了天下之後,現在的他已經漸漸學會享樂,早已不是剛剛創業之初的那個勵精圖治、勤儉節約的帝王了。他除了自己沉迷酒色之外,還大肆賞賜大臣,動不動就是幾十萬上百萬的錢,布帛也是幾十匹幾百匹的賜予。雖然賦稅收入在逐年增加,但是朝廷用度也同樣在增加。豪門貴族們呢,也是奢靡無度的。在太康以後,朝廷上下形成了一股浮誇鬥富之風,而這,沒有大量的稅賦,是行不來的。

朝廷掌管稅賦的機構有二,分別是大司農和少府。大司農掌管的是官庫,官庫中的錢是為江山社稷用的;少府掌管的是私庫,私庫的錢用於皇宮的用度。原則上是官私分明的,但實際上往往存在混淆。聖明的皇上有可能用私庫的錢用於貼補江山社稷,而昏庸的皇上就用官庫的錢大肆揮霍享樂。

司馬炎算不上明君,當然也不是昏庸的皇帝。他有功有過,譭譽參半。他到底算個怎樣的皇帝,後人各有評論。平吳之後,有一件小事,有助於增加對他的瞭解。司馬炎為了增加財路,曾經明碼標價地賣官,但賣官所得的錢全都收進了自己的私庫。平吳之後,他曾經問大臣們:自己堪比漢朝的哪位皇帝。大臣們有的說陛下堪比漢高祖、有的說陛下堪比光武帝、更多的說他堪比漢文帝,但有一位直言敢諫的大臣卻說:陛下你堪比桓靈二帝。桓、靈二帝可是漢朝最有名的昏庸皇帝。司馬炎聽後很不悅,便問他,我雖然德能不及那些聖君,但是我克己為政,又統一了天下,你拿我比作桓、靈二帝,豈不是太過分了嗎?那位正直的大臣道:桓、靈二帝也曾經賣官,但是他們賣官的錢是入了官庫,而陛下你賣官的錢卻進了私門。從這點看,你還不如那二位呢。其他大臣們聽了這話,都非常替他擔心,唯恐皇上殺了他。但沒想到,司馬炎卻哈哈大笑說:桓、靈之時從沒有像你這樣敢直言的大臣,而我朝卻有,足見我跟他們還是不一樣啊。

司馬炎到底有沒有把本該存入官庫的錢存進私庫,不得而知。但司馬炎宇量寬宏是可以肯定的,所以才有舒晏這一番敢直諫的言論。

司馬炎並不是不想替百姓著想,但是在減免賦稅方面,卻有相當的阻力。即便他同意減免,料想那些大臣們也絕不會同意的,實行起來,阻力肯定相當的大。因為在魏晉時期,豪門士族的勢力大得不可想象,大到能與皇權抗衡的地步。

豪門為什麼會反對減免賦稅呢?因為繳納賦稅是平民百姓的事,凡是有爵位的豪門貴族甚至九品以上的普通官員都不用繳納賦稅。而且,所有這些有爵位的人,在他的封地範圍內,會根據爵位的高低,所擁有的戶數的多少,享受老百姓的稅賦。從大到擁有幾萬戶的皇室各親王、郡王,小到擁有百戶的小亭侯、關內侯,都在享受稅賦收入。從高爵到低爵,享受的比例為二分之一到九分之一,爵位越高,其所擁有的封戶越多;爵位越高,其所食賦稅的比例也越高。也就是說,在某個封地範圍內,這些有爵位的人先從賦稅收入中拿走自己應得的比例,然後剩下的才是國家的。

正因如此,如果朝廷下令減免賦稅,必然會觸動這些人的利益,他們當然不願意。這些人往往都是豪門出身,而且都在朝中把握著軍政大權。魏晉時期的皇權,在歷史上總體來說都是最弱的,很多事情都是門閥士族在左右,有時皇帝也很無奈。就像此時的司馬炎,只是板著臉,不置可否。

比玉見皇上猶豫不決,便問舒晏道:“你信口胡謅說什麼將成丁年齡從十六歲提高到二十歲,可有什麼依據?”

“怎麼沒有?《禮記》中說,二十始冠,也就是說人到了二十歲才舉行冠禮,才算成年。要不,為什麼不在十六歲舉行冠禮?再者說,從二十歲開始納賦,古已有之,漢朝盛世時就曾經實行過的,而就像你所說,我們現在也身處盛世,為何不能實行?”

“你……”比玉又想反駁舒晏,卻被其父施惠抻了抻衣角,示意他不要再說。原來施惠也早就看出來了,舒晏的提議是通不過的,因為司馬炎沒有明確表態支援;而且在場的大臣們也是反對的。相比自己的小小鄉侯爵,在場的大臣們,王爵、郡公、縣公等爵位高的多的是,舒晏提議的減免賦稅,對他們的影響會比自己大得多,所以不用自己父子多嘴,自有人會反對的更激烈,保證他通不過。

果不其然,舒晏的滿腔熱忱,一顆為百姓們憂慮的心,還有一番煞費苦心準備良久的唇舌,都淹沒在百官們嚴厲、蔑視的斥責聲中,就連一向正直,且處處維護自己的衛瓘,此時也沒替他說一句話,不知道是因為衛瓘覺得寡不敵眾,還是因為他本身就是菑陽公的高爵身份。

退了朝,舒晏無精打采地走出太極殿。他的心涼涼的,欲哭無淚,不知自己的前路如何,更不知國家的前途如何。他知道司馬炎是非常信重自己的,所以他才想為朝廷多多效力。曾經,在太子.黨爭的時候,司馬炎問他關於齊王司馬攸的去留問題,舒晏當時沒有明確表態。為此,舒晏懊悔了多日。此時他才明白,何必要懊悔呢?自己太把一介寒門出身的自己當回事了。自己曾經多次向朝廷提出建議,包括不再收留匈奴歸附等事,可是一旦有觸及豪門利益的時候,從來都通不過。

寒門的人沒有地位,在官場中受排擠。舒晏此時才深刻地領會到。這也是他入仕之前,他祖父舒博士告誡過他的。此時他才明白,為什麼祖父總是不願意他的兒子和孫子進入仕途。舒安受父親影響,雖然立志耕讀,但沒人知道,在他的心中是否真的是完完全全的心甘情願。因為所有的隱士們都是經歷了官場挫折之後,才選擇棄官歸田的。但舒安沒有經歷過,偏偏他自己又很有才,所以舒晏猜測,父親對此多多少少總會有點憾怨吧。

那時沒人理解舒博士,認為他耽誤了他兒子的前途。舒安和周氏夫婦倆,一個淡泊名利,一個夫唱婦隨,卻也自得田園之樂。他們雖然如此,但對於舒晏,他們總是有意無意地灌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這顯然是有悖於自己立志耕讀的志向的。他們夫婦如此,老僕謝義更是力勸舒博士:你影響兒子也就算了,千萬不能再耽誤孫子的前程了。

在舒博士的心中,對於孫子是應該出仕和還是應該耕讀,也是矛盾重重,兩種念頭此消彼長。兒子的才華不亞於自己,但卻讓兒子埋沒在了田園,他的心中不可能沒有一點苦楚。孫子舒晏呢,才華偏偏更勝於他父親,自己還忍心讓孫子繼續埋沒田園嗎?不忍。士族庶族之間有一道不可逾越的坎,他為官多年,深有領會。他所以辭官、所以反對子孫出仕,多半是為此。至於不滿司馬昭殺害曹髦只是一個直接誘因而已。

庶族的人就不能做官了嗎?當然可以,只要你可以忍受那種不公——那種對自己、對廣大庶族寒門的不公,那種豪門的種種特權;只要肯埋下頭,不去想什麼責任擔當,只為領取俸祿,那就沒什麼不可以。但舒家的人卻做不到,在孫子很小的時候,舒博士就知道了他的性情,嫉惡如仇。一個嫉惡如仇的寒門子弟怎麼可能在豪門把持的官場中立足?不能。這種“不能”,相對於上文的“不忍”,何去何從?舒博士不知道,他能做的就是把孫子培養成“通五經貫六藝”的君子,以後的路就由他自己去吧。

對於入仕的理想,舒晏並不在乎自己能夠升多大的官,拿多高的俸祿。他想的只是能為天下百姓做點事。路走到如今,越走越迷茫。想起在沒正式做官之前,在家鄉汝陰那個小地方,自己還真為百姓們做了些實事,包括建庠學、為百姓們討要錢款等項。可到了洛陽,成了正式的職事官之後,自己反倒沒做成什麼有利於百姓的事。比起在各個地方郡縣,京師士族雲集,也許更不適於寒門出身的子弟。政令自士族出,只為維護門閥們的利益。

舒晏此時擔心的並不是自己的出路,而是整個國家的命運。這個天朝表面上雖然已經繁榮昌盛,人口繁衍,百業俱興,但實際上卻是危機四伏,問題重重,就像一座大廈,人們只看到它雕樑畫棟、紅牆粉壁,極其華麗的外表,卻沒人注意到它實際上已經柱折梁彎,風雨飄搖。只需一點點外力,它就可能轟然倒下。

單從自己經歷過的一些事情看,諸如:選一個智.障的太子做接班人、大肆封王,諸王擁兵自重各鎮一方、無限地接納外族人口來到腹地、士族庶族的巨大裂痕,無一不隱藏著巨大的危機,這些危機遲早會到來,只是不知道時間,亦不知道是誰先來到。

他不知道這個大國還能撐多久,也不能阻止這種危機的到來,但也不可能眼睜睜離去。他所能做的就是在危機來的時候,能夠力所能及的為百姓們做些事。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南唐烽火

南唐烽火

安仔
下載客戶端,檢視完整作品簡介。
歷史 連載 3萬字
書生兇猛

書生兇猛

陳小九
一覺醒來,陳錦年穿越古代,成為大乾皇朝中一介小小秀才。只可惜原主吃喝嫖賭,五毒俱全,人人喊打。 於是,陳錦年略施小計,做奸商,登朝堂,寒門書生,席捲天下。
歷史 連載 4萬字
漢旌

漢旌

老白汾對瓶吹
莫名其妙穿越到了漢末,遇上了剛剛起步的劉備?開著全圖視野,這還不逆天改命? 別鬧,談情說愛哪有建功立業來的痛快!曹操、袁紹、孫權、司馬懿你們好,我是揣著劇本來的!
歷史 連載 5萬字
寒門書生,開局忽悠個便宜小嬌妻

寒門書生,開局忽悠個便宜小嬌妻

暴躁的老齊
少年劉墨開局遭遇假招婿,用完即殺。震驚之餘,設下計謀,忽悠個絕美嬌妻,走上酒樓大掌櫃人生。 後結識皇子,從此勵志成為皇室御用商人,輔佐皇子成為天下之主。 “跟我玩套路?有得你爽!”
歷史 連載 70萬字
穿成乖軟夫郎的農家書生

穿成乖軟夫郎的農家書生

木風雨
預收主攻種田小甜餅《粟大夫家的鹹魚先生》《穿成“萬人嫌懶漢”》專欄戳戳~~ ========================= 本文文案如下: 一朝穿成福水村人人厭棄的謝家小傻子,謝見君睜眼瞧著眼前破敗不堪簌簌掉牆皮的破草屋,牆角處緊攥著衣角一大一小,瑟瑟發抖的小可憐,心頭紅紅火火恍恍惚惚。 肩不能扛,手不能提,褲兜裡還窮得叮噹響,滿打滿算也就腦子還好使一點,為了能在這個時代站穩腳跟,也為了能養活
歷史 完結 3萬字
父皇,朕真不想登基啊!

父皇,朕真不想登基啊!

牙籤吃粉條
身為安全第九局的特工李滅,意外穿越到了大梁朝成為了九皇子。西北:九皇子,西北戰事頻發,你再不出手西北就要淪陷了! 眾皇子:九弟,別打了我們不爭了,什麼都是你的!皇帝:老九,父皇我太累了,這個皇位不行你來坐吧! 李滅:老子好不容易穿越了,讓我躺平當個廢物行不行?
歷史 連載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