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客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按照人類的思維習慣,一般人總是認為宇宙和地球恆定不變,宇宙和地球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但是現代天文知識表明,物質世界的任何事物都有始終,有誕生也有滅亡,同時任何事物在存在過程中都要經歷無數非常猛烈的變化。物質世界任何事物都在生長、興旺、衰敗和滅亡的自然迴圈不斷執行,,其實我們知道生命產生條件、環境、本質和內因已經足夠,我們再去深挖物質和生命的本源和起點已經毫無意義。

從以上章節的論述中,我們知道物質和生命產生的依據是自然法則、自然規律、基因作用、靈魂作用等精神要素。人類文明的本質就是認識,並利用這些精神要素去完善自我,改造世界,最終實現安全、保障、自由、快樂和永生的過程。因此我們去挖掘和發現人類文明的起點和策源地顯得意義非凡。

古氣候學科學研究的成果表明,在大時間跨度裡地球的氣候一直在經歷著激烈變化,也許這些變化於宇宙、太陽系和地球等天體執行有關,其中冰河期和溫暖期交替出現引發地球氣候和環境發生劇烈的變化,從而導致地球生物的死亡和重生。

在冰河期裡,地球非常寒冷和乾燥,地球表面的大部分水被凝固在地球南北兩極和高原地區,形成面積廣大而厚實的永久性儲存的冰蓋,很多動植物生活在溫暖和炎熱地區因寒冷和乾燥而死亡,同時寒冷和乾燥導致一些沒有被冰層覆蓋的地區荒漠化,因此在自然災害中存活動植物的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

地球末次冰河期是透過科學測定的在地球上發生的距今最近的一次冰河期,它開始於大約115000年前,結束於距今15000年前,它完全結束於距今11000年前。

在末次冰河期期間,地球比現在寒冷得多,地球兩極及高原地區形成了範圍非常廣泛的冰蓋,在末次冰河期巔峰時期,在北半球冰蓋覆蓋了北美大陸、歐亞大陸等北緯30度線以北地區,以及青藏高原、雲貴高原、伊朗高原等偏北高原地區。

根據古氣候學和古地質學的研究成果反映,如今地球的平均氣溫大約是14攝氏度,而在末次冰河期全球溫度比現在的溫度低了6攝氏度,只有8攝氏度左右。普通人對地球溫度變化沒有直接感覺,但在末次冰河期地球溫度的降低,直接導致北美和歐亞大陸的大部分地區被堅硬而常年不融化的冰雪覆蓋,地球南北半球30緯度以上高緯度地區皆為永久性冰蓋區,30緯度至15緯度區位常年處於氣候寒冷,經常風雪飄零的溫帶區。只有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赤道地區為比較適合動植物生長的熱帶和亞熱帶地區。

同時,地球溫度降低導致地球上的大部分的水都被封存在冰蓋中,從而導致地球環境變得非常乾燥,在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冰雪覆蓋,沒有被冰雪覆蓋的地區成為極度乾旱的荒地和沙漠,只有靠近冰河期河流區域、氣候稍微溫暖的地區才有可能出現少量的溼地、森林和草原。

由於地球上大量的水被兩極和高原冰蓋鎖定,因此導致地球海平面降低。根據科學家測定,在末次冰河期的強盛期,當時的海平面比現在的海平面低133米,在末次冰河期全程,它的海平面也比現在低70米至150米。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裡,如中國南海、印度尼西亞群島海域、地中海,以及印度洋、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淺海區域都變成了陸地。

由於自然環境的深刻惡化,導致很多動物逃離冰蓋地區,全球的動物都向當時的溫帶地區、亞熱帶和熱帶等適合生存的地區遷徙。因此如長毛象、猛獁象、乳齒象、劍齒貓、地懶、北極熊、海豹、企鵝等高寒極地動物,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它們大量遷徙到溫暖的南方地區;駱駝、馬、驢、牛、羊等機動性很高的動物更是成群結隊湧向冰河期的溫暖地區。

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人類也跟隨那些感覺靈敏的動物遷徙到冰河期的亞熱帶和熱帶地區。當然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那些沒有能遷徙到溫暖地區的動植物,它們肯定被寒冷和乾旱的氣候滅絕了。

在哺乳動物中,人類自然生存能力相對較差,人類不是兇猛的肉食類動物,因此人類獲取食物的方式非常有限,人類只能在忍受猛禽危險的情況下,透過採集、漁獵和狩獵等方式獲得食物。同時,人類面對大自然的先天感知能力很差,人類對地球環境的變化感覺非常遲鈍,因此人類只能透過觀察其他生物的變化和行為,來感知自然環境的變化,彌補人類先天能力的不足;同時,人類是少毛動物,人類的天然耐寒能力比其他多毛哺乳動物差很多,因此人類首先掌握了氣候變化的規律,掌握了利用衣物和火保暖和禦寒的本領,當然人類跟隨動物遷徙也是人類最早認識和掌握的生存本領。

在末次冰河期初期,由於海平面下降,很多淺海區變成了冰河期的新陸地。

根據地理學的知識得知,地球上最大淺海區是中國南海(平均深度是1212米,最大深度為5559米)、印度尼西亞內海及大陸架海域(平均水深為2694米,最大深度為6563米)、印度洋周邊大陸架及淺海區(大洋平均深度為3890米,最大深度為7455米),因此在冰河期強盛時期中國南海、印度尼西亞海域、菲律賓海域、澳大利亞、印度洋等地區連線城一個新大陸。

在末次冰河期,中國大陸、中國南海與印度尼西亞群島和菲律賓群島,以及澳大利亞組成一個非常緊密的新大陸,同時這個新大陸與印度南亞次大陸及新印度洋大陸連成一片,並與非洲大陸連線,也許印度洋底部的在深海地區形成了一些面積較小的鹹水湖泊,以及面積廣泛的淤泥區。

當然,在末次冰河期地中海(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大西洋(平均深度3627米,最深處波多黎各海溝深達9219米)已經基本乾枯,也許這個地區還剩下一些較小的鹹水湖泊,以地中海連線的博斯普魯斯海峽又稱伊斯坦布林海峽(最淺處只有27.5米,最深處為120米)已經成為陸地,黑海變成了常年被冰層覆蓋的內陸海。

在末次冰河期,白令海峽(平均深度約為1600米,最深處達4594米)已經成為陸橋,因此歐亞大陸與美洲大陸形成陸地連線。

在寒冷而乾燥的末次冰河期初期,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地區並不多,由於淺海區形成的新大陸鹽鹼化和淤泥化非常嚴重,這些新大陸缺少動植物生存和發展的自然條件和資源,因此這些新大陸在漫長的冰河期初期並不適合人類和動植物生存,在冰河期中後期,新大陸的環境得到自然改善後,這些新大陸才成為動植物和人類生存的樂園。

根據科學家對地球地質的全面分析和考察,由於人類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差,獲取食物的能力也很差,因此在末次冰河期裡,人類只能生活在動植物及礦產資源較為豐富的冰河期熱帶和亞熱帶地區。而這個地區只能是,亞洲東部的中國大陸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東南亞(即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天平洋東南群島、澳大利亞等),以及印度次大陸南端、斯里蘭卡、阿拉伯半島南端、非洲大陸中部在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區域、美洲大陸在在南北15度緯線包括的區域等地區。在末次冰河期裡,只有這些地區的動植物資源和自然環境適合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根據考古學研究的成果,在末次冰河期,中國大陸南部、中國南海、中南半島南部(即今越南、柬埔寨、泰國南部、馬來西亞半島)、東南亞(即印度尼西亞群島、菲律賓群島、天平洋東南群島、澳大利亞等)等地區(我們稱這個地區為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簡稱人類文明中心區),是末次冰河期自然環境最好,動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地區,是地球上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區域。同時,考古學和人類學家在該地區發現了大量古人類的骨骼化石及活動痕跡。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中國大陸南部、中南半島、東南亞和南亞次大陸等組成地區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核心區,是現代智人誕生和成長的搖籃和家園,是人類文明誕生的搖籃和發展策源地。

目前科學研究仍然不能解釋,在距今11.5萬年前,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初期,地球的氣候和環境的變化是否突然?是否猛烈?我們知道,在氣候和環境突然變化時,絕大多數動物應該來不及反應就被餓死和凍死!只有能夠感知氣候及環境變化預兆的飛禽走獸,才能逃到溫暖的赤道地區,人類並不屬於對氣候和環境變化感知敏銳的動物,因此很多生活在高緯度地區的人類應該在冰河期初期被凍死和餓死了。在冰河期存活下來的人類,只能是那些生活在地球赤道地區及靠近赤道地區的人類。因此在末次冰河期爆發後,倖存下來的人類不多,根據科學家測算,在末次冰河期初期人類直接祖先即智人的總數不會超過三千人,這些智人基本上生活在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

根據古氣候學和古地理學的研究成果,在末次冰河期非洲大陸除了河流地區和某些沿海地區之外,非洲大陸的內陸地區及北部地區都非常乾燥,這些地區荒漠化非常嚴重,因此當時生活在非洲大陸上的人類,他們的生存環境非常艱難,他們依靠採集及狩獵勉強維持生活,因此在末次冰河期初期非洲地區的人口非常稀少。

在末次冰河期初中期,由於印度洋底部基本大陸化海底泥漿和湖泊,以及茫茫無際的新大陸荒涼區的阻隔,使得非洲人類與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交流和往來非常有限,各自保持自己的發展軌跡。

因此,至今非洲人仍然保持著黑人的體貌特徵和遺傳特徵,非洲的人種最單純。而亞洲人則明顯地生活著黃種人、紅種人及白人,由於亞洲東南人類文明中心區在陸地上亞歐大陸緊密相連,加上亞歐大陸南方地區的自然環境良好,自然資源相對比較豐富,因此該地區人類的繁衍和發展相對比較迅速,因此該地區能夠保證黃種人、紅種人、白種人等人種獲得充分的發展,同時由於陸路相通使得這些人種能夠進行融合及交流,從而為現代人類文明誕生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根據人類學的研究成果、目前人種分佈的基本情況,黃種人最早期生活在中國西南部地區、中南半島南部地區、印度尼西亞群島大陸區;紅種人最早期生活於南亞次大陸南端,印度尼西亞全島地區,澳大利亞北部地區;白種人最早期主要生活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及印度河流域地區、青藏高原西部山麓地區、阿拉伯半島南部等地區,這些地區在末次冰河期屬於亞熱帶和溫帶地區,這些地區氣候相對寒冷,冷熱氣候有交替變化。

根據考古學成果,人類在美洲大陸出現最早的時間為距今2.7萬年至2.5萬年之前,在末次冰河期初期和中期,美洲大陸沒有人類活動的痕跡,這說明在距今2.7萬年至2.5萬年之前,人類並沒有離開亞歐大陸及非洲大陸等宜居地區向美洲大陸遷徙。

根據科學的推理和判斷,在距今11.5萬年至7.5年這段時間裡,由於中國大陸南方地區、中南半島南部地區,以及中國南海群島、印度尼西亞群島等組成“東南亞新大陸”,是當時地球一塊最適合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大陸。因此發展壯大後的人類的主體,基本上集中在冰河期“東南亞新大陸”生活。經過3萬年大自然的改造和滋養後,“東南亞新大陸”變得氣候溫和、溼潤,而且河流縱橫,湖泊星羅棋佈,淡水資源非常豐富,它是全球動植物最豐富和繁茂的地區,“東南亞新大陸”是末次冰河期中後期現代智人的主要生活家園,是地球上最大、最繁榮的人類文明中心!

隨著新陸地自然環境的日益完善,新大陸的植被茁壯成長,新的草原和森林已經全面覆蓋這個地區,這裡成為了動物和禽鳥的樂園,這個變化大大地改善了人類生存環境,同時拓展了人類的生存空間,給人類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生存和發展資源。

由於食物供給增加,居住環境的改善,導致該地區人口迅速增加,並形成最早期人類的種族和社會。由於人口迅速增長,這裡成為全球人口最稠密的地區。社會的繁榮導致群體之間接觸和交流非常頻繁。由於人與人、族群與族群之間不可避免的利益糾紛,導致衝突不斷、鬥爭頻繁,為了協調和規範群體的行為,保持和平共處,因此在該地區產生了最早期的系統而規範的人類語言——東南亞早期古語!

由於語言的完備使社會得到有效協調和管理,使人類的各種資訊、知識和技術得到充分地交流和傳遞,因此增強了人類獲得食物,以及生活必需品的能力,同時也促進人類智力的發展。

在這個時期為了解決人口和社會問題,人類的精英分子們開始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進行比較系統思考,他們在尋找制約自身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因素,並探索和實踐各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和手段。為了獲取更多食物,他們發明和改善各種生產工具,並逐步從原始的採集、狩獵等生產方式,過度到農業、畜牧業和漁業。同時他們發展了食品加工、糧食儲藏和商業,保證了食物供給穩定和流通順暢。

在社群和社會管理方面,他們根據人類普遍的精神需求,描述和定義靈魂,發展原始宗教,建立人類的善惡準則和道德標準;為了協調和規範人際關係和交流,制定了個人修養內容及行為規範,制定了家訓、族規和鄉約等原始法律。同時,以母系氏族為基礎的原始社會管理體系及其組織機構已經逐步形成,社會管理向系統化、精細化和嚴密化的方向發展。

在這個時期,在東南亞新大陸那些人口稠密的內陸定居地區,如中南半島地區、中國大陸南方等冰河期熱帶及亞熱帶地區,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們單獨依靠採集、狩獵等自然經濟手段,已經不能解決群體的食物需求,這裡人們在掌握植物種子和幼苗栽培技術,動物馴養和繁殖技術的基礎上,開始發展人類最早期的農業和畜牧業,他們逐步擺脫對採集和狩獵的依賴,這裡成為當時人類文明最發達地區,他們為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奠定了堅實可靠的基礎!

人類社會發展歷史證明,解決溫飽問題是人類文明延續和發展最關鍵的物質基礎,食物供給總量及穩定性決定了人口數量,人口數量決定社會規模,大社會才能推動人類文明的大發展。因此只有那些全面掌握了農業、畜牧業、航海及漁業等先進生產技術的民族,他們才能承擔起發展人類社會及文明重任,而那些飽受飢餓、寒冷和疾病威脅的種族和人群,他們必然失去生存和發展條件和基礎,他們必要被淹沒在汩汩滔滔的歷史長河之中。

歷史證明,只有那些食物供給充足,心情舒暢,心胸開闊的,有文化積澱底蘊的種族,他們才能靜心修煉個人的氣質和品德,他們才能對天、地、人、神進行精妙和深奧的思考,只有他們才能改變和昇華人類的思想、行為和文明。

根據考古發現,在這個時期裡,生活在該地區該時代的古人透過大自然很多自然現象觀察和記憶,他們掌握了寒暑季節的規律,並且掌握了天象與季節對應關係,在這些認識的基礎上他們發展人類最早期天文曆法即太陽曆等曆法,曆法為人類生產和生活提高保障和便利。

同時,該地區該時代的古人從對自然山火觀察,以及物體摩擦發熱現象的認識中,學會了使用火(取暖、燒製食物)、取火(包括鑽木、刮木、敲石等穩定去火方式)、儲存火種等方法,掌握火的使用方法標誌著人類進入真正意義工業時代,它為人類未來製陶業、冶金業、材料製造業等奠定了基礎,同時使用改善了人類生存和發展環境,燒製食物提高和改善人類衛生和體質,同時也為人類在寒冷地區生存和發展提供條件,隨著骨針和絲線的發明,人類開始縫製皮質衣物和鞋帽,這些生活條件的改善讓人類在寒冷地區生活變得安全而方便!

隨著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人口的增加,衝突和鬥爭的加劇,掌握禦寒技術和裝備的種族開始向北方地區遷移,他們在這些地區居住在冬暖夏涼的天然洞穴裡,或者在土坡下挖洞穴居住,同時有序地發展他們賴以生存的早期的農業和畜牧業。

在長期使用火的過程中,使古人認識陶器和瓷器的燒結技術和工藝,並生產了人類出第一批粗糙而簡陋陶器生活用品,陶器是人類具有真正意義的工業品,是人類走向工業第一步,從此人類製造業的發展永不停息,一直延續至今。

隨著人類金屬礦石認識的深入,以及火爐技術的發展,古人開始了最早期冶煉探索,人類首先冶煉出了一些熔點較低金屬,如黃金、白銀等金屬,從事開始金屬工具製造探索。

在後來幾萬年探索中,人類的窯爐技術獲得革命性的發展,新型窯爐能夠產生穩定而持續高溫,使得銅、鐵等需要高溫冶煉的金屬被生產出來。同時窯爐技術改善,讓人類透過對高嶺土的成型和燒製,生產出比陶器更加精美的瓷器,窯爐技術技術的進步使人類邁入文明發展的快車道。

由於人口增加、社會變得越來複雜和難以管控,隨著物資產量和種類繁多,以及住房和村莊等生活基礎增加,人類僅僅透過語言、思維記憶、結繩記事、刻木記事等方式,已經不能滿足社會管理的需要,因此人類開始發明表意和定義更加精確,並且能夠表達抽象概念和複雜意義的文字,以及文字的書寫、記錄和表意系統。

文字及文字系統的產生,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生產技術、思想、宗教和哲學等獲得前所未有的傳承及發展,從而也導致人類教育事業的產生及發展,使人類對大自然及人類等重大問題進行相當深奧和複雜,並具有理性、哲學性、科學性的思考和探索,這些思想工作為人類脫離了混沌和矇昧時代奠定堅實的基礎。

但是,大自然不可能讓人類的生存和發展一帆風順,剛剛獲得一定文明基礎人類,又要面臨末次冰河期裡一場極其慘烈重大自然災難,人類文明發展之路因此被無情打斷,人類又被推入一個幾乎萬劫不復的深淵!

非常幸運!人類並沒有在這場重大災難面前徹底倒下,這場災難過後,人類在原來的文明廢墟上迅速崛起,他們在更高層次上將人類的社會和文明推向一個更加光芒萬丈的巔峰!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是卷王穿越者的廢物對照組

我是卷王穿越者的廢物對照組

若星若辰
【恐同笨蛋美人vs陰暗瘋批卷王,雙穿,晚12點更】 時書一頭悶黑從現代身穿到落後古代,為了活命,他在一個村莊每天干農活掃雞屎餵豬餵牛,兢兢業業,花三個月終於完美融入古代生活。 他覺得自己實在太牛逼了!卻在河岸旁打豬草時不慎衝撞梁王儀仗隊,直接被拉去砍頭。 時書:“?” 時書:“操!” 時書:“這該死的封建社會啊啊啊!” 就在他滿腔悲鳴張嘴亂罵時,梁王世子身旁一位衣著華貴俊逸出塵的男子出列,沉靜打量
歷史 完結 3萬字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

扶搖微影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是以今川義元為主角的日本戰國穿越小說,時間線從花倉之亂(1536)開始,鍾愛今川家的作者想寫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本作是全新獨立的故事和主角,沒有讀過前作也絲毫不影響閱讀(就像jojo各部都是獨立的一樣),當然讀過前作的老書友們可以發現一些作為福利的彩蛋!
歷史 連載 117萬字
侯門主母反殺日常

侯門主母反殺日常

三尺錦書
洞房之夜,入洞房的卻不是新郎。 事情是怎麼發生了,陸輕染不知道,但隱約她知道自己掉進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中。 不久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婆家罵她厚顏無恥,偷偷給她下毒。 好在她天生嗅覺靈敏,能辨識毒物,才得以保全自己和腹中孩子。 她還有孃家,以為父母會給她做主,結果他們卻將妹妹嫁給了她夫君。 “為了國公府和侯府的體面,你只有這一條路能走。” 親孃丟給她一條白綾,逼她自懸。 “憑什麼?” 我為你們著想
歷史 完結 0萬字
我與劉秀二分天下

我與劉秀二分天下

檸月如雪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法外狂徒張三一朝穿越到昆陽戰場,一見劉秀誤終身!
歷史 連載 4萬字
破鏡重圓文女主不想he

破鏡重圓文女主不想he

東家寧
【破鏡不重圓,換男主!】 我與季烆成親那日,文喜送來了求救信。 “嫋嫋,文喜危在旦夕。” 沉默許久,季烆說,“我得去救她。” 文喜不是季烆的朋友,也不是他的親人,更不是他的愛人,準確的說還是他憎惡厭恨之人。 十年前,為了救人,我重傷昏迷,一睡不醒。 文喜就是我救的那個人。 若非出了這場意外,我與季烆早該成了婚。 因此,季烆恨極了她。 “今日是你我結侶大典,五州四海有名有姓的人物皆已入席。季烆,你若
歷史 連載 8萬字
大明:抬棺死諫,朱棣被我氣瘋了

大明:抬棺死諫,朱棣被我氣瘋了

長鯨歸海
穿越大明朝,有個遠方親戚是當世大儒,家裡人託關係把自己送到親戚門下,希望能在他手下混口飯吃。 不料剛到京城,得知親戚姓方,北面的燕王正打著靖難的旗幟,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亡,掰著指頭算,我就是十族之一。 好傢伙,福是一點沒享到,罪要一起遭。在即將同方孝孺一起被誅的關鍵時刻,鄭均覺醒歷史詞條,只要滿足詞條要求,延長國運,便可獲得獎勵。 於是,鄭均選擇開啟噴子的一生!犯顏直諫,仗義執言,直抒數般罪責
歷史 連載 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