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楓客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縱觀人類歷史,我們可以得到一個常識,不是每一個民族都具有的文明的創造力,在人類有歷史記錄以來,崛起於東亞大陸以華夏族為核心的中華各族即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文明創造力的偉大民族。

距今4.5萬年至1.5萬年之間,由於地球末次冰河期持續變暖,海平面上升,大量低海拔地區的陸地和島嶼被淹沒,導致人類主體從中國南方、中南半島和東南亞等地區向世界各地遷徙、定居和重新發展,因此造就了東亞大陸的民族分佈格局。

遷徙人類首先在中國長江以南地區形成古越民族,古越民族在長江下游渡過長江向北發展在淮河流域和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形成東夷族;古越民族遷徙到四川地區後相稱巴族、蜀族;古越人到達松潘高原、青藏高原東北、河西走廊等地區形成氐族、羌族、匈奴族;古越人在秦川及河套地區形成華夏族;古越族北上進入蒙古高原和中國東北地區後形成北狄族、鮮卑族和東胡各族,隨後鮮卑族演變出錫伯族、契丹族、突厥族、蒙古族等深刻影響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的遊牧民族。

在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期間的小冰河期裡,華夏族等北方民族為了躲避災難,遷入四川地區,華夏族趁著四川社會動盪,領導北方及巴蜀各族推翻四川地區的母系氏族神權及王權,建立了更有人權和平等的父系社會制度雛形,同時華夏族精英分子按照統治者的需要,在古泰越文明的基礎上創造了華夏文明,由於華夏文明比古泰越文明更優越和進步,使得華夏文明逐步成為凝聚和號令的東亞大陸地區各族的偉大文明。

如果沒有華夏族推動文化和社會制度的改革,也許東亞大陸各種仍然保留小國寡民、自給自足的方式自由而獨立地發展,東亞大陸將不可能出現民族大融合,也不可能出現大一統的偉大國家,中華民族也不可能成為東亞大陸各民族總稱,世界歷史和文明程序將是另外一番景象。

中東和歐洲地區沒有進行徹底的民族及文化融合,因此目前中東和歐洲等地區仍然小國林立,民族眾多,缺少相互包容的大民族文化氛圍,民族之間相互敵視和鬥爭。造成中東和歐洲地區的這種民族及國家格局的原因是,該地區從來沒有進行過推翻神權和王權的文化及社會改革,從來沒有徹底推翻社會等級和特權,從來沒有給全體人民平等和自由的權利。歐洲進入現代歷史後,這種居民也沒有改變,只是富人和資本家佔據封建時代君主和貴族的社會等級和特權,人民平等和自由仍然是夢想而不是現實。因此這些地區不可能出現全體人民獲得平等和自由的國家,更不可能出現大一統的民族和國家。

民族融合的過程是一個鬥爭和合作的過程,由於東亞大陸首先完成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專業分工,民族分化,因此東亞地區的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分化及融合是人類歷史中最典型的社會現象。

在以上章節我們已經論述了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專業分工,民族分化,在這裡我們專門論述民族的合作及融合。

農耕民族是定居民,人類的早期社會由定居創造,社會的一大功能就是提供經濟交流的平臺即商業及市場。透過研究,我們發現在東亞地區在古越時代,就已經發展了非常完備的商業和市場。在古越語中,市場和集市叫“會hui”(相當於現代漢語的圩xv),也代表集會;而購買叫賒se,跟賒賬的賒讀音基本相同,在沒有貨幣的情況下購買商品只能透過易貨或者賒賬來完成,由於遠古時代文字沒有普及,因此賒商品時,往往要購買者給售賣者抵押一些有價值和便攜的物品,海貝是古人主要裝飾品,因此海貝具有一定的價值,因此海貝成為一種常見的抵押物,久而久之海貝才成為貨幣,但是海貝被過度採集後,造成貨幣貶值,因此交易又迴歸賒購方式,可能抵押物變成大米或者布匹,購買者可以用等價商品贖回這些抵押物,當然售賣者也可以出售這些抵押物回本獲利。金屬貨幣出現後,賒購方式逐步退出市場,但是賒se逐步演變成市場的“市si”在古越語中這兩個字讀音相同。

古越語稱售賣叫海hai,遠古時期,一般都在交通要道的空地上擺攤陳列商品進行販賣。那麼從古越發展起來的民族不再稱呼售賣為海hai呢?是因為海hai演變成了街(西南官話將“街”讀成該gai,與hai的讀音非常相似),在甲骨文中街的形象就是在一個十字路口中擺攤的樣子。在現代漢語中街市仍然是買賣商品的地方,這些地方仍然有擺攤售賣商品的習慣。這些商業現象都是古越時代流傳至今的文化風氣。

根據考古發現,農耕民族經常有糧食、酒、絲綢、布匹、茶葉、陶瓷器、生活用品和生產工具等商品,換取遊牧民族的牛羊驢馬等牲口、動物皮革、骨器材料、寶石礦石、金屬礦石等商品。這些交易情況反映,農耕民族與遊牧民族的依存度很高,因此,他們存在民族融合的基本條件。由於東亞地區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同屬古泰越民族,他們具有相同文化習慣和價值觀,因此東亞地區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更容易產生融合。

蒙古民族是公元13世紀興起於蒙古高原和西伯利亞地區的遊牧民族,蒙古民族是鮮卑族到錫伯族的嫡系後裔,因此蒙古民族經歷幾千年的遊牧生活,他們仍然保留著很多古泰越民族的文化習俗。在古越語中,蒙古me

ggu的蒙me

g是家園、國家的意思,古gu是我、我的,因此蒙古的本意是“我的國家”,在歷史上,蒙古高原及其以北地區只有過兩種稱呼,一是西伯利亞,二是蒙古利亞,西伯是蒙古的祖先,利亞liya是“聖母之地”的意思,在母系氏族社會里,崇拜女性和聖母是最高的宗教的禮儀。目前蒙古地區很多地名字尾帶盟me

g,在古泰越社會里,相對獨立的管制區成為me

g,在雲南傣族地區、寮國和泰國等地區,也有帶“勐me

g”地名,這些地區都曾經是古泰越民族的獨立管制區。古越語稱男孩為勒le,稱呼女孩為格ge,蒙古語也這樣稱呼男孩女孩,而蒙古人將這些稱呼傳給他們的歐洲親戚,語言學家認為,英語女孩gi

l單詞來源與蒙古語的女孩ge。蒙古語與古越語有很多共性,在此不能一一列舉。

如果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的經濟交流能夠順利進行,兩個民族肯定能夠長期和平共處,但是人為的民族隔離政策,以及自然災害往往無情的打斷兩個民族的物質及文化交流,從而導致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走向戰爭。

中華各族在經歷夏商周等三個遠古朝代,以及以黃河流域為核心區的春秋戰國時期後,公元前246年秦國在戰勝韓國、趙國、魏國、齊國、燕國、楚國的基礎上,建立第一個以華夏民族為主體的大一統帝國。秦帝國定都咸陽(今陝西省咸陽市,在陝西首府西安市正西15公里處),國土面積包括今甘肅、寧夏、陝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四川、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及廣西等地區。

但緊緊經過40年的統治後,秦帝國便在風起雲湧的農民大起義中土崩瓦解了!是什麼原因導致秦帝國如此迅速滅亡呢?在古代一個帝國興衰,由內部因素及外部因素導致。內部因素包括:立國合法性和必然性;國家的統治、經濟及文化的基礎;人民對國家的認同及支援的程度;國家在文化及科技方面的儲備程度,以及創新力。外部因素包括:自然資源及環境對國家經濟及社會發展的支援力度;國家在國際環境中地位、影響力和競爭力;是否存在外敵威脅及入侵?

秦國是西周時期周朝冊封的諸侯國,秦國貴族及平民多數具有華夏族身份,秦國的開國先祖主要是氐族和羌族,一部分來源周朝派遣河西地區的開荒屯兵、守衛國門的“特勤”兵團。在古越族中“特te”是雄性、男孩、王子的意思;“勤qi

是金屬、兵器、小帥、將軍的意思”。因此“特勤teqi

”是王子將軍的意思。該王子平定秦嶺及秦川等地區後,乾脆將這些地區命名為秦嶺、秦川,他們的國家叫秦國,因為勤與秦同音同調,而且“秦”在字形和意義上,寓意枝繁葉茂、欣欣向榮,立意非常美好。

秦國在西周初期已經立國,到秦國發動大中華統一戰爭,秦國經歷了至少750多年統治及國力儲備,在戰國時代,秦國秦川河西地區(今陝西、寧夏和甘肅等)為根據地,佔有穩定富饒的四川地區,具有與西域即西方世界,以及北方草原各族通商貿易的便利,因此秦國的綜合國力及軍備在諸侯國中最強。

秦國為什麼能夠在形勢錯綜複雜的秦川及河西地區立國750多年不倒,而且還能聚集力量統一中國呢?因此秦國是包含華夏族、氐族、羌族等多民族的諸侯國,雖然秦國主要推行華夏文化,但是仍然保留濃重的古越雄風。秦國與周邊民族及部落國家保持著兄弟般交往關係,如匈奴這樣的草原遊牧部落興起於河西地區,原來匈奴人與秦人是兄弟鄰居,在古越語中,匈xio

g是英勇、尚武的意思,奴

u與

o

g同音是兄弟的意思,因此匈奴xio

g

u的意思是“神武兄弟”。匈奴部落無疑是秦國盟邦,他們幫助秦國管理河西走廊地區商貿,收編中國北方草原的遊牧部落,建立草原騎兵軍隊,協助秦國對山西地區、河北地區等北方諸侯國作戰。同時,他們為秦朝採購中亞及中東的鋼鐵等物資,為秦朝軍隊裝備戰馬等軍事裝備,因此匈奴人能夠做大做強。但是秦國統一中國後,不僅繼承了中國的土地和財產,同時也繼承了華夏各族與匈奴等遊牧民族的恩怨情仇。因此秦朝剛建立,秦始皇馬上派大將蒙恬率領大軍去北方大漠消滅匈奴,然後傾動國力修復戰國時期北方諸侯國修下的長城,阻擋遊牧軍隊侵略中原。從事中國與北方遊牧民族大決裂,為中國曆朝歷代與北方遊牧民族國家的戰爭埋下隱患。

在長期軍事鬥爭中,秦國消滅河西地區、秦川地區和四川地區的各諸侯國和方國,建立秦帝國,並取得了周朝認可和冊封,在華夏宗法制度下取得了合法地位。但是秦國統一中國後,秦朝並沒有獲得中原華夏族等民族,以及長江以南地區百越族等民族認同和擁護,雖然仍然這些視秦人為異族的民族,迫於秦國的武力在表面上忍氣吐聲,但是深藏中國民間反秦英雄豪傑已經開始磨刀霍霍,等待機會顛覆秦朝。

秦朝依靠武力統一中原後,秦朝席捲南方百越之地,在北方草原擊敗匈奴後,中國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和平局面。

秦國的強大不僅得益於與西域及北方的遊牧民族保持友好交往,更得益與秦國是一個勇於變革和創新的國家,秦國經歷了商鞅變法等多次改革,並根據鬥爭需要制定了強國強軍的制度及國家治理體系,這些改革和創新使秦國的統治根基、經濟及文化等綜合國力超越一切守舊迂腐的周朝諸侯國,使秦國能夠碾壓一切反抗勢力。

秦國得天下,建立秦朝後,馬上推行郡縣制等中央集權制,在文化上進行“焚書坑儒”,清除一切文化和精神糟粕,統一全民思想,在國家制度上推行“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制度,統一國家價值標準和執行標準,提高國家的執行效率。使得秦朝的國家根基非常牢固,國家制度和文化建設呈現前所未有的大好局面,如果不是秦始皇英年早逝,中華文明應該是另一番繁華景象。

客觀而論,秦朝的滅亡主要原因是中原華夏族和南方百越族對秦人和秦朝的不認同、不支援、抵制和反抗。經歷周朝1000多年統治和文化薰陶後,當時中原地區各族已經認為自己是純正的華夏族,而他們認為秦人是西戎和北狄之類,他們認為秦人不正統、不入流;生活在長江流域和中國南方的百越族,他們長期與中原地區的人民保持友好交往,因此他們認為華夏族與百越族是兄弟民族,華夏族也這樣認同百越族,因此百越族認同華夏族對秦人和秦朝的觀點和態度。由於沒有民族認同感,秦國發動統一戰爭,肯定被華夏族和百越族視為侵略戰爭。這種認識和觀念就是秦朝必然走向滅亡的原因。

按照本文的觀點和分析,距今4300年前,華夏族的母族形成於陝西省榆林市神木市高家堡鎮石峁村一帶地區;距今4300年至距今4100年期間,為了躲避小冰河期災難,華夏族母族舉族遷徙到四川盆地,他們與巴蜀人融合後形成華夏族,並推翻了古蜀國,建立華夏國;此後,華夏族以四川為基地,征服長江流域,於公元前1600年即距今3623年開創夏朝;隨後華夏族將國家經營核心放在秦川故土和黃河流域地區,公元前1027年即距今3050年,秦川華夏族推翻商朝建立周朝,此後中華各族格局形成,並在當時的基礎上發展到今天。

在周朝,中原等北方地區講華夏語,華夏語演變成古漢語等東亞北方語言;長江流域江南各族講古越語,後來江南古越語演變成漢語方言吳語;長江流域兩湖地區講楚語(即古越語方言),後來楚語逐步演變為漢語北方方言;由於遠離國家統治中心,中國南方各族繼續保持民族狀態發展,在唐宋之後,中國東南各族逐步融入漢族,中國西南的古越族演變成壯族,西南各族逐步發展成中國現代概念的少數民族。

秦朝末年,在民族分裂的大背景下,陳勝吳廣在大澤鄉的起義在歷史必然性因素與偶然性因素的作用下,秦朝就像被架在一座醞釀已久的火山上,在起義軍鐵馬金戈震動下,火山爆發了,頃刻間秦朝在戰火中化為烏有!

由於秦朝傾動國力修建長城防線,阻擋北方遊牧民族南下放牧和侵擾農耕民族,因此秦朝與北方遊牧民族走向了徹底決裂,秦朝失去了與西域進行貿易往來通道,也失去北方遊牧民族的支援和增援,這些因素也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秦朝剛滅亡,天下馬上進入楚漢相爭。楚就是項羽把持的西楚霸王朝廷,西楚號稱大中華正統;漢是指劉邦領導的漢國小朝廷。

楚漢相爭的原因是,秦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後,項羽是起義軍的頭號大首領是楚國貴族。劉邦是起義軍主力部隊的首領,是亳州人,出生平民,號稱華夏正統。起義戰爭進入尾聲時,為了儘早消滅秦朝,項羽與起義軍各首領有一個約定“率先攻入咸陽者得天下”。因此,劉邦攻入咸陽,消滅秦朝後,劉邦就要佔據秦國故地,準備一統天下。但是項羽豈能容忍一個出身草莽的平民做號令天下,統治自己的皇帝。於是,項羽領軍進入秦川之地,威逼咸陽,劉邦不想吃眼前虧,在“鴻門宴”脫身之後,率領隨從和部屬翻越秦嶺在秦嶺南麓漢中一帶安營紮寨,準備與項羽從長計議。於是項羽順水推舟冊封劉邦為漢王,並在秦川各要塞佈置重兵,防範劉邦。

劉邦被封為漢王后,他馬上策劃和準備對項羽的戰爭。由於漢軍的兵力、裝備和物資有限,因此劉邦只能首先依靠漢中及四川地區人力、物力和財力,在漢中西北就是略陽,略陽是氐人(古越人在四川西北及松潘高原的一大分支)軍政要地,劉邦得知氐族民風古樸,善於農牧,尚武強軍的情況後,吸收很多氐族首領和人才進入漢軍和漢朝廷任職。劉邦獲得氐族幫助後,迅速獲得了漢中及四川地區在人力、物力和財力等方面的支援。劉邦在新招募的軍事奇才韓信的幫助下,採用“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妙計,率領漢軍秘密翻越秦嶺,在秦嶺北麓陳倉(今寶雞市)屯兵,突襲楚軍,一舉奪回秦川寶地,出函谷關迎戰西楚聯軍。經過幾年血腥戰爭之後,漢軍擊敗楚軍,獲得天下,從此漢朝正式開張營業。

劉邦與秦帝國的開國皇帝秦始皇嬴政完全不同。嬴政出生於趙國都城邯鄲,他父親是秦國派去趙國做人質的王子,他在邯鄲接受啟蒙教育,他懂事後父親被封為秦國太子,不久他父親登基做秦王。父王駕崩後,嬴政繼承父業登基為秦始皇,那年他才13歲,真是少年得志。嬴政出生頂級貴族,他從懂事開始就將國家作為自己唯一關注的物件,並開始捲入朝廷及後宮的殘酷鬥爭之中,因此嬴政是一個沉默冷靜、心思縝密、飽讀經書、通曉謀略、殺伐果斷的高階知識分子帝王,因此嬴政創立第一套帝王中央集權統治制度和組織體系,建立了中國最早期最系統的法律體系及國家政務、軍務、外交、經濟和社會的高效營運體系,嬴政對中國文明的貢獻居功偉大。

劉邦與項羽爭霸天下時,正好50歲,楚漢戰爭結束,漢朝正式統治中國時,劉邦已經54歲,在古代54歲已經算老人,劉邦確實是一個飽經滄桑,受盡人生滋味的英雄豪傑。劉邦出生農民窮苦家庭,從小遊手好閒,混跡江湖,長大成人後,經熟人推薦在秦朝地方衙門做低階衙役。秦朝末年爆發農民起義後,劉邦利用職務之便,號召和組織鄉勇草莽之徒武裝起義。由於劉邦講義氣、樂善好施、膽識超群、有勇有謀、敢打敢拼,不久之後他率領的部隊不僅人數眾多,而且成為起義軍的關鍵主力。劉邦不是讀書人,他只是秦朝最低階官吏,在成為帝王之前,劉邦從來沒有想過要“當帝王,治國平天下”的事情。他參加起義部隊就是一場人生豪賭,他信奉“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奴隸終有翻身日,帝王也有落敗時”等顛覆人生命運的大道理。

但是,劉邦當了皇帝后,他必須考慮如何治理這個人民混雜、四分五裂、隱藏危機的龐大國家?!他做過秦朝官吏,他深知秦朝治理國家利弊得失。劉邦與他謀士重臣肯定認為秦朝基於中央集權制的法律制度和管理體系是最好治國手段,因此,漢朝基本上延續秦朝治國方略及典章制度。但是劉邦集團認為秦朝滅亡主要原因是:不推行仁政,造成民怨沸騰、離心離德,最終釀成滅頂之災。因此,漢朝將提倡“道德教化,仁義治國,禮儀邦交”的儒家思想最為國家正統思想、道德標準和立法依據。

當然,作為平民出生的劉邦肯定意識到了,民族問題肯定也是導致社會衝突和國家分裂的主要原因。因此,漢朝不再讓“華夏貴族論”綁架國家命運,在社會上推廣國民人人平等概念即國家民族概念,大家都自稱漢朝臣民即漢人,當今漢族。國民意識的建立,事國家成為凝聚人心的強大力量。

漢朝繼承秦朝對付西方及北方遊牧民族的政策,採取懷柔和攻伐相結合外交及軍事措施。在防禦河套西域及陝北河套方面,漢朝派遣有立國戰功的氐族和羌族部隊戍邊禦敵,並設立邊貿互市,繁榮區域經濟。在對付遊牧民族列強上,採取主動攻伐,驅趕和震懾北方草原列強。

在遠古時代,遊牧民族應該比農耕民族更早進入黃河中下游地區即中原地區,農耕民族進入中原地區後,遊牧民族才逐步往北往西遷移,但是遊牧民族仍然將中原地區做為防寒避冬之地,以及冬季牧場。農耕民族在中原地區發展壯大之後,才開始立國立邦,將遊牧民族徹底趕出中原,並在北方草原與燕雲山谷、黃河北岸山地等地區修建永久性防禦工事,防止遊牧民族南下放牧。這些敵對政策必然導致遊牧民族與農耕民族矛盾激化、衝突不斷。

公元前200年初,劉邦親率三十餘萬漢軍對匈奴聯軍作戰。漢軍主力首先攻擊匈奴同盟軍韓王信的部隊,於銅鞮(今山西沁縣南)破其軍,又於晉陽(今山西太原南晉源鎮)破其與匈奴的聯軍。

隨後,劉邦聽說匈奴軍在代谷(今山西繁峙西北)屯兵,劉邦想再次攻擊匈奴軍,於是派探子去代谷偵察匈奴軍的虛實。匈奴首領冒頓,得知漢軍探子到來,因此他讓匈奴軍匿其精壯,故意示弱。

漢軍探子回來稟報,言匈奴可擊,劉邦不信,又先後派出十幾名探子去偵察匈奴軍,但是探子回報,都是“匈奴可擊”。

最後,劉邦派親信婁敬前往代谷偵察,婁敬還沒有返還,劉邦即悉發漢軍三十二萬北上代谷。

婁敬返回漢軍營後,對劉邦說,匈奴有詐,不可輕易進兵。劉邦求戰心切,他沒有聽從婁敬的勸阻。劉邦親率先頭部隊至平城(今山西大同東),漢軍的步兵沒有全部跟上先頭部隊。此後,冒頓單于以四十萬精銳騎兵部隊,在平城附近的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包圍劉邦及其先頭部隊長達七日七夜,漢軍內外聯絡中斷,漢軍之間無法相救。

為了解圍,劉邦採納謀士陳平的計策,重賂冒頓單于之妻閼氏。在閼氏勸說下,冒頓令匈奴軍給漢軍放開一個缺口,劉邦率領漢軍從此突圍後,在平城與漢軍主力會合。 漢軍在撤退途中,劉邦採納夏侯嬰的建議,全軍戒備緩行,最終安全回朝。

隨後匈奴引兵北去。劉邦在漢朝國力未得恢復的情況下,採納劉敬的建議,對匈奴採取和親政策,並開放雙方關市;每年送大批絲綢、糧食、酒等禮物,以緩和其對漢朝的侵擾。

從此,漢朝北方邊境獲得安寧,直到文景時期,漢朝對北方遊牧民族仍然採用和親政策,促進漢族與北方遊牧民族的融合。

由於劉邦出身平民階層,而且他經歷豐富,看透了人生的全部內容和意義,因此劉邦的看法、想法和做法都非常務實和直白,他沒有那種宗教般的天真、虔誠和夢想,也許值得他敬畏的事物只有大自然即天、地、人等自然之物。古人認為對待自然之物只能順從,只能因勢利導。由於劉邦集團普遍具有這種返璞歸真的哲學思想,使得漢文化成為奠定中華文明的重要基石,使得漢文化成為凝聚中華民族的精神力量。

漢朝初期,漢帝國的統治根基未穩,因此漢朝廷將中原地區作為國家的基礎進行刻苦經營;對北方及西北方的國家和遊牧民族採取防範,以及通商通婚等懷柔外交政策;對長江以南地區,特別是嶺南地區的南越國(包括廣東、廣西和越南北部等地區)等地方勢力和民族割據地區採取安撫、招安、藩屬等非軍事手段進行治理。這些務實的治國舉措,快速穩定和夯實了漢朝的國家局勢,給漢帝國的長治久安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經過文景之治後,漢朝國力強盛,部隊戰鬥力得到空前提升。景帝死後,其子劉徹即位,即為漢武帝。劉徹在位期間採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銳意進取,開疆拓土。

在政治上,漢武帝加強皇權,首創年號,採納主父偃的建議,施行推恩令,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從此,諸侯王的勢力不再能夠對中央構成威脅;後又以諸侯獻上的黃金成色不純為由,取消了百餘位列侯的爵位,即史書上所稱的“酎金失侯”事件。經此二次事件後,中央集權得到了大大的加強。

文化上,廢除了漢朝以“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治國的思想,積極治國;並採納董仲舒的建議,開始重用儒術。儘管劉徹時期兼用儒、法、道、陰陽、縱橫等各家人才,漢朝也一直採取集合霸道、王道的治國方針,但漢武帝對儒家的推崇,使儒家思想得到重視,並在以後逐漸成為中國曆經二千年的主流思想。

軍事上,積極對付漢朝的最大外患—匈奴。漢武帝時期大幅提高軍人的待遇,在巡視北方時,一次犒賞邊防軍就達100萬匹絲綢和200萬錢。這期間漢朝先後出現了衛青、霍去病、李廣等優秀將領,終於擊潰匈奴,修建外長城之光祿塞、居延塞,收復河套並將河西納入版圖,促使“漠南無王庭”的局面,又先後吞併南越(今廣東、廣西及越南北部)、閩越(今福建省)、夜郎(今貴州省)、滇國(今雲南省)、衛滿朝鮮(今朝鮮半島地區)等國,遠征大宛(中亞古國,在今烏茲別克錫爾河上游一帶)降服西域諸國,使中國成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強國。漢武帝時期奠定了漢地範圍,也是漢朝走向強盛的重要時期。

外交上,兩次派張騫出使西域,開闢了絲綢之路。並先後以兩位公主劉細君,劉解憂和親西域烏孫,而達到了離間西域和匈奴,進而控制西域的目的,並開通了長安到中亞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樑。

由於宗法制度規定國家最高統治者即皇帝的繼承人必須是皇帝欽定的太子,皇帝的兒孫們大多是嬌生慣養、不知世事、不學無術的王子,這些人往往只會吃喝玩樂、聲色犬馬之事。治理國家是艱難而無聊的事情,因此對治理國家等朝廷大事,王子們不可能感興趣,就算感興趣他們也沒有治理國家能力及智慧,這種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對於帝王而言非常危險和致命。

因此,每一個皇朝都難逃“皇帝一代不如一代,國家一年不如一年”的世襲制宿命,國家的根基和資本被敗家子們耗盡後,在血雨腥風中建立國家又在血雨腥風中轟然倒下,在歷史的長河裡成為一段文字,一個後來人茶餘飯後的談資!

漢朝經歷215年統治後,皇家外戚、篡位奪權者、偉大的改革家王莽,該漢朝為新朝,從公元9年至公元23年在新朝全國推行“土地收歸國家,國家統一規劃土地的使用及開發,國家統一稅賦標準及徵收制度,做到耕者有其田,林者有其山,牧者有其場。”等社會改革新政。這次偉大改革比西方人發起類似改革整整早了2000多年,但是由於這項利國利民改革觸動了封建領主、割據勢力、地主等既得利益者們利益,因此這項改革遭受全國性的強烈抵制和反抗,加上王莽是明目張膽的篡位奪權者,因此,王莽建立的新朝很快被各地軍閥和起義軍消滅了,王莽和嬴政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十惡不赦的壞人和惡魔。

很幸運,漢朝仍然受到當時人民的敬仰和擁護,漢朝皇家的嫡系後裔,起義軍首領劉秀,於公元25年重新建立漢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東漢繼承和發揚光大了西漢的制度、文化和治國方略,因為漢朝已經將家天下的宗法統治制度及文化發展都極致和頂峰。從國土而言,漢朝疆域廣闊、無邊無際堪稱天下,因此漢朝已經失去領土擴張需求和慾望;從國家治理而言,漢朝經過200多年的統治,漢文化已經蔚然成風,人民對國傢俱有高度的認同感和歸屬感,漢族已經基本形成,由於人民團結、社會安定,為國家發展經濟及綜合國力提供條件和保障;從國力而言,漢朝征服匈奴、西域、中亞、嶺南、雲貴、朝鮮等地區後,國土疆域遼闊,再也找不到威脅和抗衡漢帝國的勢力,漢帝國成為全世界人民無限敬仰的偉大國家和人間天堂;從幸福感和人生夢想而言,漢朝的王公貴族、將相官吏、門閥地主等統治階級已經過上奢華生活,中下層人民也能過著溫飽有餘的生活,而且整個社會都有物資儲備等保障,大家都對未來充滿希望。處於這樣完備的社會里,統治者所能做的就是“因循守舊、無為而治”!而刻苦、拼搏、創新等事情任何時候都有人在做,那些被壓迫、被遺忘的正在苦難中掙扎的人們,他們總在凝聚摧毀舊世界的力量,當這個社會充滿絕望和痛苦時,這種力量將在頃刻間暴發!

從公元25年到公元220年,經歷195年的統治後,東漢社會陷入腐敗、混亂和戰爭,在紛爭和迷茫中漢朝被曹魏政權取代,天下進入魏國、蜀國、吳國等三國爭天下的時代。魏國統治中原等中國北方地區;蜀國統治湖北和四川等地區;吳國統治江南及江淮地區。

東漢末年,漢朝廷內部,外戚擅權,宦官當道,朝廷已經沒有正義和公道可言,朝廷完全喪失管理國家的正常職能。同時,漢朝國內爆發大規模的黃巾起義,西北和北方邊境有西羌軍聯合鮮卑軍閥入塞侵略漢地,導致漢朝陷入名存實亡的混亂狀態。

漢朝一大文明功績是開創了中國父姓宗族體系和制度,推崇“男尊女卑”、“三綱五常”等道德觀和社會制度,這在全世界是絕無僅有的。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有姓氏、尊卑、輩分、宗族等概念和習俗,而中國之外都沒有這些概念和習俗。這些文化觀念和社會制度為中國社會的長期穩定和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當然這些制度也養成了華人溫順、圓滑、委婉的性格,以及喜歡暗鬥、窩裡鬥,缺乏正直、勇猛和血性的個性,華人因為這些性格獲利,也因為這些性格遭殃。

萬幸啊,今天的中國已經移風易俗,成為一個現代國家,中華文明更加包容、開放、平等、仁義和公正,華人已經掌握真理,看透一切世間美醜善惡。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是卷王穿越者的廢物對照組

我是卷王穿越者的廢物對照組

若星若辰
【恐同笨蛋美人vs陰暗瘋批卷王,雙穿,晚12點更】 時書一頭悶黑從現代身穿到落後古代,為了活命,他在一個村莊每天干農活掃雞屎餵豬餵牛,兢兢業業,花三個月終於完美融入古代生活。 他覺得自己實在太牛逼了!卻在河岸旁打豬草時不慎衝撞梁王儀仗隊,直接被拉去砍頭。 時書:“?” 時書:“操!” 時書:“這該死的封建社會啊啊啊!” 就在他滿腔悲鳴張嘴亂罵時,梁王世子身旁一位衣著華貴俊逸出塵的男子出列,沉靜打量
歷史 完結 3萬字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

扶搖微影
《穿越戰國之今川不息》是以今川義元為主角的日本戰國穿越小說,時間線從花倉之亂(1536)開始,鍾愛今川家的作者想寫這本書已經很久了。 本作是全新獨立的故事和主角,沒有讀過前作也絲毫不影響閱讀(就像jojo各部都是獨立的一樣),當然讀過前作的老書友們可以發現一些作為福利的彩蛋!
歷史 連載 117萬字
侯門主母反殺日常

侯門主母反殺日常

三尺錦書
洞房之夜,入洞房的卻不是新郎。 事情是怎麼發生了,陸輕染不知道,但隱約她知道自己掉進了一個巨大的陰謀中。 不久後,她發現自己懷孕了。 婆家罵她厚顏無恥,偷偷給她下毒。 好在她天生嗅覺靈敏,能辨識毒物,才得以保全自己和腹中孩子。 她還有孃家,以為父母會給她做主,結果他們卻將妹妹嫁給了她夫君。 “為了國公府和侯府的體面,你只有這一條路能走。” 親孃丟給她一條白綾,逼她自懸。 “憑什麼?” 我為你們著想
歷史 完結 0萬字
我與劉秀二分天下

我與劉秀二分天下

檸月如雪
西漢末年,王莽篡漢!法外狂徒張三一朝穿越到昆陽戰場,一見劉秀誤終身!
歷史 連載 4萬字
破鏡重圓文女主不想he

破鏡重圓文女主不想he

東家寧
【破鏡不重圓,換男主!】 我與季烆成親那日,文喜送來了求救信。 “嫋嫋,文喜危在旦夕。” 沉默許久,季烆說,“我得去救她。” 文喜不是季烆的朋友,也不是他的親人,更不是他的愛人,準確的說還是他憎惡厭恨之人。 十年前,為了救人,我重傷昏迷,一睡不醒。 文喜就是我救的那個人。 若非出了這場意外,我與季烆早該成了婚。 因此,季烆恨極了她。 “今日是你我結侶大典,五州四海有名有姓的人物皆已入席。季烆,你若
歷史 連載 8萬字
大明:抬棺死諫,朱棣被我氣瘋了

大明:抬棺死諫,朱棣被我氣瘋了

長鯨歸海
穿越大明朝,有個遠方親戚是當世大儒,家裡人託關係把自己送到親戚門下,希望能在他手下混口飯吃。 不料剛到京城,得知親戚姓方,北面的燕王正打著靖難的旗幟,兵臨城下,建文帝自焚而亡,掰著指頭算,我就是十族之一。 好傢伙,福是一點沒享到,罪要一起遭。在即將同方孝孺一起被誅的關鍵時刻,鄭均覺醒歷史詞條,只要滿足詞條要求,延長國運,便可獲得獎勵。 於是,鄭均選擇開啟噴子的一生!犯顏直諫,仗義執言,直抒數般罪責
歷史 連載 1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