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晨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透過百姓們東一嘴,西一句的隻言片語,李然也漸漸明白了他們所說的鄉校集會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原來就是一場學士論辯,就在曲阜城內的下柳河邊上舉行。

“我說少主,這倒也是奇了怪了。不過就是一個集會而已,為何這麼多人蜂擁而去?莫不是能得些什麼好處?”

鴞翼跟隨李然久居王室,自然也清楚這種集會對於都城內的普通士人而言,乃是千載難逢的上升機會。只是要放在以前,這種集會他們才看不上哩。

“呵呵,此等民間集會,雖說難登大雅,但好歹也是許多平民學子能得以改變命運的方法。”

李然說著,不由想到而今自己的處境。

眼下舉目無親,無依無靠,若想在這世道活下去,那必然還得找一個穩定的靠山才是。

而這個鄉校集會倒是個不錯的機會,若是能在這此間認識一兩個魯國大佬,那自己豈不就安全了?還能蹭吃蹭喝,活下去肯定是沒問題的。

一思及此,李然又撫了撫自己已是許久未嘗過葷腥的肚子,更是有些安耐不住了。當即與鴞翼匆匆趕往。

跟隨著百姓人潮,李然緊趕慢趕,總算是在集會開始前抵達了他們口中的鄉校集會所在。

下柳河乃是曲阜邊上一條不甚出名的河,此次鄉校集會之所以能夠在這裡舉行,乃是此次鄉校集會的舉辦人便是魯國三桓之一的叔孫豹,而叔孫家的宅邸就在這條河的邊上。

魯國三桓,季氏,孟氏,叔孫氏,乃是魯國權力最大的三家權貴。在經過長時間的互為博弈與合作之後,事實上形成了這三家基本瓜分了魯國公室的土地的現狀。

也由此,整個魯國可謂被這三家牢牢的掌控在手中。

李然不認識叔孫豹,他甚至不認識這裡坐著的任何一個人。

主要是因為被溯源的李然常年待在周王室的圖書館內,又不出來四處走動,除了少數幾個去過周王室典藏室的人,以及周王室內的幾個王公貴胄,他上哪兒去結交權貴去?

可見工作單位對交朋友還是有著巨大影響的。

他這邊正想著,集會上的學子卻已然開始發言。

只見第一個起身發言的,乃是一個年輕人,根據李然的判斷,這個人至多不超過二十歲,看穿著相當的得體,雖不一定是權臣之後,但一定是個貴族公子。

這個貴族公子哥開口便是言道:

“而今諸侯分立,王公分封成制,是故分封王權乃是順勢順時。先晉文公在位時,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策,作三軍六卿,王權分立,以至晉國霸天下,諸國臣服,可見分封王權實乃正途也。”

這話不難理解。

在經過被溯源者的記憶洗禮後,李然對春秋史已然可謂洞若觀火:

周王室分封諸侯,而諸侯又分封王權於公室王卿,以晉國為例,晉文公重耳就是開創了三軍六卿,將王權分封給六大卿,令其各司其職,最終讓晉國成為春秋霸主。

所以這個學子認為,分封王權給卿大夫才是各國諸侯的正途,因為這樣能夠使一個國家走向霸主之道。

但他的話剛剛說完,就有人立刻站起來反駁。

這個反駁的人看上去有點老,至少在李然的眼中,按照他的意識,這個人至少應該算作老頭兒,但見其鬢須皆白,還不算老頭?

顯然,老頭兒對方才公子的論點表示不滿:

“王權分封,諸卿凌貴,公室勢微,爾言晉文公霸天下,豈不見今日晉國公室之威儀自其先君悼公之後便日漸失勢,而今更是六卿霸權?何復當日文公霸主之勢?”

“倒是今日之楚,本蠻夷也,僅以熊蠻之風,歷文王,成王,穆王之變,至莊王而興,稱霸中原。而今之晉,又豈非楚之敵手乎?由見公室之權,君主之系也。”

不少人聽到這話,皆是大叫一聲“彩”。

而聽完老者之言,李然心中也是頓時一片瞭然。

如今的楚文化對於普通人的煽動性不容忽視,甚至可以說十分具有渲染力。

楚國,亦是大國,且與晉國不同的是,國家上下所有權力都集中在君主的手中,且歷代如此。所以他舉此反例,就是表明君主的權力,還是要握在君主的手中。

在場的學子聽到他這話,自然是大聲叫“彩”,連連點頭,因為事實的確如此。

由於晉國經過數百年的土地分封,國君早已沒了他先祖那般的底子。如今大權旁落,整個晉國儼然被國內的六卿把持著,公室勢微漸衰,可謂已是外強中乾,早已不復當年之況。

反觀楚國,因為君權始終握在歷任楚王之手,年復一年,終於走到了今天能與晉國平分中原霸權的地步。

因此,孰強孰弱,豈非一目瞭然?

但那名年輕學者,卻依然是不服,但聽其依然是言道:

“君弱而國強,此晉之道也!老先生唯獨只見其君勢衰,卻不見其先君悼公亦可賴六卿之勢而復霸中原?老先生莫不是老眼昏花?先君悼公復霸之事實,又豈能視而不見?”

要說起來,這話倒也不錯,晉悼公所領導下的晉國,經“蕭魚之盟”後,弱楚而收鄭,確實是有復霸之實。

但很顯然,那老先生還是更有這想法:

“呵呵!你這豎子!只知其一卻不知其二。且不論悼公之興,不過數年的光景。你又可知悼公之興,實為其先君厲公殺三郤正卿而致公室復振!…而悼公即位初年,又推行新政,整飭欒氏一族,乃至君威復得,此不正可說明國勢確是繫於君身?”

......

聽到這裡,李然也算是徹底明白了今日集會的論點所在。

那就是分封制與君權之間的論辯。

贊成分封制的,以此乃周禮為由,周天子分封諸侯,諸侯分封卿大夫,一層一層的分下去,自古以來便是如此,天道使然。

贊成君權的,是以權利專斷而可使上令下行,朝聞夕達,提高國家的辦事效率。並再以而今的周王室為反面教材,天下人只知諸侯國,孰知周天子?

於是在場學子以這兩方論點為起點,展開了一場頗為激烈的論辯,那爭得可謂是面紅耳赤,唾沫橫飛,誰也不讓誰。

但也誰也說服不了誰。

因為無論是分封制還是君權獨斷,都有具體的事例可舉,有理有據,不容反駁。

一時間,整個會場可謂是“硝煙瀰漫”,“人聲鼎沸”。

李然瞧得這場景,心中卻反而逐漸平靜了下來。

在他看來,這種爭論顯然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如果不能觸及兩種制度的根本問題,那便是將這天掀翻,將這地刨空,也根本無濟於事。

這幫人,畢竟還是太古老啊。

“呵呵,是時候開始真正的表演了!讓這群人看看什麼叫做現代文明的優越性!”

“唉?!這不是洛邑守藏室史李然李子明嗎?”

就在李然這剛一起身,正準備一鳴驚人之際,人群中卻忽的傳來了一道詫異之聲。

聞聲,在場學子頓時紛紛將目光轉向了李然。

“洛邑守藏室史李然李子明?就是那個號稱博覽天下,無所不知,無所不曉的洛邑守藏室史李然?”

“聽說此人任職洛邑守藏室史時,曾閱藏書萬卷,天下之事,莫不在他心間,周王室對此人禮敬有加,今日為何來了魯國?”

“博覽天下?如此海口誰人誇下的?如此一個乳臭未乾的毛頭小子爾,我看是周王室眼神不好才讓此人任的守藏室史的吧?”

聽說過李然的居然也不在少數,但是真正見過李然的,卻還是少之又少。

同時也有不少人對李然這個洛邑守藏室史的真實性表示懷疑,認為他這個洛邑守藏室史,頂多就是靠的關係,走的後門罷了。

當然,這也是出於李然的年紀確實偏小了些。

以貌取人,在任何年代都時有發生,這是無法避免的。

但李然卻是面不改色的立於場中,眼神肅然,英姿勃發。

“一群學渣。”

他的眼睛裡只有這兩個字。

這時,一個身著紫色長衣的男子忽的從人群之中站了起來,李然一開始並未注意到此人,直到此人來到他面前,他這才反應過來。

只見此人羽冠高聳,長袖及地,穩重而華貴,紅潤的臉龐上一雙犀利的眸子泛著一絲殷切,若不細看,斷然看不清楚。

“敢問閣下便是洛邑守藏室史李子明?”

來人恭敬而禮,聲若輕鴻,直叫人如沐春風。

李然微微點頭,正要說話,卻不料剛剛諷刺李然這個守藏室史乃是走後門得來的男子再度出聲道:

“叔孫大夫,此人一看便是招搖撞騙之人,何必與這種人言語,如此豈不玷汙我等身份?”

有地位的人說話就是不一樣。

這也怪不得這人,畢竟李然此時無身無分,相當於一個庶民,而且還是個逃難的庶民,地位可見一斑,於這人眼中,那無異於乞丐一般的存在了。

不過李然聽到這話,眼神卻是猛然凌厲起來。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的銅鏡通古今,長公主求我造反

我的銅鏡通古今,長公主求我造反

三尹
【通古今】【系統】【囤貨+種田+基建+稱霸天下】 一次英雄救美,張帆本以為會一命嗚呼,誰知竟繫結了種田空間! 空間裡還有一面銅鏡,直接連線了古代的攝政長公主! 古代公主:神明在上,信女伏起跪拜,祈求您賜下神恩,救我百姓重煥生機! 張帆勾唇邪魅一笑:公主又如何?還不是要奉我為神! 對於公主的請求,張帆挑了挑眉,這還不簡單? 糧食、水源、高產種子、現代化機械、高科技武器裝備等等現代化產品和技術,還不震
歷史 連載 3萬字
就沒人心疼大師兄嗎?

就沒人心疼大師兄嗎?

莫尋秋野
全文已完結(包含番外在內) 下一本寫《被前世忠犬找到後》,文案最下 鍾隱月穿書了,穿到了一本他追更的憋屈修真文裡,變成了一位背景板宗門長老。 書中,主角在劇情後期被反派所害,性命垂危。 為了救活他,他的大師兄沈悵雪挺身而出,不顧危險,為他上刀山下火海,冒死入秘境去取靈草。 然而,沈悵雪卻在回山的路上不幸遇到了反派,被打了個半死,元丹半廢。 他奄奄一息地回了山門,明明還能一救,師門卻硬生生把他仙骨挖
歷史 完結 0萬字
憨夫君寵妻蓄謀已久

憨夫君寵妻蓄謀已久

安展顏
病懨懨的宸國宰相嫡女,自幼便是爹不疼,奶不愛。好不容易得貴人相護,平安長大,卻為了要穩固自己父親在朝中的地位,被迫入宮參選。 入宮後,她遇到同是病秧子的皇長子,為免被安排的命運,她多次設計與其 “偶遇”,硬是將自己嫁給了那位最不受皇帝重視的憨傻皇長子!殊不知她自以為聰明的設計,卻......原來是某人的蓄謀已久。 病秧子宰相嫡女嫁給了同是病懨懨的皇家嫡長子,究竟會擦出怎樣的火花,且看他們二人是如何
歷史 連載 95萬字
大夏第一神捕

大夏第一神捕

木有金箍
專業從事探案破案追捕兇犯十幾年的袁重,意外死亡,魂穿大夏皇朝,成為天承司候補司徒,專事推案斷案,依靠專業技能,屢破奇案要案,內穩朝綱,外御強擄,由無品級幫閒,一步一步走向巔峰,終成皇朝首輔柱石。
歷史 連載 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