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者1n3qOm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黃義明平四川

(黃義明前傳)

序言

劉惠恕

自拙撰小說稿《黃義明定南邊》以聊齋公網名,在縱橫中文網用連載形式發表後,經百度網轉發,又被國內多家小說網轉載,頗得讀者喜愛。我查了一下見於縱橫中文網的有關資料,截至2022年5月27日我寫完該小說稿的最後一章第66章,小說字數為40.8萬,總推薦量2634,總點選量為3.2萬,收藏為1155。至於其他轉載小說網的點選資料則不明。有的轉載小說網對此書稿評價頗高,指出:“《黃義明定南邊最新章節》是作者聊齋公傾才力獻的一部情節蕩氣迴腸,扣人心絃的佳作。”“《黃義明定南邊》情節跌宕起伏、扣人心絃,是一本情節與文筆俱佳的武俠小說。”“《黃義明定南邊》這本小說,開創了這型別小說的新思維,新流派,無論是文字的精煉,還是情節安排,都顯示了作者深厚的國學功底,引人入勝,讓讀者有一種代入感,情節起迭,處處有伏筆,當你認為故事的結果是某個之後,卻反其道而行,讓我詫異無比,情不自禁的想看下去,為主人公時而擔心,時而高興,時而哀愁,時而興奮,可以說,這本《黃義明定南邊》是近來網路小說界中的精品,值得一看!”

看了這些評價後,我心中十分高興。因為我原本從事社科理論研究,從無創作小說的經驗,現卻能以已是退休多年的風燭殘年之身,創作這樣一部小說稿,給眾多讀者帶來歡樂。這同時也增加了我續寫本小說前傳《黃義明平四川》的動力。

黃義明前傳的大致內容,為敘述李定國因南明之亡,憤懣而死,死前囑託末徒黃義明赴李順堡尋師姐顧桂英學藝,然後擒殺叛師逆徒盧桂生,取回被其所盜師門秘寶《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黃義明秉承師命尋師姐學藝成功,又秉承師姊遺命,將其與戰死揚州的劉肇基將軍遺腹子劉宏業自李順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帶出撫養。由於劉宏業尚幼,黃文明只得暫時寄居樂山凌雲寺,在凌雲寺僧長智慧禪師的撮合下,與明室公主朱雲霞共結百年之好,讓劉宏業認朱雲霞公主為養母。為解決四人口糧問題,黃義明下樂山,在樂山腳闢稻田,招徠流民種植水稻,建樂山村。樂山村後發展為樂山城。黃義明以樂山城為基地,蕩平四川群寇,建“古蜀地大同邦”,成為名符其實的四川王。但是為了完成師傅李定國的遺囑,尋找叛師仇敵盧桂生,黃義明毫不猶豫地放棄了這一切,攜朱雲霞公主、養子劉宏業出川,沿貴州、雲南、湖南、江西、湖北、安徽、江浙之路,繼續遊俠,除暴安良,終因仍尋仇敵無著,朱雲霞公主年事已長,三人還故里浙江餘姚黃家村,黃義明與朱雲霞在父輩黃宗羲等人的主持下,行洞房花月夜的美事。

2023年8月4日

第一章:黃義明初闢樂山稻村

劉惠恕

且說李定國因南明之亡,在雲南孟臘憤懣而死,死前囑託末徒黃義明赴岷江李順堡尋師姐顧桂英學藝,然後擒殺叛師逆徒盧桂生,取回被其所盜師門秘寶《嶽武穆手書諸葛亮前後出師表》。秉承師傅遺命,黃義明歷盡千辛,赴岷江李順堡尋師姐顧桂學藝成功,又秉承師姊遺命,將其與戰死揚州的劉肇基將軍遺腹子劉宏業,自李順堡底岷江水下出口帶出撫養。由於劉宏業尚幼,黃義明只得暫時寄居凌雲山凌雲寺,在凌雲寺僧長智慧禪師的撮合下,與明室公主朱雲霞共結百年之好,又讓劉宏業認朱雲霞公主為養母。

由於黃義明寄居凌雲寺時,正值南明亡後未久,天下大亂,四川又經張獻忠屠蜀之役,疲憊已極,人煙稀少,舊有田地,草比人高,舉目放眼,可以說是百里無人煙,千里少人跡。這一情況也給智慧禪師、朱雲霞公主、黃義明與劉宏業四人如何在凌雲寺繼續生活下去帶來了難題。當時的凌雲寺可謂凋零已極,佛頹鍾毀,周邊人跡都沒有,哪裡還有香火錢維修寺院。至於吃的東西,在黃義明與劉宏業入寺之前,智慧禪師與朱雲霞公主僅是靠種一些南瓜、挑一些山中的竹筍與野菜維生,而種的南瓜,尚被山鼠時時偷咬。而待黃義明與劉宏業住寺之後,智慧禪師與朱雲霞公主以往種的南瓜、挑的竹筍與野菜顯然已不夠四人食用。為了補充口食,黃義明不時在山中打只野豬、捕幾隻野兔與野雞食用。但是智慧禪師已是出家人,不能再食用這些葷腥之物。

為解決四人口糧問題,黃義明一日與智慧禪師協商,準備下凌雲山,在山腳闢出稻田,招徠流民種植水稻,只可惜不知何處可尋稻種?智慧禪師道:問題提得正好,山寺往年藏有稻種一石,你上山時,帶有自李順堡中取來的白銀萬兩,正可以此用作招徠流民闢田安家的費用。黃義說了一聲好。

次日晨起,黃義明交代雲霞公主自己當日要下凌雲山招徠流民闢種稻田,可能數日方歸,讓她帶好小宏業,遇事可與智慧禪師協商。由於雲霞公主知曉黃義明武功高強,亦無甚不放心,只是叮囑他要下山小心。黃義明言畢,又與智慧禪師告辭,攜帶乾糧、武器下山而去。

且說黃義明下凌雲山後,先是審視周邊地勢。他發現凌雲山大佛位置,位於岷江東岸,對面為青衣江與大渡水道交匯處,此處實為三江口水道交匯處,交通便利,地勢險要,如遇有兵事,退有凌雲山可守。他決定先沿岷江岸近水傍山處闢出良田千畝,如有流民肯駐留,則幫助駐留人家傍山腳高地,蓋起村莊。

黃義明於是向沿江水路與陸路過路流民,介紹他的屯墾計劃,表示屯墾經費,全由己出,稻穀長成,按四六比分成,四分歸凌雲山寺,六分歸農家自有。由於黃義明所提出的價格公道,所過流民均願駐留。黃義明於是喚人自凌雲山寺,取出寺藏工具及餘糧,不足者,拿出銀兩,向附近山野遺民購買,很快聚集起流民數百。由於這些被聚集的流民,大多屬明清代際時,四川戰亂後倖存的年輕人,有些人是張獻忠入蜀兵敗後,與大部隊脫離的散兵遊勇,原不乏勞動力,且多會一些武功保身,此外在岷江沿崖凌雲山脈上又有的是粗竹古木,因此不出數日,這批流民便沿岷江岸闢出良田千畝,又在凌雲山腳建起了能容數百戶人家的村莊。由於這些安頓下來的流民,曾倍嘗顛沛流離之苦,在黃義明的幫助下得以安生,十分高興,甚感激黃義民的恩德,遂稱所駐村莊為樂山村,黃義明便成了該村村長。久而久之,凌雲山寺被這批人稱作樂山寺,凌雲山大佛便被稱作樂山大佛,反而忘卻了其本名。

一日,村中一老成人韓百知找黃義明道:村長要想種植水稻,最好是到附近七十里外的亂石山中,請出有“稻王”之稱的遲浩云為指導,只有在他指導下,村民種植水稻方能獲得成功,不致白忙。我與韓百知有舊,方便引見。黃義明道了一聲好,便於次日一早,備上乾糧,與韓百知同往亂石山拜見遲浩雲。

亂石山位於樂山村的西側,黃義明與韓百知沿著岷江岸走了大半日,直至當日下午,方來到一座荒山之前,但見山上各種樹木和雜草,生長蔥鬱,山間卻佈滿了亂石與死人骸骨,令人毛骨悚然。山中僅有一條崎嶇小路,盤著山道叢林間穿越。兩人又走了大約一個時辰,終於穿出密林,看見山頂有一棟茅屋,茅屋邊有闢有一塊菜地,種有幾種常見的瓜蔬。

韓百知臨前叩門道:遲浩雲前輩在否?不一會,房門被一年約六十、鬚髮具白的老人開啟。黃義明與韓百知連忙向老人拱手為禮,聲稱拜見前輩。老人看了二人一眼道:原來是百知老弟前來探望,不知有何事?快快進屋來坐,尚不知旁立這位少俠如何稱呼?黃義明便自報姓名。

二人進屋後,見茅舍建得十分簡陋,除一張大床可供睡覺之外,便是一張長桌、數張竹椅可供歇息。韓百知入屋坐下後,使向遲浩雲介紹黃義明身份,黃義明則向老人說明了來意,希望他能下山指導村民種稻。

遲浩田問道:少俠既想種稻惠民,不知闢地多少?有稻種幾何?有勞力多少?黃義明回答道:現有青壯勞力數百,闢有稻田千畝,凌雲山寺藏有稻種一石。老人道:如此甚好,可教村民們闢地萬畝,我山上收藏有稻種數種,可以備用,我願意下山助少俠種植稻田。黃義明道:如此甚好,遲老肯下山指導村民種稻,功可蓋廟。

遲浩田又道:種植水稻,大致有五道程式,先須藉助人力或畜力翻土,使稻田變得鬆軟;隨後是選擇秧田培育秧苗;秧苗約長致人手掌高度時,便可以進行插秧了;插秧之後,便是田間管理,在水稻生長期間,應合理施肥,合理灌溉,合理曬田;當稻穗垂下,金黃飽滿時,便是水稻的成熟與收割階段了,收穫後稻穀,要晾曬乾燥,將其中最飽滿有重量的稻穀篩選、儲存起來,以供下季稻田育秧之用。

遲浩田又道:水稻有單季稻、雙季稻、三季稻之分,而凌雲山一帶氣溫溼潤,水稻可以三熟。人們都叫我“稻神”,其實我不是稻神,只是合理地總結了前人的種稻經驗。歷史上真正應該稱之為“稻神”的,有三個人,其一為東漢漁陽太守張堪。他是漢代大學人張衡的祖父,被光武帝任命為漁陽郡太守。當時的漁陽郡,就是現今北京昌平、懷柔、密雲一帶,轄區面積很大。張堪發現當地農業生產很落後,只知道種植旱播作物,糧食產量少,老百姓吃不飽飯,但水資源卻十分豐富,匯泉成河,流經山下大片土地。張堪就把他此前在任蜀郡太守時,所學得的水稻種植技術,傳授給當地百姓,鼓勵農民開墾稻田,種植水稻,結果解決了民眾的吃糧問題,從此在中國南方溫暖地區種植的水稻,被引種到氣溫相對寒冷的北京一帶,此便是史家所說的“漁陽惠政”。第二個人是北宋皇帝宋真宗趙恆。他認為當時中國大多稻區的水稻成熟期太長,約達大半年,於是便於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從福建引進了占城稻,教百姓栽種。占城稻又稱早禾或佔禾,屬於早秈稻,原產於香巴王國(原安南境內),在北宋初引入福建。其具有耐旱、生長期短的特點,可一年兩熟或三熟。自占城稻引種之後,老百姓糧食豐收甚多,亦得益多多,因此後人至今感激宋真宗的恩德。其三是前朝浙江嘉善人袁黃。他於萬曆十六年(1588年)中進士,出任天津寶坻知縣。天津多瀕臨渤海的地勢低窪鹽鹼地,水災頻發,民不聊生。袁黃看到在低窪鹽鹼地頑強生長的水稗草和蘆葦,受到啟發,著有《寶坻勸農書》,教民眾在低窪鹽鹼荒地上,挖溝通河,調埂作水田,種植水稻成功,饑民得以飽食,民眾至今感戴其恩,為之立碑紀念,並將袁黃當年推廣種植水稻的小甸村,將甸字上加三點水,以示不忘舊恩。

聽了遲浩田所述,黃義明十分感佩這些在歷史教民種稻以解飢寒的先賢事蹟,對老人說道:在樂山稻村種稻一事,全憑遲老指導,待水稻豐收之日,全村將在樂山立碑,以感激遲老功德。遲浩田連說不敢當。

由於當日已晚,黃義明便與韓百知在遲浩田茅舍中住了一晚。次日一早,黃義明、韓百知隨同遲浩田一起下山前往樂山村。在半山道上,看到亂石堆中的雜亂死人骸骨,黃義明不禁生疑,問道:此山中何以有如此多死人骸骨?前輩何以願居如此多死人骸骨的荒山之中?

遲浩田嘆了一口氣回答道:少俠有所不知,此山舊名七星崗,原無死人骸骨。八大王張獻忠入川之時,濫殺無辜,且一日不殺人即不樂。又叫人立《聖諭碑》,上刻:“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殺殺殺殺殺殺殺。”以此為大西軍立威。右丞相嚴錫命跪地諫道:天有好生之德,如果吾王一意靠殺戳立威,必激反蜀民,使我大西國在蜀無法立足。碑文應寫上字句:“天生萬物與人,人無一物與天,鬼神明明,自思自量。”以便蜀人自警。張獻忠聞之大怒。左丞相汪兆麟是張獻忠的女婿,為人奸詐,與右丞相嚴錫命歷來不和,趁機在張獻忠面前進讒言道:嚴錫命素來對吾王不滿,背後指責大王濫殺無辜,有失民望。又其入川以來,居豪宅,招降納叛,屬下川兵過半,當心存二意,今又公然頂撞大王,其罪當死。張獻忠聞之大怒,喝令左右將嚴錫命推出去斬了。嚴錫命歷來生活簡樸,厚待屬下,友善同僚。殿堂議事將官紛紛下跪,為嚴丞求情。張獻忠聞之益怒,喝令再有求情者,與嚴錫命同死。眾將官遂敢怒而不敢言。張獻忠又怕殺了嚴錫命,其屬下不服造反,急令左丞汪兆麟帶兵去肅清嚴錫命屬下川兵,切不可放跑一人。結果嚴案同死者逾萬人,皆拋屍七星崗,因日久遍崗白骨粼粼,後人遂稱此崗為“亂葬崗”,後又衍稱作亂石山。我原嘉州富戶,因善植稻,人稱“稻神”,被右丞相嚴錫命聘為軍中農官。在嚴錫命之案中,亦屬當死之列,而左丞相汪兆麟軍中士兵有識我者,以刀柄擊我頭部示我伏地假死,又有被殺同僚伏我身上,我得以免死。入夜,我從死人堆中爬出,到此山項居住,從此未下得此山。之所以如此,一是見當年軍中同僚屍骨,心中難受。二是因此山死人太多,每當入夜,常傳鬼哭狼嚎之聲,獨下此山我心中亦恐懼。

聽罷遲浩田所述,黃義明感慨由生,說道:天下人命至貴,八大王如此不恤民生,所敗當然。

下山返樂山村後,黃義明命人在凌雲山腳下所蓋房屋中,挑選出最好的一棟房屋,供遲浩田居住,以便於他指導村人種稻。自己與韓百知則在遲浩田住房兩側,各選一空屋居住。

由於人們風傳黃義明在凌雲山腳闢稻田,請“稻神”指導種稻,附近山野流民聞之雲集,很快樂山村雲集起農戶千餘家,人口近萬人,開闢出稻田上萬畝,而新蓋起供人居住的茅舍亦有上萬間。而投奔樂山村的農戶,有的是託家帶口,但大多是四川經戰亂存餘的青年單身男子。

一日,黃義民召集全村人口宣示道:樂山村規模粗具,為了大家今後能更好地種地與生活,不能不加強管理,今後我便任樂山村的村長,副村長由遲浩田前輩與韓百知擔任。凡一切植稻等生產事務,均由遲浩田前輩承擔責任,一切鄰里糾紛瑣事解決,均由韓百知承擔責任。由於目前處亂世之中,不能不習武保村。我則負責傳授大家武功,訓練鄉民成軍。至於已開墾田地,請各家憑實際勞力認領,收成一律按四六比分成,其中六成歸耕者所有,四成交凌雲山寺,供日後修繕凌雲寺廟及樂山大佛之用。至於多蓋茅舍,供後來駐戶低價購買,錢歸寺廟所有,用作村民公益保險諸事,如駐戶有特殊困難,可向寺廟申領補助。不知眾村民對此法有無異議?

眾人一齊稱好。黃義明又從眾村民中挑選出幾位年少者,供智慧禪師傳授佛法與管理寺廟之用,自己則準備擇吉日,幫雲霞公主及劉宏業搬到山下居住。

2023年8月8日校

第二章:女賊黑心偷熟稻,黃義明上青雲山請援兵

劉惠恕

且說自黃義明請“稻神”遲浩田老人下山指導種稻以來,轉眼間已近四個月,稻子長勢良好,金黃稻穗密密麻麻地壓在稻杆上,馬上就到了要收搳季節,樂山村的村民們再也不用過那種靠吃南瓜挖野菜度日的日子了。全村人都興高采烈。

一夜,黃義明好夢正香,突然被一村民敲門驚醒。該村民告訴黃義明:村長,不好了,我們種的稻子都被一幫女賊偷割了!我起夜時,發現一幫女賊正在偷割稻田,我只好虛張聲勢地敲鑼打鼓、恫嚇女賊逃走,並急來通知村長。另一村民說道:前兩日見有兩個青年女子過路行乞,我等好心,給了她們一點吃的,不意這兩個女賊竟是探子。

黃義明探視了一下稻田,發現數千畝水稻被盜割的約佔三分之一。黃義明大怒,即鳴鑼召集村兵集中,準備追擊。

一村民名計子善者說道:村長,來不及了!我知道這夥女賊必是來自附近百餘里的燕磯山,為首女賊名燕飛飛,輕功了得,手下有三千女兵。我們既便追上了,兵力亦嫌不足,因為合我村兵力僅有千人,不一定打得過這夥賊兵。

黃義明問道:你是如何知曉這批女賊的?

計子善道:不瞞村長,我當年在八大王軍中為小校時,曾與這夥女賊打過仗。時八大王經過該山,欲招降這夥女賊,不從。八大王下令攻山,而燕磯山山勢險峻,前山陡峭,後山似燕尾直插岷江,無船具亦難登攀。我帶眾兵丁攻山時,這夥女賊負險用弓箭下射,矢疾如雨,吾等無法前進,八大王無奈下令休兵。我在此役中因腿部中箭,需要養傷,從此脫離大部隊,寄身山野。

黃義民問道:如此說來,無法收拾這批女賊了?計子善答道:也並非如此,我有一策,不知是否可行?黃義明道:但說無妨!

計子善道:吾村失稻,不過三分之一,餘稻由各家分食,仍可支援數月。村長在此期間,可組織人力前依岷江,後傍凌雲山脈,在稻田兩側築起城牆,日夜派人值班瞭望,不給盜賊再偷村中稻穀機會。此外,沿岷江岸南下約一百五十里路,有山名青雲山,山甚險峻,上有諸葛瞻後人聚落數千人。村長名諸葛達,為人仗義,武功高強,昔年與我有一面之緣。如果村長能上青雲山,請得諸葛達帶兵下山相助,屆時村長帶兵攻燕磯山前山,請諸葛達帶兵自水路偷襲燕磯山後山,屆時必能一舉剿滅女賊燕飛飛全軍。

黃義明問計子善何以與諸葛達相識?計子善回答道:昔年他在八大王張獻忠軍中為小校時,一日軍過青雲山,張獻忠知曉山上居有諸葛氏家族,派其攜禮品上山勸說諸葛家族下山歸降張獻忠。時諸葛寨族長已是諸葛達,知張獻忠生性嗜殺,不能成大事,答以:諸葛家族避世已久,不願再參與人世糾紛,收下禮品後,回贈厚禮,禮送計子善下山。張獻忠得此答覆後,仰望青雲山高陡,欲攻不能,只得作罷。計子善卻因此緣故,與諸葛達相識。

聽罷計子善所述,黃義明說道:計兄獻計甚妙,吾村暫且推遲剿賊之事,當先修起城牆自保。

此後用時一個月,黃義明帶領村民挖土燒磚,修起了環樂山村的城牆。從此樂山村不再叫“樂山村”,而是叫“樂山堡”了。黃義明自任堡長,仍讓遲浩田與韓百知擔任副堡長。向黃義明提出建議的村民名計子善,黃義明發現此人頗有謀略,且有一定武功,帶過兵,打過仗,便委託他也擔任副堡長,平時協助自己訓練堡兵。

一日,樂山堡城牆已修築完畢,黃義明便囑託遲浩田與韓百知好生組織堡民種植水稻與守衛城堡,又囑託雲霞公主好生帶好小宏業,遇事多與智慧禪師忇商。自己則備上厚禮,與計子善帶上乾糧與武器,前往青雲山拜見諸葛達。

青雲山距樂山堡南約一百五十里路,黃義明與計子善匆匆前行,當日無法抵達,在野外過了一夜,直到第二天近午,才來到青雲山腳。二人不敢多歇,沿著崎嶇山路繼續上行,但見山路甚險,溝壑縱橫,赤巖絕壁陡如斧削,僅有一條令人驚心的羊腸天梯,盤延直上山頂。當然山險也有山險的好處,但見山風徐來,松濤陣陣,四周奇峰壁立,陡崖上野花競放,山景多令人留連。

走著走著,兩人進入一隧道長廊,但見天光時忽明忽暗,廊內怪石嶙峋,有石頭天窗可遠眺隧道外的深山峽谷。計子善告訴黃義明道:此遂道名“諸葛洞”,傳為諸葛家族前輩以十八壯士用時十年,砸壞無數鐵錘鐵釺開鑿出來的,而比前要到山巔諸葛村,必須攀登一段險絕的“天梯”之路,此天梯,完全由石塊和直接在90度的石崖上開鑿的石階組成,僅可容一人通行品。聽計子善所述,黃義明對諸葛前輩的開山精神頗為動容。

出得“諸葛洞”,便是山頂諸葛寨的地界了。洞前有人守候。由於多年前,計子善曾上山拜見過寨主諸葛達,守寨人尚能識得,計子善雲是拜見故友,守寨人未多加盤問,便放行二人進寨。

進入諸葛寨,黃義明舉目遙望,但見古村落完全是臨青雲山大峽谷的危崖之巔而建,令人驚心動魄。所築石舍,千年屹立,青石民舍四周,佈滿了蔓藤。其避世之靜,行路之難,接天之高,皆令人歎絕。而村寨後面,有一大片山巔上的平地,可供村民們栽種莊稼蔬菜之用。

黃義明與計子善步入寨內,沿著青石板路上的小巷前行,穿越一座座古老石宅,但見家家戶戶皆敞開著大門,可見民風之好。當時的山下,正經歷兵荒馬亂的明清代際之時,而這一古老的山寨,彷彿未曾感覺,整個寨子與世隔絕,一片靜謐。伴隨著千載韶華,與四周山脈同駐。而據寨民所述:諸葛家族得以隱居青雲山的原因是:諸葛亮死,由其長子諸葛瞻(227-263年)掌蜀政。炎興元年(263年,蜀漢景耀六年)冬,魏國徵西將軍鄧艾襲陰平(今甘肅文縣),自景谷道攻入蜀國,綿竹之戰,諸葛瞻戰敗身死,其三子諸葛質恥作晉臣,率領家族南上青雲山,避世居住,迄今已歷一千四百年,繁延至四十餘代,寨主諸葛達為其先祖諸葛質的第四十六代裔孫。

經向寨民打聽,得知寨主正在祖廟中與族老議事。黃義明便與計子善手捧禮品,向諸葛家族的祖廟走去。寨民所說的“祖廟”,即諸葛亮廟,位於寨子的中央,面南朝北,門口有一副對聯為:“一詩二表三分鼎,萬古千秋五丈原。”這是對諸葛亮一生業績的概括。步入廟門內,大堂的正中央懸掛著諸葛亮、諸葛瞻及諸葛寨直系先祖諸葛質的畫像,而寨主諸葛達正坐在大廳中與寨中族老議事。

黃義明與計子善雙手捧上送與諸葛達的禮物,口稱參拜寨主,諸葛達連忙作輯還禮。計子善向諸葛達介紹了黃義明的身份,黃義明則向諸葛達說明了來意。黃義明所述,無非是高山苦寒,在山上居住生活艱苦,希望諸葛達帶領家族人赴山下生活。又云女賊燕飛飛如何可惡,如果諸葛達願意下山助戰,可無嘗提供樂山村空房給諸葛寨山民居住,新墾田畝亦由山民任領為謝。如果諸葛寨村民不願意在山下居住,願意提供樂山堡半季稻穀產量為謝。

黃義明請諸葛寨村民下山助戰,為何不提出以金銀為謝,而是提出以樂山堡半季稻穀產量為謝呢?原來當時置明清代季,四川經八大王張獻忠屠蜀之役後,可以說是疲憊已極,舊有田地,草比人高,舉目放眼,已是百里無人煙,千里少人跡,有錢根本買不到東西。而當時最值錢的東西就是糧食。黃義明答應以樂山堡半季稻穀產量為酬,當時樂山堡有稻田萬畝,一畝稻田產量約三石,約折現今計量約一千斤,一萬畝水稻的季產為一千萬斤,以樂山堡半季稻產的總量折五百萬斤,這對當時的四川民生來說,是一筆很大的財富。

聽罷黃義民所述,諸葛達回答道:黃少俠邀請吾族人下山居住,美意已領,邀吾下山伐賊,亦願助力。諸葛家族避居青雲山,苦寒已久,但族人都習慣了。惟家族繁衍至今已四十餘代,過五千人數。山上糧食有限,不夠食用,分族人下山居住,亦是當然。唯先祖有訓:日後我子孫輩要下青雲山,須有人以三推之力開啟石洞門,取出鎮族之寶子母劍方可行。而諸葛子孫後輩無人能以三推動開啟石洞門,因此無人敢下山居住。

黃義明問道:何為子母劍?諸葛達回答道:少俠有所不知,諸葛氏武功,以“諸葛六劍”著稱,老輩有言:諸葛武功,只有得子母劍使用,方能發揮最大威力。而千百年來,諸葛氏子孫只會“諸葛六劍”招法,卻未見子母劍真容,因此無人敢下山。其原因是諸葛後輩,無人能以三推之力,開啟石洞洞門。

黃義明又問道:諸葛祖訓是否禁止外族人以三推之力,開啟石泂之門?諸葛達答道:倒是無此禁令。黃義明道:既然如此,晚輩願意一試。諸葛達道:聽說少俠為李晉王高徒,李晉王武功公認為天下第一,少俠若已承襲了李晉王武功,或可一試。言畢,與眾議事長老帶領黃義明與計子善來到諸葛寨後側一荒山頭上,指著山腰一洞穴說道:石洞即在此處。

黃義明等來到山腰石洞,但見石洞前有一顆參天大樹屹立千年不倒,遮天蔽日。據諸葛後人所述,此樹為先祖手植,系保護山寨千載長安的神樹。洞口有一對厚重的大理石門遮擋在前面。計子善用雙手試推了一下,石門紋絲不動。黃義明雙手用力推了一下石門,石門稍有震動。黃義明又雙手發力推了一下石門,石門下傳來一陣響聲。黃義明道:我有可能以三推之力開啟石門。言畢,半蹲馬步,黙誦師傅所傳授的嶽武穆內功心法發力,實然起身,以雙手猛推門,口中叫了一聲開!但見伴隨著一陣轟隆聲,一對大理石門突然向兩側開啟,而在數丈前石洞的盡頭,一位老人雙手合什盤足,安祥地坐在一石椅上,老人身前,是一長條石案,石案上直插著兩把晶瑩長劍,兩劍之中,置一劍匣,劍匣前置一古書,上書“諸葛六劍譜”,而石案上留有顯然是諸葛家族前輩用手指所劃的十五個大字:諸葛後人識得此譜舞得此劍方可下山。指力深入石案寸許。

黃義明見狀大驚,連忙跪地磕頭道:晚輩黃義明無知,打攪前輩清休,尚請見諒。計子善也跟著一起磕頭。而諸葛達等諸葛寨長者見狀亦大驚,連忙跪地給先祖磕頭,又派人赴祖廟取出香燭給祖先上供,諸葛達方敢上前拔除在案上所插的雙劍,將其裝入案前劍匣中,雙劍恰為一對,合而入匣。諸葛又小心取出案置《諸葛六劍譜》,跪地再拜,與眾人悄聲退出石洞,復將石洞門合攏。

而這石洞中所坐老人,無疑是諸葛寨一世袒諸葛質的坐化屍身。而其所以死前做插劍、留書佈置,又留下以三推之力啟門方可下山的訓語,顯然是害怕子孫輩武功不夠,下山枉送性命。這位老人顯然未能想到的是:直到千年之後,方有一位外姓人上山將石門開啟,帶其子孫走下山去。

且說諸葛達取得子母劍與《諸葛六劍譜》後,對黃義明說道:少俠既以三推之力開啟了先祖石門,吾等諸葛寨後人自當承諾下山助戰,但委屈少俠在山上再居住三日,容我將此事宣示族人,並稍演諸葛六劍熟練,以便下山有助少俠擒賊。黃義明道了一聲好。

且說黃義明在山上暫住三日之時,諸葛達已召集族人宣告下山之事,並要求山上人家各留一人看家、老人孩子暫不下山。又從靑年人群中抽出一千人,按劍譜所述,演練諸葛六劍。由於諸葛寨後人,一直按祖傳劍法,演練“諸葛六劍”。所謂諸葛六劍,即按“天一地六”的易理,演練諸葛氏祖傳的六種劍招,以之變化無窮。何謂“天一地六”,即地有五行,相生相剋,“天一生水”,與地上的五行相合,謂之“六”。但因未見祖傳劍譜,諸葛武功難免走樣。而現在諸葛達已見《諸葛六劍譜》,自然要根據劍譜安求,重新演練諸葛後人的劍姿與劍陣,當然這一演練因早有基礎,三日後諸葛後人的劍法演練已成,諸葛達便率諸葛家族能下山的人眾三千人,隨同黃義明、計子善同赴樂山堡。

2023年8月9日校審

武俠修真推薦閱讀 More+
給三個大佬當媽,成仙界萬人迷

給三個大佬當媽,成仙界萬人迷

半糖布丁奶茶
趙玥玥穿書了。但穿成了一個修仙大女主文的炮灰妹妹又是怎麼回事? !這也就算了,誰家好人一穿越就失身啊!還死都看不清那佔她便宜的臭男人是誰? 導致她一來就是地獄開局。陷害親姐姐不成反失身,肚子揣了一個崽還成了外門人人可欺的雜役弟子。 更慘的是,她還又一連撿到兩個沒人要的崽崽。看著三個嗷嗷待哺的小崽子們,趙玥玥只能為了崽子們咬牙拼命開卷! 誰知道就這樣一邊養崽一邊卷,把自己捲成大佬,仙界萬人迷不說,三
武俠 連載 6萬字
洪荒武祖傳

洪荒武祖傳

佛血
穿越洪荒,成為第一人巫,創武道,面對巫妖大劫,三皇五帝,封神、諸子百家,始皇,西遊!
武俠 連載 151萬字
凌霄劍影

凌霄劍影

納戒法師
武道世界強者為尊!拳,權相連,強者制定規則!少年逆天爭鋒,強勢崛起,制定出屬於自己的規則。 沒有什麼事情是一劍擺不平的,一劍不行,就兩劍!蟄龍已驚眠。一吼動千山! 聖血在身,劍道在身,踩著萬界天才崛起,不服就戰,這就是不一樣的道!
武俠 連載 2萬字
魂歸天城

魂歸天城

哈哈也有
一個公主,為了父皇,進入蠻荒珠。他感覺這片好像隱隱約約在吸引著他,他也不知道為何。 父皇是萬界神尊,我是個公主。父皇只有我一個女兒,他說這個蠻荒很危險,危險到武器都能代替人力。 父皇為我開啟了一扇門,裡面都是父皇收集的高能量的珠子。其中一顆珠子好像能量很低弱。 於是,我問父皇,這顆珠子為何能量那麼弱。父皇到說,那便是蠻荒珠! 當我走近想看清楚一些的時候,突然一股能量,十分強悍,我明明修煉的那麼久,
武俠 連載 3萬字
縹緲雲歸處

縹緲雲歸處

倦染青絲
她是滿腹仇恨的修羅少女,睚眥必報。他是心懷蒼生的縹緲仙尊,為防她作惡決意將她留在身邊教導。 她冷冷笑著, “我要做的事,任何人都阻攔不了。”他目光悠然,沉默以對,卻有自信可以阻她。 未想有一日,她真闖下大禍,卻是因他,他該如何護她?
武俠 連載 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