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最早期的時候,也就是伏牛山時期的時候,羅志學和當時的孫成立他們意見都非常一致,那就是他們需要一種輕型火炮。

一種能夠在大山裡也能夠進行機動,必要時候甚至能拆開來用人扛著走的輕型火炮。

同時這種小型火炮又需要能打到三四百米外的敵軍。

在這兩種戰術需求下,六百斤火炮就被搞出來了。

這種全炮重量(炮管加炮架加前導車)只有六百斤的輕型野戰炮幾乎完美符合了當時保鄉軍的戰術需求。

但是滿足了上述兩種戰術需求後,也就導致了這種火炮的威力比較差一些。

發射的炮彈為兩斤半,這炮彈重量看似不小了,不過倍徑不大,同時因為炮管比較薄,因此發射裝藥也不多。

在三四百米這個距離上殺傷力還勉強可以,但是超過了五百米距離後,該火炮的殺傷力就迅速下降了,至於七八百米的距離上,其炮彈的末端動能就已經沒眼看了……

如果說這種火炮,只是用來充當數百人的支援火力,也就是充當步兵營的支援火力,那麼自然是夠用的。

但是奈何保鄉軍是直接把這種火炮當成了戰術野戰炮使用,直接為全軍提供遠端火力掩護,經常在超過五百米甚至六百米的距離上就對敵軍方陣發起炮擊。

結果就是炮彈是打過去了,但是殺傷力不足,哪怕是命中了敵軍的方陣,也殺傷不了幾個人。

這種劣勢在保鄉軍南下後的幾次大規模戰役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尤其是裕州城東郊戰役的時候,張馬林一度指揮炮兵部隊攻擊五百多米外的敵軍騎兵,隨後又跨越了大半個戰場,攻擊足足六七百米外的敵軍左翼賀人龍所部。

炮擊過程裡,命中率其實相當可觀,然而造成的殺傷卻是比較有限。

只是這一切都在敵軍光捱打沒有反擊手段,士氣低下,對傷亡承受能力極差面前被掩蓋了。

這要是換一隻作戰意識更堅定一些的強軍過來,對方估計都能硬扛著這種程度的炮擊殺過來。

從裕州戰役之後,羅志學就想要搞一種更大威力的野戰炮出來了。

兩斤半野戰炮有它的優勢,也有它的劣勢。

它的未來應該是直接下方到各旅,直接為步兵營級別的部隊提供中等火力的火炮支援,而不是作為更高一級,為整個戰場提供火力支援,為己方大軍提供遠端火力掩護的野戰炮。

肩負起為全軍提供遠端火力的野戰炮,必須是威力更大的野戰炮。

羅志學對丁剛毅如此道:“先試製兩種,一種是中型野戰炮,發射炮彈重四斤到五斤左右;一種是大型野戰炮,發射炮彈重九斤到十斤左右。”

“這兩種火炮的標準有效射程最少需要達到一百五十丈,兩百丈到兩百五十丈之內的命中率和殺傷力要保持在比較高的水平,在三百丈距離上依舊需要保持一定的命中率和殺傷力。”

“新炮可直接採用青銅鑄造,不用太考慮原料成本問題,哪怕一千兩銀子甚至兩千兩銀子一門都可以。”

“而這兩種新型野戰炮都必須優先遵循一個原則,那就是必須能隨同步兵進行行軍機動,不能隨軍機動的野戰炮對我們而言毫無意義!”

“另外也要嘗試試製大型短管火炮,以做攻城所用,現在我們的兩斤半小炮在攻城時實際效用太小,難堪大用,哪怕是中型和大型野戰炮恐怕也難當大用。”

“我們必須要有專門的超大型攻城炮以作攻城作用,擬定試製中型攻城炮和大型攻城炮,中型攻城炮發射之霰彈,彈重要在十六斤到二十斤之間,要能做到隨軍快速機動。”

“重型攻城炮發射的霰彈炮彈要在四十五斤到五十斤之間,此火炮以威力為要,機動速度的要求可以放低一些,不過也要能夠在官道上拉著行軍。”

“這幾種火炮的具體炮彈重量、火炮重量以及詳細尺寸,你召集人手再琢磨。”

“另外,要為攻城重炮試製一種開花彈,可用外鐵殼內裝火藥鐵珠子,以火繩引燃,依靠炮彈爆炸殺傷敵軍城頭有生力量為主。”

羅志學一邊說的時候,直接從桌子上拿起來了一張檔案遞給了丁剛毅:“上面我已經列好了大體上的要求,後續怎麼搞出來,就能麻煩剛毅你和兵工廠的諸多技術人員了。”

丁剛毅伸出雙手接過了檔案,簡單掃了一眼,上頭已經是詳細寫了四種火炮的一些戰術要求,甚至連大概圖樣都給畫出來了……

看到這些,丁剛毅都懷疑,眼前的這個大將軍是不是比自己還要更加精通數理雜學,要不然的話,哪能搞出來這些東西啊。

丁剛毅接過來後,他前面的羅志學還是沒停,拿起茶杯喝了口水後羅志學又繼續道:“火炮的事大概就到這裡了,而火槍也得繼續搞,我聽聞泰西諸國已經用上了可用燧石點火擊發的火槍。”

“剛毅你可曾聽聞?”

丁剛毅道:“啟稟大將軍,屬下亦有耳聞!”

說道這裡,丁剛毅略微猶豫後還是道:“只是根據屬下所知,燧發槍和火繩槍相比,其點火率頗低,十槍只能發五六槍,反之火繩槍只要將士訓練得當,火繩保管得當不受潮,十槍可發九槍,再不濟也有八槍。”

“另火石難尋,如遇大規模戰事怕是難保火石供應!”

羅志學道:“燧發槍諸多缺陷,我也知曉,不過此槍可在大風、寒潮天氣下可用,同時此類槍沒有火繩,還可使火槍手佇列更緊密!”

“燧發槍,未來大有可為!”

丁剛毅聽著這些羅志學的話,其實依舊不太明白的,大風潮溼天氣可繼續開火倒是一個優勢,但是在惡劣天氣下本來就很少作戰啊!

大風天氣之下,估計也沒誰會傻乎乎跑出來打一場大決戰吧!

而潮溼天氣,不外乎就是南方雨季,比如說江南地區的梅雨季節,而等到梅雨天氣的時候,該考慮的就不是火槍能不能擊發的問題,而是道路泥濘能不能行軍,能不能大規模運輸物資的問題了

非要在梅雨季節裡要在江南地區打仗,行軍和後勤運輸能把一支大軍直接拖死。

尤其是對於他們保鄉軍這種裝備了大量火炮和輜重馬車的軍隊來說更致命。

所以羅志學說的燧發槍能在大風、寒潮天下下作戰,丁剛毅覺得並沒什麼太大的用處。

如果燧發槍能在大雨中還能使用那到不錯,可惜燧發槍也沒那本事啊!

至於可以讓火槍手佇列更緊密,他更想象不到火槍手的佇列更緊密後有什麼用,反正現在火槍手的打發都是在長矛手的保護下持續進行火力輸出,並且是進行佇列輪射。

隊形緊密一些固然有好處,但是好處也沒大到那裡去。

在丁剛毅看來,燧發槍在部分惡劣天氣下可用、可列出更緊密的隊形這兩個小優點,相對於現在的燧發槍擊發率比較低的劣勢而言,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更加別說現在保鄉軍的工業部門對燧發槍也不太懂,但是火繩槍技術卻已經非常成熟了。

考慮到生產成本問題以及開始丁剛毅就說過的火石供應問題,丁剛毅覺得,如果上頭坐著的不是羅志學,而是其他人跟他來一句燧發槍大有可為,他都要罵一聲傻子了……

但是吧,說燧發槍大有可為的是羅志學,他哪怕是心裡有所鄙夷,但也不能表現出來,相反他還費盡心思的去想羅志學為什麼要會這麼說。

然而丁剛毅這人,也就是多看了幾本徐光啟等人翻譯的西方書籍,多少了解了一些數學機械這些東西。

更重要的是,丁剛毅他不是一個軍人!

他很難從戰術角度去考慮燧發槍的優勢到底在那裡!

同樣技術水準下燧發槍相對比火繩槍,其最大的優勢是什麼?

射程?不是,實際上這兩者只是擊發機構不一樣,而影響射程更多的是槍管質量,口徑。

威力?這個東西和射程一樣,擊發機構影響不大。

同等技術條件下,燧發槍的射程和威力不會比火繩槍強多少。

射速?兩者的射擊步驟都差不多,燧發槍的理論射速可能快那麼一點點,但快的非常有限,兩者實際速射沒差到那裡去。

影響射速更多的還是士兵本身的訓練水平,普通火槍手一分鐘兩發,精銳火槍手可以做到一分鐘三發,甭管是燧發槍還是火繩槍都一樣!

精度?都一樣渣……

從射程、威力、射速、精度等幾個衡量一支槍好壞關鍵效能資料去看,其實燧發槍對比火繩槍並沒有什麼太明顯的優勢。

甚至還有不少缺陷,比如擊發率比火繩槍更低,火石供應更麻煩,甚至連生產成本都高一截。

更別說技術研發、生產線改裝、部隊換裝等諸多成本了。

但是,有一點燧發槍的優勢卻是火繩槍難忘其項背的!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抗戰:從帶團進亮劍開始

抗戰:從帶團進亮劍開始

莫聽月
林峰偶得一個禮物盒,居然能夠穿越到抗日名劇中,他立刻報警,得到了國家支援,率領一個團進入亮劍!
歷史 連載 70萬字
帝國第一書生

帝國第一書生

日暮客愁
酒醒後,人已經在大堯陸閒對自己的身份很不滿意。不是什麼皇親國戚霸道總裁也就罷了,竟然是個一無是處的窮書生? 什麼?這窮書生還將自己的老婆給賣了?沒老婆我晚上抱什麼睡覺?
歷史 連載 11萬字
書籍1409010

書籍1409010

新作者蕁她
穿越小說《特種兵:安然戰死,將我曝光》的故事情節是這樣的:【特種兵安然戰死,將我曝光】安青穿越特種兵世界,成為安然堂哥。 每天簽到成為最強兵王,卻因為執行某個秘密任務,被國家雪藏。本以為可以就這樣跟妹妹過著沒羞沒臊的平淡生活。 不曾想,五年後安然戰死訊息傳來,讓安青重歸軍區!全網直播,滅殺財團,為安然報仇。 高士巍大鬧軍事法庭,力保安青。訓練狼牙菜鳥,組建華夏最強秘密部隊。 範天雷 “什麼?安青回
歷史 連載 0萬字
拯救清冷師尊

拯救清冷師尊

雲照君
妙音宗掌門沈憶寒一場大夢,發現自己所處的世界是一本師徒年下耽美文。 而那個即將被以下犯上、虐身虐心的清冷師尊,不巧就是自己的至交好友——天下第一劍,雲燃。 他當然不能坐視不理。 昆吾劍派的弟子們發現,每次門派大比後,隔壁妙音宗的沈掌門總要大老遠趕過來,在雲真人收徒時指手畫腳,屁事還很多—— 家有血海深仇,不可。 修行資質太好,不可。 修行資質太差,不可 性格太過執拗,不可。 性格太過溫善,不可。
歷史 完結 1萬字
大明:我家娘子長公主

大明:我家娘子長公主

朕聞上古
【種田】+【日常】+【輕鬆】+【偷聽】蘇陽意外來到大明朝北平府,時逢建文即位大力削藩,燕王隱忍厲兵秣馬,一場席捲天下的靖難之役即將到來。 身處於亂世,蘇陽不敢有其他野望,只想躲在北平府內,照顧好自己體弱多病的小嬌妻,耕田種地掙錢養家,家中雖清苦貧困但日子卻平淡幸福。 嗯,除了有一個混賬岳父,時不時地跑來聽牆根!但漸漸地,蘇陽感覺到了不太對勁,自家小嬌妻身份似乎有些不簡單,而那場靖難之役乃至整個大明
歷史 連載 9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