碼字的李世卿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李江遙忽然醒悟過來:“皇權爭鬥那套東西,真是被你給玩兒明白了。整完謝光和淮陽王的戲碼,現在又想搞出晉王后裔的么蛾子。不把聖唐攪亂,你是絕不甘心呢。”

阿史那支斤搖搖頭,鄭重道:“李將軍,這些內鬥,我並不是始作俑者。恰恰相反,都是你們聖唐人自己引發的。”

說罷,他一甩袍袖,像是在跟多年的老友聊天似的,侃侃而談道:“我年輕的時候,曾非常仰慕聖唐文化。無論你們聖教的典籍,還是各類史書,我都一一仔細研讀。在這個過程中,我發現了一個非常有意思的問題。聖教的思想講究的是仁義忠孝、坦蕩為人,可是,在你們的歷史上,從來不乏大奸大惡之輩,皆是聖教士子出身,學富五車、滿腹經綸。這是為什麼呢?”

身處兩軍對陣的核心地帶,阿史那支斤卻忽然聊起了歷史和文化,李江遙不禁搖頭苦笑:“對權力財富的貪慾,應該無分聖教不聖教吧。”

“非也。”阿史那支斤冷笑:“人確實都有貪慾。但是在聖教光環的庇護下,那些原始的慾望被掩蓋、被包裹、被極致的妝點扭曲。因此,才會有了一次又一次的背叛和顛覆。這些鬥爭的慘烈程度,遠比我們突厥血淋淋的殺伐更加殘忍。”

“你們聖唐人自己不挑起內亂,我又如何能善加利用?”

李江遙沉默片刻,輕輕地點了點頭:“或許你說得對,最堅固的堡壘,往往都只能從內部攻破。”

阿史那支斤眼睛一亮:“最堅固的堡壘,往往只能從內部攻破。嗯,這句話講得真好,充滿了哲理。李將軍,既然你也把這一切都看透了,當然也清楚我剛才並非危言聳聽。李炳來路不正,李炤貴為皇族,他們二人打擂臺,聖唐勢必再次陷入分裂的境地。到了那個時候,你還覺得我們突厥沒有機會嗎?”

李江遙緊緊盯著對方,一字一頓道:“我絕不會給你們任何機會!在聖唐內部的問題徹底解決之前,突厥軍隊就必須被消滅!”

“我正是想跟你談一談這個問題。”阿史那支斤淡淡道:“你我之間,有合作的可能性嗎?”

李江遙忍不住笑道:“可汗覺得呢?”

阿史那支斤說的非常誠懇:“我覺得完全可以。”

“哦?願聞其詳。”

“一切還是要圍繞著西疆鬼漠而言。”阿史那支斤看上去非常自信:“你的鎮疆軍不同於傳統的聖唐軍隊。無論是以前是鎮疆都護府、長刀軍團、烈刃軍團,還是如今的李炳手裡的朝廷兵馬,他們都屬於純正的聖唐血脈。而鎮疆軍呢,它的根底在廣袤的西疆大地。據我所知,你麾下的將士,至少有七成都是西疆人,對吧?”

李江遙無聲的點點頭,沒有接話。

阿史那支斤繼續道:“我們都明白一個淺顯的道理。軍隊的來源,往往代表了他們的立場,以及效忠的物件。一支主要由西疆本土子弟構成的軍團,心裡面怎麼可能會有聖唐帝君的位置呢?他們敬佩的人、效忠的人,是你,也只有你。”

“你究竟想說什麼?”李江遙沉聲問道。

“我想說的很簡單,相信你也早就明白的。”阿史那支斤淡然一笑:“在李炳和朝廷眼裡,你是手握重兵、割據一方的諸侯;在鎮疆軍將士們眼裡,你是他們永遠的統帥,是西疆聖王。這種情況下,你想忠心不二的為聖唐效力?哈哈,李炳會相信嗎?鎮疆軍會答應嗎?當朝廷做出對西疆不利的事情時,你又將如何擺正自己的位置呢?”

阿史那支斤的話,像是一柄重錘,狠狠的砸在了李江遙的心坎上。對方講得沒錯,假如有一天朝廷真對西疆提出了不公正的要求,自己能置身事外、袖手旁觀嗎?

那樣的話,他李江遙又怎麼對得起千千萬萬埋骨沙場的西疆戰友呢?

看到李江遙的臉上陰晴不定,阿史那支斤知道,自己的策略已經生效了,於是繼續趁熱打鐵的說道:“我以前讀《史傳》的時候,曾看到過一個有趣的說法,也是中原文明最早提出來的,那就是‘養寇自重’。其中的含義,我想,不用給李將軍多做解釋了吧。從聖唐的角度來看,我們就是寇,只要我們存在一天,你的地位就無法動搖,哪怕是高高在上的帝君,也必須尊重你的意見、順從你的想法。這樣一來,你不就能更好的保障西疆子民的利益了嗎?”

直到此時,李江遙才真正體會到阿史那支斤的厲害。句句不提突厥的安危得失,處處只為李江遙考慮籌謀,並且一下子抓住了他最擔心的問題,給出其無法拒絕的理由。

一旦突厥被滅、叛軍消亡,聖唐必然重新走回正軌,所有的軍方大將都要再次接受朝廷節制,要麼加官進爵、要麼解甲歸田,而各路兵馬則肯定會被統一整編,按需調動。

到了那個時候,李江遙即便封侯拜相,卻也再難從根本上維護西疆鬼漠的利益了。

相反,假如突厥和叛軍長期存在,那麼朝廷就不得不繼續倚重這些軍人,他們手中的權力,也將會大到沒有邊際。

沉思良久,李江遙深吸了一口氣,淡淡笑道:“可汗,你講的這些,確實非常有道理,李某受教了。”

阿史那支斤同樣笑道:“那麼,將軍是願意考慮合作了?”

“不,非但不合作,而且還要更快地消滅你們!”

李江遙挺直脊樑,朗聲道:“在遼闊的東大陸上,不僅只是聖唐這一個偉大皇朝。千百年來,一個皇朝倒下,就會有另一個皇朝崛起,薪火相傳、代代更迭。但是,不管怎麼分分合合,那都是我們自己家裡的事,與外人無關。你說西疆的利益該如何與朝廷協調,那同樣也是我們自己的事,就不勞突厥的大可汗費心啦。”

阿史那支斤的瞳孔漸漸收縮。在頗感意外的同時,他內心深處還浮現出了一絲難以名狀的畏懼。

此刻,阿史那支斤深切的感覺到,坐在他對面的李江遙,不僅是指揮數十萬鎮疆大軍的無敵統帥,更是他在聖唐書籍中讀到過的那些歷史。

在一卷卷波瀾壯闊、蕩氣迴腸的史料記載之中,確實有不少為了私利而攪亂國家的奸佞之臣,但更多的,則是無數和李江遙一樣的人。

他們有的是文臣士子,有的是武將豪俠,有的是普普通通的販夫走卒,有的是溫柔嬌弱的巾幗紅顏。

而所有這些人,卻都擁有著一個同樣堅定的信念:

你想蠱惑我、煽動我,讓我去背棄自己的民族、背叛自己的國家?

痴心妄想!

面對這樣的人,阿史那支斤心中忽然產生出了一種深深的無力感。

他沉默良久,輕輕嘆道:“看來,將軍心意已決,一定要與我一決雌雄了。”

李江遙站起身來:“可汗,我的兄弟徐友長,此時已經拿下了華州,並且派人把這個訊息傳出潼關。相信不用多久,突厥各路大軍就會匆匆趕回關中,設法增援營救帝都。那個時候,就是你我決戰之日了。請可汗珍重,好自為之。”

說罷,他頭也不回的走出了帳篷,直把阿史那支斤一個人獨自留在原處,微微出神。

-

李江遙與阿史那支斤會面後的第二天,城外的鎮疆軍主力開始了行動。

首批五萬重甲步兵分三個方向抵近帝都,徹底封鎖了城池的北、西、南三面,只留下東邊的大路沒有佈防。

阿史那支斤心裡清楚,李江遙這是故意的。

所謂“圍城必闕”,此乃聖唐人的兵法要旨。給敵人留下一條生路,並不是出於好心,而是要想讓對方絕望,就需先給對方希望。

心戰之術,淋漓盡致。

看著帝都東面光禿禿的平野,阿史那支斤確實挺猶豫。

趁機撤走吧,白白將帝都拱手讓給李江遙不說,還有可能在半路上遭到華州的徐友長攔截伏擊。可是如果不撤,死守在帝都城裡,只能看著李江遙從容部署,等待羅尼亞他們跑回來上鉤。

阿史那支斤雖然已經派出傳令兵,讓聖殿親王等一眾將領不必理會自己,專心掃蕩聖唐的廣闊疆域。但他也清楚,這條命令多半不會起作用,因為突厥軍隊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大汗被圍困,自己卻見死不救的。

而當各路兵馬悉數趕回關中之時,自己前面謀劃的戰略就功虧一簣了。

這個李江遙還真了不起啊,朕一早怎麼沒留意到他呢?

阿史那支斤一邊暗暗感慨著,一邊吩咐手下再去傳令。這一次,他改變了原來的思路:那些非要跑回來救駕的部隊,回來也行,但是全都以潼關為限,暫時留在那裡待命,等兵力集結到一定程度之後,朕會給你們下達新的指令。切勿擅自行動,盲目西進,以免中了鎮疆軍圍點打援之計。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不艾先生
【家長裡短日常文,不爭霸,溫馨向,有萌娃】李平安前世絕症纏身,飽受病痛折磨,在三十歲那年因為肺動脈高壓重度去世,攜帶著記憶投胎轉世到平行時空的古代,看著勞苦的親人終日忙碌于田間灶頭,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他決定發奮圖強,跟家人過上能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西周,《詩經·大雅·民勞》中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這裡的 “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歷史 連載 7萬字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風捲殘雲
燕回穿越到了北燕世子身上,一個舉世皆知的廢物紈絝。 原主大晉皇宮當了十五年質子,回來本可繼承世子身份。 誰知道回來就被廢了,這誰能忍啊? 整個王府嘲諷冷落,北燕百姓更是以他為恥。 被家僕們肆意辱罵,丫鬟們百般刁難。 就連路過的狗,都要對著他叫兩聲。 皇族要各番王世子當質子,這樣一來豈不是白受了十五年的苦? 孰可忍,嬸嬸忍不了啊! 忍了十五年,再忍他都成忍者神龜了。 要世子之位是吧,自己去皇宮當質子
歷史 連載 1萬字
冠絕新漢朝

冠絕新漢朝

戰袍染血
天下才氣共一石,陳止先佔八斗,再把剩下兩鬥分出去。 穿越三國時代,輔佐劉備橫掃群雄,卻在大勢已成、大漢復興在即時死了。 好在他身具百家籤筒,有百家奇物絕學作為底牌,身死近百年後再次復生。 這次面對的卻是一個陌生時代,一個劉備子孫建立的新漢朝,一個不存於原本歷史上的統一王朝。 亂世到治世,謀士到名士,這次陳止要選擇不一樣的生活。 從運籌帷幄、血雨腥風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百家風光再起,新的畫卷就此展
歷史 連載 0萬字
相敬如冰

相敬如冰

寧寗
(婚內追妻 逼瘋清冷太子) 作為太子妃,裴芸自認做的事事妥帖,無可指摘。 然嫁入東宮的第十三年 她墜入冰湖,親眼看著自己的丈夫往另一個女子游去,突然感受到了這一生被禮數和身份桎梏的壓抑無趣 再睜眼,重回六年前 她想換個活法,想要改變 她想要避開母兄禍事,延續家族榮光,想要讓她的孩子免於夭折…… 可對於那個性子寡淡,古板無趣,連床笫之間都講究個循規蹈矩的死男人。 她不想伺候了! * 太子李長曄,為人
歷史 連載 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