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這又是何物
墨竹華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喂,小子,既然你都琢磨明白了,為啥不去試著改變一下呢?”朱元璋眼神中透著深邃,盯著眼前的朱壽。
“改變?我可沒那麼大的譜兒。”朱壽對爺爺的話滿不在乎,“我就是個平頭百姓,有口安穩飯吃就知足了。改朝換代、江山社稷,那是那些大人物該操心的事兒。”
“各人自掃門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咱老百姓能做的頂多也就是接濟一下窮苦人,就這已經算是有良心的了。還指望著我們為老朱家操心?哪個百姓會在乎朝廷姓啥名啥啊!”
“就算真有心要改天換地,想要扭轉大明的命運,那也得先讓皇帝聽得進咱的話。可現實呢?咱就是個普普通通的小民,縣衙裡的文書都不會多看咱一眼。”
朱元璋越聽越覺得這孫子滿嘴牢騷,難道大明在百姓心中就這麼不得人心?這還是在京城呢,要是到了外頭,估計罵他的人更多吧?
他瞥了一眼劉三吾,劉三吾趕緊打圓場,說小孩子說話別太當真。儘管氣消了,但朱標的突然離世始終是他心頭揮之不去的痛。
“爺爺,今天我親自下廚,給您整兩道您肯定沒吃過的菜。”朱壽自從回來後叨叨半天,此刻喝了一口清涼的山泉水,繫上圍裙準備動手。
“那爺爺我倒要嚐嚐你的手藝。”朱元璋嘴上答應,心裡卻沒什麼期待。
院中的餐桌上,朱元璋悄悄問劉三吾:“你覺得這小子今天說的有多少水分?”
“朱壽這孩子,行事往往出人意表,很難用常理揣測。”劉三吾沒直接回答,但言語間透露出對朱壽的信任。
“包括他說朱標病故的事?”朱元璋目光一凜。
“依微臣之見,太子在位時,各地藩王自然不敢輕舉妄動。但若真如朱壽所言,一旦群雄並起,恐將引發一場災難。”劉三吾分析道。
“沒想到這小子還真動了謀反的心思,不過畢竟還是個孩子,能想到囤積糧食、兵器就不錯了。我當年加入義軍,還不是為了混口飯吃。”朱元璋感慨萬分,起初對朱壽的話並不在意。
彼時的大明並未太平到刀槍入庫、馬放南山的地步,軍隊在與北元的連年征戰中磨鍊得愈發精銳,戰鬥力遠超建朝之初。在這種情況下,誰敢造反,無疑是自尋死路。
然而,朱壽不僅付諸行動,還揭示了一個可能被忽視的問題——內亂。這讓朱元璋不得不重新審視。
“他畢竟不清楚……”劉三吾剛說到一半,被朱元璋打斷。
“關於我們的身份,還是保密為好。朱壽拿出那把燧發槍,年紀輕輕不可能獨立製造,我擔心他背後有人。”
“陛下是懷疑有人識破了他的身份?”劉三吾剛開口,意識到自己的失言,慌忙搖頭。此事只有他們兩人知曉,若非陛下洩露,便是他失職。
“暫且不宜強行將他帶回京城,我隨後會派錦衣衛過來調查,順藤摸瓜,看能否查出些線索。”朱元璋決定道。
聽著廚房裡傳來炒菜的聲音,朱元璋不禁有些觸動。他當年為了避免暴露身份,一直不敢來看朱壽,甚至嚴禁所有見過朱雄英的人接近此地。未曾想,這孩子在無人照料下,竟能將生活料理得如此井井有條,連廚藝都練得這般嫻熟。
“來咯,青椒土豆絲和番茄炒蛋,下飯菜!”朱壽端著兩盤滿滿的菜餚放到桌上。
朱元璋看著這兩道菜,眼中閃過一絲驚訝。作為皇帝,什麼山珍海味沒嘗過,這兩盤尋常菜品倒讓他眼前一亮,尤其是那雞蛋,他一眼就認出來了。
朱壽給兩位長輩盛了滿滿一碗飯。
“家裡豬肉不易儲存,今天等您耽誤了,沒趕上早市買肉。就做了兩道素菜,簡單清爽,等晚上或明日,再給您改善伙食。”
朱元璋拿起筷子,夾起一根土豆絲,疑惑地問:“這是蘿蔔?”
“土豆。”朱壽邊答邊夾了一根送入口中。
這些都是他親手種植,無汙染、純天然、非轉基因,營養又健康。
朱元璋嘗過後,讚不絕口:“比蘿蔔好吃多了,這微微的辣味,絕配。”
他又夾起一片青椒:“這是什麼?”
“青椒。”
“那這個呢?”
“番茄。”
朱元璋品嚐過後,食慾大增。沒想到如此家常的菜餚竟能烹製得如此美味。要知道,此時大明的烹飪技藝已相當成熟,八大菜系也開始進入宮廷視野。能得到他如此好評的菜品,實屬難得。
朱壽憑藉新鮮食材和獨特調味,將普通的家常菜做得色香味俱佳。這些年來,獨自生活使他對烹飪產生了濃厚興趣,如今廚藝雖談不上大師級別,但也頗為出色。
“這三種食材,也是來自異域?”朱元璋問。
“青椒和番茄是蔬菜,土豆則既是蔬菜又是主糧。”朱壽笑著解釋。
“你不是說沒考慮到謀反所需的糧食問題嗎?土豆就是解決方案之一。”他補充道。
“這玩意兒還能當糧食?跟大米比如何?”朱元璋饒有興趣地問。
“跟大米這種嬌氣貨不一樣,土豆對土地要求不高,產量高且穩定,關鍵還不佔稻田。”朱壽說得眉飛色舞。
“你就吹吧,一畝地產量能有多少?”朱元璋滿臉不信,覺得朱壽就像個賣力推銷商品的小販。
“我說的可是保守數字,至少一兩千斤。”朱壽估算著,按照這個時代落後的農業技術,土豆的產量還遠遠未被挖掘出來。
“你唬我呢?你知道大米一畝能產多少?”朱元璋抓住朱壽,焦急地追問。
“我騙你幹嗎?我說的還是少的。土豆在旱地都能有六百多斤的產量,更別提水田了。”朱壽得意洋洋地說。
“你這臭小子!”朱元璋被氣得牙癢癢,有這麼好的東西卻不早說。
六百多斤的畝產,在後世看來或許不算什麼,但放在明朝,平均畝產僅三百斤左右的大米麵前,無疑具有碾壓性的優勢。尤其在蘇常熟這樣的肥沃之地,土豆畝產甚至可能超過七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