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變法之議
冰霜戀舞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趙興一愣,躬身道:“多謝父皇。”
他原本以為要廢一番口舌,沒想到父皇竟然這麼簡單就答應了。
“你是朕唯一的兒子,這天下以後就是你的。既然你說非殺不可,那就殺了吧。”官家毫不在意道。
官家之前跟趙興說的那些,並不是為了美化自己。
當初他親政之初確實意氣風發,想著滅了西夏,收復燕雲十六州。
然而和西夏的戰爭,給他潑了一盆冷水,讓他徹底的冷靜了下來。
一個西夏都打不贏,談何收復燕雲十六州?
而且和西夏的戰爭中,讓他看到大宋內部的各種弊端,萌生出改革的念頭。
這些面對遼國西夏,他一直保持忍讓的態度。
時間久了,讓著讓著都成習慣了。
聽到遼國使臣團,有人打死了一個百姓,他甚至並沒有動兇手的打算。
並不是他不在乎此事,而是覺得小不忍則亂大謀,為了一個百姓激怒遼國並不值得。
不僅是他,甚至文武百官都這麼想的,並沒有人提出要嚴懲兇手。
那個打死百姓的遼國人,在使臣團地位不高,又不是正副使,代表不了遼國皇帝。
就算殺了,遼國也不可能和大宋開戰。
這一點不難想到,但是無論是他還是一眾大臣,都沒人提出來。
不是他們想不到,而是長久的退讓,讓他們在處理涉及到遼國的事上,第一念頭就是退讓。
剛剛趙興的話才讓他反應過來。
“父皇,您還有變法之意麼?”趙興突然問道。
官家聞言一怔,沉默了片刻,說道:“你還小,主要還是學習為主,國家大事,還輪不到你操心,回去吧。”
“父皇,兒臣就是想聽聽,您不是都說這天下以後遲早要交給兒臣的麼?”趙興說道。
官家聞言沉吟了一會,反問道:“你覺得該不該繼續變法?”
“兒臣覺得應該!”趙興說道:“朝堂諸公老是說什麼祖宗之法不可輕改,但是兒臣並不認同。祖宗制定規矩法度之時,是因為當時的情況局勢需要。時間久了,情況局勢都在變化,豈能一直守著祖宗之法?”
“你說的不錯,可是朝堂那些大臣不那麼想。變法是肯定要變的,不過變法阻力太大,需要仔細考量。朕調韓章回朝,擔任大相公就是為了變法做準備。”官家說道。
趙興有些驚訝,沒想到父皇調韓章任大相公,還有這方面的考量。
那為何原劇中他沒有再次推行過變法呢?
難道是因為唯一的兒子死了,打擊太大,心灰意冷?
“韓章此人能力心計手腕都不差,當年朕有意變法的時候,他也是贊同的,還曾向朕進言,新政過於倉促,弊端很多,難以功成。朕並沒有聽從,即便如此,他還堅定的參與新政,新政失敗後,為了不讓朕為難,自請外放。”官家感嘆道。
“父皇,兒臣覺得若是推行變法,反對阻力依舊很大。”趙興說道。
“你剛剛不還說應該變法麼?”官家聞言狐疑的看著趙興。
上次新政的失敗,讓官家吸取了教訓。
他並沒有因此斷了變法的念頭,這些年清理了不少當初反對變法的守舊派。
官家也知道之前新政失敗是他過於著急,這次準備穩紮穩打。
他並沒有把握能在有生之年完成變法,趙興有志變法,他還是很欣慰的。
官家覺得,他們父子兩代人勵精圖治,肯定能夠完成變法,中興大宋。
“父皇,兒臣並不是反對,而是覺得不需要告訴天下要推行變法,也不需要一次性解決所有問題。變法阻力大,根本原因還是官員地主階級的利益受損了。推行變法包含各個方面,他們自然會報團反對。但若是針對一點,一步一步的解決內部積弊,反對阻力自然就小了。”趙興說道。
他其實有些理解不了宋朝皇帝和那些大臣的想法。
為什麼非要把基調定那麼高,喊著變法新政的口號。
說到底,這些都是可以靠權謀解決的問題。
那些反對變法的守舊派,之所以反對,為的就是保證自己的利益,並不代表他們都是一條心。
要說玩權謀,趙興最佩服的還是朱元璋。
人家殺了一茬又一茬,卻沒人敢造反。
很多人以為是因為朱元璋馬上打天下威望高。
其實不然,人家殺的時候都是拉一批殺一批。
變法其實也是一樣的,得先穩住一部分,針對一方面來。
在這其中,自然能夠清理掉一部分人。
守舊派或許有聰明的能夠察覺,但是人都有僥倖心理的,刀沒有架到脖子上,總覺得不會動他們。
而變法等於告訴天下階級人士,我要對你們動手了,不反對才怪。
“可是朝廷內部弊端太多,若是一步一步來,得拖到什麼時候去?”官家搖頭道。
“父皇,《道德經》有云:治大國若烹小鮮。兒臣覺得這句話很有道理。兒臣雖然不會做菜,卻也聽人說過,做菜需要一步一步來,急不得。治理國家也是一樣,妄想一下子做出一道色香味俱全的菜餚,本就不現實。”趙興說道。
“那你覺得若是想一步一步來,最先對哪裡下手最好?”官家沉吟許久問道。
“鹽!”趙興沉聲道:“鹽雖然不像糧食那樣能夠填飽肚子,但是卻是任何人都缺少不了的。兒臣閒來無事的時候,曾經查閱過朝廷歷年來鹽務的收入。現在的人口比曾祖在位時,翻了近一倍,但是鹽務收入反而只有那時候的七成,父皇這多出來的那些人口,難道就不需要吃鹽麼?”
宋朝變法為的就是解決日益嚴重的三冗問題。
而三冗問題的關鍵,就是沒錢。
宋朝有個很有趣的現象,朝廷每年的賦稅區別並不大,但是開支卻越來越多。
以至於,幾乎到了入不敷出的地步了。
一旦出現什麼天災,或者戰爭,朝廷就拿不出錢來。
為了應對這些,就只能加稅,如此一來,就會增加百姓的負擔。
以至於宋朝發生了數百起造反,這還是史書上有記載的,把那些很快平定,沒有記載的的算上只會更多。
內憂外患之下,焉有不忘國的道理。
抑止土地兼併,清量田畝那些想實施起來非常困難,阻力大見效慢。
徹查鹽務雖然阻力一樣大,但是見效卻快。
不管是那些販賣私鹽的鹽商,還是利益鏈上的官員,查出來家一抄,大量銀子就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