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脫靴遺愛
包菜女士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百姓們最後停在府衙門口,被推舉出來的幾位耆老步履蹣跚地走到胤䄉面前。
“十阿哥為我山西百姓懲治貪官,主持正義,如這蠟燭一般,照亮了原本已經身處昏暗的百姓們,如今十阿哥即將啟程回京,請阿哥留下靴子,以示遺愛我山西百姓之意。”
胤䄉哭笑不得,其實最開始“遺愛靴”並不是百姓有意為之,而是一場送別時的意外。
唐代崔戎任華州刺史的時候,做了許多好事,在他離任時,百姓捨不得他走,攔在路上,沒想到可能用力過猛,竟然拉掉了他的官靴。
百姓們如獲至寶,稱此靴為“遺愛靴”。
但是後來脫靴變成了很多官員離任時自導自演的把戲,只為博得清廉愛民的名聲。
胤䄉自然不想搞形式主義,直接就推辭了。
沒想到耆老們竟然直接跪在地上,懇請胤䄉脫靴,否則就要長跪不起。
這些都是七八十歲德高望重的老人,胤䄉怎敢受他們的大禮,只能把自己腳下的靴子脫下,雖然他現在並無實際的官職,嚴格意義上這也不是他的官靴。
而且他過來的時候只帶了幾雙靴子,經過幾個月爬山騎馬的磨損,現在早就有些破爛了。
不過在百姓看來,十阿哥為了他們把靴子磨破了都不在意,這樣的靴子更能顯示出十阿哥對百姓的愛護。
一位耆老捧著靴子心滿意足地離開了,另外一位耆老則端著酒杯上來,這酒杯的大小已經可以稱得上是酒碗了,胤䄉也不再推辭,直接一口飲下。
胤䄉辭了又辭,讓了又讓,直到日頭越來越大了,百姓們憐惜胤䄉趕路辛苦,才依依不捨地放他離開。
胤䄉的傷勢還沒有完全好,所以回程就和馬武大人一起坐在馬車裡,和自己待了半年的山西道別。
令他們沒想到的是,從太原府出來沒多久,又遇到第二波第三波送別的百姓,胤䄉脫掉了四五隻靴子。
眼見著太陽即將落山,他們還沒走出山西,胤䄉一咬牙,乾脆走小路連夜趕回京城。
同一輛馬車的馬武對於今日送別的場景也是頗為感慨,他也不是沒見過脫靴的場景,但大多數都是官府組織好的,像今天這樣這麼多百姓自發組織送行,甚至跟在他們馬車後面久久不願離開的場景真的很震撼。
他望著對面直接倚靠在小桌子上的胤䄉,學著他的動作也倚靠上桌子的另一邊。
“我等為官之人若是能做到阿哥這種地步,真是死而無憾了。”
和這位阿哥相處半年下來,馬武知道他不是計較小事的人,說起話來也愈發不拘束。
“還是多虧了大人,否則我這樣的小娃娃哪裡能弄清楚這麼多彎彎繞。”
胤䄉一邊道謝一邊給對面的人倒上一杯普洱,慢慢悠悠地開口。
若是旁的阿哥這樣說,馬武估計就得跪下去謝罪了,可是馬武知道胤䄉定是真心的,也大大方方地受下這杯茶。
“等咱們回京,估計會不太平,大人一定要小心,實在不行就稱病吧。”
聽了這話,馬武突然放聲大笑,笑得眼淚都要出來了。
“我等為官之人又怎會畏懼這些,阿哥放心。”
許是茶喝得多了,兩個人一整晚都沒有睡著,也可能是真的捨不得山西的百姓。
他們第二日下午就到了京城,趕在城門關閉之前進了城,此時京城的新年氣氛已經很濃烈了,有了年初平叛噶爾丹的功績,康熙有意大辦,街道上都扎著彩燈。
仔細聽還能聽到鞭炮噼裡啪啦作響,只不過眾人都不約而同想起了火銃的聲音,還以為又有人來刺殺了,四處張望之後才發現他們已經回到了京城。
京城還是原來的那個京城,但是胤䄉卻已經不是半年前那個胤䄉了。
胤䄉和馬武大人在紫禁城外分別,胤䄉都來不及換衣服,就直接到了乾清宮。
沒辦法,胤䄉也知道自己對有些貪官太過狠厲,不符合康熙對官員的寬厚原則,而且殺了那麼多人,估計彈劾他的摺子都已經堆積如山了。
在山西的日子雖然忙碌,但是殺貪官和為百姓主持公道都是令人心情愉悅的工作,所以他覺得每一天都很有意義。
如今回到京城,估計太子和索額圖恨不得扒了他的皮。
所以,胤䄉早就打定主意,回來一定要先去見康熙,畢竟會哭的孩子有糖吃,自己得先下手為強,最起碼得得到康熙的認可。
梁九功早就得了康熙的吩咐在門口等著胤䄉了,待見到這位吊著胳膊、拄著拐的十阿哥,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裡頭的康熙見到許久不見的兒子也是同款震驚,胤䄉左胳膊和大腿的傷還沒有好,這個時代的醫術不太擅長治療刀傷,又沒有縫合的技術,就只能等皮肉慢慢地長出來。
胤䄉的個子也長高了不少,目測已經超過了大阿哥,成為所有阿哥里個子最高的,但是身子卻消瘦得厲害,兩條胳膊都不一樣粗細了。
因為來不及去阿哥所換衣服,胤䄉身上的衣服明顯小了,手腕和腳腕處都露出一截,衣服上都起了毛邊,仔細看還有一些暗色的痕跡。
看到胤䄉曬黑的面板,消瘦的面頰,胳膊上和腿上未痊癒的傷,還有不合身的衣服,康熙就是有再多的責怪都說不出口了。
胤䄉把柺杖放到一邊,也不用梁九功的攙扶,直直跪在康熙面前,畢竟這該做的戲都得做。
就連康熙讓梁九功搬來的椅子他都沒有坐,堅持一定要跪在地上和康熙稟報山西的事情。
“皇阿瑪,兒臣看到山西百姓家破人亡、顛沛流離,實在是沒辦法不按大清律例辦事。”
一句話就把康熙最生氣的地方點出來了,康熙一下子站起來,在乾清宮裡踱步。
作為一個致力於打造“完美統治者”的皇帝,在康熙的觀念裡,書寫歷史的都是官員,只有對官員仁善,才能讓自己成為被歷史銘記的英明君主。
胤䄉很清楚自家皇阿瑪的脾氣和顧慮,他和康熙請示,然後趙河帶著十個小太監,每個人都端著本厚厚的冊子走進了乾清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