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長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蘭臺修學,桓溫之弟桓豁初識褚蒜子,雖是一面之緣,但美貌所引,一見芳心,修學過後,晚間才回府上。桓府的前廳,幾個劍架上,放滿寶劍。一個身影遊走其中,鋒刃出鞘,寒光閃閃,桓豁走到近前:“兄長几時回到的京師?”

只見那人轉過身來,英姿偉岸,身長八尺,氣度不凡,一雙煞星眉,目如圓鈴,炯炯放光,鼻正口方,頷下短髯,四方大臉,五官周正,束髮銀簪,褐袍束帶,此人便是桓豁的大哥,輔國將軍桓溫,字元子,譙國人氏。桓溫一邊比劃著寶劍,一邊說道:“為兄午後便已回京。三弟今日回府,早於往日,神采奕奕,莫非有何見聞?”

桓豁道:“小弟今日去往蘭臺,與支遁、謝安等名士修學,見一佳人,甚是美貌,懷有思慕之心,想讓兄長幫著打聽一番。”

一聽此言,桓溫笑了起來:“這有何難,三弟一表人才,上至金枝玉葉,下至小家碧玉,還有我桓家娶不起的?”

桓豁道:“小弟所見佳人,乃是謝家女子。”

“謝安的外甥女褚氏。”

桓溫把寶劍放回劍架,說道:“只要三弟相中,即便星斗,為兄也當摘下,送與三弟。明日為兄便往謝府,為你提親。”

桓豁道:“兄長未曾見,那丫頭好生刁蠻,最鍾情謝安那等男兒,我若比不了謝安,恐怕提親,那丫頭也不會答應。”

桓溫看著劍架道:“這有何難,你與謝安比劍,這寶劍無用武之地,束之高閣,著實可惜。”

“兄長此言差矣,謝安之才,並非武劍;褚氏思慕,乃是儒雅之氣。”

“若論才氣......”桓溫道:“聽說兩日之後,吳王殿下約眾才子,去鐘山之下江東書院,論政品才。”

“小弟已得邀請。”

桓溫道:“論政之時,你便與謝安辯論,若能論出高下,聲名遠播,說不定佳人不求自來。”

“小弟也正有此意。”

“看來三弟,對褚氏已是上心,到時與謝安等才子論政,一展三弟才華,博得芳心,也省為兄不少口舌。”

桓豁點點頭,說道:“我即刻命廚子多備酒菜,今晚為兄長回京,接風洗塵。”

......

話說過了兩日,謝府備好車馬,謝安準備前去江東書院,與眾才子修學論政,省親閒散的褚蒜子,一大早跟在謝安身後,形影不離。

謝安道:“今日論政,蒜子跟隨,聽懂聽不懂的,我可無心跟你講解。”

褚蒜子道:“小舅舅出口成章,我若聽來,無須多想,自然能懂。”

謝安看著褚蒜子俏皮之相,不禁笑道:“我家蒜子,天資聰穎,今日去江東書院,定讓你看看眾才子的才華,一睹風姿。”

“能比小舅舅者,世間能有幾人?必是手下敗將。”

“走,快上馬車。”謝安扶著褚蒜子上了馬車,謝安親自趕著車,兩人去往鐘山之下的江東書院。

江東書院位於鐘山之下,原本是處荒廢宅院,吳王司馬嶽愛才如命,便買下此處宅院,作為談經論道,成了吳王品鑑才子的地方。這位吳王司馬嶽,乃是當朝天子司馬衍的親生弟弟,心懷大志,好學愛才,建成書院,招賢納士,論政修學,使得書院成了京城賢能才子聚會之地。

這天正是論政之日,來江東書院論政的才子,絡繹不絕,雖然各懷才學,但多數只是圍觀,真正有資格論政的,不過只有四人,號稱江東四俊。

第一位是謝尚堂弟謝安,字安石;第二位輔國將軍桓溫三弟桓豁,字朗子;第三位是二國舅庾冰之子庾希,字始彥;第四位乃是丞相王導之侄王羲之,字逸少。

四人大名,名震江東,飽腹才學,令人欽佩。除了江東四俊,書院的院子之中,也雲集了諸多好學之人,三三兩兩,交頭接耳,有品鑑較高的才子,也有達官夫人,還有僧道兩家,皆聚在此處,或坐或站,圍聚旁聽。

院子兩旁,有幾層青石墊起的長廊,長廊之內,掛有竹簾,設有雅座,專供大戶名門,捲簾旁聽,雖然在人群之後,偏處一旁,但是這長廊雅座,也非尋常人可坐。謝安把褚蒜子送到廊下一處雅座,下人奉上茶點,褚蒜子道:“小舅舅瞥我老遠,還不如擠在人群。”

“你這丫頭,貴生大家,豈能與那俗人擁擠,有失門第之尊,好生坐在這裡,聽眾賢高論。”

眾人相迎,這位司徒左長史,便是庾希。江東四俊除了王羲之年紀稍大,其餘三人年紀相仿,庾希身長七尺有四,眉如細劍,眼明如炬,鼻樑高挺,薄唇無髯,身材細長,頭戴進賢冠,身著黑色官服,腰扎束帶,與其他才子不同,庾希早出仕一年,做了司徒府的左長史,雖然官職不大,但在四人之中,最為體面。

庾希與謝安、桓豁作揖見禮,如同故交,還未論政,已經侃侃而談聊起來,正在說話功夫,只見三人止住話語,遠遠望見過來一人,一同作揖,庾希道:“逸少兄,多時不見,飄如遊雲,矯若驚龍,風雅不減,我等有失遠迎。”

江東四俊最後一位,也是四人之中,年齡最長,便是赫赫有名的王羲之。王羲之一對臥龍眉,瑞鳳眼,細鼻樑,大鼻頭,薄嘴唇,稀疏短鬚,身形微胖,束髮長簪,內著長衫,外敞不繫,不拘小節,穿戴含著幾分隨意。

江東四俊相繼到齊,眾人行禮,其他才子,也圍上來攀談,縱論天下事。真見得:

書院高賢樹下陰,詩文滿腹博談今。經綸濟世皆為醉,定國安邦總掛心。

舌刃論功指齊楚,話鋒講史若笙琴。江河浪滾多才子,煙雨風流笑翰林。

眼看半個時辰過去,褚蒜子悠閒在廂房,吃著茶點。正在這時,遠遠傳來幾聲鳴鑼,幾個差人開道,院子裡面,眾人還未謀面,便一起躬身作揖,深施大禮。

只聽一聲招呼:“吳王駕到!”見一位王公,身著紅衫,外罩紅敞衣,年紀不過十六歲,身長七尺,雖顯瘦弱,但劍眉高挑,目光矍鑠,鼻樑通天,唇薄無須。方步入院,飄逸灑脫,此人便是司馬嶽,字世同,封爵吳王。

“諸位高士免禮,今逢良時,匯聚群英,在此論政,何樂不為?”司馬嶽道。

眾人恭請司馬嶽上座,庾希、王羲之、謝安、桓豁分別跪坐氈墊上,其他才子或坐四俊身後,或站立一旁。也有來此的德高望重年長者,與蒜子一樣,跪坐兩側廂房。

吳王嶽道:“諸位高士,近日讀卷,有何心得,敬請賜教。”

庾希對吳王作揖,先言道:“昨日復讀《孟子.公孫丑下》,有云: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

“庾公子有何高見?”吳王嶽問。

庾希道:“今歲是鹹康四年,倒算五百年,正逢西漢文景之治,大漢盛世,盛極於此。而五百年後,眼下朝廷穩定,戰事平息,可謂王者興否?”

桓豁道:“《管子.治國》有云:‘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回看當下,五胡進犯,晉民南渡,流離眾多,百姓疾苦,尚在民間,怎敢說是王者興,更難有名世之臣。”

謝安道:“雖不敢言王者興,但身逢亂世,必出英雄,名世之臣,必在當世。”

吳王嶽問道:“以安石公子之言,滿朝文武,誰為英雄?”

“斗膽言之,前輩之中,祖逖、陶侃有英雄之氣。”謝安道。

桓豁道:“祖逖、陶侃皆已先逝,當前群英,可有英雄否?”

“風雨未至,英雄未出。”謝安道。

桓豁道:“前番朝廷品鑑才子,位列上者,皆在此列座,依小弟之見,未知英雄,必在你我之間。”

“好!”吳王嶽道:“本王聽論,要得就是這般,開門見山,一刀見血。”

謝安問道:“敢問桓公子,在座眾人,多未入仕,如何有英雄作為?”

桓豁道:“自八王之亂,中原戰事,連年不休,石勒雖統一中原,但石虎暴虐,必難長久,中原大勢,終究要亂,大亂之時,興兵北伐,收復二京,正是我等報國之日。”

謝安聽了這話,低頭不語,桓豁問道:“安石兄,素來善辯,為何不語?”

“安以為,北伐中原,收復二京,言之尚早。”謝安道。

桓豁道:“江東富庶之地,皆屬大晉,三年之內,若無天災,舉兵北伐,五胡必敗,大晉一統,有期可盼。”

庾希道:“桓豁所言,正合我意,只要風調雨順,銀糧充裕,便能北伐,自古征戰,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兩人說的慷慨激昂,眾人興起,唯有謝安,頷首不語,口中低吟道:“淮南之地,雖有太平,卻藏暗湧。自身不強,只靠趁人之危,也難復中原。”

桓豁道:“何為強?換得幾年太平,便可自強。像中原戰亂,窮兵黷武,民不聊生,失了人心,永無強邦之日。”

吳王司馬嶽對桓豁言辭,頗為贊同,說道:“四海九州,離亂多年,分久必合,大勢所趨。趙國窮兵黷武,不得人心,大晉安定數年,舉兵北伐,必可統一。”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這好像不是虐文劇本

這好像不是虐文劇本

巡禮
這好像不是虐文劇本
歷史 完結 1萬字
強搶縣令千金,我佔山為王

強搶縣令千金,我佔山為王

樂活活
“寨主!” “別叫我寨主!” 沈東臉色難看,他想破腦袋都想不明白。 自己怎麼就穿越成了一個土匪頭子? 前世的他不說道德模範,最起碼也是個遵紀守法的良民,現在扭過頭來,讓他腦袋揣褲腰,幹殺人放火的買賣? 可等他親眼看到戰火連綿,餓殍遍野。 看到朝廷尸位素餐,目之所及民不聊生的時候,他還是看不下去了。 這皇帝既然當不好,那不如換他來當!
歷史 連載 1萬字
我那迷人愛嬌氣的轉世老祖

我那迷人愛嬌氣的轉世老祖

清春是金色鎖鏈
傳聞闕清月,乃玄門老祖投胎轉世。 也確實如此,自小她就生得根骨俱清,別人花容月貌,她有天人之姿。 有幸見過的人,無不目瞪口呆。 但祖宗難養,三災九難,一個不少。族人決定將她送至七海之地消閒靜攝,頤養天和,直至十七歲方可迴歸。 轉瞬七年過去,千里路途,妖魔環伺,迴歸之行甚為兇險。 太悟闕門以重金,請動大聶名揚天下的十大鎮守使之一,千人斬東方青楓全程護送。 只是這位將軍有些過分年輕。一身玄色勁裝,身段
歷史 完結 8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