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大明改革初始
執筆見春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劉三吾做夢都沒想到,本來一場籌謀已久的計劃,就這麼突兀的,煙消雲散了。
這太孫殿下,他不按常理出牌呀,他用大義來壓我。
這大義,還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扛得動的。
任誰都知道,陛下最為在乎的,就是漢人的統治地位,因為才過元朝的關係,目前的時局可以說非常的緊張。
近百年元朝的統治,如今大部分地方的官員,百姓,鄉紳,甚至蒙語比漢語要熟練得很多。
尤其是老一輩的,幾乎都是在元朝的統治下出生,接觸到的環境完全不同,這個影響,可不是說一下子就能消除的。
還好的是,現在大明已過二十五載,年輕一輩的,幾乎都成長起來了,元末出生的那些,對於元朝沒有絲毫的留念。
唯一有留念的,只能是在元朝手裡得到了大好處的鄉紳地主。
這些人在農民起義下,已經無法影響到大局。
剛才朝堂的一幕幕在劉三吾的腦海中浮現,此時大勢不可逆了,餘光掃過張信,白信蹈,甚至是翰林院的同僚,還有文臣們。
哪還有最初的自信,唯有劫後餘生的慶幸。
這也就是太孫殿下了,要是讓陛下來發動,怕是今日的京師內城,將會一家家縞素。
“臣年事已久,蒙殿下不棄,能幫到殿下編撰科舉有關書籍,心中甚是歡喜,往後必當鞠躬盡瘁,不敢有絲毫懈怠。”
劉三吾心中微微嘆氣,而後壓下情緒,作揖朗聲回道。
“有劉翰林主導此事,本宮相信必然可以順序完成。”
“科舉的事情,自然是宜早不宜遲的,爺爺,孫兒覺得此事應該立即開辦,早一天完成,對於學子們來說,就多一天的學習機會。”
“對於大明官員來說,也是可以進行填補可能缺失的空白。”
朱英對劉三吾說完後,便對老爺子提議道。
朱元章輕輕點頭,回道:“大孫此言有理,即是如此,此事今日早朝便就定下,立即開展科舉書籍的編撰工作,這件事,就全交給大孫負責了。”
朱英作揖道:“謝爺爺,不過孫兒還是對於此事的科舉書籍編撰,還有些不同的想法,這次的編撰工作,孫兒想請爺爺發告示於天下,號召天下有學之士共同參與。”
朱元章有些疑惑道:“翰林院數十學士,難道還不夠嗎。”
朱英微微搖頭,道:“在孫兒看來,這編撰科舉有關的工作,別說數十,便是數百,數千人共同參與,也是需要的。”
“況且孫兒這次想著,不僅僅只是在更深奧的典籍上,一些對於童生的書籍,也是要進行編撰。”
“從啟蒙開始,一直到科舉殿試,這一整套的書籍,當要全部編撰完成,箇中涉及到的學識,可不僅僅是儒家學說。”
“術算,歷史,政治,律法,營造,御射等等,都將是在科舉的分支之中,對於長期能夠接觸到百姓的官員,也是要嚴格把控。”
“唯有這樣,我大明往後的文人,才能夠源遠流長,長盛不衰。”
此言一出,朱元章還沒有表態,下面的朝堂群臣已經炸開了鍋。
太孫殿下這一招,可謂是對於古今科舉,一個徹徹底底的改革。
如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可謂是要籌謀已久,驚天動地,涉及是要觸及到不知多少人的利益。
可現在呢,太孫殿下就這麼堂而皇之的在一個普通的朝會上,輕輕鬆鬆的提了出來。
任誰聽到這話,心裡頭都是如海浪一般的翻騰。
這對於文人來說,可謂是牽扯天下的大事。
本來在眾人看來,太孫殿下的意思就是讓劉三吾幫忙搞幾本跟科舉有關的書籍。
這樣的事不多,但也常見,歷代君王都會或多或少,對於科舉的書籍有所偏重。
可現在聽來,就完全不一樣了。
什麼術算,那不是商人的賬房要學的活計嗎?
歷史,那可是隻有御史言官,才會接觸到的書籍。
政治,那是什麼?
難道是要教學子們的為官之道嗎。
律法,這可是隻有到了刑部,才能去做的學問。
營造,不過是工匠們的手藝活,科舉學這個,難道是要去當手藝人嗎?
還有御射。
所謂君子六藝,禮、樂、御、數、書、射。
現在早就過時了,正所謂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
哪裡還需要那些東西呢。
一下子,朝堂上的群臣,甚至都顧不上朝會的禮儀,紛紛議論起來。
朱元章一個眼神,壓制了剛想要喊出‘肅靜’的劉和。
他就是想讓下面的臣子們,好好的議論一番,就看看到底能議論出一個怎樣的結果。
對於這件事,大孫很早前就跟他說過,對於科舉的改革。
這次大孫提出,也正好能看看官員們對於此事的看法。
可以很明顯的看出,大孫先前邀劉三吾編撰書籍,不過是一個幌子,真正的重點,還是在於科舉考核這上面。
不難看出,目前大部分的群臣,對於此事的反對意見還是很大的。
不用有群臣具體站出來說話,神態語氣,還有面對此事的反應,可以很明顯的表達這一切。
因為目前站在朝堂上,可以說七成以上的官員,這些從另一個角度上來說,已經是接觸到整個大明最為高層的京官們。
他們可都不是說透過科舉考試來當官的,多數都是靠祖上蒙陰,或者說地方上舉孝廉,這些方式來達成。
明朝目前的科舉,除了恩科外,三年一次,能夠取得進士位的,每年才一百人左右。
而這些官員,大部分都是到地方上去了。
然後慢慢的到京師來。
也就是說,科舉的取士,只佔據整個官場的三成。
而現在,按照太孫殿下的意思,可是要大開科舉之門,這麼多的類目,顯然招收的人才數目,將會有非常大的提升。
這哪裡是現在的官員所想看到的結果。
只是當官員們的目光,聚集到劉三吾,或者幾位尚書這裡的時候。
卻並沒有得到太大的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