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開寶七年,宋遼握手言和。隨後,大宋將戰略重心轉移到南方,對南唐發動了統一戰爭,並於次年11月取得全勝。
顯然,這是大宋大國戰略上的全面勝利。遼國出賣了北漢的利益,從緊貼胸口的口袋中掏出宋遼和平協議,向滿懷期待的契丹人揮舞著,“孩子們,我給你們帶來了一個時代的和平!”。
北漢對此頗為不滿,抗議遼國對國際地緣政治的粗暴操控,堅決不承認所謂的和解,並且以實際行動宣示了自己的態度,在大宋南征時,悍然出兵襲擊晉州,但被宋將武守琦擊退。
人菜癮大,求錘得錘。當南唐被平定後,趙匡胤又將目光對準了躁動不安心有不甘的北漢。
開寶九年正月,南唐後主李煜至京師,百官入朝稱賀;2月,群臣連續上表,請求在趙匡胤的尊號前加“一統太平”四個字,被趙匡胤否決,理由是“燕、晉未復,可謂一統太平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們仍需努力。
在經過約半年的休整蓄力後,976年8月,大宋集結精銳,發動了針對北漢的第三次軍事行動:以“傻憨憨”侍衛馬軍指揮使党進掛帥、宣徽北院使潘美為都監,與楊光美、牛思進、米文義等兵分五路,目標太原;又遣郭進、郝崇信、王政忠、閻彥進、齊超、孫晏宣、安守忠、穆彥璋等分別進攻北漢境內的忻、代、汾、沁、遼、石等州。
大國不尚權謀。佔據碾壓優勢的大宋對北漢實施了物理意義上的碾壓,憑藉人數上的絕對優勢對北漢全境實行了無差別火力全覆蓋,僅主力部隊就分五路。開戰不到一個月,主力中的主力、鐵憨中的鐵憨——党進,就已經殺到太原城下,俘斬太原守軍千餘人。
北漢的開局語音提示是這樣的:敵人還有五秒抵達水晶,請做好投降準備。
北漢現在的問題倒也不大,全國只有兩個地方危在旦夕——這、那。北漢唯一能做的,就是傳統保命技能:緊閉城門裝王八,遣使如遼喊爸爸。
宋軍來勢洶洶,北漢朝不慮夕,遼國對此高度重視,遼景宗耶律賢派出精銳部隊,由南府宰相耶律沙、冀王耶律敵烈帶隊。
關於遼國內部事務,會在後文專題呈現,在此不做展開。簡單說,耶律沙時任遼國正南方面軍總司令,耶律敵烈則是遼太宗耶律德光第四子,這兩人雖然是本書中的新面孔,但身份地位非同小可,足見遼國對此次軍援的重視。
宋軍對遼國的軍事幹涉有著充分的預案,忻、代等援晉重鎮早已規劃在第一波次的攻擊範圍之內,遼國援兵無法及時抵達核心戰場——太原。宋軍也就更加瘋狂地展開進攻,爭取在遼國援兵突破外圍防線之前將太原攻克。
滅漢急先鋒党進,在太原城北如虎入羊群一般,人擋殺人、神擋殺神;郭進則將山北地區三萬七千百姓遷入宋境,又將壽陽縣九千百姓遷入宋境;宋將馬繼恩摧毀四十餘座北漢據點,搶奪牛羊數千;穆彥璋在太原境內掠奪兩千百姓,遷入宋境……
劉繼元再派盧俊去遼國搬請救兵。盧俊是個傳奇人物,先娶北漢公主,此次便是以北漢駙馬爺的尊貴身份去搬請救兵,北漢滅亡後逃入遼國,又娶了遼國公主,又成為遼國駙馬爺,可謂人生贏家。然而不久之後,遼國公主以其又笨又傻為由提出離婚,隨後改嫁給蕭神奴,而盧俊也被貶官外放,這是後話。
派子侄或女婿來告急,如同十萬火急的雞毛信,說明北漢真的朝不保夕了,乞求遼國增大援晉力度。
北伐從未如此絲滑順暢,攻克太原,指日可待。然而正當宋軍前線將士摩拳擦掌的時候,後方突然傳來噩耗:皇帝駕崩!
皇弟、晉王趙光義登基,隨後便召還諸軍,太祖的“三徵北漢”就此戛然而止,功虧一簣。
宋朝的這次皇位交接為歷史留下了一個千古謎案,歷來被人們津津樂道,這便是“燭影斧聲”,又稱“燭影謀篡”。
在趙匡胤突然去世這件事上,正史的記載清晰而明確,只有一句話:
“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
清晰但不清楚,字數太少,資訊量太大,於是在野史中就逐漸出現了“燭影斧聲”的說法,後世的人們也更加傾向於太宗弒君之說,斷定趙光義必定是弒兄奪權。
首先來看人們的懷疑趙光義弒兄奪權的理由。
其一是趙匡胤駕崩得太突然、太年輕,年僅五十歲,而趙匡胤出身行伍,曾是一員陣前大將,體格健碩,好端端的怎麼就暴病身亡了呢?
其二是趙匡胤當時有兩位兒子在世,分別是次子趙德昭、四子趙德芳,都已經是成年人,趙德昭已近而立之年,為什麼不是兒子繼承皇位呢?
其三是擁有皇位繼承權的人相繼離奇去世。趙匡胤的另一個弟弟趙光美,被人指控意圖謀反,被貶官外放,最終驚悸而死,年僅38歲;趙德昭被趙光義罵死,時年33歲;趙德芳同樣是突然暴病身亡,年僅22歲。所以趙光義日後就無法把皇位傳給弟弟或者趙匡胤的兒子,而只能含淚傳給自己的兒子了。
這三個原因是無可爭議的客觀事實,也是太宗弒兄奪權陰謀論的底層邏輯。在此基礎之上,人們開始捕風捉影,經過不懈努力,終於編織出廣為流傳的“燭影斧聲”。
其次需要強調的是,“燭影斧聲”並非一蹴而就,而是在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裡經過了多次的演化和改良。
據權威史籍記載,976年10月初,趙匡胤突然“不豫”,然後在10月19日這天派心腹宦官王繼恩在建隆觀設黃籙齋,當天傍晚緊急召見趙光義入宮議事,入夜後趙光義離開,深夜四鼓,趙匡胤駕崩。
宋皇后急命宦官王繼恩召趙德芳入宮。不料,王繼恩出賣了宋皇后母子,他沒有去找趙德芳,而是徑直來到晉王府,召趙光義入宮。趙光義狐疑不定,不敢入宮,在王繼恩的一再催促之下才勉強入宮。
當聽說王繼恩帶人入宮,坐臥不安的宋皇后迫不及待地迎出門來,“德芳來啦?”只聽王繼恩回覆道:“晉王來了。”話音未落,宋皇后就看見了王繼恩身後的趙光義,錯愕中,宋皇后哭道:“我們母子的性命就交在官家手中了。”趙光義也哭道:“共保富貴,無憂也。”
注意,“官家”是后妃對皇上的稱呼。也就是說,在見到趙光義的那一刻,宋皇后就篤定趙光義要柩前即位了。這是一個頗有爭議的小細節,稍後展開。
天亮後,趙光義宣佈即皇帝位,歷史進入到了太宗朝。
以上是司馬光的版本,雖然比更加詳實,但在關鍵的問題上——那一夜究竟發生了什麼——還是太過簡短。於是,在過了一百多年之後,終於有當事人回憶起了當晚的情況:
那是一個沒有太陽的雪夜,趙匡胤與趙光義在屋裡喝酒議事,他們屏去了宮娥太監等一切閒雜人等,屋子裡只有他們兄弟二人,沒人知道他們說了什麼,但——透過窗戶上的人影,似乎看到二人爆發了激烈的爭吵並疑似發生肢體衝突,趙匡胤似乎用什麼東西砸向趙光義,而趙光義閃身躲過,就聽趙匡胤怒吼道“耗子尾汁!”片刻之後屋裡就響起了趙匡胤打鼾的聲音,而趙光義也就留宿宮中。次日清晨,趙匡胤就被發現不知何時氣絕身亡,趙光義召叢集臣,宣讀了遺詔,遺詔是讓他即位,趙光義還讓群臣近距離瞻仰了趙匡胤的遺體,據說如同出水芙蓉一樣,暗示趙匡胤是自然死亡而非暴力致死。
在這種說法中,趙光義具有明顯的作案動機和明確的作案時間,但也強調趙匡胤是自然死亡。
史料相互矛盾,史學家各執一詞,為我們帶來了諸多困擾和樂趣。下面我們就將抽絲剝繭,試圖尋找歷史的真相。
首先從史料的成書背景入手,很多問題就迎刃而解。
司馬光生活在北宋,他的觀點是“趙光義絕對無辜”,那一晚趙光義不在宮中,有完美的不在場證明,而且對於趙匡胤的駕崩和被邀請入宮,趙光義表現得極為驚詫和恐懼,猶豫不決、徘徊不前,瞻前顧後,證明趙光義事先不存在什麼陰謀。
南宋時的李燾首次將“燭影斧聲”引入,於是“啟千古之論端”,而到了明朝,程敏政的則“詆之尤力”。
簡單提煉一下:案發時的北宋,人們全都相信官方說法;到了二百多年後的南宋時候,人們才開始捕風捉影,新增了“目擊者”的回憶,證明趙光義具備作案動機和作案時間;而在過了六百多年後的明朝,才有了趙光義弒兄奪權的明確指控。
大宋朝的第一次皇位更迭是兄終弟及,此後便一直是父死子繼,神器始終在太宗一脈傳承,後來“靖康之變”,北宋滅亡,高宗趙構偏安江南一隅,當時高宗絕嗣,而金太宗完顏吳乞買又撞臉趙匡胤,於是天下盛傳宋太宗當初就是弒兄奪權,所以趙匡胤轉世投胎成為金太宗,“靖康之變”就是太祖針對太宗後人的報復行為……
高宗趙構於是海選太祖後裔,並最終傳位給宋孝宗,從此之後,神器便又回到太祖一脈傳承,直至被蒙古人所滅。
也就是說,北宋時,皇帝是趙光義後裔,而南宋時則是趙匡胤後裔。那麼北宋史官堅稱太祖自然死亡、太宗無辜,和南宋史官開始懷疑其中有蹊蹺,也就不難理解了。
明朝人本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添油加醋也就更好理解了,最起碼沒有政治紅線的束縛。
於是陰謀論的支持者們站了出來,說弒君的鐵證肯定被北宋當局清理乾淨了,北宋的史官也不敢“亂講”,部分漏網之魚的線索只能被迫隱藏,直到200年後的南宋才重見天日,所以不能因北宋靠近事發時間而就認定其真,亦不可因南宋、明遠離事發時間而就粗暴地認定其偽。
有一定道理。
自清朝開始,不斷有學者提出各種質疑和證據,認為趙光義不太可能是弒兄奪權,因為這個“權”根本不用奪,本來就是他的。支援這個說法的強有力證明就是“金匱之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