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無臭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5,李代桃僵
趙匡胤透過兵變上位,一路走來少不了各方勢力的支援,因而也就如同五代時期一樣,異姓封王者、帶宰相銜兒的多達數十人,論起來全是從龍功臣、開國元老,這些人也同樣是威脅皇權、阻礙改革的障礙。有些帝王會透過物理的辦法跟他們掏心掏肺,而趙匡胤則是選擇了相對溫和仁慈的辦法,用言語掏心掏肺,典型事例就是杯酒釋兵權,除此之外,趙普還仿照了漢武帝的“推恩令”,利用時間來消化一切矛盾。
具體的操作辦法就是等待,等他們退休、遷徙改任、去世等機會,用文官去頂替他們的舊職,漸漸地削除了他們的勢力。而之前的慣例是“世襲”,某節度使、防禦使死後會讓自己的弟弟或兒子當“留後”,然後轉正。自宋朝開始,藩鎮再無“世襲”一說。
為了限制藩鎮的權力,趙匡胤嘗試用文官當藩鎮。前文有云,這不是趙匡胤的獨創,後蜀孟昶早就進行了嘗試。
五代時期的慣例,某位武將攻下某州時,就會被任命為該州刺史,吞併某個軍鎮後,就會被任命為該軍節度使或防禦使。而如果主公沒有這種任命,就會引起帶兵將帥的不滿,甚至誘發叛變。
963年,趙匡胤以慕容延釗掛帥、李處耘為都監,收復湖南,隨後便任命一位文官——戶部侍郎呂餘慶權知潭州;不久後又任命樞密直學士、戶部侍郎薛居正知朗州。趙匡胤席捲南方諸藩,基本採用了這種模式,武將攻城略地,文官接管換防。
6,軍事法庭改成派出所
973年7月1日,改“馬步院”為“司寇院”。
馬步院,即在馬步軍中設定的法庭、監獄等軍法機關,相當於我們今天常說的軍事法庭。之前多由武將擔任,趙匡胤以馬步院的冤假錯案太多為由,將馬步院更名為司寇院。從名稱上看,就剔除了軍事元素,與軍隊系統進行剝離,繼而又改變了崗位錄用條件,規定“以新及第進士、、及選人資敘相當者為司寇參軍”,簡單說,用唸書人頂替原來的武將進行管理。
之前只是剝奪了將帥本人的生殺大權,現在則是系統性地限制了軍隊的司法權,連軍事法庭都改成了派出所。
7,剝奪人事權
在藩鎮中,亦有識時務者,比如王審琦。王審琦是“翊戴功臣”之一,後周時為殿前都虞侯,坐鎮壽州長達八年之久。970年,趙匡胤的老丈人——忠武軍節度使宋延渥因違規下海從商而被貶,王審琦於是頂替他坐鎮忠武軍。身為開國元勳的王審琦,非常低調,從不搜刮百姓,頗有政聲。一次,其治下某縣令未經上報就擅自開除了一位下屬,王審琦的幕僚非常氣憤,說這縣令根本沒把您老人家放在眼裡,太不像話,您一定要好好辦他!
你猜他哪裡來的膽子。
王審琦語重心長地對幕僚說道:“自唐末五代以來,藩鎮強勢豪橫,地方官吏形同虛設,如今天下太平,地方官員終於可以大膽地行使人事任免權,可喜可賀啊,怎麼還能怪罪他呢?”
場面話,冠冕堂皇。王審琦透過現象看到了本質,他明白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良苦用心,就是要讓地方官吏逐步架空藩鎮諸侯。王審琦審時度勢,順應了歷史潮流,自覺配合趙匡胤的改革。
開寶四年正月,趙匡胤又以詔書的形式進一步限制了地方政府的人事任免權,“諸道州縣不得更差攝官”,如果出現職位空缺,必須上報朝廷,再由朝廷指派,中央朝廷的意志一竿子插到底。
人事任免、財政度支、武裝力量調動指揮,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實權”,也是地方割據勢力的三大支柱,毫無疑問,均是趙匡胤改革的重點打擊物件。
二,制其錢穀
自唐玄宗以來,藩鎮勢力日益強大,其中一個顯著的表象就是藩鎮很少或不再向朝廷繳納貢賦,名為“留使”、“留州”,到了唐末,這種現象更是成為了明規則。
趙匡胤用趙普為宰相後,就命令諸州在保留維持地方政府正常運轉的資金外,盈餘一律上繳中央朝廷,嚴禁截留挪用,並重新恢復了“轉運使”,專門監督地方財政並將盈餘輸送到中央朝廷。
乍一看,沒什麼創新,不過是恢復了唐玄宗之前的制度。仔細一看,也確實沒什麼創新。
權、錢、兵,這是趙普幫趙匡胤加強中央集權的三駕馬車,從思路上看,任何一個頭腦正常的人都會想到,但找出問題和解決問題是兩碼事。比如唐昭宗,他看得也很清楚,也想透過削藩來加強中央集權,甚至在文官路線上邁得步子更大,但他“咔——”扯了蛋;再比如李嗣源,曾向西川派去轉運使,然而孟知祥的做法很傳統,表面上歡迎欽差大臣蒞臨指導工作,背後則教唆部下暗殺中央經濟督導專員,把轉運使嚇跑。
有了錢就有兵,有了兵就有權,有了權就有錢……正向迴圈,難以撼動。只有當其中一哥環節出現嚴重問題的時候,才會進入到另一個迴圈:沒有權就沒有錢,沒有錢就沒有兵,沒有兵就沒有權。
自柴榮開始,中央禁軍就成為天下第一精銳,而地方藩鎮的戰鬥力銳減,趙匡胤在此基礎之上又透過“杯酒釋兵權”把中央禁軍牢牢控制在皇帝手中,在巨大的武力威懾下,地方藩鎮的權、錢才逐漸收回到中央,地方藩鎮沒了權、錢、兵,實力江河日下,在這種情況下,更深一步的改革才會持續推進。
趙匡胤應該是一位理財大師,經過上述改革之後,地方上的“錢”被大量抽到了中央,在收復兩湖、川蜀之後,國庫儲蓄達到了歷史高峰,府庫充盈。趙匡胤對身邊近臣說道,“打仗就是打後勤,戰爭拼的是經濟實力,我們要多多積累,不要等爆發了大戰再搜地皮。”隨後設定了“封樁庫”,相當於“戰爭準備金”,每年從國庫盈餘中撥出一部分,專門備作未來的戰爭資金,平時不得挪作他用,爆發戰爭時優先使用,平衡戰時財政收支,避免向百姓轉嫁戰爭成本。
戰爭是一隻吞金獸,無數王朝都被戰爭拖垮,比如為了支付軍餉,皇后都要變賣首飾,這種描述在前文多次出現。宋朝自建立以來,戰爭機器就持續不斷地運轉,統一中原、北伐契丹、西討西夏,然而宋朝的經濟卻並未因此陷入崩潰,甚至在失去半壁江山後,仍然保持著旺盛的經濟活力,還孕育出了資本主義雛形。在以農耕為主的王朝中,宋朝創造了一個奇蹟,這個奇蹟就與趙匡胤的“封樁庫”有很大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