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筆見春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端門前,李景隆和眾多大臣緩緩前行。

多數大臣到了千步廊這裡,就直接去辦公地點辦公去了,李景隆路過五軍都督府,卻是沒有進入,而是直接朝著皇宮外走去。

“表弟啊表弟,可莫要怪表哥不幫你,就長孫殿下那等狠人,但凡有絲毫牽連,被長孫殿下誤會,那可就不好了。”

“表弟怎麼都說是長孫殿下的弟弟,即便有些不愉快之處,想來也沒有大礙,可表哥不是啊。”

“表弟的心思,表哥還能不明白,這要是清算下來,表哥可就性命不保了。”

李景隆一邊走,一邊心裡面自我述說著。

早朝的時候,他當然是看到了表弟朱允炆給他的使的眼色,但下朝的時候,他肯定沒有去春和殿。

而是急匆匆的出宮,連左軍都督府都沒去,省得到時候表弟找人過來傳召自己。

反正他回京師沒多久,也沒太多的事情。

並不是說五軍都督府事情不多,只是李景隆的職位現在還在西番那邊,京師這邊掛職,沒有重新安排。

五軍都督府各都督不僅負責管理衛所的訓練與生產,還可參與到明朝中央軍事決策中。

兵部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升調、訓練之權,但涉及到統兵和衛所管理,就沒資格管轄了。

在明中期的土木堡之變前,大明的軍隊掌握在五軍都督府手裡,文臣干預不了。

就這段事情,大明的軍隊擁有很強的戰鬥力。

土木堡之變,是繼藍玉案、靖難之役之後,又一次對五軍都督府發展變化帶來巨大影響。

以于謙為代表的兵部,地位迅速上升。總督軍務、掌握兵戎、總兵之權,實際上都是之前五軍都督府所掌握的軍隊的管理權和指揮權,均由於謙一人掌握。

這才導致文臣統領武將,以至於在各方面來說,武將的地位降低,大明軍隊的戰鬥力急速下滑。

尤其是文臣的貪汙之風,影響到了軍隊,文人統兵多數都是以喝兵血,吃空餉為主。

直接將大明軍隊腐朽,各種欠餉的事情屢出不絕。

明末戚繼光率領的軍隊,之所以有那麼強的戰鬥力,全靠戚繼光自己給文人上司張居正,甚至在京師的嚴嵩送禮。

甚至於軍隊的軍餉,都是戚繼光自己補上的。

在當時明末的那種情況下,士兵們哪能不效死,再加上戚繼光本身的軍事能力,自然更加強大。

而戚繼光的錢財,主要還是來自於父親留給他的家底。

戚繼光父親戚景通,也是世襲的登州衛指揮僉事,從級別來說這是一個正四品的大官,

當時的戚景通放著好好的指揮僉事不做,偏要想辦法當一個從七品的把總。

這個從七品的把總,就是江南漕運的把總。

明清兩代,漕運都是最肥的肥差,灰色收入相當之高,而戚景通做了很多年江南漕運把總,其中積累的財富,可以想象。

也正是這個原因,當時的萬戶南溪王棟才會把自己的女兒嫁給戚繼光。

與此同時,朱英正是在宅院裡,檢視大明軍事制度。

“如此看來,軍政分離的腳步,要加快了。”

朱英看著關於五軍都督府的管轄職能,皺眉說道。

如今的大明,正是處於軍政合一的統治理念。

老爺子的中央集權,在朱英看來,是一件很難受的事情,因為皇帝本身,全部被全國大小的事務束縛住了。

所謂的日理萬機,是半點玩笑都不開,各種各樣的事情,把皇帝所有的精力都牽扯進去,哪還有其他的心思。

看不完的奏章,開不完的早朝。

這要是換了能力稍弱一點的皇帝上位,完全連皇宮都沒時間出去了,要是不處理吧,政令的難以出皇宮。

中央集權,在朱英看來,其實並不是體現在內政方面,而是體現在兵權上面。

軍政合一的好處是地方治理的效率高,壞處是地方獨立性增強。

反過來說,軍政分離最大的好處,就是兵權可以完全的掌握在皇帝的手中了。

至於地方,皇帝本人完全可以達到垂拱而治。

在朱英心中的垂拱而治,就是把文臣的權力還給文臣,治理地方。

治理不好,自然便是問罪,治理好了那當然是升官。

掌握的軍隊的皇帝,本身就會有極大的話語權,不怕文臣不聽話,不聽話瞎搞的,輕者革職,重者賜死,便就行了。

保證好軍隊的軍餉不出問題,大明如此多人,永遠不缺天才,總是會有治世能臣出現。

想到這裡,朱英拿出一張白紙,開始在上面寫出自己的想法。

對於大明如今的軍隊,尤其是衛所制,肯定是不能丟棄的。軍戶屯田就如今來說,是十分高效的存在。

因為如今的軍隊本身,也是生產力的一種體現,並不能算是職業軍人,只能是戶籍軍戶,不操練的時候,也是要下田插秧的。

所以當然不能照搬後世的模式,實行一刀切。

需要改制的地方,就是對軍隊實行雙線管理,即即軍政軍令分離。

軍政部門,則是負責軍戶們平時的生產,包括屯田,軍籍,戰備,等相對來說屬於後勤一類的工作,進行一個劃分。

軍令部門,則是完全的戰鬥部門,尤其是精銳將士,長期操練的那種,則完全掌控在軍令部門之下。

平時,以軍政線為主、軍令線為輔。而在戰時,兩條線對調,由軍令部門的總兵統一指揮各軍兵種戰鬥力量,以實現集中統一指揮。

以涼國公藍玉為例。

在四川平叛月魯帖木兒的時候,就以涼國公藍玉為主,負責統籌軍隊,安排作戰。

但在平叛結束之後,則除開精銳將士外,屯田的衛所將士,則交由軍隊另外軍政部門的負責人管理安排。

也就是說,軍隊本身將會面臨兩種情況,戰時和非戰時。

這便是朱英對於日後大明軍隊的設想。

“東家,老爺子過來了。”張伯進入書房,向朱英稟告道。

朱元璋目前還未有正式的公開身份,也沒正式召朱英入宮,公佈嫡長孫的身份。

雖然只隔著一層窗戶紙沒有捅破,但這層窗戶紙顯然只有朱元璋才有資格捅破。

所以朱元璋的身份雖然大家都已經清楚,在稱呼上,張伯還是以原來老爺子相稱呼。

朱英聞言,將筆放在筆架上,隨即起身出去迎接。

“大孫,有沒有想爺爺呀,咱可是想死你了。”

朱元璋見到朱英,頓時眼前一亮。

現在的朱英,已經不再穿之前的粗衣麻布了,而是換上了綢緞所制的錦衣。

麻衣的舒適度當然沒有綢緞的舒服,朱英也不是什麼迂腐的人,非要搞什麼麻衣來彰顯自己。

他的身份雖然還未正式公佈,但穿件好衣裳,還能有哪個不開眼的指責不成。

其他的不說,單單就宅院附近的錦衣衛,現在的朱英就不是普通人想接觸就能接觸到的。

“爺爺,你給孫兒安排這麼多事情,孫兒哪裡有時間想你,每天都看得迷糊了。”

朱英語氣中,帶著少許埋怨說道。

朱元璋一聽這話,哈哈大笑。

大孫這意思他明白,那是邊看奏章,邊想著自己呢。

“就這個事情,咱得好好說說你,在你看來繁瑣無比的奏章,可是關乎到大明百姓的存亡,所以呀,大孫你這個想法,要不得。”

朱元璋笑呵呵的說道,看似有些指責,語氣卻是循循教導。

“孫兒覺得,其實可以不需要這般勞累。”朱英直言說道。

朱元璋一聽這話,先是微微一頓,然後像是明白了什麼,詢問道:“莫非大孫又想出了什麼好的法子,可以幫咱分憂?”

對於大孫,朱元璋雖然相處的時間不算長,但現在越發的瞭解大孫的習慣了。

若是換了以前,朱元璋肯定首先訓斥說教一方,但是現在嘛,熟悉了朱英的朱元璋,自然更有耐心了一點。

“好吧,孫兒確實有些想法,爺爺還請跟我進屋。”朱英有些尷尬的摸了摸鼻子,本來想要裝個逼,沒想到被老爺子直接識破了。

朱元璋得逞的笑著,跟著朱英一同走入書房之中。

剛剛入屋,朱元璋就被書案上寫滿字的白紙,吸引住了眼光。

書案上奏章擺放在一旁,旁邊的墨汁新鮮,隱約也可以看到白紙上的墨跡未乾。

朱元璋不管大孫,直接走到書案面前,開始檢視起來。

朱英見此,無奈一笑。

得了,也懶得廢話了,等老爺子看完再說吧。

朱元璋看著上面洋洋灑灑數千字,開始只是抱著興趣看一看。

在上面的開頭,書寫著:大明軍隊淺談。

朱元璋不由心中好笑。

“咱這大孫著實有些好高騖遠了,咱統治大明百萬雄獅,耗費多少心力,豈是這數千字能夠改變的。”

想到這裡,朱元璋就沉下心思,好好的看看大孫寫的啥,而後對症下藥,再度教導。

然而當朱元璋接觸到正文內容的時候,一個軍政分離四字,就讓朱元璋的眼神,頓時開始變得認真起來。

簡簡單單四個字,卻是讓朱元璋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衝擊。

大明軍隊如今的制度,是在繼承蒙元的情況下,然後參照唐宋加以改良。

軍政合一的理念,一直貫穿古今,很少有人在這方面提出什麼建議。

所以當朱元璋看到這四個字的時候,仿若是一個新的世界大門,被開啟了來。

本身對於軍隊極為熟悉的朱元璋,心中有一種預感,這四個字將會對現如今的大明,造成難以估量的影響。

便是在朱元璋仔細揣摩朱英寫下的文章時。

蒙古草原上,兩隊人馬正在追逐廝殺。

“巴圖,你是草原上的漢子,成吉思汗尊貴的後裔,為什麼要去奉一個漢人為主,還為其賣命,你對得起自己的偉大的孛兒只斤姓氏嗎。”

兩隊人馬數量相差很大,一方有騎士上千,一方只有三百人出頭。

很快上千的騎兵,就將三百人給包圍起來,將其逼停。

為首的千人首領,騎著一頭毛髮純黑的高頭大馬,對著被圍困的騎兵們呵斥喊道。

被稱作巴圖的漢子,從中騎馬而出,看向前方的千人首領,喝道:

“前年嚴冬,我部族缺食,幾近餓死,是東家給了我新的生命,在那個時候,我就已經向長生天發誓,必將誓死效忠東家。”

“哈斯巴根,你死心吧,我是絕對不會背叛東家,哪怕今日戰死在這裡。”

千人首領哈斯巴根拔出腰間的彎刀,高高舉起,冷漠的看向巴圖,這個他曾經年幼時的好友。

周邊的蒙古騎兵見此,紛紛彎弓搭箭,就等著哈斯巴根一聲令下,就開始射殺。

巴圖見此,雙手狠狠緊握馬繩,準備衝鋒。

就在這千鈞一髮之際,突然遠處伴隨著大喊,傳來馬蹄聲。

“可汗有令,帖木兒來襲,召各部勇士迅速返回,不得相互廝殺。”那傳令官,高舉著代表金帳汗國的旗幟,咆哮著大聲喊道。

哈斯巴根看著面前的巴圖,眼神中閃過掙扎,就想著強行下令將其射殺。

但是周邊的蒙古騎士們,聽到喊聲,已經放下了手中的弓箭。

這是蒙古的規矩,平時部族們可以相互廝殺,這是為了生存,但是當遇到外敵的時候,就必須團結起來。

哪怕正在刀已經架到脖子上,也必須停下。

現在哈斯巴根已經失去了殺死巴圖的機會,無奈之下,調轉馬頭,率領著上千騎士,浩浩蕩蕩的離開。

“大哥,現在我們怎麼辦。”

巴圖旁邊,一名雄壯的漢子開口問道。

巴圖猶豫了一下,堅定的說道:“自從效忠東家之後,我們就不再屬於金帳可汗,可汗的命令對我們無用,回去,向商會稟告情況,等候指令。”

說完,巴圖也不猶豫,策馬奔騰直接離開。

跟隨的騎兵大漢們,也沒有絲毫遲疑,緊隨其上。

他們所有人,都已經對長生天發誓,誓死效忠東家。

蒙古在蒙元時期,存在四大汗國,並不屬於蒙元統治。

自成吉思汗鐵木真,統一蒙古之後,在斡難河稱帝,並把蒙古變為一個軍事集團。

開始了自己的對外擴張之路,經過一系列的西征、東伐、南攻,一個地跨歐亞的大帝國橫空出世。

面臨如何統治這個龐大的帝國,成吉思汗鑑於蒙古族的數量限制,開始設立四大汗國。

以金帳汗國汗國為核心,窩闊臺汗國、察合臺汗國與伊爾汗國三個汗國為輔助,分別統治各自區域的事務。

成吉思汗利用自己的直系血脈為紐帶,進行政治統治。

這種形式在成吉思汗在世時,還是有很強的威懾力。

因為成吉思汗在蒙古人的地位不一般,他是蒙古族歷史上,第一個把蒙古族徹底統一。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成吉思汗對於蒙古族,便是中原對於秦始皇一般,可以相媲美的存在。

只是成吉思汗死後,如同大秦帝國一般,餘威還能震懾一時。

血脈維持的汗國關係卻是開始出現裂痕,皇權經歷幾次變動後,四大汗國之間的聯絡也出現一定的矛盾。尤其是所統治的區域,彼此之間的聯絡開始出現間斷性。

忽必烈南征建立蒙元,奪得皇位,但並沒有贏得其他汗國與部族元老的認同。

而軍事上的勝利,帶來的是其他汗國的排斥與敵視。為此雙方進行激烈的戰爭衝突。尤其是海都的進攻,以兩個汗國的兵力與實力,對元帝國進行攻伐。

彼此之間進行長期的戰爭,一度讓蒙元很被動。忽必烈死後,繼任者又與其繼續作戰,這場持續三十多年的戰爭,雖然最終以元帝國的勝利結束。

只是代價也很慘重。透過分化、瓦解與軍事恐嚇,蒙元的底蘊與國力,在這場持久戰逐步確立優勢,最終滅掉窩闊臺汗國。

而察合臺汗國最後也反戈一擊,背叛聯盟,向蒙元臣服,最終兩者瓜分窩闊臺汗國的領土。

四大汗國因為一個窩闊臺汗國挑戰蒙元而被滅掉外,其他三大汗國之間的關係也並不是十分穩定。

甚至是矛盾重重,彼此之間戰爭不斷。三大汗國之間的內鬥也是很激烈的,這一內鬥,也造成很嚴重的內耗。

所以在朱元璋崛起,蒙古族的眾多汗國,基本上都是選擇袖手旁觀,冷漠的看著蒙元的滅亡。

然而當蒙元結束後,曾經強大的四大汗國,到了如今也只剩下金帳汗國的存在。

察合臺汗國分裂為東西兩部分,西察合臺汗國為帖木兒帝國所滅,東察合臺汗國苟延殘喘。

伊兒汗國的汗王不賽因死後,諸王爭立,汗國陷於分裂,國勢益衰。

洪武二十一年的時候,被帖木兒帝國所滅。

大明建立後,朱元璋要求西亞的帖木兒帝國要求按元例進貢。帖木兒一開始並沒有理會,但在帝國版圖到達伊兒汗國的時候。

眼看和大明帝國越發接近,因為當時帖木兒帝國四處征戰的情況影響,便開始遣使進貢。

雖然在文書中帖木兒自稱臣,但他想的絕對不是奉大明帝國為宗主。

相反,透過使節他在不斷了解明朝的情況和國力,在為進攻大明帝國做準備。

同時也透過朝貢,獲取財富。

實際上後來帖木兒帝國也動員了百萬大軍,進行東征大明帝國。

不過在這期間,帖木兒於行軍途中病亡,百萬大軍還未跟大明帝國發生交戰,這次的東征就停止了。

巴圖剛才僥倖逃生,便是在這個時候,帖木兒帝國再一次征伐金帳汗國。

蒙古人作為遊牧民族,以征服起家,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化傳統,繼承製度也自成體系。

但卻又不向諸如大秦帝國、羅馬帝國一般,將自己的文化制度建立在新徵服的領土上。

相反蒙古族會被當地的文明所感染,大都加入***。

蒙古人在亞歐大陸上席捲而來奔湧而去,除了將所到地方的文明重新打亂外,沒有留下任何他們的文明痕跡,可以說是典型的野蠻人。

不過他們被同化的速度確實很快,他們的征服遺產,也被當地新發展起來的勢力所繼承。

僅就征服方面來看,當時幾乎所有的文明都在蒙古帝國的統治之下。

從文明的角度來看,當蒙古帝國煙消雲散後,卻是什麼都沒有留下。

不對。

終究是留下了很多蒙古族人,融合到了本地的文化之中。

巴圖率領著族人,向著大明的邊疆的方向賓士,他要將帖木兒帝國的情況,包括自身被暴露情況,全部彙報到群英商會中去。

巴圖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並不是群英商會在草原上直接統領的騎兵隊伍,實際上是朱英安插在金帳汗國裡的釘子。

而他的暴露,代表著朱英在蒙古的佈局,出現了一些漏洞,其中定然有叛徒的產生。

巴圖前往大明邊疆的同時。

張三也終於到達了西域。

作為朱英在京師的心腹手下,調動番薯,馬鈴薯這樣的重要物資,顯然需要張三這樣的人物出面,才能達到效果。

畢竟馬鈴薯,番薯都屬於朱英核心勢力的關鍵,一般人根本不可能讓朱英在西域的勢力聽從。

從京師出發,張三有朱英賜予的驛站通行文書,這已經是最快的速度了。

當初的朱英之所以能夠在西域崛起,其實跟西域本身的情況,也有著很大的原因。

西域本身是一個廣義的稱呼,沒有具體的指向,這裡諸多小國林立,並沒有被徹底的統一過。

譬如曾經存在過的樓蘭古國,還有在三國兩晉時神秘消失,留下了今天的精絕尼雅遺址的精絕古國。

這些小國特別小,像是精絕。

全國僅四百八十戶,人口僅有三千多人,能戰鬥計程車兵僅五百人上下。

所謂的西域三十六國也只是一個概稱,實際上西域2000年來的有過的國家和政權大大小小多達上百個,還有各自單獨的文化和傳承。

朱元璋打敗了曾經讓全世界顫抖,恐怖,不可一世的蒙古騎兵,並光復了漢人的政權,建立大明。

年輕時候,躊躇滿志的朱元璋,自然是想立下超過秦皇漢武盛唐的不世之功。

登基後的朱元璋採用了盛唐胡蘿蔔加大棒的政策方式,開始對西域採取積極的民族政策。

洪武三年,朱元璋派鄧愈遠征甘肅,轉戰河州,收服了吐蕃和烏斯藏。

洪武十年朱元璋再次下詔,鄧愈和沐英大軍分三路大遠征吐蕃,在崑崙山青海湖畔大勝吐蕃。

勝利後,朱元璋命令鄧愈班師回南京,在班師回京途中,四十歲的鄧愈不幸去世,此後明朝和吐蕃的關係出現緩和。

朱元璋派譴宗泐出使吐蕃,尋找在中原失散多年的佛教典籍以示友好。

當時的吐蕃一盤散沙,各種想法利益不同的派系不斷鬧事,使大明的示好成了一廂情願。

失去耐性的朱元璋發怒,在洪武十一年滁州十八族發動兵變之機再次下詔,又一次派沐英遠征吐蕃。

初戰吐門峽告捷,並取得了洮州大捷,洮州十八族首領全部戰敗,俘敵三萬人,繳獲牛羊二十多萬頭,大明因此拓地千里,朱元璋設定洮州衛。

朱元璋清楚,威服不是長久之計,只有德服才能長治久安,於是開始不斷派使臣對吐蕃人搞起了統戰工作。

不斷聯絡西藏東南的噶瑪派大主持,並封官許願,只要是在元朝做過官的,明朝一律授於官職。

乳多必吉四世活佛心動了,派遣使節到南京回訪朱元璋。

蒙元總是刻意扶持某一方面勢力管理吐蕃,然而無論扶持誰都可能造成一個強大的勢力和自己對抗。

朱元璋首先取消了蒙元冊封吐蕃帝師的稱號。

所謂帝師,在青藏高原很有政治文化影響力,明取消了這個稱號後,西藏政治核心可謂不復存在。

而後便是多封眾建,東面給宗教領袖送封號,西面給地方勢力加官進爵。

其結果是高原上到處都是大明扶持的勢力,他們各有自己的勢力範圍,各自和睦相處,誰也強大不了,直接成為大明的附屬,接受大明帝國的領導。

洪武六年的時候,朱元璋大封吐蕃各部族,各部族極為高興,從者雲集,紛紛請求封號。

一時間大明的封號都有些不夠用了。

沒事,大明不夠用的,用蒙元的也行,反正封就完了。

就目前的西域,名義上幾乎都被大明給統治了,到處都是大明藩屬,是整個西域難得一見的和睦時期。

朱英之所以能夠在這個時間段崛起,其實跟大明對西域的政策有很大的關係。

畢竟朱英是個漢人,要是混亂的西域,朱英連召集人手都難有辦法。

而朱英崛起的那段時間,漢人在西域的地位,還是比較不錯的。

甚至朱英在崛起的早期,還曾經扯起大明的虎皮,說自己在大明的家族多麼牛逼,有多大的勢力。

各種給諸多麾下畫餅,加上其演說的能力,讓諸多麾下認為,只要跟著朱英,日後子孫也能到大明享福。

朱英在西域有著不小的地盤,畢竟西域這裡地方廣闊。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甚至稱國都不是問題。

一些小國還沒朱英勢力這麼多人。

西域地域大,沙漠戈壁多,河流格外珍貴。

朱英的勢力基本盤,則是在塔里木河,臨近曾經的樓蘭古國所在一角。

旁邊有大山遮擋,土地也算肥沃。

當然這不是朱英最早的地盤,在長達五年的時間裡,朱英的地盤經歷過三次搬遷,才佔據這麼好的地方。

張三到達西域初,就聯絡了商會。

他率領著上百騎兵,直達朱英地盤所在。

“是張三,張三回來了,是帶回了東家的訊息嗎。”

當張三剛剛出現的時候,就被這裡巡邏的騎兵所發現,看清楚來人後,眾多巡邏騎兵紛紛跟上。

隨著大喊的傳播,數十名身穿華麗服飾的中年或老年出現。

張三行至面前,翻身下馬。

為首的一名老者,約莫五十多歲,身材魁梧,慈眉善目,鬚髮皆白,穿著鮮豔長袍。

問道:“張三,是帶回了老師的命令嗎。”

這名老者,就是朱英的大徒弟,也是朱英在西域的代行管理者。

老者是朱英買來的奴隸,最初是作為朱英的翻譯存在。

老者不是漢人,嚴格來說在西域沒有民族的概念,跟隨朱英後,就算是漢人了。

隨著時間推移,得到了朱英的信任,從原本的奴隸,慢慢的演變成了朱英的徒弟。

老者早前作為奴隸,跟隨一個主人,就換一個名字。

據說祖上跟大漢時期有些關係,朱英就起名劉勝,寓意旗開得勝的意思。

“劉老,這是東家從京師送來的文書。”

張三不敢怠慢,迅速從行囊中取出文書,遞給劉勝。

劉勝接過文書,當即檢視起來。

他一眼就認出,這上面的文字,確實是老師朱英所寫。

只是看完內容後,劉勝眼睛微微眯起,看向張三問道:“這是老師親手交給你的嗎。”

張三猶豫了一下,說道:“是東家透過張伯給我的。”

劉勝再問道:“我看這文書中,你從京師出發,到現在不到一月的時間就過來了,你是如何過來的。”

此刻劉勝的語氣極為平淡,完全沒有了之前的驚喜,反而帶著一種幽幽的感覺。

張三並沒有注意這些,連續不斷的奔波,已經讓他的精神極為勞累,直接回道:

“我是透過大明驛站,逢水驛乘船,過陸驛換馬,白日騎馬,夜間乘車船小憩,晝夜不停趕過來的。”

劉勝聞言,微微眯起的眼睛中,透露出絲絲殺氣。

在張三沒注意的情況下,緩緩後退幾步,而後厲聲喝道:“來人,將這個叛徒給我抓其起來。”

隨著一聲令下,周邊計程車兵根本微微遲疑,眼看張三有所動作,立即將其束縛起來。

“好你個張三,東家待你不薄,你一家老小均是由東家供養,你竟敢背叛東家,說,居心何在!”

劉勝再次厲聲喝道。

張三整個人都懵了,這是怎麼回事。他明明是來傳遞東家的指令,怎麼就成了叛徒。

愣神之後,張三馬上反應過來,連忙大聲斥責劉勝。

“你為何要汙衊我,這份文書,明明就是東家親手所寫,劉勝你作為東家大弟子,怎麼可能會認不出來東家的筆跡。”

“我看你才是想要背叛東家,是不是東家離開得久了,所以劉勝你生出了二心?”

聽到張三的辯駁,旁邊兩位抓住張三計程車兵,不由將目光看向劉勝。

甚至其餘朱英弟子,也下意識的避開劉勝。

現在朱英在這裡的個人聲望,相當崇高,只要跟背叛惹上關係,很容易就會遭到眾人的排斥。

現在不管是騎士們,還是朱英的弟子們都有些懵圈。

完全不明白劉勝為何突然說張三是叛徒。

隨即,朱英二弟子,一位中年男子站了出來,對著劉勝說道:“大師兄,張三作為老師親衛怎會突然背叛老師,還請大師兄給個說法。”

面對中年男子的質疑,劉勝舉起文書,朝中年男子遞過去,同時冷哼一聲,說道:

“師弟好好看看文書上的內容,就明白我的意思了。”

中年男子接過文書,看完之後,震驚說道:“這,這怎麼可能,這絕不可能是老師的意思。”

說完後,又看向張三,呵斥道:“張三,我竟是沒有想到,你真的背叛了老師,老師如今身在何處,情況如何,你須得從實交代。”

中年男子說完,將文書遞給眾人觀看,頓時人群一片沸騰,頓時開始對張三大聲漫罵起來。

張三看向人群,整個人都不好了,連忙喊道:“到底是怎麼回事,難道你們都想要背叛東家不成。”

“哼,還想狡辯,今日便讓你死個明白。”劉勝冷聲說道。

“這就是東家親筆所寫,能有什麼問題,為何要突然汙衊於我。”張三反駁道。

“好,不承認是吧,我與你細說。”

劉勝接回文書開啟,對著張三說道:“文書上所言,老師的意思是立即調送馬鈴薯,番薯,玉米等糧種三十石送入大明京師。”

“大家誰不知道,這等作物對於我等在西域,有多麼的重要,是我等賴以生存的根本。”

“足足三十石,幾乎將庫存大半調走。東家怎麼可能下達如此指令。”

張三冷笑一聲,說道:“我道是什麼,原來是你們想將作物佔為己有,不停東家號令,原來如此,好啊,那你們便是殺了我吧。”

“能瞞得住一時,瞞得住一世嗎?”

張三說著,目光在人群中掃過,同時說道:“我相信在你們之間,定然還是有人忠於東家,若是我今日被殺,只需將前因後果傳到京師。”

“到時,劉勝我看你如何用謊言欺騙眾人。”

劉勝大笑,說道:“我跟隨老師六年有餘,膝下無子嗣,獨我一人。今生對我來說,老師便是一切,是所有。”

“如今我已年近花甲,沒有幾年可活,有什麼理由會背叛老師。”

聽到這話,眾人紛紛點頭。

劉勝從來就沒有掩飾過,自己曾是東家買下來的奴隸,因為某些原因,劉勝雖不是閹人,但已然沒有孕育後代的能力。

所以誰都有可能背叛東家,唯獨劉勝不會。

張三此刻更加迷糊了,問道:“那你為何覺得我背叛了東家,這文書,分別就是東家書寫的指令呀。”

劉勝說道:“此文書當然是老師所寫,但是不是老師本人的意願,可就不知道了。”

“老師落子安南,其中用意就不多說了。”

“所以,老師絕不可能無緣無故,就將這等作物代入京師,這不是讓大明越發強大嘛。”

張三聞言,辯駁道:“你就僅僅憑藉猜測,就定我為叛徒?”

張三這麼一說,眾人也覺得有理,目光再次集中在劉勝的身上。

劉勝冷笑道:“當然不只如此,這其中最為重要的,便是老師提到的木盒。”

“老師遠在京師,為何要特意囑咐將木盒帶去,這木盒老師曾經跟我說過,對他至關重要,所以才放在西域儲存,以免丟失。”

張三再次辯駁說道:“既然是東家提到,自然是那木盒中,有著對東家重要的東西,你劉勝憑什麼妄自猜測。”

劉勝哈哈一笑,說道:“老師的木盒,就是交給我來保管的,裡面也並非什麼重要之物,只是一塊殘破碎布而已,大概是老師曾經的某個念想。”

“你說老師在文書中,要求將這等重要作物調三十石過去,同時又暗示於我,木盒須先行送達,不與作物同送。”

“這其中的意思,難道還不夠明顯嗎。”

劉勝這話一處,人群頓時譁然。

目前的情況,幾乎已經是非常清楚了。

明顯就是東家在京師遭遇到了危機,甚至於不惜暴露馬鈴薯,番薯,玉米等作物的存在,保全性命。

東家在寫文書的時候,旁邊肯定有人緊緊盯著,所以只能用木盒來暗示自身情況。

人群洶湧,對著張三大罵。

在張三旁邊壓制住他的一名壯漢,滿臉橫肉抖動,怒不可遏,一腳狠狠的踹在張三背面,將其踹倒在地。

同時啐了一口,罵道:“好你個張三,你這名字,還是東家給起的,你這樣對得東家嗎,狼心狗肺的東西,妄我還覺得你可靠,真是瞎了眼了。”

隨著壯漢的動手,眾多人再也壓制不住,紛紛對著張三一陣歐打,連辯駁的機會都沒給。

不過幾個呼吸,張三就被暴打一頓,嘴角邊甚至有鮮血溢位。

“好了,先別將其打死了,我等還需好好盤問,關於老師的情況。”劉勝吩咐著說道。

眾人這才停下,將張三牢牢綁住。

張三喉嚨滾動,想要辯解,想了半天,卻不知道如何述說。

畢竟他只是一名親衛,是武人,嘴皮子並不利索。

“咦,這是什麼。”

就在張三被綁著拖走的時候,此前的那名朱英弟子,中年男人,翻看張三帶來的行囊。

看看是否有什麼證據。

恰好看到一張空白的驛站文書。

而在這個文書上面,已經蓋下大印,只需填上姓名即可使用。

“這...”

劉勝聽到聲音,走了過來看到,一下子頓住。

而後接過通行文書仔細檢視。而??張三的行囊裡,還印有另一份。

那在一份文書上面,甚至加蓋了六百里加急的印章。

“停下!”

劉勝和中年男子對視一眼,而後連忙大喊一聲,綁住張三的人聞聲停下。

劉勝拿著文書走到張三的面前,詢問道:“這文書,你是如何得來的。”

張三有氣無力的說道:“這是東家給我的,有兩份,六百里加急的那份,是東家讓我將木盒送到驛站,迅速送往京師。”

“還有一份,就是給番薯等作物,通行驛站準備的。”

聽到這話,劉勝頓住。

他發現自己好像誤會了什麼。

只是心裡頭有些疑惑,猶豫片刻後,說道:“給張三解綁,讓大夫檢視一下上藥。”

隨後說道:“李秀才在哪,讓他馬上過來見我。”

劉勝的話,讓眾人似乎明白,對張三可能有誤會。

幾名壯漢連忙抬著張三過去救治,其他人則去將李秀才找來。

“大師兄,可能這真的就是老師的指令。”中年男子過來皺眉說道。

劉勝回道:“實在是蹊蹺了些,前些日子我等剛收到大漠那邊,可能有叛徒的訊息,現在張三又帶著這麼奇怪的指令,讓我有些難以相信。”

“讓李秀才看看,他懂大明制度,當是有所瞭解。”

中年男子點頭認同。

老師好不容易建立如此勢力,突然來這樣的指令,再是小心些也不為過。

......

宅院裡,朱元璋將白紙上,朱英所寫的文章,看了兩遍,這才停下。

停下後的朱元璋隨即陷入沉思之中。

良久,這才對朱英問道:“大孫,這個法子,你是怎麼想出來的。”

朱英對老爺子的疑問早有預料。

接下來就是表演時刻了。

“爺爺,你也知道孫兒是個備懶性子,在批閱奏章的時候,就在思考一個問題。”

“為什麼我會要每天都批閱如此多的奏章,其中很多奏章的事情,在孫兒看來,不過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一個普通的大臣都能處理妥當。”

“孫兒也明白,奏章,即是代表著權力,如果奏章都交給他人處理,那麼也就相當於權利被分散走了。”

“這般看來,似乎沒有兩全的辦法。於是孫兒又從另外的角度考慮,我大明最初的權力,到底來源於何處。”

“是文臣嗎,不,應當是武將。大明帝國的建立,並非幾個文人吟詩作對就可以的,想要大明長盛久安,千秋萬代。”

“其中的關鍵,便是在於將士強大,換句話說,便是兵權在手,才是權力的本身。”

“文臣掌握的權力再大,也是虛無縹緲,如空中樓閣,可隨時收回。”

“由此,孫兒便將目光,投入到兵權之中。”

“如何更好的掌握兵權,甚至將兵權牢牢的抓在手裡,才是問題的關鍵所在。”

朱元璋安靜的聽完,而後接過朱英的話說道:“所以大孫的軍政分離,便是想讓將士們變得更加的純粹,不參與內政,由此掌握。”

朱英點頭笑著說道:“爺爺果然厲害,一語中的。”

朱元璋笑著:“咱帶了這麼多年兵,雖然沒你小子聰慧,這般看到了,還能理解不了?”

說完後,朱元璋看向朱英,感嘆道:“咱沒想到,大孫你對軍隊竟是有如此深入的理解,你可知道,若是此法成功,這將會給我大明帶來多大的變化嗎。”

“孫兒不知。”朱英回道。

朱元璋看了眼朱英,知道這是奉承著自己呢,隨後說道:

“咱活了大半輩子,從未想過此事,若真是按大孫的設想一旦完成,這大明,將會迎來翻天覆地的變化。”

“從此之後,歷任帝王再也無須擔心文臣權力過大,也不必和咱一樣,陷入每天繁瑣的批閱奏章之中。”

“真正意義上達到,聖天子垂拱治天下。”

說完後,朱元璋深深的看著朱英,他真的想開啟大孫的腦瓜子好好瞧瞧,是怎樣的人兒,竟是能有這等奇思妙想。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有一張始皇臉[秦]

我有一張始皇臉[秦]

冰水中的魚
身為寡婦村的未來扛把子,死了一回的李然只想不顧一切的好好活下去,找個貌美聽話的相公,生養幾個小崽兒。 她相信憑藉自己日後無與倫比的大長腿,以及英俊到人神共憤的臉蛋,定能找到好看的相公。畢竟每每看到自己俊美無雙的容顏,自己都會陷入痴迷。 但是因為她那死於造反的渣爹,她只能被迫戴著面具。 直到有一天,一個白麵小郎君無意掀開了他的面具,瞬間露出震驚的神色。 小郎君告訴自己他叫扶蘇,還帶自己去見了他的父親
歷史 連載 2萬字
逼我和離,看到我繼承皇位,你後悔了?

逼我和離,看到我繼承皇位,你後悔了?

燕麥葉
妻子蕭傲玉凱旋歸來,榮耀加身,林徹歡喜相迎,卻不料第一句話,她便提出了和離。 “林徹,如今我乃皇上欽封玲瓏上將,你配不上我了,好聚好散吧。”林徹笑了,四年來的所有付出,換來的卻是這個結果。 他轉身離去,龍歸朝廷,整頓朝綱,誅殺奸佞,國之大昌!蕭傲玉苦苦哀求:“林徹……不,皇上,我錯了,你不是最愛我了嗎,我們回到以前吧……”林徹:“來人,趕出去……”
歷史 連載 1萬字
貴妃娘娘千秋

貴妃娘娘千秋

年年雪在
野心勃勃美豔娘娘vs高深莫測帝王 甜爽型宮鬥,後期專寵。 【文案】 孟緒是忠烈之後,生得面若桃夭、豔光熾盛。 可惜同她有婚約的公子一心愛慕她的妹妹,孟緒主動解了婚約,卻一朝成了貴女中的笑話。 然而,只不到兩月的功夫,竟又傳出孟緒將被禮聘入宮的訊息。 天子風儀,區區官家公子何能及也? 這是誰看不上誰? 當孟緒踏過繁春的御道,走進梁宮的時候,沒有人不為之側目。 所有人都在猜,她究竟為何而來。 連這世間
歷史 完結 1萬字
手藝

手藝

季武長空
總會有一些人,生活在為人不知的地方,做著數千年傳下來的手藝,幾百年如一日,默默無聞......
歷史 連載 3萬字
諜戰魅力在生活詭道里

諜戰魅力在生活詭道里

老筆輕談
諜戰融入點點滴滴生活,是人情世故,是兒女情長,是油鹽醬醋,是刀尖行走,是金錢擺弄,是百人百相。 千金棄筆從戎,英雄將軍斷劍,貪婪贓官吞金……統計局,如同縮小世界,權力,智慧,慾望,博弈。 有欺上瞞下,孤立合群,互相猜忌,左右逢源,提心吊膽。有紙醉金迷,蝶浪蜂狂,鶯欺燕妒,妾姬撒潑……
歷史 連載 2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