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藝炯龍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經濟的付出並不只體現在協約國和列強身上,同樣也體現在曾經一戰的戰敗國德國和奧匈帝國身上。
因為所謂的代工廠模式,德國的工業迎來了近一段復甦,工業規模已經相當於1905年的德國了。
雖然相較於戰前的工業規模還有一段距離,但相比戰後被限制的慘烈狀態來說,德國至少在工業方面也迎來了復甦。
對比同樣明顯的還有奧匈帝國。雖然奧匈帝國失去了匈牙利,但工業的核心還是在奧地利和波西米亞地區的。
目前奧匈帝國的工業規模已經恢復到1910年的水平,除了損失匈牙利之外,他們的狀況是比德國要好很多的。
不過,這些國家工業和經濟的復甦有一個明顯特點,那就是他們的貨幣實際價值正在減少,貨幣的價值正在不斷的貶值。
雖然看起來各國的經濟都在不斷的增長,甚至民眾的收入也在不斷的增加。
但問題是,貨幣的價值在不斷的減少,民眾們的工資的購買力其實是在不斷降低的。
雖然這樣的經濟增長造就了虛假的繁榮,但這樣的繁榮彷彿泡沫一般,隨時有可能破碎。
民眾們的收入看似增加了,但生活水平卻在不斷的降低。如果各行各業還看不到這樣的危機,不斷的提高製成品的生產規模,導致一場經濟危機的發生就成了必然。
但各國政府誰又願意主動拆穿這樣的潛在的危機呢?先不說對政府有沒有好處,對拆穿的人來說是沒有好處的。
反正只需要熬過自己的任期,總會有下一屆政府來當接盤俠的。但如果在自己的任期上把這樣的危機挑明,又該如何解決危機呢?
提出了危機卻解決不了危機,這樣的政府不就是最好的背鍋者嗎?
那些政客們也不是傻子,與其拆穿危機,交惡資本家,不如熬過自己的任期,還能憑藉著名望著書立說,甚至被那些資本家聘請為企業的顧問,趁機大撈一筆等等。
憑藉著他們在政府身居高位的經歷,以及他們在政壇的影響力。就算他們寫的書是一塌糊塗,也會有人為了他們的名望買單,這也就是名人效應。
兩種選擇已經變得很明瞭。幾乎沒有人願意冒著風險拆穿危機,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第二種,不如順應時代,順應潮流。
這也是資本比較可怕的地方。雖然大部分時候權利是要大於金錢的,但金錢對於任何人來說都具有吸引力。
當一個國家的錢權交織在一起,對於這個國家的民眾來說,那才是最可怕的時候。
這也是阿瑟能夠看到的,也是極力要避免的。
作為澳大拉西亞最大的資本家,阿瑟設立選舉委員會和皇家議院控制政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澳大拉西亞的資本和政權分割開來,儘量避免官員被資本影響。
像美國那樣的選舉,資本家很容易插手,為自己培養在民間有影響力的參選者。
最簡單的道理,想要獲得更高的支援就必須舉行大量的演講,這種演講不僅需要大規模,還需要在全國各地舉行。
這就相當於天然性的篩選,普通人的身家基本不可能有足夠的資產去舉辦演講,還是那種全國各地都有的大型演講。
這也代表著,普通人出身的參選人很難頻繁的在民眾面前拋頭露面,民眾們又怎麼知道這個人的存在,去投票支援他呢?
但如果獲得了資本的支援,甚至和資本達成了合作,就可以輕易的頻繁舉行大型演講,將自己的名氣和知名度打出去。
先不管自己的演講質量以及自己的目的如何,先讓更多的人認識自己,這才是參選美國總統的第一步。
很明顯,這樣的選舉過程很容易被資本家把控。雖然也許會有平民階層的參選者邁向成功,但更大機率獲得成功的一定是資本家支援的參選者,或者本身就是資本家的參選者。
這樣的競選也是不公平的,因為資本總會有優勢,參選者的起跑線就已經不同。
這也是阿瑟嚴格控制各黨派的經費,甚至採取集中分配的原則的原因。
這樣一來,資本家就沒有太多支援某個政黨和參選者的機會,因為政黨的經費會被更多的黨派瓜分,每個黨派之間的資金差距並不是太大。
況且,阿瑟本身就是澳大拉西亞最大的資本家,這也能夠杜絕一部分資本影響政府的可能。
在澳大拉西亞,哪個資本又能大過阿瑟呢?在王室財團面前,誰又能和阿瑟的資本對抗呢?
1925年1月3日,阿瑟前往首都特區,視察墨累河流域的農業種植情況。
聖阿瑟堡的建設已經快要結束,預計最快可以在兩年內進行遷都,最慢也能在五年內將首都搬遷到聖阿瑟堡。
這也十分考驗聖阿瑟堡附近的農業種植情況,畢竟首都特區的開發是下一步建設計劃的重中之重,也將迎來更多的人口和更多的糧食消耗。
“陛下,最近兩年我們在首都特區開墾了超過五十萬英畝的土地,目前首都特區的糧食產量已經達到149萬噸。”農業大臣馬克一臉自豪的說道。
首都特區的大部分土地在之前屬於荒蕪地帶,只有少部分曾經屬於維多利亞州的土地才有人居住。
這也代表著,首都特區的糧食產量大部分都是新增的,澳大拉西亞的糧食產量也會增加不少。
“149萬噸?”阿瑟點了點頭,對於這個糧食生產數字還是比較滿意的。
按照目前澳大拉西亞的人均糧食消耗來看,光是首都特區的糧食產量,就足夠將近300萬人一年的糧食消耗了。
而首都特區的人口目前也沒有突破百萬,甚至總人口只有不到60萬,這樣的糧食產量已經遠遠足夠了。
不過,墨累河流域作為澳大拉西亞將來農業的重要生產區,糧食產量自然是越多越好。
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會嫌棄糧食產量太多,畢竟糧食和黃金一樣,在比較混亂的時期,絕對是硬通貨。
“陛下,目前我們的糧食總產量已經突破2400萬噸,較上一年增長超過7%。預計四年計劃結束時,我們的糧食產量至少能夠突破2600萬噸,遠遠超過我們的消耗量。”農業部長馬克繼續興奮的說道。
再次成為農業大臣之後,馬克肯定是想著幹出一番大事的。
作為1907到1918年的農業大臣,馬克部長已經積攢了相當一部分功勞,甚至已經獲得了爵士的頭銜。
但這對馬克部長來說遠遠不夠。如果能在這一屆任期中創造一些新的政績,憑藉著一戰時的良好表現,獲得一個男爵爵位也不是不可能。
畢竟男爵才是能夠真正世襲的貴族爵位,這不只是為了自己,還為了自己的家人和子女。
如果能夠真正的跨出這一步,這才是真正的向著貴族階級邁進了一大步,至少接下來馬克一家不犯任何錯誤的情況下,基本上一家的生活能夠得到保障。
不過爵士到男爵的爵位還是有很大的門檻的。這也是目前爵士的人數已經高達上百人,男爵爵位只有二十多人的原因。
世襲和非世襲貴族還是有著明顯的差距的,這樣的差距如果是熬資歷的話,有些時候可能一輩子也熬不到。
對於澳大拉西亞的糧食產量,還是滿足阿瑟的預期的。
這其實也是這個時代的特徵,民眾們對於從事農業方面工作的熱情還是比較強烈的,也不會有太多對於農業工作者的歧視。
雖然單純的種植糧食的利潤比不上工人階級的利潤,但農業工作者的生活更加瀟灑,生活幸福指數反而是更高的。
雖然工人們也有嚴格執行的八小時工作制,但種種對比之下,生活水平反而不如農業從事者。
畢竟農業從事者的大部分食物不需要購買,但工人的衣食住行幾乎都需要購買,這就已經形成了先天性的差別。
如果說工人是給別人打工的話,那麼這些農場主就是為自己打工,這才是兩者的根本區別。
甚至大部分農業從事者就直接居住在農莊,完全不需要購買城市的房屋,這也讓他們節省了一大筆開支。
農牧業生產也有著自己的補貼,政府還會幫忙出售農牧業產品等等,確保這些農牧場主都有足夠的收入。
相較於辛苦的為別人打工來說,目前已經有不少的人選擇自己開辦農場或者牧場,成為一個自由的農牧場主了。
特別是目前新開發的墨累河流域的土地,土地的價格還是比較便宜的。
這也算是澳大拉西亞的特徵,在地多人少的情況下,土地的價格永遠不可能昂貴。
根據農業部門的統計,首都特區的農場數量已經超過了5000個,牧場數量也超過了3000個。
雖然其中大部分都是一些比較小型的農牧場,但積少成多之下,所能貢獻的糧食和肉類生產數量也是很可觀的。
澳大拉西亞的糧食生產速度之所以增長的這麼迅速,這些小規模的農場也是有著不小的功勞的。
3000字第一更,求月票,求支援!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