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廣總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次日,奉天殿。

朝會。

老朱向百官說了祭拜張士誠的事。

修繕墳墓,這需要工部出力,祭拜的話,還需要禮部制定流程。

上上下下,還是挺麻煩的。

不是幾句話就能完事兒的。

龍椅上,老朱看著下方的文武百官,道:“張士誠雖然敗在了咱的手下,但自古以來成王敗寇,這沒什麼好說的。”

“不過,張士誠抗擊元庭,出了不少力。”

“這方面,咱們也不能否認。”

“現如今,民間還有人在懷念當年的張士誠。”

“正好,趁著這個機會,咱準備派人修繕其陵墓。”

“並派太子代表朝廷,進行祭奠。”

“感謝他在抵抗元庭中做出的貢獻。”

聽到老朱這話,百官大感震撼。

這可不像他們認識的老朱啊!

不過話說回來,老朱這番話,完全是站在了道德制高點上,佔據了民族大義。

朝堂上的都是聰明人,他們不可能看不出來。

老朱這是想收服江浙之地的民心。

他們也沒有反對,紛紛表示支援。

其中江浙之地出身的官員,更是激動不已。

“工部。”老朱開口。

“臣在。”工部尚書出列。

“張士誠陵墓的修繕,必須按照王爵的規格來。”

“他生前畢竟是一方諸侯,不可辱沒其身份。”老朱叮囑。

“臣遵旨!”

“禮部。”

“臣在。”

“關於祭奠的流程,你禮部要全權負責。”

“臣遵旨!”

散朝之後,這件事也很快便在京城擴散開來。

朱標等人都還沒有離開京城呢,訊息便已經傳到了江浙之地。

數日之後。

朱標帶著楊軒,還有工部和禮部的人離開了京城。

速度不快也不慢,等到了地方之後,一行人先是前往張士誠的陵墓看了看。

主要是工部的人要對如何修繕張士誠的陵墓進行規劃。

這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前期規劃,制定方案,修繕,速度再快,也得幾個月才行。

畢竟,老朱說了,要按照王爵規格來的。

江浙之地的百姓聽說了此事之後,心中對朝廷有了不小的改觀。

但是,如果能將賦稅降低一點,他們會更加開心。

修繕陵墓的事有工部就行了,朱標不可能將所有時間都浪費在這些上面。

他和楊軒喬裝打扮,深入民間微服私訪。

楊軒的那句話給了他很大的啟發,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深入民間之後,朱標才知道這裡的底層百姓過的都是什麼生活,怪不得周大會造反呢。

而楊軒的收穫也不小。

對於這個時代的土地生產有了深刻的瞭解。

對於後世那些常見的糧食,比如土豆,玉米,紅薯這些他在整個大明都沒有見過。

他去過西北,也去過北方等地,現在南方也轉了不少地方。

他並不知道土豆,玉米,紅薯這些東西是什麼時候出現在這片土地的。

前世也沒有了解過相關歷史。

但有很多東西都是從外面流傳進這片土地的。

就比如胡蘿蔔,葡萄等,就是西漢時期從西域傳進來了。

大唐時期,與西域各國聯絡緊密,該傳進來的,應該都傳進來了,現在還沒有出現,那就說明,這些東西不是從陸地上傳進來的。

很可能是從海上傳過來的。

歷史上不是有個大航海時代嗎?

那是什麼時候來著?

楊軒撓撓頭,頭皮發癢,一點也想不起來。

對了,歷史上不是還有一個鄭和下西洋嗎?

明朝以前的歷史沒有記載,那就說明是這之後發生的事。

等以後見到了,讓他出海將這些東西找回來。

越早找回來,就越早解決大明的糧食問題。

糧食問題,自古以來便困擾著這片土地上的人們。

幾千年來,就沒有吃飽肚子過。

所以看到好的土地,人們的第一想法就是拿來種糧食。

無他,餓怕了!

這個問題,直到後世才得以徹底解決。

感謝袁老…楊軒心裡默默想著。

不過,就算沒有土豆玉米等,那自己是不是可以嘗試提升一下現有作物的產量?

就拿小麥水稻這些主糧來說。

這個時代的產量並不高。

一二百斤,三四百斤,是很常見的。

偶爾出現七八百斤的產量,也只是曇花一現,因為種植方法失傳了。

“楊軒,你這幾天怎麼了,心不在焉的?”朱標發現楊軒一連好幾天都在苦思冥想什麼,終於忍不住內心的疑惑發問。

“殿下,臣在思考咱們大明的糧食問題。”

“這些天咱們也看到了,百姓們辛苦一年,到頭來,地裡的產出,不僅要繳納賦稅,還要被貪官汙吏們盤剝。”

“至於佃戶,那就更慘了。”

“地裡的產出,大部分都要上交主家。”

“還要交稅。”

“到自己手裡的就沒有多少了。”

“一年之中,很多時候,都要去挖野菜充飢。”

“咱們在京城的時候,吃得飽穿得暖。”

“臣外出帶兵打仗的時候,後勤也很充足,將士們都有一口飯吃。”

“可深入民間一看,才知道他們付出了多少。”

“依臣看,陛下的洪武之治,最大的功臣,就是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百姓啊!”

楊軒嘆息道。

“若是能將地裡的產出再提高些,百姓們的日子也能好過些。”

“此次任務結束,臣回去之後,打算種一段時間的地。”

“試試有沒有辦法提升一下地裡的產出。”

“哪怕一畝地能多產十數斤,甚至數十斤,那對大明來說,也是一件好事。”

大名地大物博,別看一畝地的產出提升不多,但基數大啊。

總體上,那可是一個龐大的數目。

“楊軒,我能理解你,但是讓你一個伯爵加駙馬去種地,未免大材小用了。”

“你應該在朝堂上,在戰場上發揮自己的作用。”

朱標道。

“殿下,自古以來,糧食問題便是關乎著國家安定的大事。”

“糧食物資充足,則國家安定,糧食物資不足,則必生大亂。”

“縱觀歷史,每每天下大亂,無不是這天下的糧食,養不活天下之人。”

“況且,臣心裡已經有了想法,想嘗試一番。”

“也許,,就成功了呢!”

“行吧,試試也無妨。”

……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

反清:從金田起義開始

聽風煮雨夜
西曆1850年,滿清道光三十年。鴉片戰爭的硝煙逐漸遠去,太平天國的浪潮暗流洶湧。 立國二百餘年的清王朝,跌跌撞撞的走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李奕走到大清身後,輕輕一推。 腐朽落後的清王朝 “不小心”失足掉進了深淵……
歷史 連載 4萬字
我岳父是李世民

我岳父是李世民

張圍
網文填坑節來襲,獨家番外連載爆更,大佬包場免費看。(日常文+輕鬆)四海平定,天下安寧。 大唐民風淳樸又彪悍。張陽用上輩子學來的土味情話娶了一個小媳婦,家中雖清苦但日子也幸福。 賺錢生活,致富奔向小康。夫妻倆舉杯,敬更好的生活。……每當李世民想起自己的女婿就會說道:“你們知道嗎?明明通曉天地奧秘,如此驚才絕豔的人,卻總說自己沒讀幾年書,他實在是太過謙虛了。”李靖神色悲愴, “在他的面前,兵法也無用?
歷史 連載 354萬字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大明:我重生成了朱允炆

寒梅驚雪
重生大明,成了剛剛繼承皇位的建文帝朱允炆,著手整飭朝綱,推行新軍。 以極大魄力,裁軍十萬,謀劃藩王,肅清宇內,開萬世太平。開內閣,立三大營,威服藩王,遷都北京,修撰《建文大典》。 北征蒙古,收回安南,佈局 “一帶一路”,路通西域,海通南洋......。重農桑,提升商人地位,出現資本主義萌芽,以 “農無稅”為奮鬥目標。創不朽功業,開萬世太平。朕是朱允炆,是建文帝,是千古一帝。 【展開】【收起】
歷史 連載 51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