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丁貓想吃櫻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烏雲遮月,一隊隊騎士沿著大河南岸向南飛馳,清晨時分到達晉軍鄴城西大營。

“何人擅闖大營,速速將其攔下!”

“我乃驍騎軍斥候,緊急軍報!有關中緊急軍情!”驍騎軍斥候給了大營看守驗看腰牌之後方得直入徐宗文行轅前。

此時徐宗文正與眾將商議演變如何攻破鄴城,聽到關中有軍情來報,徐宗文立刻下令讓來人入帳。

“啟稟主公,鄭將軍、諸葛將軍聯名奏報,我軍已於十月初四未時順利進入長安,捷報分為兩路,另一路已經直達京城,請主公明令我軍下一步當如何進軍?”

按理說捷報應當先入徐宗文之手,且京都建康遠在江左,而洛陽之途幾乎較之建康近了一半。

可徐宗文並不在洛陽,如今在鄴城,雖說也不遠,但晉軍大營隱蔽在河谷之外,又有密林遮擋,斥候小隊又遭遇了小股燕兵探子的截殺,所以姍姍來遲。

幸好這一次是捷報並無大礙,若是其他緊急軍情,這些斥候怕是免不了遭受軍法處置!

聞聽驍騎軍已經攻入關中收復長安,眾將紛紛大驚大喜,喜的是關中一下,西征基本大局已定,驚的是大家夥兒都知道驍騎軍戰力不俗是真,卻沒想到進軍如此神速!

大帳之內除了徐宗文,也只有劉牢之一人從容不迫,似乎驍騎軍拿下長安並不是什麼稀罕事。

此情此景,與當初第一次北伐的徐州之戰、兗州之戰又有何異?

徐宗文親率驍騎軍轉戰中原,每戰必勝,連如今的燕王慕容垂都在白狼渡吃癟,更何況是慕容衝、高蓋之流?

大帳內室沒有燃燈,除了徐宗文案前一盞油燈,周遭一片昏暗。

徐宗文如此謹慎做法,都是為了防範敵軍細作,以免洩露軍情。

徐宗文緩緩起身,他墨色的高大身形佇立在那裡,像一座山,讓人不由得感覺到威壓。

斥候跪倒在地,口中自責道:“屬下本該七日之內便到的,屬下硬是過了十二日才到大營,屬下延誤軍情,自知死罪,請主公賜死!”

“罷了,你起來。”

斥候如逢大赦,扣了一個頭,站起身來。

“你……再回去一趟,順便捎上一封信。”徐宗文似乎有什麼話難以啟齒,牽頭只說了一個字,便頓住了,後面的話似乎還在組織語言。

“此行你務必主動尋找敵軍斥候,並伺機將此新遺落,一定要讓讓燕軍獲得才行……”

斥候還沒有領會徐宗文的用意,徐溫卻著急地想要知道徐宗文此舉究竟為何,忙不禁衝口而出:“主公,這……到底是因為什麼?”

“誰說是將關中大捷的軍情洩露給燕軍?”徐宗文將扎子中的迷信拿到燭火下當眾燒燬,又準備重新寫一封密封好交給斥候。

“大將軍之意莫非是假傳我軍在關中大敗而歸,以此麻痺慕容鳳,詐燕軍出城主動攻我?”劉牢之陰冷的眸子一閃:“然後我軍於大營設伏,來一個一網打盡,趁勢奪取鄴城?”

眾將聞言,後背一冷,紛紛不一而足倒吸一口冷氣!

不得不說,這一招引蛇出洞確實是抓住了慕容鳳的軟肋!

因為當年出賣大哥慕容令,慕容鳳得到父親慕容垂的信任並不多,所以他憑藉勇武好大喜功,十分想奪回慕容垂的寵愛,欲以強大的軍功為他謀取燕國儲君大位!

徐宗文仔細斟酌之後,大筆一揮,完就之後審閱再三,對於自己越發精進的字型他趕到十分的滿意,如今他已經再也不需要他人捉刀代筆了。

“劉將軍所言正合我意,我之本意便是引誘慕容鳳主動攻我,只要他敢襲營,我便要讓他不死也要脫層皮!”徐宗文將信交給張三,由後者遞交斥候。

“諾!”斥候接令,急忙轉身退出大帳。

“劉將軍,此戰我欲以你為餌,引誘燕軍出城,你可願意?”徐宗文盯著劉牢之,這個曾經在洛澗斬殺秦將梁成的淝水之戰功臣,如今雖然容貌不復當年,可是他知道劉牢之心中的戰意絕不會減少絲毫!

劉牢之按著腰間的配劍,離席起身朝著徐宗文深深一躬,用他那有些沙啞的嗓子深沉地答道:“大丈夫當以馬革裹屍還!朱使君不幸戰死,大將軍臨危受命,親自來到鄴城督戰,屬下豈敢有推辭之理?還請大將軍莫要遲疑,儘管下令!”

“好!”劉牢之的爽快讓徐宗文更加堅定了拿下鄴城的信心。

“傳我將令!”徐宗文話音未落,眾將刷刷起身,準備接受命令。

“徵虜將軍劉牢之,由你率領北府舊部前去邀戰,只許敗不許勝,務必將敵人引至於胡山林。”

“諾!”劉牢之大步踱出,一把接過令旗。

徐宗文拔出長劍指著地圖繼續道:“揚威將軍郗恢、材官校尉徐溫,由你二人率領所部人馬埋伏胡山林兩側,待敵軍進入我軍埋伏,立刻發動攻擊!”

“諾!”

“寧遠將軍朱諶,由你率領本部人馬埋伏於厚丘,截斷燕軍退路,阻攔敵軍援軍。”

“諾!”

“其餘人等在大營設伏,等待魚兒上鉤。”

徐宗文先是計劃全殲出城的燕軍,然後又留了一手防範燕軍兵分兩路襲擊大營,思慮嚴謹,行事周密,讓眾將心悅誠服。

“此戰,徐某就全仰仗諸位了!”

“謹遵大將軍軍令!”

敗燕軍之策既定,徐宗文暫無憂慮,唯一記掛者便是遠在荊州的郭裳,郭子衿了……

巴東,魚復,西府軍水軍大寨。

自出兵以來,晉軍在桓石民的率領下已經擊破秦軍水軍,進佔長江數個渡口,唯獨陸上所獲甚少,唯一可以拿得出手的便是臨江。

“傳主公令,諸將大帳議事!”

大寨之內,傳令兵以聲傳聲,傳達軍令。

兩通鼓聲方停,諸將前後進入大帳,各自見禮完畢,落座之後,諸將這才得見桓石民正在召見一名面生計程車卒。

“郭先生去了有幾日了?”

“回主公,算上今日,已有五日了。”

“可有訊息傳來?”

“回主公,我軍細作還沒有訊息傳回。”

桓石民摸著額頭,心中十分焦慮!

七日前,大軍在三江口擊敗秦軍水軍三千,進佔臨江,奈何水道久未疏浚進軍緩慢。

同時,益州刺史王廣又命大將任權帥三萬人馬駐守巴郡,抵抗西府軍,加上駐守漢平的涪陵太守李丕又派人增援枳縣嚴防死守西府軍南下水道,與任權形成掎角之勢,荊州水軍一時進退不能,只能縮回臨江。

就在此時,郭子衿毛遂自薦請往巴郡去見任權,勸說任權反秦歸順大晉,桓石民深知徐宗文器重郭裳,故不願讓郭裳赴險。

郭裳立功心切,一番計較之後,只帶了兩個親隨假借桓石民民口令出寨,不告而別,如今已經有五日光景,還未有訊息。

“諾!”

桓石民嘆了口氣,大手一揮,斥退來人。

“主公,郭先生智謀出眾,才思敏捷,不會有大事,說不定反而能給主公帶來一個好訊息。”竟陵太守趙統覺得郭裳機智過人,去一趟巴郡勸說任權歸降乃是小試牛刀,不至於出什麼大事。

中兵參軍晏謙也勸道:“主公安心為上,郭子衿此人長於辯才,任權一介武夫,不會是其對手。”

“主公勿憂,我部馬正駐紮在臨江,主公若不放心請准予屬下率軍秘密前往接應。”不同於趙統的信誓旦旦和晏謙的不以為意,隨郡太守夏侯澄選了個折中法子,親自率人馬前往巴郡接應郭裳。

再怎麼說郭裳也是徐宗文派來協助西府軍獻策破敵的,萬一出了閃失,桓石民確實不好與徐宗文交代。

“此計策尚可,兵貴神速,夏侯將軍這邊出發吧!”桓石民不假思索便應下夏侯澄所請。

“諾!”

看著主位上正為郭裳憂心忡忡的桓石民,晏謙暗自搖頭: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軍師祭酒,何德何能讓主公如此上心?莫非那驍騎軍出身的一個個都是不世出的大才不成?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春閨令

春閨令

喬燕
文案:【全文已完結,養肥可宰。下一本開《嫁中宮》】 京城第一公子謝凌,出身名門,儀容儒雅,是朝中最年輕的宰輔。 昭寧三年,遵守祖輩婚約,迎娶江南第一世族秦家大小姐為妻。 新婚當夜,看著妻子嬌若芙蓉,難掩姝色的容貌,謝凌心尖顫了顫。 婚後,二人舉案齊眉。 ** 秦謝兩家婚約乃是祖輩婚約,奈何長姐心裡早已有心上人。 百般權衡之下,妹妹秦若硬著頭皮嫁了過去。 謝家每一個人都對她很好,包括她那位權勢滔天,
歷史 完結 0萬字
大楚風流

大楚風流

劍流兒
一朝穿越大楚,看男主在記憶中從未存在過的王朝,實現人生風流,登上權利高峰!
歷史 連載 6萬字
三國:偷聽我心聲,蜀漢殺瘋了

三國:偷聽我心聲,蜀漢殺瘋了

叄餐四季
【穿越、讀心、搞笑、團寵】 劉善穿越了,成為了三國時期的劉禪,開局就在長坂坡,剛脫險就被劉備摔,好不容易安穩了幾天,又多了個小媽,而且還是個想把他抱去東吳的小媽…… 【士元叔,死在了落鳳坡!】龐統:“??” 【關二叔,死在了麥城!】關羽:“……” 【張三叔,死在了閬中!】張飛:“!!” 【親爹,死在了白帝城!】眾將領:“?!” 可漸漸的,劉禪發現,這個三國好像跟他知道的不一樣,龐統沒死?關羽也沒死
歷史 連載 4萬字
農家樂通古代,開局接待劉關張

農家樂通古代,開局接待劉關張

一月的雨季
回村經營農家樂的張泊發現一個問題,似乎他的這間農家樂成為了連同各個朝代的橋樑。 歷史上的一系列的名人皆彙集於此。甚至,他們之間還能夠互相串門! 劉備:“中山靖王劉勝十七代世孫劉備見過武帝陛下,望陛下救大漢於水火。”岳飛:“天無二日,我心中只有哲宗官家一個太陽。”朱棣:“爹,你沒死啊。”……曹操:“我打劉備,漢武帝嗎?真的假的?”金國:“我打岳飛,霍去病嗎?真的假的?”帶清:“我打明太祖,明成祖嗎?
歷史 連載 2萬字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東鴨西樓
洪武元年,龍虎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帶著兒子張異進京面聖,他滿心歡喜而來,卻被皇帝奪了天師位,抑鬱而歸。 而隨行的張異,因為預言這件事,被皇帝當成小神仙留在京城。張正常臨走前,求張異為龍虎山拿回天師位。 應天府從此多了一位能預測未來的小神仙。他能推算大明二百多國運,也能隨手發明許多神奇的東西,他救過皇帝的命,也差點把當朝天子氣死過去……老朱面對張異,每天都在殺了他或者拜為神仙之間反覆橫跳,好不糾結…
歷史 連載 31萬字
禍害大明

禍害大明

有怪莫怪
朱樉很不爽,活著被朱元璋罵作『不曉人事,蠢如禽獸』,死後神道碑被刻上『死有餘辜』。 \n\n李世民排行老二,我朱樉也是老二。\n李世民是秦王,我朱樉也是秦王。 \n玄武門走不通,我就走洪武門。\n李二鳳能做天可汗,那我朱·巴勒猛幹·樉要做騰格里汗。 \n\n洪武大帝朱元璋提劍怒喝道: “小畜生,豎子敢爾?”\n\n朱樉三拜九叩道: “陛下年老體衰,兒臣恭迎父皇退休。”
歷史 連載 29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