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一面,戊三破計中間。

在整部《楞嚴經》的理論篇當中,佛陀主要是告訴我們兩個重點,就是這個菩薩,第一個、我們云何應住?這講到這個安住的問題;第二個是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你平常是用什麼來調伏你的妄想心。那麼在整個學佛的過程當中,第一件事,你還沒有開始修學之前,你一定要把自己安住下來。

為什麼我們學佛要安住呢?

我們看印光大師也好,善導大師也好,他對我們啊,訶責我們是:生死罪障凡夫。當然我們對這句話,什麼叫生死罪障凡夫,我們剛開始也不懂,就這樣讀過去。但是等到你開始發心受戒,你站在十方諸佛面前,許下你的心願:從今開始我某某某,我要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你許下你生命的目標,你希望能夠很正確的走向大乘的光明之道,這個時候你就發覺,我們果然是生死罪障凡夫。為什麼呢?雖然我們受了戒,但是我們這個明瞭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不該做的事還是做了,不該講的話還是照講。當然,我們剛開始的對治就是懺悔嘛,還有什麼方法?但是這樣子不斷的做、又懺悔、做又懺悔,你永遠沒辦法去徹底解決這個問題的所在。

《楞嚴經》它就是很真實的去面對——我們的障礙從什麼地方來?

為什麼我們經常會去做不該做的事?為什麼我們會去說不該說的話?這問題出在哪裡?當然本經的意思就是說,你就是安住妄想。一切業障海,皆由妄想生。當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有所住,就住在那個心中的影像。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色塵有色塵的影像,音聲有音聲的影像,我們就住在這個影像上,然後就開始打妄想,然後就開始啟動我們無量無邊的生死的業力。

你看,聖人為什麼他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不會啟動他無始的生死業力?佛陀在大乘經典說:阿羅漢證得無生,但是他無量無邊的生死業力並沒有結束,但是他為什麼沒有辦法把生死業力啟動呢?因為他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他無住,所以這個業力不能得果報。所以很多事情都是本來無一物,我們自己去惹塵埃啊。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仁者心動,然後就住在外境、就打很多妄想、任何就開始變成一個生死罪障凡夫,就是這樣出現的。

現在我們第一個重點:就是就是把心帶回家!

你一定要把你那種活在妄想的心,要回歸到你不生不滅的心,這是你學佛最重要的。

你看有些人他的心啊,起起伏伏的,有時候修得很好,有時候情緒變化很大,這個人沒有真正安住嘛。你沒有真正安住。正如阿難尊者在本經講到的,他自己跟佛陀表白:身雖出家,心不入道。我發心出家,但是我那個聖道一直進不去。佛陀說你為什麼進不去,你知道嗎?為什麼大眾修行,大家共修你也參加,那麼別人進去了聖道,你進不去呢?因為你依止生滅心。

聖道是不生不滅的!諸位要知道,你用生滅的心,你根本進不去聖道的,你在佛法當中頂多是修福報,你跟聖道就像海公說的連夢都夢不到。依止生滅心的人,尚未夢在。就是你連作夢都夢不到,不要說平常。所以我們不調整我們的心態,我們不斷的去三寶中用功,真的是事倍功半,總是一個門外漢,這是一個嚴重的問題啊!

所以智者大師說:依止生滅心修學三寶謂之緣修,跟三寶結個緣。點點頭,彼此認識一下,對整個三寶當中安樂解脫的甚深廣大的功德,你就是在門外看一看,如此而已。不是我們不夠用功,我們的心態有問題。因為我們習慣性就是打一個妄想,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可以這樣子。修行人你不能跟著你的情緒轉,你不能跟著外境轉,你不是說我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不可以。

你修首楞嚴王三昧,你要改變你的心態,重點不是說:我喜歡做什麼,而是我應該做什麼。要把那個我喜歡做什麼的心態,改成我應該做什麼,你就成功了。你不要管外境怎麼變化,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天塌不下來的。所以你一定要把你的心,在外境裡面攀緣的心,慢慢的收回來,這是第一個,你一定要把心從外境攀緣執著的心,全部的把心帶回家,然後在不生滅心安住,你才可以進入到整個佛法的大乘甚深的這個功德之道。所以我們修學佛法第一個,你要先把自己安住啊!

古人說:你上路了沒有?你找到高速公路了沒有?你還在市區打轉,你一輩子就在市區打轉。我上路了以後,雖然我這個人修行懈怠,但好歹我是正確的走在這個高速公路,我到達我的目標是遲早的問題啊。是遲早的問題。所以一個人安住的時候,他的心是外面的風怎麼吹,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因為你心中不再被這個外相所轉,這第一個。所以我們花了這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那麼從這當中瞭解到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就是讓你安住。你是不是真實的安住了?這是很重要的。一個初學者當然我們一見面說,哦!你今天拜幾拜佛?念幾聲佛號?其實這個都是枝末。你看古代的禪師:云何應住?你心住在哪裡?這是根本,這是根本問題。

那麼當我們的心從一個攀緣的心,慢慢的迴歸到不生不滅的心,接下來做什麼事呢?云何降伏其心。就開始你有資格談修行了。

降伏其心有兩個方法——

第一個、假設你是智慧比較高的人,從理觀——不迷下手。

這個地方不迷的觀照力,本經講到空假中三觀——

(一)以空觀來破除你心中的妄想。

(二)以假觀來建立你未來的理想目標。

大乘佛法,它是即空、即假、即中。空觀是空掉你的心中的想像情緒。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第一個產生感受,第二個產生很多很多個人的想像,這個都要空掉。但是名利不可爭,義務不可辭,你要有你的目標啊。人要去創造未來。那麼靠誰創造呢?靠假觀啊。你要去憶念佛陀的功德,產生強烈的皈依,這個都是靠假觀啊。所以我們把這個相消滅了以後,空觀是把心中的這種亂七八糟的相消滅以後,假觀你又重新建立一個清淨的相,借假修真嘛!然後從這個相當中,去開創你的未來安樂的果報。空假中三觀來不斷的調整你自己。所以大乘佛法是有所放下,有所提起。空觀是放下你的妄想,假觀是你該做什麼,你還做什麼,做你該做的事。那麼從空假中三觀,你就開始知道你自己什麼該放下?什麼該追求?就以這樣的智慧來引導你整個身口意的修學,那當然是利根人啦!

第二個、你說:我的觀照力提不起來怎麼辦呢?從不動下手,先讓自己不動。

不動——在本經講到兩個方法:第一個你持戒,嚴持四根本重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不要亂動。第二個就是持咒,你看我心有千千結,我沒辦法對治,可以,轉念唸佛,或者轉念持咒。安住咒語、安住佛號,也可以遠離妄想。所以誦咒、持戒,從這個事修下手也是可以。

所以整個云何降伏其心?就是不迷、不取、不動。包括理觀,包括事修,二個雙管齊下,來對治我們無始的習氣。

本經的整個理論篇,主要的是講到安住及調伏這兩個重點。這兩個重點你能夠掌握了,那麼你等到修行篇,你就知道怎麼修行了。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先講到安住——破妄顯真以明安住。就是先講安住問題啦。首先我們先把安住當中,先告訴我們,我們為什麼不安住呢?我們的心本來是安住的——常樂我淨,怎麼就不安住呢?這個問題在妄想,所以先把妄想破掉。而佛陀在破妄想之前,他就是要阿難尊者,你自己去迴光返照。佛陀就是說,你這個東西要自己去覺悟的。佛陀就引導阿難尊者說:你的妄想從什麼地方來?那麼阿難尊者前面就是在身內在身外都被佛陀破了。

我們講過,妄想的本質一定要有相,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所以你看仁者心不安,那古人就說:仁者心中必有一物。你心中一定有一個相狀,你堅固的把它抓住,你才會不安嘛。這個不安是你自己找的,我們的心本來清淨、本來安定嘛。所以這個時候,佛陀要抓那個病根,就說你的心到底是住在哪裡?先把這個問題找到,然後再破掉。那麼前面的在身內、身外都被佛陀破斥以後,這時候阿難尊者就轉計在中間:

戊三、破計中間(分二:己一、破泛計。己二、破正計。)

己一、破泛計(分二:庚一、泛計。庚二、泛破。)

這個泛就是廣泛的計度。阿難尊者第一個計度,是這個中間沒有明確的位置,就講一箇中間,含糊籠統的。先把這一部分廣泛的計讀的中間的相狀破掉。先看這段經文,阿難尊者他對中間,是怎麼計度的:

庚一、泛計

引佛昔教

【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亦聞佛與文殊等諸法王子談實相時,世尊亦言,心不在內,亦不在外。】

謬解泛計

【如我思惟,內無所見,外不相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

前面佛陀講到,要阿難尊者講到身在內跟外,阿難尊者基本上都是提出個人的看法。當然被佛陀破斥了。那麼這一段阿難尊者感覺上整個心態就特別謹慎,他不敢用自己的看法,先引用佛陀的開示,就說:我講這個是有根據的哦!他怎麼說呢?阿難白佛言,他說:世尊!我做你的侍者,曾經有一次聽到您老人家跟文殊菩薩、菩賢菩薩等諸大法王子,在彼此談論諸法實相的時候,談到一個觀念……

諸法實相主要是兩個主題:

(一)一個是無相:這個講到心性不變之體,我們的心本質是無相的。

(二)但是它無不相,你念頭一動,它就能夠隨順你心中的想像,出現任何的相狀。你也可以把你的心,塑造成三惡道的相狀。你要起貪嗔痴,它就塑造成三惡道的相狀;你起佈施持戒,就三善道的相狀,所以它是無不相,隨順你的想像,顯現十法界的染淨的相狀。這叫做無相、無不相。

當談到我們心的實相的時候——

世尊曾經說:心不在內、不在外。當然這個地方是發明是講到無相的真理。它不在內、也不在外嘛,它離一切相。那麼阿難尊者就咬住佛陀這一句話,他就產生他自己個人的思惟,他說:如我思惟。那麼佛陀講到這個心不在內、不在外,我從這兩句話我得到一個結論:說內無所見,外不相知。

一、心為什麼不在內呢?因為它見不到我們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啊,所以在內不成。

二、心為什麼不在外呢?因為外不相知。如果心在外的話,那身心就不能互相了知了啊,這跟事實不符。

所以內無知故,在內不成;身心相知,在外非義。:既然我們不能夠去了知身內之物,所以心在身內是不能成立的,而且身心二法它是可以互相了知。色身的感受,會影響到你的內心,你內心的感受也會影響到色身,所以說心在身外也不合道理。他就這樣思惟,所以他自己就從這樣的思惟當中,他得到一個結論,說:今相知故,復內無見,當在中間。既然身心是可以互相了知,互相影響,而又看不到裡面,那這個心肯定在中間嘛。在中間它看不到裡面,那麼看得到外面,又能夠跟你的色身互動,那就在中間。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所謂的中間,其實他沒有一個明確的位置。

庚二、泛破

佛陀破除阿難尊者廣泛計度中間的概念。

雙徵兩在

【佛言: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今汝推中,中何為在?為覆在處?為當在身?】

在身不成

【若在身者,在邊非中,在中同內。】

在處不成

【若在處者,為有所表?為無所表?無表同無,表則無定。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東看則西,南觀成北,表體既混,心應雜亂。】

佛陀是怎麼破除這個中間的概念。當然阿難尊者他一直認為這個妄想是有真實性啊,他要為妄想辯論嘛,你說,我為什麼跟隨妄想呢?因為妄想就是我啊。什麼叫我?我心中打一個妄想,它就代表我,它是真實的。

佛陀說:這不是你的,這不是你。那只是一時的感覺跟想像而已,這不能代表你。那佛陀要破除阿難尊者心中這種我愛執,那個我的相狀。所以就告訴他說:你所謂的中間是不能成立的。

佛陀說:汝言中間,中必不迷,非無所在。你說你的妄想是安住在你的中間,那這個中間的位置是要很明確喔,不可含糊籠統,它一定有一個明確的住所。那麼你說說看,你所謂的中間,到底在哪裡呢?到底是在處這個處是在一個外境。一個外境的這個五塵,色聲香味觸,這個外在的五塵叫中間?或者說是在身?說是你這個是在一個處所的中間,或者是這個身體的中間?一個是處所,身體以外的某一個處所的中間,或者是你色身的中間,兩種情況:

一、我們先看破色身的中間:

假設我們的妄想是居在於色身的中間,那麼這個地方就要揀別了:在邊非中,在中同內。那麼身體有所謂的邊緣,比方說上下,上就是頭部,下是雙腳,左右是雙手,那麼既然在中間,就不是在邊緣,那肯定是在在中同內,那一定是在身體的正中央。那身體的正中央就是在身體裡面了,那前面破過了啊。那麼在身體裡面,你怎麼看不到你身體裡面的五臟六腑呢?所以這個在中同內,這個前面破除在身內這一部份已經破掉了,所以在中間,在色身的中間是不能成立的。

二、再破:在外面一個處所的中間:

那麼這樣子應該有所表示,應該有一個明確的位置?到底是有所表示,還是無所表示?

(一)假如無表同無:假設它只是一個概念,抽象的概念,那這個就不存在了,不存在連破都不要破,無表同無嘛。你沒有一個明確的位置,那這個中間根本不存在。

(二)假如表則無定:假設這個中間是有明確的位置,那你這樣的一箇中間就不確定。怎麼說呢?何以故?如人以表,表為中時,假設一個人他安立一個指標,把這個指標當中間,那這個地方有問題啦?你看在東邊的人看中間,他這個中間變西方;住在南邊的人看中間的指標,這個中間指標變成北方,所以中間的指標本身就是混淆不清,那你的內心也就混雜不清了,所以在概念上的中間是不能成立的,這個是一個廣泛的計度,所以佛陀就廣泛的破斥。

當然看這個經文的意思,阿難尊者所謂的中間,主要不是指在處所中間,或者色身的中間,他的中間有他個人的看法,看下一段就清楚:

己二、破正計(分二:庚一、正計。庚二、正破。)

庚一、正計

先說明阿難尊者他執著的中間到底是什麼:

【阿難言:我所說中,非此二種,如世尊言眼色為緣,生於眼識。眼有分別,色塵無知,識生其中,則為心在。】

好,在這個地方阿難尊者一口道出他的生滅心的一個相狀。阿難尊者到這個地方他非常謹慎,他處處引用佛陀的開示,他不敢再私心自是了。他說:佛陀,我所謂的中間不是身體的中間,也不是處所的中間。那麼是什麼呢?正如世尊經常開示:眼色為緣,生於眼識。

講到根、塵、識三法,佛陀為了讓我們瞭解生命的因緣的相貌,他把生命分成三部份:

第一個、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這個是能分別。

第二個、六塵:這是所分別,色聲香味觸法六塵。

第三個、當六根跟六塵一碰撞的時候,就創造我們一個心中的感受跟想法,這就是識。感受沒有錯,福報大的人,當然他六根跟色塵一接觸的時候,他就是一個安樂的境界,這個感受沒有錯的,這個感受叫循業發現。

在《維摩詰經》上說:譬如諸天,共寶器食,隨其福德,飯色有異。天人一桌飯,十個人吃飯,每一個人他的眼根,跟這個飯菜接觸的時候,每一個人看到飯菜完全不同。福報大的人,欸!今天飯菜特別好;福報差的人,看今天的飯菜很糟糕,這個是循業發現嘛。所以為什麼講諸法無自性,一切從緣起,是個人循業發現。

我發覺,我們過去在佛學院帶僧教育的時候,也有這種情況。你看有些人,出家人有兩種,有一種人是善根比較強,有一種人是善根較薄弱。善根強的人他出家的覺悟會快,他福報很大的時候就出家,有些人是把人世間的福報都花了差不多了,才出家,那麼來到僧團,當然僧團的特點就是平等,穿同樣的衣服,住同樣的寮房,吃同樣的飯菜,這個基本上色聲香味觸五塵是完全一樣,但是奇怪的是,有些人活得很快樂,有些人很痛苦。你看那些老參福報大的人,他就是在這個僧團當中,活得可自在。那個初學者,你看他每天愁眉苦臉。這個六根跟六塵一碰撞的時候,他產生的感受果然不同啊。這跟你的業力有關,但這一點,它還不是問題的所在,這個叫酬償業力,這個是叫認命。

所以感受是沒有錯的。感受只是在反應你過去到底做了什麼。你說:我前生是做好事?還是做壞事呢?你不要去問別人,你看你的六根跟六塵接觸,都是什麼感受,你就知道了。你都是歡喜的感受、快樂的感受,你前生造的善業強。你耳朵一聽到什麼聲音,你就起煩惱,眼睛看到什麼東西,你也起煩惱,你前生造的罪業多。這個受是在表現過去。

蕅益大師常說:我們的心是通於過去、現在、未來,十世古今,始終不離當念。你要很認真的去看你的念頭,這個念頭就像一個萬花筒,你看得到過去的你,你也看得到未來的你,真的!

怎麼看呢?

我們一念心,本來就具足過去、現在、未來——你看你的感受,你就知道你過去做了什麼事;你看你用什麼想像力,你生起什麼想法,你大概知道你未來要去哪裡。這個很清楚的,騙不了別人。

你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你產生什麼樣的名言分別。《唯識》說名言分別,名言分別是很專業化的名詞。講白話:就是你產生一個什麼樣的想像,你都喜歡產生布施的想像,你來生是大富貴;你看到事情你都選擇忍辱,哎呀…算了、算了,退一步海闊天空;遇到別人刺激你的時候,你經常產生忍辱的想像,你來生是莊嚴,所以你可以從你的每一個想像當中,把它拼起來,就是來生你的相貌。一個人到五十歲以後,其實你來生的相貌基本上成形了,當然可以改變啊,你看了《楞嚴經》,徹底的破妄顯真就改變了。但如果你一天過一天,還是活在過去,昨天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那就完了,那來生大概固定了。

佛陀講這個意思:根塵碰撞產生識,佛陀本來是要破識的,這個識是沒有自體的,因為你根塵碰撞才有,假借因緣而生,你把根塵拔掉了,識就沒有了。佛陀講這句話的意思是發明我空的真理。你看沒有我嘛,你的感受、你的想法,就是那個根塵碰撞創造出來的一個暫時的假名、假相、假用,它是在反應過去,它是在反應未來,如此而已,哪有真實不變的自體呢?但是阿難尊者,他就錯解佛陀的意思,他就把它當作:哦!我的心就在那裡。說:什麼叫做我的心呢?我的眼睛看到花,我的心就住在這個花當中,我的心就住在花裡面。我的心看到佛像,我就住在佛像裡。那麼根塵相碰撞產生的識,眼根是能分別,色塵是所分別,它是無知的,那麼識生其中,則為心在。我的心就住在我當時的感受跟當時的想法。一口道出攀緣心的相貌。

我們一般人都是跟著感覺走,這是我們一個很嚴重的盲點。

如果你真的是要把今生要成就一個廣大的功德,所謂廣大的功德,就是出世間的功德。你要學習不要跟著感覺走!你老是跟著感覺走,你老是活在感覺當中,你就很難跳脫你的過去。

生命的水流,生命是一個無止盡的水流,《唯識學》是這樣形容:恆轉如暴流。從過去流到現在,現在流到未來。你一個人活在感覺當中,你很難改變你自己,你昨天是怎麼樣,你今天還怎麼樣。你昨天看到這個事情會產生什麼反應,你今天還是產生什麼反應,學佛對你來說沒什麼改變,所以你一定是怎麼樣,你一定要能夠擺脫這個識。

《唯識學》破這個識,這個八識是很嚴重的問題。我們下一堂課會講到這個《楞嚴經》所破的是什麼?什麼叫生滅心?就是你的,帶有情感的一個心識叫做情識。這個情識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感受,第二個想像,這個對我們修道是最大的一個問題。在本經當中,阿難尊者就說了:識生其中,則為心在。對啦,這是很老實的說明。凡夫的生滅心就住在自己的感覺,住在自己的想像。我想做什麼,我就做什麼,也沒有人可以管你,那當然這個就是產生了顛倒想,也就啟動了我們無始劫的業力,就從這裡開始。

這段文說明阿難尊者的這個中間,就是以這個識來當做中間。看佛陀怎麼破斥:

庚二、正破

雙開兩途

【佛言:汝心若在根塵之中,此之心體,為復兼二?】

兼二非中

【為不兼二?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

不兼更非

【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

結破非理

【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

佛陀說:你說你的那個真實的心性,那個真實不變的心性,是在根塵中間。六根跟六塵接觸的時候,產生一個感受,產生一個想像,這個就是我的心,就在那裡出現了。這樣有個問題啊,它這個心的體性是兼二?還是不兼二?

所謂兼二是你這個心的體性,是同時兼帶了根塵兩個性質。因為它是根跟塵共同創造出來的嘛。那你是兼帶兩個性質,還是離開了根跟塵,它另外有一個性質呢?是兼二,是兩個性質的一個結合?還是跟兩個性質完全沒有關係呢,叫不兼二?佛陀先提出這兩個:

第一個、若兼二者,物體雜亂,物非體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說:我的心啊,既然是我的眼根看到這個花,產生一個歡喜的感受,也產生一個美好的想像,那麼這個感受跟想像到底是什麼性質呢?假設它有真實性,有真實性它就必須要有性質。這個性質假設是兼帶根塵兩種,那這個地方有問題了:物體雜亂。那你這個心的體性,就變成雜亂不清啊。怎麼說呢?因為物非體知。你所攀緣的色塵是一個物質,它是沒有明瞭性的一個色法。而你能分別的根,是一個有明瞭性的根。《楞嚴經》的六根是有明瞭性,見聞嗅嘗覺知。它是個心法。

你說兼帶兩種,它既又是色法也是心法,那就成敵兩立了。因為色心二法是對立的,全世界沒有一個說,它既有明瞭性,它又沒有明瞭性。沒有這種東西。佛法說,世界上不是色法就是心法,沒有說又是色法又是心法,這個東西是不存在的。所以成敵兩立,云何為中?這個色心二法是對立的,有我就沒有你,有你就沒有我,怎麼能夠說兼帶兩者呢?所以兼帶二者的中,基本上是不存在。

第二個、不兼——兼二不成,非知不知,即無體性,中何為相?那說我這個心識啊,感受跟想像,是離開了這個根,也離開了塵,它也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非知不知,它非知非不知。它也不是有明瞭性的知,它也不是沒有明瞭性的色法。那它到底是什麼?那這個就不存在了,即無體性,有一個東西它不是色法,也不是心法,那它到底是什麼相狀?講不出來了。所以:是故應知,當在中間,無有是處!這個中間的心識是不存在的。

這一段主要是破除我們的一個妄想,就是六根跟六塵接觸,那個感受跟想像是沒有體性的。沒有體性的意思,是講它的真實性不可得,不是講它的因緣不可得。你依止這個感受、這個想像去造業,那的確是有果報的哦。法性本來空寂,因果絲毫不爽。沒有體性是講它的體性不可得,但是它的作用是有它的作用的。

過去埔里有一位居士:這個居士,他是一個很虔誠的三寶弟子。他是公務人員,存了一點錢,就去供養埔里某一間道場的大殿。這個大殿蓋得很莊嚴,我去看過。這個大殿在九二一大地震的時候,是完全破壞了。破壞以後他非常沮喪,他說:師父啊,我的功德被九二一完全破壞了。我說:你的功德,果然是被破壞了,沒錯。但是,不是被九二一,是被你後悔的心破壞了。

你的功德怎麼會被九二一破壞呢?所以這個眾生的妄想是怎麼回事啊?他就是根、塵接觸,我的心緣大殿的境,所以心境結合,我的心就在那裡,這是眾生在思考事情是心隨境轉,他站在外境的角度來看事情。其實你心境碰撞的時候,你造成那個善業、那個業力已經成熟了,已經成就了,大殿破壞跟你沒有關係嘛。但是他的心是住在大殿,他認為這個大殿是我蓋的,結果破壞的時候,糟糕了,因為他心住在大殿,結果大殿一變化的時候,他就受不了了。

所以宗喀巴大師說:釋迦牟尼佛多生多劫佈施,他的佈施度,他蓋了這麼多的七寶塔,現在有哪一個存在嗎?全部不存在了嘛。但是為什麼釋迦牟尼佛佈施度是圓滿呢?因為他的佈施是安住在內心,一念心性,他借假修真嘛。所以我們安住真如的人,在思考事情是不一樣。一般的人的心是住在外境,哦!我蓋一個大殿,這個大殿存在,我的功德就存在,我的功德跟大殿是共存亡。你這個是心有所住,你看我們平常就是心到處攀緣,到臨命終的時候,心有千千結,收不回來。瞬間,整個身心世界在死亡到來的時候,全部破壞,你根本受不了,因為你釋放出來的執著太多了,收不回來,一時半刻收不回來。所以你平常就要慢慢、慢慢把心帶回家。

我告訴大家:什麼叫佈施的功德?

先求安住——你要把心帶回家,所有的功德都是從你內心生起的。

你的內心本來具足無量的功德,但是你要假借佈施的因緣,來開顯你佈施的功德,是借事修心。

所以你今天是假借這個大殿的因緣,來成就你的功德,所以你要感謝這個大殿,叫借假修真,借相修心。你的功德是沒有人可以破壞的,怎麼地震會破壞你的功德呢?那釋迦牟尼佛,他蓋的大殿沒有一個存在了,但是他的佈施度圓滿啊。所以你可以看得出來,這阿難尊者他所謂的生滅心,他肯定有所住,不是住在身內、身外、中間…或者是怎麼樣,總而言之:

你的心只要住在外境,這個就是生滅心——

第一個,你今生會活得很痛苦。因為你的心作不了主,別人要怎麼樣,別人舌頭一轉,你就快樂;別人舌頭一動,你就痛苦。

第二個,你會帶動一個生死的業力,你臨命終很難逃離三界。因為你跟三界那個生死的業力緊緊的抓住。

為什麼要把心帶回家?

第一個,你今生活得快樂一點。

第二個、臨命終你要跳脫三界,要求生淨土,你可以走得很輕鬆。你不能夠說,你平常把很多心都放出去,我心住在這個某一個人,住在什麼事情,到臨命終的時候,糟糕,要一心歸命極樂世界阿彌陀佛,你想要去,後面的繩子把你綁得緊緊的,你根本去不了,因為你生死的力量太大了。

所以你念佛人不是說唸佛而已,改變你的心態是很重要,這是根本問題啊。你念佛,什麼叫唸佛?一個能唸的心,一個所念的佛。你能唸的心是心有千千結,你去啟動佛號,你怎麼啟動得起來?怎麼能夠感應呢?

在這個地方,我們整個破除妄想,就是告訴你自己:你不要跟著你的妄想走,要趕快把心帶回家。你跟著妄想走,你根本沒有好處。而且妄想根本不真實,它只就是根、境和合產生的一個暫時的感受跟想像而已。你為了貪著那暫時的快樂、那種感受,結果你付出了生死的代價,值得嗎?這個值得我們思考,這個代價付出太大了。

武俠修真推薦閱讀 More+
開局捱揍一百次,我覺醒天生霸體

開局捱揍一百次,我覺醒天生霸體

火星多多
穿越而來我竟成了世界首富之孫! 為何穿越而來,我沒有任何的系統?! 沒有系統那便沒有吧,做一個每日流連風花場所的有錢公子也不錯! 可自從我穿越甦醒之後,我已經被人揍了100次了!!! 這可讓我那爺爺好生頭疼,只得請來天下第一門派......的掌門,教我幾招防身術。 什麼,掌門竟說我是天生霸體,天賦異稟的練武奇才? 那便給我一次機會,讓我不再平凡!【展開】【收起】
武俠 連載 213萬字
我斬情入魔,師尊師兄們跪求原諒

我斬情入魔,師尊師兄們跪求原諒

白桃玉
【全師門火葬場+團寵+女魔尊】小師妹許寧安入師門後,姜姮的團寵地位被徹底取代。 所有人都圍著許寧安轉,其樂融融,忘記了還有姜姮這麼個人。姜姮小心翼翼想要回到他們中間,卻總是弄巧成拙,不小心惹得小師妹掉眼淚。 師尊和師兄們心疼萬分,不聽任何辯解。 “別叫我們師兄,我們只有安安一個師妹,你算什麼東西?” “以後若再敢傷安安半分,別怪我不顧舊情,殺了你清理門戶!”姜姮越是努力想要挽回和他們的感情,越是受
武俠 連載 2萬字
綜武:開局天意四象決

綜武:開局天意四象決

東木成森
方旬很懵逼,吃著火鍋唱著歌,一覺睡到了綜武世界。本著來都來了的想法,方旬決定在綜武世界好好幹,將 “活下去”這一目標貫徹到底。只是……方旬看了看自己的身前,朱無視單手成爪,一座宮殿被他給吸了過來。 身後,毒液附體的逍遙侯不斷衝他張牙舞爪。左手邊,魔道磨刀霍霍,看著方旬眼中泛起紅光。 右手邊,正道中人舔著嘴唇,眼裡也盡是貪婪之色。方旬嘆了口氣:好好的動什麼手? 當個文明人不好麼?話音落下,一尊近百米
武俠 連載 3萬字
我在山海經成神

我在山海經成神

咖啡隨筆
“小夥子,你看我到底是像人還是像神?”,攔路的人對著楚諭走了過來。 楚諭看著緩緩走來,腦袋一抽說道:“Sorry,Ican'tspeakChinese”。 “????” “Youngman,doyouthinkI'mlikeamanoraGod?”。 “臥槽,正宗的倫敦腔??”。
武俠 連載 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