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百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甘露殿外,薛仁貴正在佈置侍衛們的防務工作,忽見武皇后的鳳駕擺了過來,快步過去見禮。

武皇后坐在鳳輦上,淡淡道:“薛將軍救過聖人性命,便是吾的恩人,以後在吾面前,不必多禮,抬起頭來吧。”

薛仁貴直起身道:“謝殿下。”

鳳輦在殿外停下,武皇后慢慢走了下來,問道:“聖人可在殿內?”

薛仁貴道:“回殿下,聖人去後宮了。”

武皇后點點頭,勾了勾手指,示意薛仁貴跟在她後面。

兩人繞過正殿,來到寢殿,武皇后徑直走了進去。

薛仁貴卻在寢殿門口停住了,雖然他是千牛衛,沒有皇帝同意,也不能隨意進入寢殿。

武皇后轉頭看了他一眼,道:“進來吧,吾有些話要問你。”

薛仁貴這才領命進殿。

武皇后在龍榻上坐下,喝了口茶,淡淡道:“薛將軍,朝廷攻打西突厥之戰,你有何看法?”

薛仁貴想了想,認真的道:“臣以為程老將軍和王將軍都是百戰之將,賀魯叛唐,十姓突厥中,不得人心。此戰我大唐定能獲勝。”

武皇后微微一笑,道:“薛將軍這話,聽著讓人提氣,薛將軍覺得能否一戰消滅西突厥呢?”

薛仁貴遲疑了一下,道:“當有八成把握。”

武皇后鳳眸閃動,暗道:“這薛仁貴似乎並不聰明,未瞧出陛下將程知節調離長安的目的,也不知陛下為何如此看重他。”

她拍了拍手,殿外走進一名侍女,手中捧著一副棋子。

“薛將軍,你以後負責陛下安全,可要盡心辦差,不可懈怠,這是一副藍田玉棋子,吾賞給你了。”

薛仁貴吃了一驚,單膝跪地,拱手道:“殿下,微臣未立功勞,不敢拜領賞賜。”

武皇后看了他一眼,平靜道:“你是不願領賞賜,還是不願領吾的賞賜?”

薛仁貴額頭頓時多了幾滴汗水。

他早就聽說過這位武皇后手段厲害,敢與她做對的人,就算是輔政大臣褚遂良,也難落得好下場。

遲疑片刻後,薛仁貴深吸一口氣,道:“殿下,臣告退了。”

武皇后臉上並未露出怒色,反而微笑道:“很好,你去吧。”

她雖然在笑,眸光卻森寒冷冽。

薛仁貴心中不安,正有些進退不得時,一道聲音忽然從身後響起。

“薛卿,既然皇后給你賞賜,你就收下吧。”

武皇后和薛仁貴都吃了一驚,李治不知何時已經站在了通室門洞。

武皇后暗暗惱怒:“陛下何時進來的,外面那些廢物,為何不提前出聲示警?”

臉上則帶著明媚的微笑,道:“大家,你總算回來了,妾身等你半天了。”

李治走到薛仁貴身邊,將他扶了起來,笑道:“薛卿,下次皇后賜你東西,你直接收下便是,就當做朕賞賜的。”

薛仁貴喜道:“臣謝陛下恩典。”接過棋子,告退離開。

李治慢慢走到龍榻另一邊坐下,接過武媚娘遞過來的一杯茶,喝了一口,淡淡道:“皇后,薛卿是朕的恩人,你以後莫要再為難他了。”

武媚娘鳳眉聳動了幾下,嗔道:“他如此不給妾身面子,妾身自然有幾分怒氣,倒也沒打算拿他怎麼樣。”

李治緩緩道:“他是朝臣,你是皇后,後宮賄賂朝臣,豈不是又給關隴派系口實?於你名聲也不利。”

武媚娘微微一愣,輕聲道:“妾身記住了。”

李治吹了吹杯中茶水,道:“你還有什麼事嗎?”

武媚娘看了他一眼,道:“妾身聽徐妹妹說,大家明日要開朝會,所以特來與大家商議一番。”

李治道:“商議什麼?”

武媚娘揮了揮手,殿中下人全部退下了,只有王伏勝沒退,目光看向李治。李治點了點頭,他才退下。

武媚娘走到李治旁邊坐下,低聲道:“九郎,王文度來信了。”

李治微微一愣,正琢磨著王文度是誰,腦海中又多了一段記憶。

這段記憶竟讓他有些不寒而慄。

原來今年五月,唐高宗任命程知節為蔥山道行軍大總管,王文度便是副總管,征討西突厥賀魯。

這位賀魯正是某神探中的原型,只不過這時候的突厥,並不能與大唐相提並論。

嚴格來說,賀魯是依附大唐才慢慢強大,他本是突厥葉護,與原西突厥可汗不合,投靠大唐。

當時唐太宗正攻打龜茲國,得知賀魯來投,非常高興,讓他擔任嚮導,戰後冊封他為瑤池都督。

賀魯打著唐朝名號,開始擴充勢力,李世民一死,他立刻叛唐,控制西突厥十姓部落,阻隔了西域之路。

唐高宗派兵打過賀魯一次,未能消滅他,今年五月,又派程知節和王文度,再次攻打賀魯。

然而這次調遣,並非簡簡單單的針對賀魯。

唐高宗和武媚孃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將程知節調出長安,好為廢王立武鋪平道路!

當時正是唐高宗與長孫無忌暗鬥激烈的時候。

唐高宗數次委曲求全,去長孫無忌府邸拜訪,希望長孫無忌同意廢王立武,結果都被長孫無忌拒絕。

唐高宗不得已,只能做好與長孫無忌徹底翻臉的準備。

當時軍中最有影響力的兩個人分別是李勣和程知節。

自唐高宗登基以來,李勣便一直受長孫無忌打壓,唐高宗想廢王立武時,李勣也暗中支援。

程知節則不同,長孫無忌為了對付李勣,一直拉攏他,兩人私交不差。

唐高宗廢王立武前,也去拜訪過程知節,想獲得他支援,程知節卻表達出不願牽涉其中的態度。

長孫無忌是策劃過玄武門之變的人,程知節恰好長期負責太極宮宿衛工作。

唐高宗擔心二人聯手政變,所以才將程知節調出長安,同時還派心腹王文度給他當副手,負責監視他。

唐高宗還給王文度下了一道命令,讓他儘可能引導程知節犯錯,到時就能收回他的兵權。

唐高宗每日要上朝批奏,所以把聯絡王文度的事情,都交給了武媚娘。

想到此處,李治吸了口氣,道:“王文度說什麼?”

武媚娘道:“王文度說程知節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故意拖慢行軍速度。”

李治點點頭,道:“無妨,讓王文度繼續盯著吧。”

武媚娘提醒道:“妾身是擔心,長孫無忌等人以此事為藉口,彈劾程知節,讓他回到長安,再舉薦李勣帶兵。如此一來,京中軍隊就不受控制了。”

李治看了武媚娘一眼,見她面帶微笑,便道:“你已經想好了應對之策了吧?”

武媚娘輕輕一笑,湊到李治耳邊低語了幾句。

李治聽完後,也不得不感嘆武媚娘確實能幹,讚道:“不錯,皇后辛苦了。”

武媚娘又道:“對了,九郎,我母親告訴我,說長安令裴行儉曾在公開場合,議論廢后之事。”

“哦,他說什麼了?”李治目光一亮。

武媚娘哼了一聲,道:“此人可惡至極,說九郎你冊封妾為皇后,是國家災難的開始。”

李治暗暗好笑,武媚娘不提,他都忘了朝中還有這樣一位文武雙全的大才可以用。

他不動聲色的道:“嗯,朕知道了,媚娘你退下吧,朕還有點事要安排。”

武媚娘告退後,李治把王伏勝喊了過來,向他低聲吩咐了幾句話,王伏勝領命而去。

便在這時,秘書省官員過來請奏,說宰相們聯名上疏,詢問皇帝身體是否恢復,明日朔望朝是否繼續。

明天是十一月十五,並非常朝,而是一月兩次的朔望朝。

唐朝朝會有三種:大朝參、朔望朝參、常朝參。

大朝參在太極殿舉辦,元日、冬至舉辦,最為隆重。

不僅九品以上的在京官員要參加,各州縣的朝集使、國子監和地方州學、縣學的舉子也可一同參加。

朔望朝是每月初一和十五舉辦,設好儀仗,在兩儀殿舉辦,在京官員都要參加,也很重要。

常朝則是幾名參政大臣在甘露殿與皇帝議事,目前是兩日一朝,皇帝也可隨時請假,比較隨意。

李治微笑道:“去告訴宰相們,明日朔望朝,一切照常。”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明:開局重登太孫之位!

大明:開局重登太孫之位!

一瓶雪花
穿越大明,成為朱元璋早已死去的大孫,朱雄英。\n朱元璋:“走,和咱回去!繼承皇位!”\n朱雄英:“就這麼回去?不需要準備,謀劃了?”\n朱元璋:“有咱在,誰敢碰咱大孫一根手指,咱誅了他九族!”\n···\n藍玉:“外甥孫殿下,以後藍玉,就是殿下手中,最鋒利的刀!”\n朱棣:“殿下,以後臣就是大明,最忠誠的藩王!”\n朱允炆:“大哥,我不敢了,不和你爭奪皇位了,放過我好不好!”\n···\n在得到了
歷史 連載 31萬字
逃荒被棄,我進深山吃喝不愁

逃荒被棄,我進深山吃喝不愁

江久久鴨
(種田+空間+家長裡短+溫馨日常+發家致富)\n江意綿完成組織最後一次任務,本想遊山玩水度過接下來的日子。 \n誰曾想,一睜眼竟穿到了個農家女身上。\n爺不疼,奶不愛,父親失蹤,哥哥還被抓壯丁,逃荒被棄,天坑開局\n人人都笑話她不是餓死就是被亂兵砍死,可她非不信,手握空間帶著病弱的娘、年幼的弟妹進山。 \n挖挖野菜、采采蘑菇、種種地,日子悠閒似神仙。\n外面戰火連天,山裡溫馨滿園。 \n等到最後一
歷史 連載 3萬字
穿越之兩世

穿越之兩世

打瞌睡的田園貓
人的一生在審判司眼裡不過一個小小的卷宗,一年一度審判司開始糾察錯案,小小的實習生畢狸接手了這一個個薄薄的卷宗,翻開卷宗,人生故事浮現在她面前,有錯必糾,只是魂魄們要求比較多。 這是一個上輩子意外身亡的人獲得一次新生機會的故事,上一世的遺憾就由這一輩子彌補,不管是平凡還是不凡,不負此生就好。 第一個故事:女強人謝嶸上輩子被丈夫推下樓意外身亡,這輩子成了一個公主。 這是一個從出生就會爭寵的公主,論爭寵
歷史 連載 8萬字
郡主重生後穿成外室子

郡主重生後穿成外室子

鴿子精本鴿
【古穿古;1v1雙潔;感情線出現晚,各自為營;】倍得皇上太后喜愛的郡主一朝喪命,醒來後卻成了京中官員的外室子。 身邊沒有一個可以信任的人,前有恨不得要自己的命的舅母,後有渣男未婚夫。 好不容易回到京城父家,卻發覺府中一派祥和中暗流湧動,妹妹陷害表姐冷嘲熱諷,祖母疑心探究主母竟然還想讓她替嫡女選秀入宮,入宮就入宮,做不得妃子那就做個郡主
歷史 連載 1萬字
團寵小福女,她是財神爺的親閨女

團寵小福女,她是財神爺的親閨女

指墨隨風
飛機失事,時空更迭,二十四世紀醫學博士秦時曦的靈魂墜入異世,沒曾想一朝穿越,竟然穿到了啟周朝,歷史上不存在的朝代,一個架空的朝代。 梧桐村的老秦家連著生了四個兒子,村民們都說老秦家只有生兒子的命,哪知婆媳到青雲寺許願之後不久,婆媳竟然同時懷孕生產。 婆婆生了個小女娃取名秦時曦,兒媳婦生了雙生子。小女娃秦時曦剛出生,連下了十餘天的雨水立時停歇,免了一場洪澇之災,人人都說她是個小福星。 兩個哥哥去山上
歷史 連載 30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