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杭州府,錢塘江畔。

朱文奎站在高處,看著錢塘潮水湧動而來,先是一道水線朝著岸邊湧來,隨後竟又出現一道水線,橫切在之前的水線之上,構成了一個「十」字湧動的潮。

潮水拍岸而起。

朱文奎豪情萬丈,長嘯道:「誰人卷潮如經綸,擊起浪潮勢雲吞。亙古山河千古悠,為君何必追堯舜!」

于謙敬佩地看向朱文奎,讚道:「好一個‘為君何必追堯舜"!」

自古以來,好的帝王史學家都將其比作堯舜禹,或靠向三皇五帝。可在朱文奎眼裡,好的帝王,未必非要和堯舜禹相提並論。

堯舜禹固然有他們的偉大,但大明的君主,未必不能超越他們,無論是品性,還是政績。

于謙被朱文奎的氣勢感染,向前一步,喊道:「何人手把經綸挽,念及蒼生八千萬。潮起潮落何曾休,百年再翻丹青卷!」

韓夏雨很羨慕朱文奎與于謙,他們兩個的友誼是極珍貴的。

一個想要當超越堯舜禹的君主,一個想要名入丹青卷的大臣,他們這種組合,應該是未來最強的組合了吧?

韓夏雨有時候在想,皇上很早之前就開始重視於謙了,早到于謙還只是個小孩子時,甚至不惜將珍貴的文天祥畫像送給於謙。

誰能預料,當年的孩童,竟是一個驚才絕豔的天才。

但,皇上預料到了。

相對於朱瞻基,于謙更適合做臣子,而且於謙身上有些特質不是朱瞻基並沒有,比如對忠臣名臣的高度崇拜!

于謙尊崇的名臣是文天祥與諸葛亮,他立志要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臣。但朱瞻基高度崇拜的太祖,他立志……

當然,朱瞻基沒有野心,這一點韓夏雨很清楚,但朱瞻基畢竟是皇室宗親,有些時候並不能體會朱文奎的感受。

皇上選擇于謙,選得太恰當,太合適,簡直可以說是天作之合,韓夏雨感覺站在他們身邊,自己是多餘的那個……

朱文奎看著于謙,臉上充滿笑意:「明日,我們便出發前往北平吧,出來一個半月,也該回去了。」

于謙肅然點頭:「該回去了,國子監新的課業要開始了。」

朱文奎叮囑道:「郭嘉樂的實驗室你還是不要去了,他目前研究的電能,說不得會有危險。我可不想看到你只剩下九根手指。」新

于謙笑道:「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防禍於先而不致於後傷情。即便是去,我也會做足準備。不過郭嘉樂著實是個天才,他發現了磁的秘密,並將其命名為電磁鬼影,一種看不到,卻可以帶來電能的東西。只是——」

「只是什麼?」

朱文奎問道。

于謙苦澀地抬起光溜溜的手腕,無語地說:「好好的銀鐲子,被郭嘉樂給拿走了。後來換了個銅鐲子,等我找到的時候,他都給抽成銅線了,還纏成了線圈。和他這種天才同居一室,我還真是痛並快樂著……」

朱文奎哈哈大笑,看向潮水:「那沒辦法,哪怕是國子監給他撥了銀錢,他依舊是什麼順手就拿走。盛寅的女兒盛永兒你是知道的,養了一隻兔子當寶貝,結果兔子不見了,等發現的時候,都已經做成紅燒兔頭了……」..

于謙自然是知道這件事,郭嘉樂乾的,完事還給盛永兒一起品嚐,等盛永兒說完真香之後,才說那是她的兔子,結果被盛永兒追殺了足足半個月,若不是盛寅出面,一口氣給女兒弄來了三隻兔子,估計這事沒完。

但郭嘉樂的研究當真取得了令人震驚的進步,他使用磁與線圈,製造出了電能,他甚至還設計了一種指標儀器,當電能透過時,指標會搖晃。

遠處,一騎

飛至,將文書交給湯不平之後便匆匆離開。

湯不平疾步走至朱文奎身旁,將文書遞了過去:「太子,交趾派出八百里加急文書,沿途傳遞訊息,說朱能、駱冠英的船隊已回到南洋。」

「當真?」

朱文奎激動起來,連忙接過文書看了幾眼,這只是安全域性的通報,並非交趾的文書,具體詳情並沒有寫清楚。

但八百里加急的通報,安全域性的傳信,說明事情不虛。

朱文奎想了想,說道:「藍海侯、首登侯先回來,說明他們很可能是從美洲東海岸出發,也不知道他們有沒有找到武義大船隊存留的水師軍士。」

于謙提議道:「既然收到了他們的訊息,我們是否應該停在金陵?」

朱文奎微微點頭,贊同道:「他們經過如此長久的航行返回,我們不能不迎候。我這就寫一封文書送至北京,讓父皇準我們留在金陵等待遠航軍士歸來。」

回來了!

于謙很是激動。

這些偉大的軍士,一定完成了環球航行!

國子監的學問將會發生實質性的變化,宋斷斷一直在追問什麼力量讓人留在地面上,地平說根本就不存在這個問題,而地圓說將這個問題直接擺在了現實面前,找到答案,一扇學問的大門便會洞開!

「八百里加急,讓開道路!西路水師歸航!」

四名驛使催馬賓士,馬蹄踏在混凝土道路之上,蹄鐵與地面碰撞,發出清脆的聲響。到了驛站,驛使根本不休息,換了馬匹,接過水囊與饢餅,再次奔出。

訊息傳入金陵,經水師的船過了長江,在碼頭上馬再次北上。

完備的混凝土道路為快捷的訊息傳遞帶來了極大便利,一路向北的道路十分通暢,百姓與商人聽聞到加急文書的訊息紛紛讓開中間道路。

西路水師歸航的訊息如風一樣席捲開來,從交趾到北京,長達六千餘里的路程,訊息竟只用了十日,便傳達到了北京!

這個速度,創造了大明加急文書傳遞的一個奇蹟,驛傳日行六百里的奇蹟。奇蹟的背後,是新驛傳的結果,是驛使六百里一換,平整混凝土道路,日夜兼行的結果。

武英殿。

朱允炆看著兩份文書,一份是交趾都司都指揮使韓觀發來的,一份則是朱能發來的。

不用看韓觀的文書也知道內容。

拿起朱能的文書,朱允炆肅然開啟,看著字裡行間的航行之事,朱允炆忍不住皺起眉頭。

窮盡力量漫長的尋找,只找到了六名軍士!

兩千餘人的隊伍,只有這麼六個人活著回來!

朱允炆將文書遞給解縉,肅然道:「命二皇子監國,楊士奇、鐵鉉、徐輝祖輔之,內閣解縉、工部尚書黃福、吏部尚書楊溥,吏部尚書李志剛、兵部尚書楊榮、戶部侍郎周忱……五軍都督府,水師都督府李堅、陳揮……五軍都督府譚淵、段雲……國子監祭酒胡濙、司業葉靈兒、匠學院院長周昌……隨朕前往金陵,迎接大明將士歸來!」

解縉等領命。

雖六人,但朱允炆幾乎動用了朝廷主力,肱骨大臣一同前往。

解縉、楊士奇等人看過文書之後,一個個黯然神傷。

但沒有人質疑朱允炆當初的決定,因為那一次航行帶來的高產農作物已然開始走入大明千家萬戶。

土豆、番薯本身就是高產農作物,加上國子監農學院栽培技術的成熟,土豆、番薯已具備了大規模生產的可能,今年夏收土豆更是豐收,朝廷將土豆買下來,將土豆運往其他地區,以進一步擴大土豆種植面積。

百姓家的倉庫充實,與當年的大航海決策分不開。他們

的犧牲,是為了萬民不餓肚子。

高規格迎接,是對犧牲軍士的敬重,是對大明軍士的敬重!

下旨第二日,朱允炆便帶文武大臣,在三千軍士的護衛之下前往天津港,乘水師船隻直下金陵。之所以不走京杭大運河,是因為這個季節正是漕運緊張的時候,而如此規模的南下,必然會讓整個運河出現堵塞。

從海路南下,船隊只用了五日便抵達金陵。

朱文奎、于謙在龍江碼頭迎接朱允炆等人,朱允炆對朱文奎留在這裡並無意見,皇帝與太子都在,更能體現朝廷對水師將士歸航的重視。

七月十五日,朱能、駱冠英的船隊抵達泉州府。

七月十七日,進入長江口。

朱能、駱冠英站在船首,看著茫茫江水,沉默不語。

羅封、姚順、郭文星站在朱能左手邊,項大同、歐陽遊、張關山站在駱冠英右手邊。

熟悉的江水。

我的大明!

這一刻,沒有人說話,也沒有人有心思說話。

只看著江水被劈開,沿岸的建築與樹木倒退。

歸家無言時,最是內心柔軟。

恰在此時,岸邊驟然傳來鞭炮聲,更有不少百姓跑了出來,呼喚著。新

「歡迎水師將士回家!」

聲音踩著江水,跳到了船上,撞得羅封、張關山等人眼淚直流。

江陰百姓,鎮江百姓……

入夜,抵達龍潭,距離金陵已是很近。

朱能、駱冠英考慮到這個時候繼續前進,金陵迎接的人只能是半夜接了,只能停在龍潭休整一晚,明日一早抵達龍江碼頭。

可船隻剛想靠岸,就傳來訊息:「皇上口諭,盼念心切,何分日夜,命西路水師速回金陵。皇上、太子、諸大臣於龍江碼頭——夜候水師歸航!」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