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建文十四年,十一月。

頂著寒風,踩著積雪的朱允炆再次回到北京城,面對群臣,宣佈了一個令人振奮的訊息:

用五年時間,開盛世。

多年前,朱允炆曾從百姓家餘糧、餘財,官倉儲備、官冶鐵數量、文教、軍強等方面定下盛世六條標準。

受益於朝廷不擾民、徵民必給徭役錢,稅賦較輕,加上連年來整體風調雨順,大明最底層的百姓已經基本上擺脫了吃不起飯的困境。

按照各地府州縣文書,各地暗訪、暗查,朱允炆初步判斷,大明距離盛世已然不遠。

尋常小縣百姓之家,超過七成有一年以上存糧,九成以上百姓存糧不低於半年,剩下不足一成,不是孤寡,便是家中遭遇困境,因病因缺失家庭主力造成困頓。

百姓手中有餘財已不算什麼稀罕事,在耕作的同時,男人出力做點工,一年下來家庭存餘個四至五貫還是常見,少的也有兩貫。受益於地方基建、水利工程等進行,地方百姓做工機會也多。.bμν.

而社學、縣學、府學、國子監的四級制度確定,特別是國子監基本取代科舉,讓底層社學教育逐漸興盛,而初級教育的強制性與掃盲的進行,讓百姓之家無白丁不再是夢,孩子識字也算是完成了這個目標,畢竟孩子遲早會成為丁口。

至於官冶煉鐵的產量超過一萬萬斤的目標早就突破了,建文十三年官冶煉鐵的產量甚至達到了兩萬萬六千萬斤,而今年官冶鐵的產量突破三萬萬斤已是板上釘釘之事。

而軍強中敵喪膽的目標,這個不好說,因為敵人不存在了,也就不存在什麼喪膽不喪膽了。軍強的指標,早在一場場戰爭中奠定下來。

盛世六條,除了少數的百姓存糧不足外,基本上已全部實現。

朱允炆並沒有急著宣佈盛世的到來,也不准許朝廷公文裡妄議盛世,因為在朱允炆看來,大明依舊算不上富裕,哪怕一些士人與百姓已經感覺到日子好過了。

在建文十五年的元旦,朱允炆喊出了用五年時間攻堅克難、幫扶貧困百姓,開創大明盛世的強音。

這是大明王朝第一次將盛世界定在具體的年份裡。

大明百姓終於看到了清楚的盛世時間表,那就是五年之後的建文二十年!

為了實現盛世,朱允炆命令戶部與地方行省、府州縣拿出扶貧舉措,對於家庭困難,丁口失去勞作能力或因病致貧者,經戶部、督察院、安全域性等稽核之後,免去其若干年徭役與稅賦,若家庭實在困苦,則以養濟院標準,發糧以供其存活。

二月時,戶部尚書夏原吉進入武英殿,奏報道:「經初步核算,十四年,兩稅合計四千三百餘萬貫錢鈔,商稅為兩千零三十七萬,首次突破了兩千萬貫錢鈔,達到了兩稅近一半,鹽鐵茶專賣稅合一千一百萬貫。去年一年,稅賦總和達七千四百餘萬貫錢鈔,相對十三年時增長百分之十四。」

朱允炆接過文書,仔細看了看各中資料,微微點頭:「開國四十六年,終有所成。」

夏原吉笑道:「都說宋廷最富,可翻看史書,熙寧至元豐年間,不過六千餘萬貫。」

朱允炆起身,從桌案後走了出來:「宋廷時的富,可與大明的富完全不同。大宋的富,鹽鐵茶專賣稅佔了不少,商稅畸重,民稅並不佔主。說到底,宋廷在富裕的背後,是農民交不起稅,商人與富人支撐起了繁華。」

夏原吉對朱允炆的觀點很是認可,正色道:「朝廷對民兩稅穩步增長,一方面是田畝開墾數量的增加,一方面是人口的增加,而抑制土地兼併之策取得顯著成效,又保障了百姓手中有田可稅。」

朱允炆揹負雙手,嘴角帶著笑意。

自建文

四年至建文七年,朝廷動用了大量人力實現了最短時間的人口普查,並透過照身帖、照身牌來確保人口普查的真實性,當年結果是七千一百餘萬人口。

而到了建文十四年,七年的時間裡,大明人口增加了一千二百多萬,人口已然達到了八千四百餘萬。百姓生活的改善,帶來了極大的「生娃」熱情,每年有近二百萬嬰孩誕生,這個增長速度堪稱驚人。

用不了十年,大明人口將突破一萬萬大關。

朱允炆笑道:「人口增長是好事,也不盡全是好事,若是人口增長過快卻沒有相應的對策,很容易導致某些地方人均土地過少,繼而帶來饑荒等問題。戶部需要儘早拿出各行省、各府人口密度圖,對於山西、山東、河南、江浙等人口過密地方,適當分流移民才是。」

「東北這些年開發不錯,有了小江南,東北糧倉之名。可仔細看其人口,不到八十萬。如此少的人口,如何擔得起糧倉之地?依朕看,不妨再來一次闖關東,將那裡的人口至少增加至一百六十萬。」

夏原吉深吸一口氣,這個移民數量著實太過龐大,不過有鑑於朝廷多次移民的經驗與移民之策的信用,移民未必不可行。.bμν.

東北人口確實太少,雖然冬日漫長且冷,但資源豐富,兵部甚至還想在遼東灣開闢一個新的船塢,專造鐵船,形成北遼東、中金陵、南廣州的格局。

只是,僅僅使用俘虜去開礦並不具備延續性,像是從定遠行省運到東北七萬俘虜,這七萬俘虜並不會登記為大明子民,不在大明戶籍之列,這些俘虜之前有沒有老婆孩子且不說,到了大明就只能在東北開礦了,直至嚥下最後一口氣。

換言之,俘虜並不會給大明創造更多的人口,過個十年、十五年,俘虜用殘、用完了,還是需要大明人去開礦,而這就需要移民,沒有足夠的人口基礎,就無法徵調更多百姓去礦上。

超前佈局,這個時候移民正是恰當的時候。

夏原吉應道:「向東北再移民是應為之事,只是皇上,按照國子監數學院的推算,若人口繼續增長下去,百年之後,大明人口很可能會突破四萬萬。到那時,東北人口也不少了,又該如何應對?」

一想到如此龐大的人口,夏原吉就感覺一陣陣心慌。

若不是建文皇帝命人取來了土豆、番薯等高產農作物,大明人口若是增加到四萬萬的地步,一旦有天災人禍,將會有無數人被活活餓死,這將是一場空前的災難。

眼下來看,四萬萬人口大明還是養得起,但再多一個百年,大明就養不起了。

夏原吉不敢奢求大明萬年,自古以來從未有之,但大明三百年國運還是有希望,可若是人口問題不解決,那三百年國運便不可能,甚至兩百年之後就會因為人口眾多、人均耕地過少,在天災連連之下發生重大危機。

朱允炆凝眸,走出武英殿,看著蔚藍的天空。

後面六百年,出現過的饑荒依舊很多,哪怕是在赤色旗幟飄揚的時期,一樣有過三年自然災害。那時候,死了很多很多人。

可在往後幾十年,各種天災人禍雖有,可不見一次大的饑荒,不見有糧食危機。究其根本,有一個極關鍵的因素,那就是雜交水稻的出現,其中有一位姓袁的聖人。

華夏人,華夏自己養。

只是,朱允炆不知道一百年、兩百年後國子監能不能找到雜交水稻的秘密並形成產業。人口多是強大的證明,但同時對小農經濟為主的大明,也是一種負擔。

追想二百年之後,朱允炆苦澀地搖了搖頭:「二百年後,如此遙遠的事,朕看就莫要考慮了,後世子孫各有各自的使命,也有各自的智慧。依朕看,人口增加不了那麼快,因為會有一批批的人口除

籍而去。」

夏原吉震驚地看著朱允炆,問道:「皇上的意思,是本土之外移民?」

朱允炆微微點頭,肅然道:「時代在改變,有些地方,大明不先下手佔領,便會成為其他國家的附屬。這種情況,朕不想看到。」

夏原吉深深看著朱允炆,最終點了點頭。

環球大航海發現了許多未知的領土,也見過無數蠻荒之地,南美,北美,北面之北極寒之地,還有中美洲、太平洋等地一連串的島嶼……

夏原吉發現自己有些杞人憂天了,大明本土人口每年增加那麼多,向外流出個兩三萬根本不算事,但這兩三萬人口,卻可以為大明開疆拓土,留下基業。

這也意味著,未來大明百年的人口遷移會呈現出兩種現象,一種是本土之內稠密府縣人口外遷至人口稀少之地,一種是本土對外,人口出海,留居其他島嶼或土地之上。

北美洲只給了燕王一半,北面還是有無數人可以去,南美洲土地也不是不能種田,非洲尼羅河附近也有良田,馬穆魯克神馬的,一聽就不擅長耕地,大明可以派人去種田……

樹挪死,人挪活。

這多簡單的道理,自己實在沒必要操心。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