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酒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載人登月什麼時候進行?我還是那句話,不要著急,飯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
我們的上升器載人維生部分尚未完全定型,如果僅僅只用四五個月開發是對宇航員生命的不負責任,也是對人民殷切期盼的不負責任。有些年輕同志啊總想著一步到位,這在航天上是要不得的。
載人登月是一個龐大的工程……”
老航天佘院士唾沫橫飛地對參加擴大會議的研發人們講述為什麼選擇第四發火箭登月,林炬則歪著頭和同時深度參與了長征十號火箭和曙光飛船設計的武溫任總師交談。
“武總,咱們的曙光三號計劃不會只加注一半燃料吧?”
武溫任:“那倒不會,燃料是加滿的,但是我們不會進行真的載人登月。”
“那要是宇航員想做呢?”
武溫任:“遠端鎖死,做不了……”
林炬:“……”
好吧,總師親口承認,沒法期待今年進行載人登月了。
武溫任一向比較沉默寡言,回答完林炬後就又默默轉過頭去,這個時候佘院士已經安撫了年輕同志的冒險心理,開始談起月球科考站的建設計劃了。
庫姆撞擊坑月球科考站,也叫“廣寒宮一號”基地,於2016年初提出,由華、露西亞、髮、意四國聯合建設,不過現在大家都默契的只討論自行建設部分。
佘院士:“……科考站的核心首先是居住艙,目前方案有兩個:一是建立由1個以上10到20噸重的單個生活艙組成的、能提供至少15立方米空間的居住區,二是我們所設想的可移動月球基地,重量在15噸左右,都是供3人生活,說白了就是月球上的小房車。
我看以同志們的意見更加傾向於固定基地,但是固定基地也有兩個方案,分別是直接駐紮和挖掘洞穴放置……
……”
當曙光二號(現在已經正式將長征十號首次飛行叫做曙光一號任務)傳回了距離月表最近只有15公里的清晰影象時,航天局已經感受到自己離月球很近很近了,月面科考站/基地建設自然進入實際規劃階段。
尤其是庫姆撞擊坑的巨大發現,更是加劇了這種緊迫性。
航發委現在各院和民營企業中徵集方案,要求是基於在研/服役火箭進行方案設計,自然也包括新遠。
新遠公司提交的方案內容反而比較少,因為全都是基於新遠二號乙的運力設計的,從月球軌道下降到月表需要消耗70%到80%的燃料,新遠二號甲以及配套著陸器能送到月表的質量謝廖夫認為極限就是6噸。
所以徵集方案時他直接把開採到儲存液氫液氧的一堆設計提交了上去,其他部分並沒有參與的興趣。
新遠現在注意力主要在無人基地燃料製取以及軌道燃料輸送系統建設,這樣才能做到大規模廉價月軌-月表運輸。
比如謝廖夫制定的方案裡,放置四臺6噸重的液氫液氧製取裝置,每天可以製取約43公斤液氫,100天就能製取4.3噸的液氫。
再加上同時製取的液氧就是38.83噸液氧/液氫燃料,採用零蒸發儲存技術在100天裡儲存36噸應該沒問題。
假設製造一種專用的MTV(MoonTravelVehicle即月球穿梭機,能在月表-月表,月表-月軌之間往返),乾重4.5噸以下,每一次加註燃料36噸,起飛質量約40噸左右。
從月表起飛到與繞月空間站對接消耗約13噸燃料,然後將燃料罐中的剩餘燃料抽取到繞月空間站裡儲存,留下8到9噸燃料用於返回月球表面。
每一次“加油”任務可以給繞月空間站帶去14噸左右的燃料,足夠加滿一架H2N的燃料貯罐。
執行一次補給需要100天積累燃料,算上整修,一年三次為月軌輸送40噸以上燃料沒問題。
如果是給登月使用的登陸器,那麼就研發載人版的MTV,乾重4.5噸,留給人員裝置下行的載荷2.5噸,起飛降落一次需要消耗23噸左右燃料,差不多需要積攢60天。
也就是說,僅僅是四臺燃料製取裝置,就能保證從月表製取能夠提供每年6次可重複登陸器的燃料。
如果說想要保持每年登月一次,都是用月軌的可重複登陸器以及月球燃料登月,一臺裝置工作250天就夠了,剩下的100天產出的液氫液氧供科考站使用。
整個系統需要至少一臺冰挖掘/運輸車、一臺冰破碎/純水製取機、一臺電解氫氧製備機、5一臺壓縮裝置、一個可儲存50噸的貯藏模組,以及3臺配套的40KW發電功率通用核電車。
要形成基本的燃料開採-儲存系統,至少需要新遠二號乙(三級構型)8次發射任務,僅火箭發射總費用就報價35億元。
而裝置報價新遠給的價格是最低8臺算上著陸器一口價45億,新遠承包的總建設價格最低就是80億元,製造成本佔比20%,總成本佔比約30%左右,利潤還算可觀。
雖然起步整個計劃85億元的價格昂貴(相當於本位面天宮空間站前兩期建造費用的78%,原世界線天宮空間站的總預算),但是能實現的前景又很不錯,自己投入花的錢應該比80億稍多,也不算太高。
所以當佘院士把謝廖夫提交的無人月面燃料製取方案展示時,參會的研究員們思考了一會兒都覺得比較合理認為在不考慮當前需求的情況下,方案的可行性是極高的,拓展性也比較好。
不過其他優秀的方案也不少,反正是前期的論證會議,各種天馬行空的都可以拿出來討論,提供靈感思路也是好的。
林炬在這裡見識到了各行各業的新奇腦洞,有的是劍走偏鋒,有的則是完全屬於美好設想,但確實也有許多可以進行深入研究的方案。
一場會議下來,載人居住部分依然陷入爭議,但是前期的無人準備工作基本達成共識:
發射短途月表移動實驗室,以便進行小型考察任務;
發射月壤3D印表機,對就地實現建築構造進行研究;
發射挖掘山洞的掘進機,以便為關鍵艙室和生活艙段提供防微隕石/輻射保護;
發射大型太陽能組網發電陣列,功率500KW以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