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將軍府就是以前的太傅府,府邸很大,內外能駐紮三千兵馬。

不過裡面的用料工藝比不上衛將軍府,大概是司馬懿沒有費那麼多心思、用於府邸建築。景象倒是壯觀,因為這座府邸在皇宮東南側、離得很近,宮牆和闕樓都清楚可見。

王公淵的生辰宴才過去幾天,馬鈞就主動來到了大將軍府。秦亮答應的事、就是在公淵的生辰宴上。

聽說馬鈞求見,大將軍王凌立刻叫人把他帶到內宅相見。王公淵與裴秀、王沈等人也去了。

王凌的身體不錯,但是牙快掉光了,早上一般只吃粥飯,早飯也很清淡。所以他上午一般還會回內宅吃一餐,平常人一天只吃兩頓飯,王凌要吃四五頓,他愛吃粥、羹以及煮得軟爛的肉食。

司馬懿的妾室柏氏被王凌搶了回來,王凌起初沒有理會柏氏,很快卻發現了柏氏煮的粥、做的菜十分合他的胃口。大概是柏氏也長期照顧司馬懿那個老人,已經有經驗了。現在王凌十分喜歡柏氏煮的粥羹。

但公淵等人入內時,見到王凌身邊的人是白夫人。白夫人跪坐在一側,正在給王凌的碗裡添粥。

因為在屋子裡,氣味不容易散出去,空氣中瀰漫著一股穀物清香與肉糜的香味。公淵聞著氣味、竟然也覺口中生津,心裡尋思那柏氏煮的粥、或許真的美味。

馬鈞站在几案前,向王凌揖拜,說明了來意,並說道:“五月初……初十上朝時,僕已知大……大將軍的安排,僕先交待了少府的事宜,來遲了兩天。”

公淵聽得不順暢,心說鄧艾也是個口吃,仲明似乎很喜歡與口吃的人結交?

王凌接過粥碗,放在面前的小几案上,用隨意的語氣道:“五月初十,仲明真的第二天就知會了德衡阿,不遲不遲。他怎麼說的?”

一秒記住https://.vip

馬鈞立刻答道:“國事當盡力。”

口吃而頭腦清楚的人,說話往往不太完整,會挑重要的內容簡短地說。

王凌聽到這裡,笑了一聲,轉頭與公淵對視了一眼。

一時間公淵心裡有點複雜。雖然大家沒有明說,但因仲明在勤王之役中的功勞太大,王家其實對仲明是有防備心的。這次伐吳,並沒有安排仲明帶兵,仲明卻仍然很誠懇地從旁幫襯。於是公淵倒覺得似乎有點對不住仲明。

不過為了家族的前程,公淵覺得一切沒有什麼錯。

他想起了阿父王凌見了司馬懿一面之後、所說的話,司馬懿提到賈逵只是虛情假意,到了那個年紀、無非都是在為自家後人謀劃罷了。公淵相信阿父也是這麼想的,這麼多年一直在庇護家族。

果然王凌也道:“仲明辦事還是靠得住的。”

馬鈞拱手道:“大將軍……欲造多少投石機,工期幾何?”

王凌看向站在一旁的裴秀。

裴秀立刻朝王凌微微彎腰,轉頭道:“新造十架以上,最遲九月中旬之前完工,當然越快越好。我軍必預留至少三個月,用於攻城。卿能辦到嗎?”

王凌端起了粥碗,吃得津津有味,暫且沒有吭聲,但他應該正留心聽著屬官與馬鈞的談話。

馬鈞想了想,問道:“淯水上游的木料、是否已乾透?木料要……要先陰乾,否則尺寸有變化。”

裴秀道:“有陰乾了的造船木料,數目我要先派人去清點。”

馬鈞說道:“只要木……木料足夠,大將軍府的要求,可以辦到。”

兩人繼續談論著,裴秀甚至具體地問了大致的工序,很是細心。馬鈞說話本來就磕磕碰碰不太流暢,語速也比較慢,一番話,兩人說了好一陣。

王凌剛才添的一碗粥已經吃完了。白夫人問他還要不要,王凌搖頭,把粥碗放到了几案上。

這時他再次開口道:“就這麼辦。”

裴秀與馬鈞停止了談論,一起向上位揖拜道:“喏。”

王凌看了一眼裴秀,沉默片刻,又側目對王沈道:“處道與德衡一起去宛城,遇到什麼事,汝協助德衡解決,叫州郡官員都要予以方便,切不可遲誤了工期。”

王沈拜道:“僕領命。”

裴秀與馬鈞認識幾年了,算是老相識,不過聽說兩人發生過爭執,這大概是阿父沒有叫裴秀與馬鈞一道南下的緣故。

據說二人爭執的是轉輪發石車,裴秀認為不可能造出來,馬鈞的看法相反。裴秀自認學識淵博,而且口才不錯,至少言辭很清楚,加上當時他年輕氣盛,最終是爭贏了。不過馬鈞脾氣很犟,即便說不過別人,他最後也沒服氣。

而王沈與馬鈞沒有什麼不愉快,派王沈去協助馬鈞更恰當。

王沈這個人雖然先投曹爽、後投司馬懿,現在又在大將軍府上做掾屬,但他表現得忠心耿耿。他大抵就是那種識時務的人,只要王家有權勢,王沈還是可靠的,而且他不怕得罪人、有什麼事會密告大將軍府。

……馬鈞離開大將軍府之後,立刻乘車北上,來衛將軍府見秦亮。

秦亮並不在邸閣,而在前廳西側的那間舊署房裡。

房間不大,但正因如此,桓範、秦勝、楊威、熊壽等人離得更近,不像邸閣廳堂上相互離得遠,說話費勁。而且距離近,秦亮還能更清楚地感受到大夥的神情、語氣。人治之下,最重要的當然就是用人。

馬鈞進了衛將軍府之後,也被請到了這間署房裡。馬鈞是少府,大夥專門給他騰了個地方,跪坐在桓範的對面。

不過此時桓範的事還沒說完,只能讓馬鈞先等著。

桓範說的是屯田的事,廬江郡的兵屯家眷已陸續遷徙到了襄城、郟縣等地,但是要從別的地方、重新遷移兵屯去廬江郡,以鞏固六安城的防禦。

這時候辦事情就是這樣,很多事都是口頭商量,然後找個人負責去辦、自主性很大。也會有一些書面的手令,但以竹簡為主的文書來往、寫得都比較簡單。

馬鈞來得比較遲,大夥要談的事、都已說得差不多了。秦亮與桓範說完話,在場的幾個人便起身告辭。

秦亮送大夥到房門外,回頭與馬鈞重新入座。

馬鈞開口說、他剛才去了大將軍府,裴秀要求他在九月中旬之前,製作至少十架投石機、以及用於更換的木件。王沈會跟著馬鈞南下宛城。

秦亮一邊默默地聽他敘述,一邊已是百感交集。

伐吳的準備,已經進入了實施的步驟,秦亮卻沒法參與、還得讓馬鈞去幫忙。而且王凌居然讓王沈跟著一起去,難道是擔心秦亮的人搗亂?

當時揚州起兵討伐司馬懿之前,王沈便帶著人到壽春送過詔令、封王凌為太尉,同時也負責探察壽春有沒有起兵的跡象。如今王沈跟著馬鈞去主持建造投石機,好像也能從旁監視,此人幹這種事、倒是有經驗。

秦亮沒有把心裡的感受表現出來,幾乎面無表情地聽完了馬鈞說的話。

馬鈞說話結巴、語速慢,時間足夠秦亮思索。所以馬鈞剛住口,秦亮便馬上回應了,幾乎是一種毫不猶豫的表現。

秦亮道:“攻城的時間只有秋冬幾個月,開春水漲就得退兵。木件製作完成後,從淯水南運也需要時間。德衡應抓緊時間,儘早完成製作。”

馬鈞拱手道:“喏。”

秦亮接著說道:“從經驗來看,現在開始準備、今年就出兵,吳國極可能發現不了荊州這邊的跡象,此役或有出其不意的效果。但若延誤了工期,發動戰役便只有等到明年秋冬,過了那麼長時間,我軍的動向、便可能被吳國奸細提早發現。工期會影響整個戰役的結果,不可怠慢。”

馬鈞說道:“秦將軍勿慮,只要材料充足,數月時間足夠造出大量木件。無論造船、還是造投石機,最費時間的過程只是陰乾木料,須兩三年之久。”

秦亮點頭道:“甚好,卿便依照大將軍府的要求,盡心辦好自己的事。”

秦亮這樣的態度問題不大。馬鈞這樣的官員,自然也希望秦亮的權勢能更進一步,但馬鈞等此時已得到了不低的官位,保障已經得到的東西、仍是要考慮的事。

王凌與秦亮本來就是親戚,如果雙方關係良好,其他人至少不會覺得太危險。

馬鈞拜道:“以前有拆建投石機經驗的人,是廬江郡屯兵,如今應在中壘、中堅……二營中,僕要帶一些將士走。”

秦亮聽到這裡,立刻提起木案上的毛筆,在簡牘上寫了兩行字、落上日期,然後拿印信一蓋,將竹簡拿了起來:“卿去找秦伯遇、楊伏德,讓他們准許卿挑人。”

馬鈞起身接過竹簡,看了一眼道:“如此便無問題了。僕定當儘早……準備妥當,離京前往宛城。”

秦亮道:“德衡再等一會,一起用午膳罷。”

馬鈞拱手道:“還有些……繁瑣的準備,僕從荊州回京時,再來拜見秦將軍。”

“也好。”秦亮遂再次起身送馬鈞出門,兩人相互揖拜,說了幾句離別的話。

馬鈞走到長廊上時,秦亮才不禁嘆出一口氣。他心裡也有不滿,但事到如今,他不可能使用拙劣的手段、去拖王凌的後腿。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墨家特工

墨家特工

牧雲璽
魂穿異世墨家,奉命追逃遭暗算武功被廢,聯手墨家粉碎帝國主義列強掠奪中洲經濟和分裂領土陰謀,追回被掠奪財富並讓東倭背鍋。 做局美帝卻獲得安娜愛情。大鬧香港粉碎了帝國主義分裂中洲陰謀。刺殺東倭特務頭子川和特使嫁禍黑龍會造成東倭內亂,重創黑龍會奪回財富。 發起收回礦權的運動。被出賣被通緝,遭到墨家下山勢力季家追殺,獲得道門支援挫敗墨家同宗追殺。 佈局餐飲和平價商店對抗外資經濟掠奪同時進行產品反向輸出。做
歷史 連載 0萬字
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大明:開局攤牌穿越者,老朱懵了

引火松果
其他穿越者:小心翼翼,偷偷摸摸,做啥都要苟著,生怕別人知道自己是穿越來的。 朱橚:本來吧,我只想以躺平的方式苟過這段人生,可換來的卻是苦難。 那不裝了,我攤牌啦!爹啊,其實,我是穿越者!朱元璋:???
歷史 連載 168萬字
穿書千金的逆襲之路

穿書千金的逆襲之路

隨緣酒館
穿成全書最慘反派,湛清只想逃離修羅場。 當她發現能聽見人心時,杜煜的刀尖已抵住她的咽喉——這位未來權傾朝野的將軍,此刻眼底翻湧著怒火:“侯府嫡女,也敢算計我?” 讀心術每日三次的代價裡,她聽見:陰鷙世子跪求聖旨賜婚的妄想,病嬌皇子藏在佛珠後的殺機,而杜煜……他每一聲“湛姑娘”都在極力剋制。 “將軍可知,偷藏我羅襪的樣子很蠢?”少女笑眼如月,卻在觸及杜煜的滔天慾念時轉身就逃。 當權謀漩渦吞噬侯府,湛
歷史 連載 0萬字
疆山狂匪

疆山狂匪

我是逍遙仙
大乾年間,山河飄零。 內有王侯爭權,外有大敵犯山河。 大乾百姓水深火熱,疆土不斷分割 李睚眥穿越來到大乾,成為為一方縣令。 為民著想,卻被誣陷勾結韃子。 斬殺韃子,卻被誣陷是韃子人。 世道無公平,拳頭硬道理。 管他朝廷還是韃子,有什麼我劫什麼,官員受束縛,畏畏縮縮,當土匪,想殺就殺想劫就劫,既然朝廷不管用,那也不能讓老祖宗的疆土流失在外。
歷史 連載 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