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梅驚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通州碼頭幾乎被船塞滿,南來北往的船隻都匯聚在這裡。

作為京杭大運河的,南方向北漕運的終點,這裡的碼頭不到兩年時間便超過了徐州、淮安、揚州等地,成為了僅次於金陵龍江碼頭的第二大碼頭。

想要取代龍江碼頭並不容易,那裡畢竟有著長江作為依託,南方多少貨物走走停停,都需要在那裡停靠。

安全域性提供了船隻,載著朱文奎、于謙等人一路南下,順路還去看了繁華的天津港。

經過多年營造,天津港已成為大明第一港,不僅駐紮有最強的東海水師,還修築了大量民用碼頭,供南方海船停泊。

隨著大明對定遠行省的控制趨向於穩定,商人開始朝著定遠行省進發,想要在那裡透過礦產發財致富。

朝廷發了話,允許商人開採定遠行省內除金銀外任何礦產。只不過經過將近兩年的時間,許多商人開始跳腳罵人了。

孃的,話說得好聽,允許開採除金銀外任何礦產,你倒是有其他礦產啊……

想去挖煤,找了一年多,硬是連個煤坑都沒找到。想去挖鐵礦,這倒是找到了,可這鐵礦山又小又瘦,開採出來吧,成本不小,不開採吧又浪費資源,只能半死不活地一邊開採一邊罵人……

從天津港離開,繼續南下,船隻到了滄州。

于謙想去看滄州鐵獅子,韓夏雨想吃滄州的金絲小棗,朱文奎想看看這裡的民生,便於滄州上岸。

滄州,只能算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雖說這些年來依靠京杭大運河有了一些起色,可畢竟不是什麼重鎮,並沒有多少商人會在這裡過多停留。

可即便如此,滄州的主街還是有些熱鬧,人來人往,叫賣聲嘈雜。

經過一座茶樓時,裡面轟堂叫好聲吸引了朱文奎、于謙等人,便跟著上了茶樓。

說書人站在高臺之上,手中鎮紙猛地一拍,發出清亮的聲響,隨後抑揚頓挫起來:「隨至小亭,已設樽俎:盤置青梅,一樽煮酒。二人對坐,開懷暢飲。酒至半酣,忽陰雲漠漠,聚雨將至。從人遙指天外龍掛,操與玄德憑欄觀之……」

「年兄,這是在說《三國》之事。」

于謙聽聞,低聲說。

朱文奎笑著,見茶樓裡沒了空桌,看到有桌子只有兩個人,便走過去想要拼一桌。

兩人皆是布衣粗漢,同是三十餘歲。

一個男人憨厚,手握芭蕉扇,一隻腳踩在凳子上,衣襟半解,露著胸肌,另一個男人看似更是沉默寡言,手中抓著一本書當了蒲扇送風,另一隻手端著茶碗,時不時滋溜一口。

王大苗動了動蒲扇,看向走過來的年輕少年,將腳放了下去。

朱文奎抬手行禮:「敢問兩位兄長,可否共拼一桌,也好聽個熱鬧。」琇書蛧

「讀書人?」

張泉將書擱在桌上,打量著來人。

朱文奎、于謙對視了一眼,于謙上前一步,笑道:「尚在進學。」

「來來,坐下。」

張泉、王大苗歡喜地招呼起來。

王大苗看向于謙,含笑道:「我伢子和你差不多年紀,在縣學讀書,暑期之前考了個二十名。你在哪個縣學讀書?」

于謙有些不知咋說,如果告訴他們自己在國子監,估計是不會相信的,想到張博志也算自己的老師,便說了句:「在宛平縣學修習過課業。」.Ь.

「宛平啊,那不是北京的縣學了?了不得。」張泉感嘆,還招呼著夥計上茶,然後看向朱文奎:「這位小兄弟,應該快考府學了吧?」

朱文奎剛還想笑于謙,轉眼就輪到了自己,只好回道:「快了,先生們說過,只要

勤學不怠,還是有希望去國子監的。」

「好啊,這才是咱們的大明好少年。」

王大苗感嘆,剛想再說下去,張泉便打斷了王大苗,對朱文奎、于謙等人說:「看,精彩的地方要來了。」

朱文奎、于謙看向說書人。

說書人講著「煮酒論英雄」,很快便講到:「操以手指玄德,後自指,曰:「今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玄德聞言,吃了一驚,手中所執匙箸,不覺落於地下。」

「來了。」

張泉、王大苗低聲說了句。

隨後朱文奎、于謙等人便聽到一聲「咔嚓」的雷聲驟然傳出,聲音之大,令人震驚,隨後還伴隨著雷的轟隆之聲,滾滾而來!

雷聲之後,竟又傳出了傾盆大雨之聲,似是瓢潑。

朱文奎看向外面的陽光,又看向說書人。

「好!」

滿堂喝彩,就連張泉、王大苗也忍不住站起叫好。

「這是——」

于謙有些驚訝。

王大苗坐了下來,笑道:「這是老劉頭的絕技,雷聲、雨聲、鳥聲、馬蹄聲,甚至連兵器交鋒聲都能喊出來,聽他說書,那才是身臨其境,舒坦得很啊。」

朱文奎讚歎地看去:「著實厲害。」

于謙也敬佩不已,這可就是人才啊。

想想當年孟嘗君如果沒有門客會「雞鳴狗盜」這些特殊本事也回不去。

朱文奎看向張泉手邊的書,不由問道:「這位兄長看的是什麼書?」

張泉拍了拍書,笑道:「你是讀書人,想來應該清楚四大名著吧,這便是其中之一的《瀛涯勝覽》。」

「四大名著?」

朱文奎看向于謙。

于謙搖頭,表示不要看我,我也不知道。

張泉看著面面相覷的朱文奎與于謙,皺眉道:「你們竟是不知?這可不行,讀書人怎能不讀四大名著?」

王大苗也不解:「我家伢子可喜歡四大名著,你們沒看過?」

朱文奎笑道:「這《瀛涯勝覽》我們倒是讀過,著作之人名為馬歡,是鄭和大船隊中的書吏通事,這書中記錄了鄭和大航海時經過的諸多國家,風景風俗,地理山川,國王語言、氣候物產、海潮航路等等。只是,四大名著的說法,我們並不知情。」

張泉見朱文奎輕鬆說出,舒展開眉頭,笑道:「你們不知道也不怪你們,一個個都在埋頭苦讀。這四大名著還是今年年初中華書局定下的,說是以銷賣量為準,選出了四本。這《瀛涯勝覽》便是第四本。」

于謙好奇地問:「那前面三本是?」王大苗指了指說書人,咧嘴道:「第一本便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第二本是《水滸傳》,第三本是《太祖開國志》。」

朱文奎、于謙連連點頭。

《三國志通俗演義》是建文皇帝接過羅貫中書稿後刊行於世的,其出現標誌著洪武時期***之策的結束。《水滸傳》隨後刊行,在金陵引起熱潮。

但實事求是地說,當年這兩本書面世之後,只不過在一些大城之中「暢銷」,像是金陵、蘇州、杭州、開封、徐州等地,在一些府縣裡面,都沒多少人買書看書,更不要提銷售。

可時代在變化。

自進入建文朝以後,國子監率先改制,引雜學入國子監,隨後將這種改制推廣至府州縣。與此同時,朝廷還在大力發展文教與掃盲事業,每年投入在教化領域的錢鈔已然達到了驚人的地步。

社學廣立之後,朝廷文教進入到新的階段,強行要求少年進入社學,義務教育興起。

兒子讀書,老子掃盲,讓民間識字

率得到了顯著提升,經過十多年,尤其是最近五年的教化,民間百姓中已出現了不少能識字讀書之人。

朱文奎知道,這就是父皇朱允炆所說的:市井文化。

原以為發展到這一步需要再過個十年八年,不成想在這滄州小地方竟看到了市井文化的成長。

朱文奎看著王大苗與張泉兩人,說道:「小子冒昧,敢問兩位是作何營生?」

「耕田,哈哈。怎麼,耕田就不能看書了?咱家伢子說了,不識字不讀書,就會成為蠢貨,做出蠢事。咱們雖然是苦哈哈的老農,可不是苦哈哈的蠢貨老農。」

王大苗爽朗地說。

于謙連連點頭:「沒錯,世人都應識字讀書,唯有如此,學問方可代代流傳。讀書人多了,聰明人也多,聰明人多了,國子監便能研究出更多的學問,大明能更強盛。」

朱文奎端起茶碗品了口,含笑道:「皇上說過,學問來自民間與百姓,可識字最少的卻也是民間與百姓,這讓許多好的文化、技術沒有流傳下來,實在是太過可惜。若民間與百姓識字讀書的多了,那文化與技術便不會再輕易遺失。若是皇上看到民間百姓都在談論四大名著,定是欣慰不已。」

張泉拍手:「皇上說得對極,若不是皇上這些年勤勉為政,力推掃盲,咱也不敢想自己竟也能看看這。說起來,這大海之上的故事可太多了。聽說這馬歡也跟著船隊去了,不知道這次回來會帶來什麼故事……」

于謙看向朱文奎:「話說船隊離開近兩年了,是不是也快返航了?」

朱文奎想了想,說:「按照最初的計劃,他們應該會在這個月碰面,如果順利,此時說不得在返航之中。」xь.

「你們知道水師的事?」

「呃,這個,聽先生們說起過一些。」

「大傢伙都過來啊,有水師的訊息。」

說書的老劉惡狠狠地看向張泉、王大苗,沒看自己正要說「袁術死」呢,馬上要賞錢呢,你這一嗓子下去我還怎麼吃飯……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