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4章燕寧合流-成功
清波凡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鑑忠於朱允炆,竭力鼓動寧王聽從朝廷調遣,只是目前朱權只想坐山觀虎鬥。”
“好好。”
朱棣雙手握住徐理雙手,動情道:
“賢弟啊,這事做成,本王給你記上頭功。”
徐理聽罷笑了笑,“頭功不頭功的,末將並未考慮,徐氏長姐命令,小弟必須服從。”
“燕王殿下,在此末將不能久留,你等會進城繼續跟寧王周旋,待我搞定陳文之後,再設法與你商議後續之事。”
“好好。”朱棣連聲答應。
他像個開口菩薩,笑得快合不攏嘴。
天助我也!
沒想到事情進展如此順當。
待徐理離開帥帳,朱棣連忙召集朱高煦,朱能等大將過來商議。
……
四日之後。
清晨,大寧城。
“十七弟,四哥走了你要多保重,謝謝你的糧草輜重,我這回去就跟李景隆決一死戰,生死難料。”
“咱們兄弟倆在此一別,也許就是永別了。”
朱棣邊走邊握著朱權的手不放,聲音嘶啞一臉茫然。
“四哥英武善戰,定能擊潰李景隆的圍攻,走走…小弟送你到十里亭,咱們把酒言別。”
此時的朱權也頗為傷感。
從內心講,他不希望朱棣就此失敗。
一旦李景隆攻陷北平城,擊潰了燕軍,接下來的目標就是他的大寧城。
他資助朱棣糧草輜重等,目的就是讓燕軍抗衡中央軍,至少能拖住李景隆一年半載。
而他計劃騰出手來收編草原上的蒙元殘部,準備組建一支強大軍隊,再回頭來收拾北疆殘局。
這幾天他想透徹了,準備走武裝割據北疆這條路。
所以,他早晨就決定親自送出城去,在十里亭給朱棣和他的燕軍將士壯行。
話說朱棣和朱權兄弟倆攜手並肩,慢慢走出大寧城。
後面幾輛馬車裡拉著烈性老燒鍋和烤全羊。
朱權出城送別,徐理的營州中衛五千餘精騎,負責全程護衛。
大寧城裡,朱鑑的右衛和陳文的左衛,負責守城策應。
隊伍慢慢行走至十里亭,只見六萬燕軍早已列陣等待。
而十里亭並沒有擺設任何物件,卻捆綁著一名渾身是血的大明將軍。
“這…這不是松亭關守將劉真嗎?”
朱權見狀大驚失色。
“沒錯十七弟,這幾天大夥閒得沒事,他們就攻下松亭關練練手腳。”
朱棣笑嘻嘻雲淡風輕。
“可是四哥,這松亭關是我大寧都司轄制,而劉真是本王屬下…”
朱權開始大聲申辯,後面聲音突然變小,已經感覺不對勁了。
他勒轉馬頭,大聲喊道:“徐理何在?”
“寧王殿下,你回不去了,咱們還是跟著燕王幹吧。”
“建文帝倒行逆施,違背太祖遺訓,親信奸臣,禍國殃民,咱們應順從天命。”
徐理帶著數百近衛堵住了朱權退路。
營州中衛本就是朱權的近身護衛,他們被策反,朱權就是孤家寡人。
“十七弟跟我走吧,咱們燕寧合流,兄弟並肩戰鬥,事成,當中分天下。”
朱棣依然是笑嘻嘻地勸說著。
他的那句‘事成,當中分天下’,誘惑性很大。
朱權雖然年輕,或許江湖經驗沒有朱棣老道,但審時度勢的能力還是有的。
徐理被策反,自己就是甕中之鱉。
反抗,劉真就是下場。
識時務者為俊傑。
況且,李景隆勝了,自己一樣沒好果子吃。
跟著四哥朱棣造反,倘若成功了,燕王眾目睽睽之下的這句承諾,不說中分天下,有個二三成地盤也就足夠了。
想到這裡,只見朱權臉上立馬堆起笑容,對著朱棣抱拳道:
“哎呀四哥啊,你想燕寧合流共同舉起靖難大旗,何必如此大動干戈呢?”
“其實小弟昨晚想了一休,就準備跟著四哥幹,想在十里亭告別時再說出口。”
“讓燕軍先行,寧軍隨後收拾一下就跟進。”
“如此,那…容我回城去,讓陳文和朱鑑他們準備一下,出城來接受改編。”
寧王轉變都在朱棣意料之中,他依舊笑嘻嘻道:
“十七弟不用親自回去,不出意外,大寧城已經歸屬本王了。”
“朱鑑和他的十幾個親信已被陳文解決,營州衛基本沒有折損。”
“另外我要告訴你一件事,朱鑑是建文死黨,昨日燕軍截獲一份六百里加急,是建文給朱鑑的密旨。”
“任命朱鑑為大寧都指揮使,要他伺機解決掉寧王你,控制整個大寧都司。”
朱棣說完,讓人呈上那份密旨給朱權看。
朱權看了臉色鐵青,攥緊拳頭怒罵道:
“豎子不足與伍。”
“卸下酒肉在此盟誓,從此燕寧合流,奉天靖難!”朱棣大聲吼道。
“燕寧合流,奉天靖難!”
“……”
現場怒吼聲似雷鳴電閃,群情鼎沸。
城裡陳文等人也趕了過來,身上戰袍還沾有鮮血。
大家一起飲酒發誓。
……
“老師,這就是當年燕寧合流的真實情況?”
“當然,我也是永樂大典,明實錄等纂輯成員,豈能有假?”
蹇義詫異道。
有關這段燕定合流過程,《明史》和《明實錄》所記載內容,卻是大不同。
後世有關這方面的版本,演義就很多。
集中度最高的,都說是寧王朱權有‘甲士八萬,兵車六千’。
而寧王護衛是兀良哈三衛。
朱棣帶上燕軍精銳悄悄潛入大寧城下,拖著成箱成箱的金銀財寶,收買了朱權的兀良哈三衛。
並設計在城外伏擊了寧王,挾持他上的靖難之船。
作為一名歷史學者,徐欽終於搞清楚了這段歷史真相。
揭示了這段歷史謎團。
朱權與兀良哈三衛之間的關係,是非常鬆散的半僱傭關係。
“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完全是後世有人為寧王臉上貼金,歌功頌德的結果。
試想一下,朱元璋的明皇祖訓規定,藩王只准有一個護衛,即三千至五千人馬。
只有是邊塞藩王才準有三個護衛,約一萬五至二萬人馬。
像宣府的谷王朱橞,同樣是邊塞藩王,而他的護衛軍也只有三千人騎。
鎮藩近二十年的朱棣,也就是兩萬燕山三衛,還莫名背上一個最大藩王之鍋?
倘若年僅二十一的朱權有如此強大實力,朱元璋會允許他存在嗎?
這可是明顯的謀逆徵兆。
皇帝早就下旨問罪了。
還有朱允炆,上臺割藩首當其衝的就是寧王朱權。
歷史上還真有人會捕風捉影,胡編亂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