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齊王舊事
蜉蝣朝聞道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呂琤賜予魏王的府邸,原是永光帝呂槐第三子,齊王呂源的府邸。
府邸出名,說到底是人出名。
齊王呂源,永光帝第三子,也是永光帝最寵愛的一個孩子。
永光七年,齊王呂源出生。
別問為什麼永光帝登基足足有七年,在加上潛氐的那些日子,齊王呂源卻能行三。
問就是永光帝沒有福氣,留不住孩子,夭折率過高。
在皇室,皇族子弟不滿六歲不記入行輩。除非皇帝特別偏愛。
在齊王呂源前面的孩子都早早得死了,齊王呂源自然也就排第三了。
永光帝對齊王呂源的偏愛其實從齊王呂源剛滿週歲就被記入行輩可以看出。
其次,就是永光帝幾乎是手把手地教導齊王呂源。相處的時間久了,這感情自然深厚,跟別的一年都叫不了兩回面的孩子相比自然是不一樣的。
齊王呂源收寵愛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對於永光帝呂槐來說,齊王肖他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齊王呂源的長相幾乎可以說是跟永光帝呂槐一個模子裡刻出來的。
人最愛的只有自己,那麼是否同理可推,愛呂源等於愛呂源那張臉等於愛自己的臉等於愛自己呢?
齊王就好像是日漸衰老的永光帝生命的延續。永光帝對於格外像他的齊王呂源懷有著一種莫名的情愫。
看到年輕、充滿著生機活力,跟他年輕一個模樣的呂源,永光帝呂槐好像在他身上找到了寄託。
而齊王呂源的母親,林憐林貴妃也是個傳奇人物。
永光帝是一個重規矩,好面子的人。基本上,無論後面進的新人再是如何貌美,再如何小意溫柔,都越不過在潛氐時就跟著他的老人。
老人在後宮的位分總是高些的。
新人想要晉升的途徑只有一條,那就是熬資歷。
而林貴妃就是讓永光帝破例的唯一。
林貴妃不是永光帝潛氐時的老人,而是於永光六年進宮的新人。
永光六年,林憐進宮,被封選侍,入住永寧宮。
永光九年,永光帝冊封原林選侍為林貴妃。
三年,就短短三年林憐就從選侍爬到了貴妃的位置。其中永光帝的偏愛無疑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不然就是林憐又萬般本事也沒有辦法實現多級連跳。
當然,自從永光六年林貴妃進宮以來,聖眷長盛不衰,從中來看林貴妃也是個妙人。
永光十二年,永光帝原本想要為林貴妃另設皇貴妃,位同副後,可惜被大臣們聯手鎮壓了。
永光帝對林貴妃的感情,是歷史都承認的偏愛。
齊王呂源和林貴妃之間也說不清。到底是母憑子貴,還是子憑母貴。或許是相輔相成,互為助力吧。
說道這裡,看過宮鬥劇的人一定會發現,好像少了位關鍵人物。
在以林憐,林貴妃的視角看永光帝的後宮,她當然是主角。身為主角怎麼能沒有配角的襯托呢?反派的刁難也是主角必備呀!
按照宮鬥劇定律? 只要不是以皇后作為主角視角開展的,皇后都一定是重要配角,且有極大的機率是一號反派? 跟主角都到最後一集的那種。
沒錯,以上敘述少了皇后。
皇后? 謝蓁,育有一子一女。而其子就是後來的建昭帝呂灝。
重點來了? 謝皇后和呂灝成了笑到最後的贏家。
而被偏愛的林貴妃和齊王則是輸家。
成王敗寇? 輸家的下場可想而知。
曾經的齊王府有多炙手可熱? 現在就有多門可羅雀。
話說回來? 不是說永光帝對林貴妃是歷史都承認的偏愛嗎?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呢?歷史上的寵妃並不少,為何獨林貴妃收到的偏愛連歷史都要承認呢?
原因就是永光帝臨死前下了道聖旨? 而這道聖旨就是林貴妃和齊王呂源的護身符,
有這道聖旨在,已經坐穩皇帝操作的建昭帝呂灝就不太好操作了。呂灝他要是無賴一點? 臉皮厚一點倒也罷,但偏偏他跟他阿耶呂槐一樣? 對那張麵皮看得是頂頂得重要。
明面上呂灝他動不了呂源? 但是暗地裡的騷操作可是不少。
針對齊王呂源因為順風順水而過於驕傲的性格,呂灝制定了一系列計劃。
而計劃的效果嘛……
史官是這樣記載的:建昭元年,齊王源,憂思過度,薨。
齊王呂源,齊王府的第一任主人被憂思過度,死了。
齊王府可是一個頂頂不錯的府邸,畢竟是永光帝賜給偏愛的兒子的。
低調奢華的齊王府可不能白白空置著。
於是改造翻新之後,齊王府又迎來了它呢第二任主人。
建昭八年,齊王府改燕帝姬府。
燕帝姬呂煉,行五,是建昭帝的貼心小棉襖,換句話就是受寵。
建昭十年,燕帝姬呂煉榮獲與昭儲君呂樟(元鳳帝呂琅陪養的繼承人)一般無二的死法——墜馬而亡。
建昭十三年,燕帝姬府再改楚王府。
楚王呂焱,建昭帝幼子,也是建昭帝晚年最寵愛的孩子。
睿宗起居錄曾多次記載:吾兒焱孝,其餘諸子多不如也。
問:孝子楚王呂焱的結局如何?
答:繼位者燁,改元景耀。
齊王府的居住過的幾位下場都不是非常美麗。
哪怕齊王府低調的奢華依舊,但是卻再沒有迎來一位新的主人。
齊王府一直空置直到如今。
呂琤想給齊王府找一任新主人,在不就的將來,它將再改魏王府了。就是不知道它的新主人命夠不夠硬。
原齊王府被賜予魏王在京居住了。原齊王府,空置多年,一些物件老化的老化,落灰的落灰。工部可以說是加班加點地完成了對“魏王府”得翻新工作。
呂琤給魏王選擇的京都停靠點,可以說是不吉利極了。
這陣風從工部官員撥出一口氣開始,慢慢地吹遍了京都。呂琤的態度就是風向標。
這下,京都所有的官員都知道,魏王進京後該是疏遠些了。
一些聰明人那叫一個納悶,魏王他到底怎麼得罪了心眼比針還小的呂琤呢?
而一些頭腦簡單點的,沒一個覺得奇怪的,他們這是一種必然。皇室嚴格來說,分為兩個部分才是在恰當不過的了。一個部分是皇帝,另一個部分就是其餘皇族子弟。
皇帝,鬥天鬥地,鬥到最後只剩下自己,獨賞高處之景。皇帝生來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