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狸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謂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說的,就是孝文薄太后那樣的人。”
“就像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那般:正因為不與人爭,所以遍天下,沒有人能與他爭。”
“如今,孝文薄太后已經駕崩;”
“如果太后想要在將來,成為孝文薄太后那樣的人,就應該多讀讀老子的學說,明白‘上善若水’的真正含義······”
長樂宮,長信殿。
看著眼前的老者,以一種莫名令人心神安寧的語調道出這番話,竇太后昏暗的目光中,也不由湧上些許敬意。
就連老者最後,那句略帶些說教之意的話,都並沒有讓竇太后心生不愉。
待片刻之後,那老者緩緩側過身,從身側拿起一方裝滿竹簡的小木箱,並遞上前去,竇太后面上喜色,終是直達眼底。
“老者今日這番教誨,實在是讓我學到了很多東西;”
“但如此珍貴的先賢典故,放在我這個瞎眼老嫗手中,恐怕會有暴殄天物的嫌疑?”
略帶試探的一語,卻惹得那老者澹笑著搖了搖頭,而後便不顧竇太后的婉言拒絕,只自顧自將端著木箱起身,上前放到了竇太后面前的御桉之上。
“或許太后的手中,並不缺這樣一套《道德經》。”
“但這一套《道德經》,是老朽特意為太后抄拓,並做下了很多註釋。”
“老朽生於鄉野,並不明白宮中的禮數;”
“也沒有萬貫家財,供老朽備下像樣的禮物。”
“區區薄禮,不求能討得太后的歡心;”
“只希望我這個生活在鄉野之間的老匹夫,不會讓太后感到不愉罷了······”
見老者把話說到這個份兒上,竇太后自也沒了再開口拒絕的道理,便也只得稍直起身,對老者微一躬身。
“老先生,言重了······”
“如果像先生這樣有學問的人,都能算作‘鄉野匹夫’的話,那我即便是貴為皇帝的母親,恐怕,也只能算是農戶家中的愚蠢婦人。”
“既然老先生有這份心意,那禮物,我就收下了。”
輕聲道出一語,竇太后便稍側過頭,示意一旁的寺人將禮物收下。
待那裝滿竹簡的小木箱,被寺人抱著離開之後,竇太后才再度抬起頭,澹笑著望向眼前的老者。
“我聽說,在收到老師贈送的禮物之後,學生也應該回禮;”
“雖然我和老先生,今天是第一次相見,但得到老先生以先賢的道理講述,我也算先生半個學生了。”
“只是事先,不知道先生要來,實在沒有備下像樣的禮物,也不敢用骯髒的財物,來讓先生蒙受恥辱······”
說著,便見竇太后緩緩低下頭,從懷中取出一枚寫有小子的竹製宮牌,遞到了老者面前。
“這,是出入長樂宮的宮牌。”
“將這塊宮牌贈與先生,並不是為了回禮;”
“而是希望日後,先生能經常到長樂宮,多和我說說‘上善若水’的道理······”
聞言,那老者縱是面不改色,目光也不由微微一凝;
似有顧慮的看了看眼前,那方寫有‘出入不禁’的竹製宮牌,又低頭思慮一番,老者才終是伸出雙手,將那宮牌恭敬的接過。
再小心翼翼的將宮牌收入懷中,便見老者直起身,對竇太后沉沉一叩首。
“太后這般信重,老朽實在無以為報······”
“只希望日後,能用這皮毛都算不上的些許學問,報效太后的信重······”
“先生請起,請起······”
又是一番客套,待老者再度直起身,竇太后的面容之上,才再度掛上了先前那抹澹笑。
連帶著,對引薦這位老先生的小兒子劉武,也是愈發滿意了起來。
——對於《道德經》,或者說包括《道德經》在內的所有黃老學說,竇太后,都是無比喜愛的;
實際上,不單是竇太后一人,絕大多數活躍在在太祖高皇帝、孝惠皇帝的人,都對黃老學說,有著天然的好感。
這是因為漢室建立之初,天下經歷了春秋、戰國,以及秦亡列國、秦末亂世、楚漢爭霸等接連上百,乃至數百年的戰亂;
多年的戰亂,將天下破壞的千瘡百孔,尤其是秦末的戰亂,更是讓天下百姓顛沛流離,愈發的渴望和平。
認識到這個狀況之後,太祖高皇帝便下令:以黃老‘無為’之術作為執政綱領,輕徭薄稅,休養生息,與民更始。
從那時起,曾經不為天下人所知的黃老學說,便逐漸成為了漢家的第一顯學,以及唯一執政學派。
到如今,距離太祖高皇帝劉邦駕崩,也已經過去了四十多年;
曾經因戰亂,而被破壞的千瘡百孔的天下,也已在過去幾十年,尤其是先太宗孝文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時間裡,逐漸呈現出了‘太平盛世’的場景。
至於曾經,被太祖高皇帝用來安定天下、治理天下的黃老無為之政,雖然已經逐漸被朝堂拋棄,但巨大的歷史慣性,也還作用於朝野內外。
尤其是竇太后這樣的老者,更是對黃老學說愈發‘痴迷’。
——天子劉啟喜歡法家權謀之術,竇太后偏重黃老無為之道,也算是一種有意無意的平衡。
而在過去,竇太后就總是苦惱於:想讀黃老學說的典籍,身邊卻並沒有能為自己解答疑惑的人;
這是由於黃老學說,相較於法、儒等顯學,是出了名的難學。
學習黃老學說計程車子,從孩提之年開始學,學到四五十歲,都還會被黃老學內部,稱為‘乳臭未乾的黃毛小子’;
即便到了六十歲,在那些精熟黃老學說的學術巨擘看來,也頂多只能算是‘嶄露頭角’。
至於那些動輒七老八十,能手捧一本《道德經》侃侃而談的學成者,不是遠在關東老家,就是垂垂老矣,行將就木。
但凡是治黃老,又有精力講述黃老學經典的人,基本全都被朝堂徵辟。
接受徵辟的,如今都在朝中為官;
拒絕徵辟的,則大都在‘歸隱山林’。
而現在,有了眼前這位名‘黃生’的老者在身邊,竇太后,便再也不用苦惱於此了。
而這個人,是竇太后寄予厚望的小兒子:梁王劉武帶進宮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