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楞嚴經》修學法要。常欽和尚尼慈悲!諸位法師,諸位在家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二十三面,己二、勸修。

我們身為一個淨土宗的修學者,當我們開始在佛堂中,憶佛、唸佛的時候,也就是說當我們明瞭的心跟阿彌陀佛的聖號,一接觸的時候,在我們生命當中,會產生兩種強大的力量。一個是我們內在一個心靈的力量,我們那種皈依的心。其次一個外在的彌陀四十八願的這種強大的加持力,心力跟佛力的結合。那麼,當這兩種力量在互動作用的時候,我們稱為感應道交。感應道交從兩方面來說:當我們平常在感應的時候,對我們來說,是消我們的業障、增長我們的福報。但臨終的時候,感應道交,就使令我們帶業往生、求生淨土。所以:我們可以這樣講,淨土宗的修學者,他整個生命的目標,就是追求一件事情,感應道交。想盡任何辦法跟阿彌陀佛的本願,能夠心心相印、感應道交,你就成功了。

感應道交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相貌啊?

古德說是:千江有水千江月。月亮是高高的掛在空中,充滿了廣大的光明,那我們沒有光明,我們希望把佛的光明,轉成我們自己的光明,怎麼辦呢?千江有水,你把這個臉盆準備好了,這個月亮的光明就映上了。感應道交說得清楚一點,就是把佛的功德,轉成你內心的功德——轉他成自。那麼站在一個轉他成自的角度,就知道一件事情:就是佛菩薩對我們的加持力,佛陀永遠居在被動的角度。所以我們修淨土宗的人,要知道一個真相,佛陀不能主動的救拔我們,不可以。月亮有無量的光明,但是它不能主動的照耀我們,我們必須把水準備好了,它才能夠成就感應。

所以我們的心靈力量,永遠都是居於主動的地位。這就是印光大師為什麼說:我們今天在唸佛的時候,你釋放出一分的力量,佛陀給你一分的感應。你釋放出是三分的力量,佛陀給你三分的感應。你是十分的力量,他給你十分的感應。所以從這當中,就知道一件事情,你念佛,問題不在你念的數目多少,而是你在憶念佛陀的那個明瞭的心,跟佛號接觸的時候,你產生多大的力量,就產生多大的回應。所以如何加強我們心靈的力量,變成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

當然我們內心的力量,從本經來說,是有兩種差別:一種是從真實的心所發出的力量,一種是從虛妄的心所發出的力量。

什麼叫真實的心?

它的內涵叫做離一切相,即一切法。一個人進入真如三昧的時候,他心中是沒有相狀的。古人說是能所雙亡,諸相叵得。沒有對立、沒有相狀。它也不是雜染相,但它可也不是清淨相,所以說是離一切相,或者說清淨本然,周遍法界,禪宗說的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它沒有相狀。它雖然沒有相狀,它可也是即一切法,它具足無量無邊的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這種功德之法,它有那種強大的能量。所以它隨時可以現出雜染相,和現出清淨相,所謂的普門示現。所以一個人把心帶回家以後,他本身沒有相狀的,但是他隨緣可以顯現任何相狀,這種力量是特別的強大的。但是不幸的是,我們現在不是安住在真實的力量,我們現在凡夫是什麼力量?是一種虛妄的力量。

什麼叫虛妄的力量?

就是我們那一念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我們內心有五種相貌會出現。過去的業力,有這個色、受、想、行、識這五種相貌在心中同時顯現出來。

我們跟每一個人跟任何的事情接觸的時候,有一個色塵的相貌。這個色塵包括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福報大的顯現安樂美妙的色塵;福報差的顯現一種苦惱卑賤的色塵。接下來是感受,快樂痛苦的感受。第三個是想象。那麼這都沒有錯,因為我們的心跟外境接觸的時候,這個叫循業發現。我們的心,只是如實的把我們過去的善惡業力,把它顯現出來,如此而已。過去造的業今生表現出來,而自作自受。

問題出在哪裡呢?在於我們的心跟色塵接觸的時候、跟感覺接觸的時候、跟心中想象接觸的時候,我們的心啊,就住在上面,這個就糟糕了。整個因緣啊一念方動,烏雲遮,風雲變色!我們強大的真實力量,就全部消失了。為什麼?因為我們住在我們的感覺、住在我們的想象。

我再講一次:感覺有沒有錯?沒有錯!我們打很多妄想,也沒有錯!阿賴耶識如實顯現出來,你有這個種子,遇到外緣顯現出現行。但是問題是我們住在上面的時候,這就叫顛倒了。我們錯誤的開始,就是當我們的心,把我們的五陰現出來的時候,唯識所現沒有錯,但是唯識所住,這個地方產生很多生死的問題出來,就產生出來了。

在經典上說:我們的心,住在我們的感覺、住在我的想象,有兩種過失:

第一個、你經常喜歡住在─心中的感覺跟妄想,心的力量變得很狹隘。我們住在某一種相狀,就像我們去追求一個水泡,結果失去了廣大的大海。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去唸大悲咒,我們的感應是如此的小。觀世音菩薩念大悲咒產生這麼大的力量。同樣是法力不可思議,為什麼不同的心,去接觸大悲咒的時候,效果是不同的呢?因為我們的心,心有千千結。我們住在很多的相上,結果我們強大的力量都失掉了。所以祖師告訴我們把心帶回家,見相離相。這是第一個。我們住在相狀,使令我們心靈變成非常的狹小,所以一個人對相越執著的人,他的胸量肯定越小,他今生的成就也就越小,不管你做多少定課,因為你作功課是心力嘛!

第二個、你經常喜歡住在你心中的感覺跟妄想,你的心變成非常脆弱。為什麼呢?因為感覺跟妄想是不斷變化的,所以你經常會覺得心不安,弟子心不安啊!你看,我們很多唸佛的人,你問他說,你有沒有把握往生?沒有幾個講得出來。佛力是現成的啦,佛力不可思議這一部分是佛菩薩已經準備好了,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已經整個攝持在一句佛號當中,這個地方沒問題。那麼為什麼我們沒有把握把無量光、無量壽的功德,全部把它開顯出來呢?因為我們的心力太薄弱了。

我們住在一個相上,我們就覺得自己沒有安全感。當我們臨命終的時候,因為你心中有所住,(這種攀緣心,要假借外緣而有),你就要假設你臨命終的時候,沒有人來干擾你。你要假設你心中的煩惱,不要來刺激你;你要假設你臨命終的時候,不發生任何的狀況;你還要假設臨命終的時候,善知識的現前跟你開導安慰…所以我們一般人用生滅的攀緣心來唸佛,你要達到臨終正念,你要有很多、很多條件的具足。而每一個條件你都沒有把握,所以你在唸佛的時候,你完全不是操之在我。

而我們修了《首楞嚴經三昧》以後,我們會告訴我們自己,臨終的正念,是我自己做主的。因為你開始學著:勉強自己去離開自己的感覺、去離開自己的妄想,把心帶回家。你慢慢知道,原來你真實的力量,是可以不與一切萬法為伴侶的,這件事情是做得到的。就像祖師說的,不管房子外面風吹雨打,你房子裡面,是安然無恙的!

所以:修首楞嚴王三昧最大的特點,就是你可以成就平時的自在、平時的正念;你也可以得到臨終的自在、正念。因為很多外在的環境,是你沒辦法決定的,但是你可以決定你要不要住在上面?

外境要顯現什麼樣的因緣,這個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但是這個業顯現的時候,你要不要住在上面,這個是你決定的,你可以操之在我。所以《楞嚴經》它的整個思考模式只有一個,就是把心帶回家!你不要去攀緣外在的色塵,不要去攀緣你內在的感受跟你的想法,這對你沒有好處。會把你的心量弄得很狹隘、會讓你所修的功德不圓滿,會把你內心弄得很不安定。而反過來,我們安住在一念心性,常樂我淨,所以回家是好的。

總之,整部的《楞嚴經》主要就是告訴我們:返妄歸真。把一個虛妄、在外面攀緣的心,帶回到我們真實的心。

己二、勸修

這一段經文,等於是佛陀在前面七處破妄,十番顯見,乃至講到二決定義的第一決定義,發菩提心後,佛陀先作一個總結的勸修。

結示法義

揀擇真妄:

【阿難!汝今欲令見聞覺知,遠契如來常樂我淨,應當先擇生死根本,依不生滅圓湛性成。】

依真修學:

【以湛旋其虛妄滅生,復還元覺,得元明覺無生滅性為因地心,然後圓成果地修證。】

這裡講到——

我們整個返妄歸真的過程,有兩個次第:

第一個、是一種揀擇:你要知道揀別,去選擇…揀別虛妄,那麼選擇安住真如。你就要做一個真、妄的揀別跟選擇。

佛陀說:阿難!你現在想要依止你一個凡夫的見、聞、覺、知。當然這個見聞覺知沒有什麼錯,我們修行當然要靠見聞覺知,你要靠見去緣佛像,要靠聞的功能去聽音聲,聽梵唄、聽佛的說法,乃至於第六意識的了知。那麼我們依止見聞嗅嘗覺知,來修學一切的法門,我們的目的幹什麼呢?要能夠契合如來的常樂我淨的大般涅槃。也就是說,當你學佛的目的,不是隻是追求人天的生滅果報,而是追求一種圓滿的佛果菩提。那怎麼辦呢?你要先揀別,這個揀別就是有遠離的意思,你要遠離生死的根本。

什麼叫生死的根本呢?就是攀緣心——心有所住。

你必須要依止不生滅心,才能夠圓滿…不生滅的圓滿湛然的這種心性,才能夠成就。所以,第一個,你先你要先依止不生滅心這是第一點。

第二個、那麼當我們把心帶回家以後,要做什麼事呢?以湛旋其虛妄滅生。這個湛就是湛然不動,依止這個湛然、不生滅的一個心性來旋轉,這個關鍵在這個旋字。當我們把心帶回家的時候,不是大事已辦啊,妄想它亦不斷的干擾你,所以開始怎麼呢?調伏。前面是講安住真如,這個地方是調伏妄想。

《楞嚴經》講調伏,是講旋轉。這個旋轉就是轉識成智——把妄想轉成真如,使令這個生滅虛妄的心,不再生起,恢復我們本有的清淨覺性,才能夠成就本來光明、本來覺悟的不生滅心,然後依此來當作我們因地的發心,才能夠圓成不生滅的果地功德。

古德在解釋這段文的時候,提出兩個字的重點:

第一個依:首先你要依止不生滅心來修學。

第二個旋:你要能夠旋轉妄想,把這個妄想轉成真如,依止不生滅心來轉妄想。

要知道:我們的修學過程當中,你的因地的過程是非常重要的。

說清楚一點,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煩惱,但是你用什麼方式來對治煩惱,這影響到你未來的果證。

(一)你用對立的方式:煩惱現前,用很強烈的方式,把它斷滅,那你這樣子的話,就是聲聞人的對治方法,偏空的思想。

(二)大乘的思想:是認為達妄本空,知真本有。妄想只是一念心顛倒而變成妄想,妄想不是讓你去斷的,妄想你要去感化它的!所以《楞嚴經》它的意思就是,你要進入你內心的世界,先找到你的真實的真如,然後坐下來,跟你的妄想溝通。我希望大家能夠了解這個轉識成智,這個是轉,而不是斷。大乘佛法的妄想、煩惱是用溝通的方式來轉變它。因為它的本性是清淨的,它只是一念的妄動,產生一種虛妄的假相而已。就像這個水泡,水泡你可以把它轉變成水,其不變的溼性不失。所以這個地方要清楚你面對煩惱的方式,是用什麼樣的態度,這會影響你未來的種性。

古德說:聲聞人在斷煩惱的時候,錯損菩提。他用很激烈的方式來消滅煩惱,結果他菩提心也發不起來。因為煩惱的性,就是真如的性,錯損菩提嘛!所以你看阿羅漢修到最後是沒感覺了。阿羅漢修到最後是想受滅無為,沒有感覺,沒有想法。那這個人就完了嘛。這不是一個有情眾生,所以唯識學上說,嚴格來說,阿羅漢入了滅盡定,已經不是一個有情眾生了。就是有情修成無情。那就跟一個石頭差不多啦。但是我們看佛陀成佛以後,他是無量的大悲啊,月映千江,百界作佛。到十方世界去做種種的示現,因為佛陀在斷煩惱的時候,沒有傷害到他明瞭的覺性。

我要提醒大家一件事情——

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千萬不要造成後遺症。我們有病,我們應該吃藥。但這個藥把病治好以後,不能傷到你身體的元氣,所以你的善巧就變得很重要。斷煩惱每一個人都會,問題是你用什麼方式?我希望我們一個大乘的佛弟子,眼光放遠一點,你不只是斷煩惱,你的目的是要成佛。所以你在斷煩惱的時候,你要儲存它的覺性。

那該怎麼辦呢?這個方法——我們現在講最圓滿、速度快、又沒有後遺症的方法:

首先,你先把心帶回家。我們講過…遇到煩惱活動的時候、發脾氣的時候、貪煩惱在干擾你的時候,不是提佛號,先安住一念心性。你告訴你自己:本來沒有煩惱,那只是一個因緣的假相在動。那麼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再提佛號,然後再用止觀的方式跟煩惱溝通,說這個是虛妄的,那只是過去的一念妄動,這是一種過失相。你不斷的用佛法跟它溝通,這個妄想自然消滅掉,因為它不真實嘛。所以當這樣我們斷煩惱以後,我們叫做什麼?佛法說:恢復本來面目、恢復你原來的覺性,是這個意思。那麼這整個過程──當然安住、調伏。

這裡,佛陀講出一個生活上的譬喻:

以喻合法

初成調伏:

【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名為初伏客塵煩惱。】

終成斷除:

【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明相精純,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

這裡,總共是有兩段的內涵:

一、先講一個譬喻:如澄濁水,貯於靜器。這個澄當動詞,我們想要去澄清一個汙濁的水。意思就是說:我們的心本來清淨,這個水本來沒有任何相狀,但是無緣無故的,不曉得是誰,把它丟了一把泥土進去了,這個水就開始汙濁了,就變成清淨的水跟泥巴就混在一起了,這當中有清淨的水有泥巴,兩個同時存在。但是我們對泥巴開始厭離,我們希望把心帶回家,我們希望安住清淨的水。那怎麼辦呢?貯於淨器。你把這個水,不要去動它、不迷、不取、不動,你把它放在一個寂靜不動的器皿上,放久了以後,靜深不動,沙土自沉,清水現前。那麼你讓它沉靜的力量,慢慢的深沉、讓它慢慢的不動…時間久了,這個塵土,它自然的沉澱下來,那麼清淨的水自然就顯現出來了,這個叫做調伏客塵煩惱。

佛陀所講的這個方式,對於妄想,是用沉澱的方式,讓它自己沉澱,你不要去斷它,因為它沒有實體的,讓它沉澱下來。

二、第二段去泥純水,名為永斷根本無明。初學者沒有能力去斷煩惱,什麼時候斷煩惱呢?等到你有禪定的時候。所以資糧位的菩薩,在聞思的階段,他不斷煩惱的,他只是要求你不隨妄轉,讓它沉澱下來,你不要再住在上面,讓它沉澱下來。那麼等到什麼時候,才開始斷煩惱呢?加行位菩薩,當他產生修慧,有禪定的時候,他開始用禪定,再加上我空、法空的智慧,然後才把煩惱的種子,給它消滅掉。就把這個泥巴全部拿掉,只剩下一個清淨的水,這叫永斷根本無明。這時候已經是破無明、證法身。破一分的無明,證一分的法身。這是一個因地的修學。

破無明、證法身,開顯真如,開顯現前一念心性,這有什麼樣好處呢?以下講出兩個好處:

第一個、明相精純。這一段是約自受用來說:菩薩把心帶回家,遠離妄想,這個地方已經是破除妄想了。破除妄想、開顯真心的時候,精純光明的心性,就完全的現前。在自受用呢?受用常樂我淨。常住、安樂、我(這裡的我是自在)、清淨。

第二個,從他受用的角度呢,一切變現,不為煩惱,皆合涅槃清淨妙德。菩薩在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是離一切相的,只有常樂我淨的功德,四種功德陪伴著佛菩薩的內心。但是佛菩薩以大悲願力,回到人世間的時候,一切變現,普門示現:他不但現出莊嚴的比丘、比丘尼相,他有時候也現出雜染的、生死凡夫苦惱的相狀。但是他不管現出什麼相狀,已經不再受煩惱的干擾,菩薩每先一個東西,每做一個動作、每說一句話,都合乎涅槃清淨的功德。

所以整個自受用跟他受用的關鍵。就是在於,安住現前一念心性,成就自利利他的功德。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知道:就我們的階段來說,我們現在還談不上斷煩惱。你現在斷然的去斷煩惱,你會傷到你的覺性,弄到最後你自己沒有感覺,一個人沒有感覺,你就發不起菩提心啊!所以《維摩詰經》警告很多修行人說:二乘人你要讓他發菩提心,是比一個生死凡夫還難!生死凡夫有煩惱,但是他有感覺啊,他能夠念眾生苦,發菩提心,二乘人你要他發菩提心,根本不可能,一灘死水,死水不藏龍。佛菩薩是一個活水,他那個大悲心跟真如是同時運轉的,這關鍵點在無住,你不要住在你過去的妄想當中、住在你的感覺當中。那麼關於這點我們看這個今天的附表第五、[正念真如]的修學次第:

前面我們說的整個七處破妄,十番顯見的思想,無非就是整部《楞嚴經》就是正念真如。那麼正念真如這兩個字有兩層意思:從因地上來說,它是觀照。觀照我們這一念心,本自清淨、本自具足。在果地上,就是有順從的意思。開始順從真如,不隨妄轉。這個地方蕅益大師的《大乘起信論裂網疏》中,他把這個正念真如,他用信心,這個信就是隨順,這當中有六個次第:

(一)理即信心:雖復不信自心大乘妙理,起惑造業,而信心之性,未曾稍減,如水成冰,溼性不改。

理即信心,這是一個標準的生死凡夫。什麼叫理即呢?就是說,這個人在理體上是一個真如,但是你看他表現出來的作用,完全跟生死凡夫是一模一樣的,是心有所住,弄到自己心有千千結,在臨命終的時候很痛苦,這個就是理即信心,只有理體上稱得上是信心。

我們看它的內涵:

說,這個人,他從來就不相信、也不隨順自己本具的真如本性。那麼他相信誰呢?他相信他自己的感覺、他相信他自己的妄想。就跟著感覺、跟著妄想走,結果是起惑造業,當然這樣子來說,他就在三界裡面一次一次的得果報。如果他的感覺是比較美好的,妄想是比較美好的,到天上去。他的感覺妄想是邪惡醜陋的,到三惡道去。那麼這樣不斷的在三界打滾。但是有一段值得我們慶幸的就是,而信心之性,未曾稍減。我們過去打了很多的煩惱,造了很多的業,但是我們這一念心,從來沒有受到染汙,這個本性,並沒有因為這樣而稍減。

比方說如水成冰,溼性不改。這個水啊…因為我們內心有所住、有所執取,就變成冰了。你看水本來是沒有形狀,水有什麼形狀呢?你用成一個圓形的杯子,它就變圓形了;你用方形的杯子來裝水,它就變方形;它本身沒有形狀,它隨時可以現任何形狀。但是冰就不同啦,冰它有固定的形狀。所以你看執著心很重的人,你一聽他講話,你就知道這一個人的種性,個性剛強。一個修首楞嚴王三昧的人,他的特色就是調柔善順——柔軟,他的心是柔軟,一個人跟智慧、慈悲相應的心,是柔軟的。那麼柔軟叫做水,剛強就是冰。但是,即便他變成了冰,但是他的溼性沒有改變。也就是說,他隨時可以恢復他的本來面目——隨時。因為它的溼性,不因為它變成冰而改變。當然這個地方告訴我們,雖然打很多煩惱,信心之性沒有改變。

接著看第二個名字信心。這以下就開始是修行人─二、三、四、五、六。

(二)名字信心——能知現前介爾心性即是大乘,直下承當,不復疑惑,如知冰即水。

那麼這一個生死顛倒凡夫,他在三界當中,一次一次的打滾,每一次都跟著感覺走、跟著妄想走,但是突然間,他遇到了三寶起歡喜心,他撥出了他的生活當中寶貴的時間,來聽聞佛法,如理思惟。他終於知道了生命中的一個真相,什麼真相呢?能知現前介爾心性即是大乘。這個乘就是車乘,通往常樂我淨的一個車乘。原來我內心當中,有一個這麼好的東西啊!就是我這一念信心,本來具足常樂我淨嘛!我為什麼一定要向外攀緣呢?我可以回到我的家,我的家裡面,有種種的珍寶讓我受用的。所以他這個時候,開始直下承當,不復疑惑。

他開始知道: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原來我無量無邊的功德,那種覺性、那種功能德用的體性,並沒有喪失。他就直下承當,而且沒有任何的疑惑。比方說知冰即水,雖然它現在還是冰,但是他知道,它總有一天一定可以變成水。

我們看這個菩薩戒,你會發覺一件事情——

其實你受了菩薩戒,不是隻有菩提心而已。你要知道,嚴格來說:

菩提心它要有空正見的基礎。菩薩要有智慧,不只是一股腦的熱誠,不是的!你要以智慧來做基礎。

一個人對於你的心性,直下承當,在你的生命當中,你就不能夠說:我做不到。不能這樣講。你看很多人,講要怎麼樣…研究佛法…,我做不到!你聽他講這一句話,就知道這個人還活在攀緣心。

受了菩薩戒的人,只能說:我慢慢改。你怎麼能夠說我做不到呢!

一念心性是清淨本然,你用什麼樣的思考?——如果一個人經常說我做不到!這個人就很難進步了,你看他三十年後…你看他這個樣子,還是這樣子。你看有些人學佛,學了幾十年啊,好久不見了,跟他一見面、跟他談…哎喲,老樣子。還是這樣子。在無量無邊的執著當中,增加一些善業,如此而已,本質沒改變。但事實上,我們看到很多的學佛者,真的…三年不見、甚至一年不見,整個個性完全改變過來。有些人他坐的車啊是高鐵,速度之快啊,他生命的改變之快。同樣兩個人煩惱很重,有些人是很快的脫離煩惱,有些人是在煩惱中一直轉不出來,你的思考模式有問題。如果你要經常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你就完了。從今以後不要講這一句話了。從今以後你要說:我慢慢改、我慢慢修。我總有一天可以達成…

我慢慢改表示什麼?你的心量是開闊的嘛!一個人有沒有承當心性,就看講這一句話──你要講得出來,你真正在佛菩薩面前,大聲的講出來: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你憑什麼說:煩惱無盡誓願斷,憑什麼?憑的就是煩惱不真實——達妄本空,知真本有。所以你今天研究《楞嚴經》之後,去受菩薩戒,你發的願,會很真實,一點都不心虛的。你可以很明確的在佛菩薩面前宣佈:我就是要往這個方向走,這叫直下承當,這個就是自知我是未成之佛,諸佛是已成之佛,其體無別。

當然這個地方還沒有修行,但是這個人已經成就大乘的菩薩種性。以印光大師來說,這個人是怎麼回事呢?法王座下添新生,王子墜地,功超群臣。他已經生長在國王的家族,雖然是一個嬰兒,什麼事也沒做,但是你不要忘了,他是國王的種性啊!是這個意思。在一起了,這是第二個名字信心。

(三)觀行信心——若能念念觀此心性,知其念即無念,不起無明諸顛倒惑。

觀行就是你的心開始去迴光返照,你遇到事情會怎樣?…當然我們遇到事情,一個人開始明心見性、開始直下承當真如以後,他的內心還是在打妄想,妄想一個都沒有少。但是他面對妄想的時候,態度不同了。會怎麼樣呢?他觀照真如的過程當中──

知其念即無念,第一個念字,就是我們生滅的妄想。他觀察這個妄想的本質,就是不生滅的心性。怎麼觀呢?前面佛陀有說過,你遇到妄想來干擾你的時候,你就問它一句話:你從什麼地方來?是啊!你就問它的根源,因為妄想最怕你問它這一句話。身為一個妄想,它就是一個沒頭沒尾。它就是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所以它沒有來處,也沒有去處。古人說:來無所從,去無所至。妄想是善於偽裝的一個東西,它沒有一個實體,沒有實體的東西…你問它:你從什麼地方來?它就完了嘛!因為它沒有一個來處,這個時候妄想自然就會消滅了。

不起無明諸顛倒惑。這個觀行,過去我們在佛學院的時候,我們在作僧教育的過程當中,我們會要求研究部的同學,要定期的閉關。閉關之後…出來,我們會跟他面談,考核他的結果。後來,我們在做僧教育的時候,發覺一個問題:就是一個閉關剛出來的人,他很怕受到干擾,比沒有閉關之前,更怕干擾。那我們就找原因,為什麼會這樣子呢?結果我們發現一個答案,就是說,你一閉關,你發覺你也是這樣功課做得多,你內心會有一種寂靜的相狀出來。這個有沒有錯,當然沒錯,功德相嘛。但是很多人不修理觀、他不迴光返照的時候啊,他住在寂靜相,那糟糕了。一個人住在寂靜相,就很討厭那活動干擾的相狀,那你這樣子就變成冰塊,那你就被定型了嘛。你的內心就被定義做寂靜相,那你什麼都不能動啦,那你修行幹什麼呢?你不能廣度眾生啊。所以說:他的問題點不是寂靜相,而是你要知道寂靜相從什麼地方來?是那一念心性!你要安住一念心性!

我們這一念心性,經過修行戒定慧如理的修習,能夠產生寂靜相。但是你不能住在上面,你不住寂靜相,你隨時可以現寂靜相——你回到山中沒有人干擾你,你現寂靜相;你來到人世間,你現出活動相,就是動靜二相,瞭然不生。沒有動、靜二相了。

所以:當你安住一念心性的時候,你是怎麼樣?你什麼相狀都可以顯現,但是你不屬於任何固定的相狀。這個就是不起無明諸顛倒惑——心中無住。

※我們現在講的這個方法,都是讓你最快成就佛道的方法,這個乘叫首楞嚴王三昧。你從這個角度回家是又快、又圓滿的。就是觀其念即無念,這個生滅念頭的本質,它的本來面目,是不生滅的一個離相真如。

(四)相似信心——若任運消除粗染,淨於六根。

相似信心就是入聖位了。他經過前面資糧位的菩薩,聞經達理,斷疑生信,承當真如。到觀行位─開始念念之間順從真如,遠離妄想,把心中的塵埃慢慢的脫離,把這個鏡子越擦越乾淨。到了相似位的時候,他依止他的禪定,任運消除粗染(這個粗染是指三界的煩惱。),清淨六根,這是入了聖位。

(五)分證信心——若入正位,從淨心地乃至菩薩究竟地。

分證就是分破無明、分證法身。他這時候,禪定加深,智慧也加深,入了整個法身的正位。從初地的淨心地,乃至等覺菩薩的究竟地,經過了四十二個階位,每一個的都是破一分無明、證一分的法身,好像那個月亮慢慢、慢慢越來越圓。

(六)究竟信心——若超過菩薩地,微細分別,究竟永盡,心性根本,常住現前。

究竟當然是佛陀,佛陀整個心性完全開展,整個無始劫,所惹的表相塵埃,全部脫離,超過菩薩地。內心微細的妄想分別,究竟窮盡,現前一念心性光明的覺性,常住現前,把無始劫來,那種無量無邊的塵埃,全部都脫離了。

那麼:從淨土宗的角度來看,你能夠達到第三個階位——心常覺照,不隨妄轉。你的臨終就有把握了。我們不是斷煩惱,而是要你觀其念即無念——不隨妄轉,這是關鍵。

好,我們休息十五分鐘。

武俠修真推薦閱讀 More+
大師姐絕情,全宗門火葬場

大師姐絕情,全宗門火葬場

一碗雲吞加香菜
謝驚衣的前半生無疑是一名優秀合格的大師姐。師尊突破化神被劫雷劈得靈臺俱碎,是她長跪天玄山下,挑暮雲真人的五十六環陣法出來,得到蓮花靈臺助師尊重鑄靈臺,一舉突破化神。 二師弟被魔女勾心背叛跌入萬魔窟,是她揹著他,重青劍斬盡數魔,一步一個血腳印帶他走了出來。 三師弟神識被魔物中傷,眼瞎靈力盡失,是她夜夜扶他,用自己的心頭血溫養了他的神識。 四師弟一身劍骨被碎,疼痛每日似遭受臨遲,是她把自己的劍骨掏出來
武俠 連載 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