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音0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諸位法師慈悲!諸位菩薩!阿彌陀佛!

請大家開啟講義第十一面。我們看戊三,盜戒。

佛教對我們人生的解釋,主要的觀念就講到諸法因緣生。我們人生會有很多的萬事萬物,在我們生命中出現,它的背後都是有原因的。人生沒有偶然,只有因緣,事出必有因,所以作為一個佛弟子,我們想要掌握我們自己的生命,首先你要掌握正確的因緣。

什麼叫正確的因緣呢?《楞嚴經》把我們生命的因緣,分成兩塊來觀察:一個是外在的因緣;一個是內在的因緣,這兩塊。什麼是外在的因緣?就是由過去的業力變現出來的生命的果報叫做外在的因緣。凡是跟你的生命結果有關係的,通通是外在的因緣。

比方說你會投生在什麼家庭,你的父母親是誰,這個是生命的結果;比方說你會跟誰結婚,這個也是生命的結果;比方說你會從事什麼樣的事業,你會有多大的成就,這些外在的因緣,都是一種生命的結果,因為它是一種過去的業力已經成熟,表現出來了。外在的因緣,佛陀解釋外因緣,只有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一句話就夠了,叫做“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我們生命有一半是做不了主的,就是外因緣你做不了主的,因為它的業力已經成熟了。所以人生有一半是來還債的,因為你必須要去繼承你的過去。不管你願不願意,我們人生有一半是要繼承過去的業力的,這一塊是很難改變的,因為業已經成熟了。就是說你是一個女眾,你不可能說透過修行變成男眾,這不可能的事情。

人生的結果只有一種情況叫“認命”,所以佛教的因緣觀,是站在認命的角度去開創未來,因為你今生,它是一個過去的業成熟了,已經浮出水面了,我們的改造只能夠改造未來。所以整個外因緣全部都是業力在主導的,其實你今生的成就跟你的努力沒有很直接的關係。如果你瞭解因緣法的話,你的努力只是一個助緣,只是催化你的善業得果報的一個助緣。世間上努力的人多的去了,成功的人沒幾個。他能夠成就廣大的福報,是因為他有善業力,他善業成熟了,不是他的努力。你要沒有善業,你的努力沒有用,你的努力只能夠把善業留下來去開創未來。

人生的因果思想,佛教因果思想,它不是說你今生努力,馬上得果報,不是這個意思。佛教的因果觀是隔代受報的,叫做“三世因果”。你今生的努力是在準備來生,是在為來生鋪路,你今生的果報跟今生的你沒有太多的關係。所以你今生的好壞,完全不怪今生的你,要怪,怪前生的你。如果你今生活得很快樂,不是你很努力,是你前生很努力,你今生佔了便宜,你蒙受前生的恩惠,你應該感恩前生的你,給你留下這麼多的善業;如果你今生活得很痛苦,那也是前生的你不爭氣造成的。所以凡是跟人生結果有關的,通通不怪今生的你,跟你沒有直接關係,跟前生的你有直接關係。在佛教裡面,只要跟人生的結果有關係的,它是一個已經成熟的水果,這個是業力所成就的因緣,“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

但是以佛法的角度來說,如果你是一個想要解脫的人,你修人天乘不談,如果你要了生死,尤其是淨土宗往生的人,從祖師的開示,人生的水果你最好少吃為妙,因為這個業力所變現的水果,你一旦吃了,你就跑不掉了,業力會創造另外一個業力,這樣業力就很重。所以你只要人生越享受越攀緣,你的業就越重了。因此外在的因緣你適可而止,不管你前生的善業有多強,剛好就好了。

那麼《楞嚴經》它所強調的是內在的因緣,就是你的真如本性,現前一念心性。它是一個廣大無窮的能量,你可以去開發的,它有無窮無量的可能性,因為它是一個因地,它有無量的可能性。《楞嚴經》在講內因緣的時候,它講三種因緣——“即空、即假、即中”。“即空”它離一切相,因為它是一個因地,所以這個時候沒有任何相狀,我們的因地是沒有相狀的,它是一種空性,它可能變好也可能變壞。關鍵在哪裡呢?在“即假”。你安住空性以後,你是發什麼願?你發的是人天乘的願,心性就隨緣顯現人天的果報;你發的是往生的願,心性就創造極樂世界的功德;你發的是成佛的願,心性就顯現諸佛功德莊嚴的相狀給你。所以即空、即假、即中,在整個心性當中,他的生命是由願力引導的,願力!諸位!這一塊很重要!

所以你現在的每一個人生,都有兩種因緣:一個是由業力主導的外因緣;一個是由願力引導的內因緣。每一個人你得到生命以後,你有內外兩個田地可以經營。大部分沒有經過佛法訓練的人,他會用攀緣心去攀緣外因緣。他會去嘗生命的水果,當然酸甜苦辣。有些人前半段是善業得果報,前半生很快樂,後半生很痛苦;有些人前半生很痛苦,後半生很快樂,因為這個業它是變來變去的。因為你過去生不可能全部造善業,你也不可能全部造罪業,這是善惡夾雜,所以人生充滿了酸甜苦辣。

大部分的人,人生最大的悲哀是什麼?就是說我們花了太多的時間,去經營一個不可改變的因緣,就是你今天的精神體力都在去攀緣外在的因緣,這些因緣都已經成熟了,所以你是白費功夫。因為佛陀已經講很清楚了,“萬般皆是業,半點不由人”,只要跟你生命結果有關係的,你都很難改變了。但是我們一般人都會想要去攀緣今生的水果,想要去主導今生的水果,這就是為什麼我們一個人到臨命終的時候,都是弄得傷痕累累,弄得自己心有千千結,也是自己找的,因為生命本來就是業力變現的。但是我們認為我們可以主導自己的生命。諸位!我們不能抗拒業力。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他會放棄外在的因緣去經營內心的因緣,因為你這個內心因緣是主導你的未來。如果你今天把因緣法讀透了,你會慢慢地放棄今生去規劃來生,因為你今生能夠引導的有限了,它已經是一個成熟業力變現出來的水果了,而你內心的世界是一個充滿肥沃的田地,它有無窮的可能性。你只要好好地發願,好好地栽培,來生有無量的可能性。你應該把更多的精神用於經營來生,而不是把太多精神用在享受今生。

講實在話,如果今生的果報是該你受用的,你不去受用,你還是沒有損失,因為你善業還是保持住了,它會從其他地方,從來生表現出來。所以你今生福報很大,你沒有去受用,你絕對沒有吃虧,該你的善業就是你的,你的善業是存下來了,你把它導歸到淨土,讓來生的淨土更功德莊嚴!

所以我們在修學當中,面臨了兩種選擇:一個業力,一個願力;一個外因緣,一個內因緣。大部分的人(極少數例外),絕大部分的修行者他兩塊都會跑來跑去。在佛堂的時候,他安住內因緣,發願、唸佛、憶佛唸佛求生淨土;一旦走出佛堂,跟外在人事接觸的時候,他的心就開始注意外因緣。所以一般人的心是願力跟業力的夾雜,一般正常人都是這樣的,這就是為什麼他所創造的佛號有往生的願力,也有下墜的生死業力。一般人他如果沒有經過禪觀的淨化內心,調整內心,他創造的佛號一定是兩種力量的,不是一種力量。兩種力量,只是比例多少而已,一個是願力,一個是業力,每一句佛號都是這樣。

諸位!你把太多的精神放到今生,你只有增加這個佛號的下墜的力量,你讓這個佛號的重量越來越重,對你臨終很不利。如果你有志於往生極樂世界,你外在的因緣要慢慢地收了,因為這一塊你能夠改變的很有限了,你越攀緣,只會增長你的生死業力。

所以我們禪觀與淨土的基礎篇,第一件事情,就是建立內在的善根。什麼叫基礎?簡單講就是“都攝六根,淨念相繼”。我們現在都還沒有談到憶佛唸佛,現在還沒蓋房子,現在是打基礎。我們在基礎篇講兩件事情:第一個,建立內在的善根;第二個,遠離四種過失。內在的善根就是從“安住空性、調伏愛取、導歸菩提”——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出離心、菩提心、空正見建立,你的心中內因緣要建立三種善根。

我講實在話,你內心沒有願力,很難抗拒業力的。你說:我從現在開始,我都不管外在環境了,不可能的!你心裡面沒有主人,你的因緣一刺激你,你心一定會動的。所以你心中要有根,要有願力。你心中先要有個家,先用這三種善根來建立你的家,把自己的心安住在內心。人生只是在實踐你的願望而已,你用願望來引導你的生命。

所以前面的真正發心這一塊,就是在你的心中建立一個堅固清淨菩提本願的家。

第二個持戒清淨,遠離四種過失。有些過失會創造很大生死業力,就是殺盜婬妄這四種過失。有些過失是不會創造業力的。比方說你喜歡喝咖啡,喜歡喝咖啡就去喝,它不會影響業力,但是你這個殺盜婬妄不是。所以基礎篇它主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你向外攀緣的這種外因緣的心,慢慢收回來,把你的心安住在內因緣,是做這件事情。你的心一旦以願力來主導你,你所念的佛號就更有往生的力量了,剩下就是修皈依而已,後面的往生篇、唸佛篇就很輕鬆了。

諸位!你基礎篇沒有打好,你佛號怎麼念都不對,因為你根本有問題。你用攀緣心來唸佛,你夾雜生死業力來唸佛,每一句佛號都是生死業力,你那個“根”有問題,因地發心有問題,所以調整心態是憶佛唸佛的很重要的基礎。你心態調整正確了,你做好準備了,憶佛唸佛其實很簡單,但是你心沒有收回來,你還是喜歡在外因緣活動,你佛號就很難念好了。你用強大的攀緣心來唸佛,每一句佛號都有強大的生死業力在裡面,你怎麼到淨土去呢?

所以我們基礎篇,主要就是把我們向外攀緣的心收到向內安住,讓我們的生命本來是活在業力,而轉成活在願力。淨土宗能夠往生,只有一種情況:你的生命是願力強過業力,這種人才可能往生,沒有第二種了,沒有偶然的東西。所以我們在基礎篇當中成就三種善根,遠離四種過失,主要就是加強你內在的願力,減少外在的業力,做這個工作。

好,那麼遠離四種過失,我們前面講到婬殺兩種重大的過失,現在講盜戒。這四種過失都會啟動生死業力,所以要遠離。我們來看看盜戒的第一段,持戒功德。請合掌。

持戒功德:阿難!又復世界六道眾生,其心不偷,則不隨其生死相續。

好,這個地方的重點也是講到“其心不偷”。其心不偷它不是說你沒有這種偷盜的因緣,而是即便有偷盜的因緣,你的內在的善根,安住力、調伏力、引導力,會以願力來引導你,你很自然地去調伏偷盜的這種攀緣心,就算有因緣讓你偷,你也不想偷。你的生命已經由願力來引導你的業力了,你那種剋制力、調伏力、引導力已經堅固成就了,這種人,生死業力就淡薄了。即便沒有斷煩惱,沒有斷業力,但是業力已經是在一種沉澱調伏的狀態了,所以說不隨其生死相續,他的業力輕薄。這個是一種正面的讚歎持戒的功德。

佛陀再講反面的。假設你今天剋制不了你的偷盜,你老是在外面攀緣,放縱你的偷盜,在這個外因緣的活動,它的後果是什麼後果?

看看第二段犯戒過失。請合掌。

犯戒過失:汝修三昧,本出塵勞,偷心不除,塵不可出。縱有多智,禪定現前,如不斷偷,必落邪道。上品精靈,中品妖魅,下品邪人,諸魅所著。彼等群邪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修習唸佛三昧的人,我們經常在佛堂裡面拜佛、唸佛、誦經。

我們剛開始的修學也是希望能夠往生西方,了生脫死。但是假設我們放縱偷心,你就增長生死業力,塵不可出了。

偷心,這個偷盜這一塊我們解釋一下。我們一般的五戒十善的偷盜,它的物件是偷財物,但這個地方不是。它的偷盜,他是一個修行者,他不是偷財物,是偷取三寶的功德,偷取三寶的這種清淨的形相,這個後面會說明。這個人他放縱自己的偷心,即便他平常在佛堂做很多功課,但是他的後果必落邪道,因為他這種投機取巧的攀緣心,不斷相續的活動,就把他在佛堂裡面憶佛唸佛的善業,轉化成從邪道里面去得果報。

如果他這個人的善業力強,就轉成上品精靈。這個精靈,牠的本位是一個畜生,但是牠因為偷取日月的精華,就轉化成各式各樣的人來作怪,叫精靈;中品妖魅。這個妖魅,祂的本位是個鬼神,但是因為祂經常偷取人的精氣,所以祂就變成特別地長壽、特別地健康,色身也特別地莊嚴,這是妖魅;下品邪人。下品邪人他的本位是個人,他是作為精靈跟妖魅跟人類的一個互通的媒介,他是一個靈媒,因為他被前面的精靈跟妖魅這種諸魅附在身體上。

這三種人在因地的時候,都是有這種投機取巧的攀緣心,他們不斷在外在的因緣活動,最後得到這個果報了。

這些徒眾都有他的眷屬,也都產生邪知邪見。他們認為自己就是無上的功德,把這種當功德想。也就是說他這種攀緣心,這種偷盜的攀緣心是非常堅固的,這是深生好樂,數數現行,深生好樂。好,這個是講到最後的結果,是落入邪道了。

我們看佛陀對末法時代的一個預言。下一段,預記末法。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妖邪熾盛世間。潛匿奸欺,稱善知識,各自謂已得上人法。詃惑無識,恐令失心,所過之處,其家耗散。

佛陀的正法、像法時代,當然正氣強,這些妖邪不敢出來活動。但末法時代因為眾生的共業,正氣薄弱,所以就提供了這些妖邪活動的空間,他的子孫就慢慢出來活動了。

他們是用什麼方式活動呢?“潛匿奸欺,稱善知識。”他把自己這種精靈、妖魅、邪人的本位掩蓋起來,他以過去生的善業力,變現出一個出家相,可能是比丘、比丘尼的這種清淨三寶的形相。他說什麼事呢?他說自己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力、神通力。基本上他做兩件事:

第一個,顯現感應神通。他可能會經常告訴你一些事情,結果都是應驗的;第二個,妄論吉凶禍福。用這個神通感應來判斷你的吉凶禍福。他的目的是“詃惑無識,恐令失心”,他當然會講一些好的事,他一定也會講你未來一些災禍的事,他用這種神通力來迷惑沒有正知正見的凡夫眾生,使令他失去了正念。譬如說你未來有什麼災難,你就必須拿錢出來消災,所以他所過之處,很多人就被騙取了財物,而財物耗散。也就是說佛教的修學改變生命的痛苦,它本來是從內因緣改變的,結果它不是從內因緣改變你,它從外因緣去改變。

我們前面說過,外因緣它是一個既成的事實,沒有人從生命的結果去改變的,它已經長成一個水果了,你怎麼改變呢?你要改變從種子就改變了,你要改變你的因地。人生要改變要先發願。那麼這個“善知識”,剛好是錯誤的操作,他的操作方式跟佛陀操作方式完全不同。佛法是要我們先從內心懺悔、皈依、發願去改變你的生命,是從內因緣去帶動你的外因緣;結果這個人剛好相反,他沒有要你從內心中去修懺悔、皈依、發願,他要你拿錢出來,他用不可思議的方法直接改變你的結果,嚴重違背佛法的因緣觀,從結果改變。當然最後的結果是沒辦法改變,因為這根本不合乎緣起法,這個是錯誤的操作方式。

這個問題不是隻有你被騙錢而已,它的問題更嚴重是在哪裡呢?後面會說到。你親近這種“善知識”,當然你的錢就花光了,但這個問題還不大,更可怕的是你養成一種錯誤的因緣觀念,你會以為人生的改變是先從改變外因緣,然後再改變內因緣,他會給你一種錯誤的認知,這個糟糕了!他這個因緣法的操作,剛好顛倒。

佛法是要我們先改變內心。因為你外面的結果是過去的業力,你先求認命,認命以後你重新發願,由內心慢慢慢慢去引導外境。結果他剛好相反,他直接改變外境,你這個人你該放逸繼續放逸,沒事,我來幫你處理。這個是一種錯誤的因緣操作方法——直接改變外因緣,那當然結果就是沒有效果。這是佛陀預言末法時期,這種逆向操作因緣法的惡知識很多。

好,我們看下一段,佛陀的清淨教誡。我們怎麼樣來判斷一個善知識,我們看下一段。

佛教舍貪: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貪,成菩提道。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

佛陀對於這種佛弟子,這種比丘,他們即將面臨住持正法,統理大眾的責任,身為一個領眾修行的善知識,他必須有兩個條件:第一個,他必須“循方乞食,舍其貪愛,成菩提道”。循方就是他一家一家的、有次第的,不能選擇性的去乞食,就是說這個人貪愛的煩惱要輕薄。作為一個善知識,他的貪愛要輕薄;第二個,他“不自熟食,寄於殘生,旅泊三界,示一往還,去已無返”。他對今生,只是把它當作一個人生過客,透過今生來成就來生的理想。

所有的善知識,不管你是修密宗、禪宗、淨土宗,什麼宗都沒關係,你修的法門會不一樣,但是善知識一定有一個共同的相貌,他的人生一定是內因緣帶動外因緣,他是以願力來主導生命。願力它的相貌是無所求,隨緣,因為一個活在願力的人,他的人生是活在未來,他不把今生看得太重。他的目的是透過今生去實踐他來生的功德,所以他懺悔業障,積集資糧,他的心是住在來生,

他是為了未來而活的,所有的善知識沒有例外。也就是說善知識他是“但有所願,無有所求”。因為你有所求就是攀緣,那你是活在外因緣,你活在外因緣,你是活在生死業力,你怎麼是善知識呢?這是很簡單的判斷方法。

善知識的修學對今生是完全隨緣盡份的。因為他只有願力沒有攀緣,這是佛陀說的,所有的善知識沒有例外。他一定是用願力來主導他的生命,而不是由他的業力來引導他的生命。

我們再往下看就更清楚了,佛陀講這個假裝善知識的重大過失,違教深害。好,請合掌。

違教深害:云何賊人,假我衣服,裨販如來,造種種業,皆言佛法,卻非出傢俱戒比丘為小乘道,由是疑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這個賊人指的是現出家相的,所謂“善知識”的比丘比丘尼。本來佛陀示給你這個出家的僧相,是要你宣揚佛法,結果你不但沒有宣揚佛法,你還朝著一種錯誤的引導,假借佛陀的袈裟,結果把三寶的功徳給敗壞了,造種種殺盜婬妄的業來當做佛法的修學,而毀謗出家的這種少欲知足、安住內心的願力的修行者為小乘道。最後結果貽誤無量眾生墮無間獄。

一個講感應神通的人,他的問題還不是說讓你的財物損失而已,這個會對你的知見產生一個錯誤的誤導,這很嚴重!你想你的師父告訴你,你不用改變你的內心,我直接改變你的外在的因緣就可以了。那你想這事情多好啊,你有災難,拿錢出來就處理了,你想我怕啥?我師父幫我處理了。這個時候你造業啊,越造越嚴重!你以前造業還有慚愧心,這個時候你把因果的思想給斷了,你認為可以用外在因緣來改變內在因緣,認為花錢可以改變,可以當修行,你沒有在心地上重新懺悔發願去創造一個新的力量。可能剛開始你過去善業還在,但是你業越造越重,等到你業已經承受不了了,你的善業承受不了的時候,你就直接墮入無間地獄,因為你對因緣法產生了錯誤認知。

不是外因緣就可以改變內因緣,你錯了!是內因緣去改變外因緣,你被這種所謂善知識誤導,所以這個地方的問題是這個邪知邪見的可怕!讓你在造罪的時候,你本來沒有遇到這個善知識,你造罪還有慚愧心,結果他顯神通以後,你想我怕啥?你更沒有慚愧心,你造的罪更重,所以問題在這裡。他不僅傷害到你今生,問題是他把你的來生也傷害。

好,我們往下看,佛陀教我們舍貪的一些方法。就方便,就是說我們應該怎麼樣來儘量放棄外因緣,儘量去修學我們內心的懺悔、皈依、發願的內因緣。佛陀講出一個善巧方法,我們來把這段經文讀一讀,你就知道他的方法。好,有三段,請合掌。

舍貪近道:若我滅後,其有比丘發心決定修三摩地,能於如來形像之前,身然一燈,燒一指節,及於身上爇一香炷,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長揖世間,永脫諸漏。雖未即明無上覺路,是人於法已決定心。若不為此捨身微因,縱成無為,必還生人,酬其宿債,如我馬麥正等無異。

這個地方是說一個方法,就是假設我們發心修唸佛三昧,可能有時候順利,有時候不順利,有時候業障現前,那怎麼辦呢?身然一燈,或燒一指,在身上燒一炷香。所以說這在我們受菩薩戒的人,是很關鍵的!受三皈五戒都變化不大,你受三皈五戒都是人天法,但是一般生命的重大轉變,有兩個重點:一個是在家居士受菩薩戒;一個是出家受出家戒。這兩塊是非常重要的改變,非常重要!那是從根本的改變!如果你沒有出家,你人生只有一種改變——就是受菩薩戒。

受菩薩戒為什麼會改變呢?因為他開始發起願力了,就是我過去用我的攀緣心攀緣外在的因緣,活在業力。好,過去就不談了,過去的種種譬如過去死,從今天開始:我“誓斷一切惡,誓修一切善,誓度一切眾生”,我生命只有三種力量來引導我——斷惡、修善、度眾生三種願力當作我內在的善根。那麼這種人他的生命要從外因緣的攀緣,轉成向內因緣安住的時候,所以菩薩戒要燃香,它燃香的目的,下面會說明。

“我說是人,無始宿債一時酬畢。”永遠離開世間的業力的因緣,而調伏心中的煩惱。為什麼燃香能夠達到消除罪障、增長善根?古德解釋說,因為我們凡夫對外在因緣的攀緣,它的根本來自於色身。當然我們也貪錢財,我們也貪求美好的飲食,外因緣的攀緣是多元化,但是你更貪愛你的色身,因為你所有的享受是以色身的感受為主。你為什麼貪財?你為什麼貪色?你為什麼貪求美食?其實你為了滿足你色身快樂的感受,它是根本。這個攀緣心是以色身為一個主軸,繞著色身的感受來擴散,所以你根本上能夠把色身舍掉,你的攀緣心大概就能夠得到一定的收攝了。這是佛陀的大智慧,先抓根本,擒賊先擒王。

這個地方,就是佛陀透過這種法門,當然你用香供佛,對佛陀來說沒什麼差別,關鍵是透過這個法門,調伏你對色身的執取。因為你所有的攀緣都是滿足你的色身,沒有例外。你攀緣這個只是個過程,你目的是要滿足你的色身,所以你能夠把色身的這種執取放下,這個時候,你的罪業、業力就消失了。雖然你不可能馬上成就無上菩提,但起碼你對這種大乘的甚深的功徳,已經生起決定了,至少你已經開始走上一個正確的道路,你開始放棄外因緣,安住內在的願力。假設你不能夠因為這種捨身的因地——“縱成無為”,因為你因地帶有妄想,你沒有真正把色身放下,還有攀緣,那麼你未來還是有一些生死的業力要還,正如佛陀的馬麥正等無異,當然這佛陀是示現。

這段經文我們解釋一下。就是說所有的攀緣是以色身為根本,所以佛陀要我們為法捨身,為了追求無上菩提而放棄自己的色身。不過這個地方值得我們注意,佛陀有些法門它某種程度是表法的成分高,不是說要你真的把色身燒掉,不是這個意思,你這樣有點太過了。

他的意思就是說,你燃個戒疤讓你提醒一下,這個色身的感受是痛苦的,從痛苦中讓你覺悟,你為了滿足色身是不對的,是這個意思。

在埔里有一個比丘,這是真實的事情。他住茅蓬,住一住不曉得是怎麼回事,他就不吃飯了。不吃飯他就買很多油,就灌到肚子裡面去,用這個布把自己纏起來,就把自己的身體燒了。燒的過程很痛苦,哀聲大叫,這個是不合乎佛的意思。佛陀的意思只是讓你透過這種燃燈燃香疤來產生一種願望,知道生命是痛苦的,身是苦本,讓你放棄對外因緣的追求,好好地安住內在的願力,是這個意思,不是說真的要你把身體燒掉。

所以我們在聽,在研究佛陀的道理,你要願解如來真實義。佛陀真實的本意,是讓你借相修心,透過這個過程來提起你的正念,把攀緣心收一收,不是真的要你把身體燒掉。因為你的身體是借假修真,雖然它是痛苦的根本,但是你要透過色身來拜佛,透過色身來唸佛持咒,這一點我們說明一下。

總而言之,如果你的內心是不決定的,你在受菩薩戒之前,你還是猶豫不決,你又想攀緣娑婆世界,又想要追求內在的菩提願力,你很不決定,那麼燃個香疤,它某種程度會讓你更下定決心,以這個正法產生決定心。透過燃戒疤會提醒你一下,這叫做以法生決定心,是這個意思。

好,我們看諸佛的教誨。

諸佛教誨:汝教世人修三摩地,後斷偷盜,是名如來先佛世尊,第三決定清淨明誨。

好,我們在透過這個修習唸佛三昧,先斷婬,再斷殺,最後斷這個偷,這個是佛陀第三個很決定而且是成就清淨功德的一個非常明確的教誨。這個斷偷,是沒有模糊討論的空間,這個非常明確,一定要斷。

好,我們再往下看,三昧之本。

三昧之本:是故阿難!若不斷偷,修禪定者,譬如有人水灌漏巵,欲求其滿,縱經塵劫,終無平復。

假設我們不斷這種投機取巧的攀緣心,心不老實,老是想要透過一些方便,看看有沒有最簡單的捷徑能夠成就唸佛三昧,別人拜一百拜,我看看有沒有可能拜三十拜就取代一百拜的功德。你老是有一種想要去投機取巧的心情,這種人就不老實。他的後果:“譬如有人水灌漏巵”。就是你的這個心有破洞,但是你不斷地加水,結果這個水都流掉了,“縱經塵劫,終無平復”。就是修行你不按正常軌道,總是想要投機取巧,它的後果是:你的功德就不能累積,不能累積下來就漏失掉了。

好,我們看這個施捨之法。怎麼樣斷除攀緣心,讓自己老實修行?佛陀提出四個方法,我們把這個四段先念一遍,施捨之法。

身舍貪悋:若諸比丘,衣缽之餘,分寸不畜,乞食餘分,施餓眾生。

心舍慢瞋: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

身心舍盡: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身肉骨血與眾生共。

不著權乘: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說,修行人首先你已經斷了“殺、婬”兩種過失,已經難得了,你現在就要修老實,不要投機取巧。第一個,身舍貪悋。你能夠把自己多餘的錢財做一些佈施,舍貪。因為你這個不老實,就是貪求,貪求當然貪求很多,你可能貪求功德,貪求這種財物等等。

第二個,舍慢。“於大集會,合掌禮眾,有人捶詈,同於稱讚。”在大眾當中這個更難了。人家罵你、打你,你能夠放下心中的面子。

這個是這樣子,老實修行,重要的就是你不要跟人家比較。修行每一個人都是個案,沒辦法比的,因為你的因緣跟他的因緣不一樣。諸位!什麼叫諸法因緣生?就是沒有兩個人是走在同一個跑道。即便我們同時都要回家,通往淨土,每一個人走的路都不一樣,叫方便有多門,我們只有目標,最後結果是一樣。修學是結果,只有結果——成佛結果是一樣,過程沒有兩個人是一樣,沒有!所以你沒有必要比較。

你說,你一天拜一百拜,我一天拜兩百拜跟你拚了,沒有必要!因為你的時間跟他的時間不一樣,盡心盡力就對了,你的時間比較少,你一百拜的功德就夠了。所以這個地方就是說,一個人不老實,某種程度你就是跟人家比較,你沒有真實地把心收到你的內在的願力中,你還是活在攀緣,這就是為什麼你修行這麼久,還是這樣子,因為你都沒有收心,你永遠活在業力。一個真正的心是收會到內因緣的人,他不會跟別人比較,該幹啥幹啥,做好自己定位就好,所以這個地方很重要!

第三個,“必使身心二俱捐舍。”色身自己夠用就好了,反正一個發了願的人,他的生命的目的在於創造來生,所以他今生該有的東西儘量施捨,對這個得失心也施捨。當然這個“身肉骨血與眾生共”,這些東西只能夠隨喜讚歎,不是讓你付諸行動。

最後,“不將如來不了義說,回為己解,以誤初學,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佛陀在整個方便法門當中也講到感應,但是這些感應,佛陀的目的是要你從內心中求。大乘的感應都是“能禮所禮性空寂,感應道交難思議”,是站在無所求無所得的角度,心寂靜了才有感應。

諸位!感應這件事情,感應的意思就是心心相印,感應道交,它的條件要順從,就是你跟佛陀雖然層次不一樣,起碼你們兩個是怎麼樣?在同一個道上。套一句古人說的話,你們兩個是同一個鼻孔出氣,同一個生命體,同一個願力。如果你的攀緣心很重,佛陀的心是安住在真如,你是活在攀緣心,結果你也有感應,你知道你是跟誰感應?對了!你跟眾生感應,因為你跟他心心相印。

所以唸佛人,我問你一個問題:唸佛感應很多的人這個好不好?這個人你說我念了半天都沒有感應,他有很多感應,你覺得你比較好,還是他比較好?沒有感應比較好!諸佛菩薩的感應都不明顯的,都是冥應,暗合道妙,巧入無生,那種感應很明顯的都不是佛陀。你不要以為感應多,你這個攀緣心跟他的攀緣心,你們兩個氣味相投,鬼神最喜歡跟你感應,所以這個就是不了義。

好,我們看總結,判決邪正。

如我所說,名為佛說;不如此說,即波旬說。

前面所說的是三世諸佛的一種正知正見,違背這個說法的是魔王的邪知邪見。作為一個《楞嚴經》的照妖鏡,佛陀在《楞嚴經》中講出一個非常明確而清晰的相貌,什麼是正,什麼是邪,這種清淨明確的教誨。

好,我們先休息十分鐘,再把這段做個總結。

玄幻魔法推薦閱讀 More+
天命魔神:萬世修真路

天命魔神:萬世修真路

每天只上八小時
六道悲鳴消失,各族自立為主。仙降授業,主角靈回荒古紀,因果糾纏之下逐漸看清這世界全貌。 “不學就是不學!” “不學?小心我大嘴巴子呼你!”迴歸現實,人族妖族不死不休,主角身懷因果,撥弄世界真相。
玄幻 連載 0萬字
焚天煉獄決

焚天煉獄決

琉璃韻
少年李凌雲,獲重寶,慘遭妻子和兄弟率領高手圍攻,被神秘人重創,無奈自爆,殊不知,神書護住最後一縷魂識......
玄幻 連載 1萬字
末法:修為盡失,逆徒孝心變質

末法:修為盡失,逆徒孝心變質

今夜好夢
【種田+末法+冰封+無敵+衝師逆徒+女帝+爽文+不聖母+殺伐果斷+囤物資】\n定住師尊意,欲騎師蔑祖的妖嬈八弟子痴痴的輕撫顧乘風。 \n逆徒:“師尊,徒兒終於等到這一天啦!”\n師尊:“逆徒!別衝動,我可是你師尊!\"\n逆徒:“就因為你是我師尊,我才更加興奮呀!”\n......\n女帝徒兒巧笑嫣然的深情凝視著顧乘風。 \n逆徒:“師尊,這是我為你打下的江山,喜歡嗎?”\n “師尊若願意
玄幻 連載 2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