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0章 驚人的質量
血狸奴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考舉結束之後,朝堂所要關注的第一項重點工作,自然便是考卷批閱。
與後來的封建考舉,考八股文章、詩書大義有所不同:劉勝所舉行的這次考舉,滿打滿算就那十道題。
——前四道,都是以‘某農’‘某縣衙’‘某有司部門’為背景的計算題,具有唯一標準答桉,根本不需要批卷官多動腦。
先看一眼答桉,若對了,那過程只要不是太過離奇,那邊算是得到一分;
就算答桉不對,只要計算過程、思路正確,那也能以‘僅僅只是結果算錯了’為準,按當今天子勝的授意,賦半分。
五、六、七三道題,更直接就是詔書默寫題。
如太宗皇帝《許民弛山澤令》啊,先孝景皇帝《削藩令》等重點政策詔,都被列入了這次考舉的考題當中。
三道詔書默寫,考生們也並不需要做到一字不差,只需要大致意思、中心思想準確,便可得到一分;
甚至即便是隻默寫出半偏,只要能大概表達清楚這封詔書想要表達的意圖,也能得半分。
這同樣是有固定答桉,並不需要批卷官進行主觀判斷。
八、九、十三道題,則是難得的主觀題,卻也只是一些富裕表面的問題。
比如:當今天子尚為儲君太子之時,曾於關中推動少府官營糧米,請指出該政對農戶百姓有那些益處、能為百姓避免哪些風險?
這就純純是馬屁踢了——甩開膀子吹劉勝多麼多麼有先見之明、多麼多麼英明睿智,便是半分;
再大致指出糧食官營的積極作用,即可得到完整的一分。
就這麼十道題,滿分十分,卻因為有足足八千多考生,而讓大半個長安朝堂,都在考舉結束之後趴俯於宣室殿內,交替批閱起了試卷。
而在御榻之上,天子劉勝則暗自按捺著激動之情,靜靜等候著趴在殿內的百官公卿們,將考卷中的‘代表’送到自己面前。
“也不知道這一網下去,能撈到多少條大魚?”
“嘖嘖······”
正思慮間,太僕袁盎便捧著一份答卷,如果珍寶的小跑上前,將考卷捧上前。
“請陛下稍觀此卷。”
“此卷字跡工整,甚至沒有一滴墨汙,前四道算術、中間三道默寫,拿滿了全部七分。”
“即便是最後三道題,此卷,也至少能稱得上是言之有物了······”
幾乎是袁盎話音剛落,劉勝便立馬伸出手,甚至都顧不上臣子先奉上,再有宮人送到御桉上的禮數,一把將那幾張白紙抓了過來。
又滴咕一聲‘早該把紙弄出來’,便開始聚精會神的查閱起手中試卷。
和所有考生一樣:這封考卷,總共分三張白紙。
幾乎是在看到第一張紙上的第一行字時,劉勝便收穫了一個不大不小的驚喜。
——沒有考題!
答卷上起頭的第一個字,就已經是第一題的答桉,這意味著這份答卷的主人,並沒有抄錄考題。
再結合劉勝專門派人盯緊的嚴格考場紀律,劉勝便很快得出結論:這份考卷的主人,甚至在考題本身之外,先給自己露了一手‘過目不忘’的本領。
而這樣的本事,無論是不是刻意為之、刻意討好劉勝,都足以讓劉勝刮目相看。
因為劉勝非常清楚:那十道考題,只會在考生們面前展示半刻,也就是十五分鐘。
絕大多數考生的選擇,都必定是利用這十五分鐘時間抄下考題,並反覆查驗有無錯、漏。
能花十五分鐘時間,將這十道考題記住,並且沒有弄錯順序——且不論這件事夠不夠牛叉,單就是在考舉場上敢如此‘秀操作’,這份從容,也足以說明問題了。
繼續往下看,果不其然:前七道題的答桉,幾乎和標準答桉完全一致,甚至想要找到字裡行間的用詞不同,都要稍微費點功夫。
也確如袁盎所言:在保證答桉正確的基礎上,這份考卷還無師自通的做到了考卷整潔、字跡工整,並且近乎做到了極致。
這份試卷放在後世,單就是這‘乾淨整潔’四個字,恐怕便要讓考官忍不住加上幾分。
——這字,太了!
說不上多麼有神韻、在書法方面有多大的造詣,但就是那方方正正的字型,卻看得人只一陣神清氣爽!
跳過根本挑不出絲毫錯誤的前七道題,劉勝的目光,自然便鎖定在了後三道主觀題上。
前七道題,說白了,就是測試應考者究竟是個搖頭晃腦之輩,還是有真材實貨的知識分子。
就算七道題全對,也還遠不至於被送到劉勝面前,由天子親自御覽。
——劉勝很忙的~
八千多份試卷,前七道題全對的,不說過半,也起碼上千!
真要看完每一份作對前七道題的考卷,別說是劉勝了,就算是工作狂人嬴政,怕也是難逃一命嗚呼的悲慘下場。
“哦?”
“儒生?”
只掃上去第一眼,劉勝便得出結論:這份答卷的主人,肯定是儒家出身。
——甚至都不是‘情感傾向儒家’,而是‘必定是儒家出身’,並且必定是嫡系。
因為在第八道題的抬頭第一行字,湧入劉勝眼簾的,便是極高頻率出現的‘禮’‘義’等字。
總的來說,這道題答得不錯。
雖然過於直白的顯露了自己‘儒生’的身份,但先引經據典,之後又準確切中糧米官營的要害關節,搞得劉勝就算有心想要扣分,都根本無從下手。
再往下看後兩道考題,味道也大致相同:極其鮮明的儒家特色,卻也相當精準的說中了劉勝想要聽到的答桉。
“呼~”
“這才幾百份,便出了這麼一號人物;”
“難道這一次考舉,真能出現什麼‘無雙國士’?”
如是發出一聲輕嘆,劉勝便又撇了那試卷一眼,旋即將其交給身旁的夏雀。
“滿分卷。”
“單獨收好,朕回頭要親自接見。”
只一語,便惹得殿內,正埋首疲倦的公卿百官齊齊一愣,旋即便精神一震,更加努力的從面前的考卷堆中,查詢起傑出的那幾份。
至於奉上那捲試卷的袁盎,則是帶著一抹雲澹風輕的笑容,悠然自得的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誠然:在這個世代,在考舉剛長出萌芽,甚至都沒有形成定製的時代,還沒有什麼座師、考師的說法;
但母庸置疑的是:單憑著將那份試卷從考卷堆裡挑出來,並將其送到了天子勝的面前,那份考卷的主人,就得記袁盎一個人情。
知遇之恩或許誇份了點,但提攜、識人之類的人情,卻也完全算不上誇張。
——這,可是一次面聖的機會!
——一個原本大機率沒有官爵,考上也只能從二百石起步的小人物,得到天子接見的天賜良機!
在那次會面中,但凡能說出些乾貨,並藉此得到天子的關注,那往後的仕途不說平步青雲,那也至少可以掃去許多不必要的阻礙。
“也不知道我家那混小子······”
看著袁盎那羊裝鎮定,實則早已笑沒了眼睛的炫耀神情,殿內百官只各自低下頭,看向了面前的考卷堆。
但片刻之後,他們就將那個危險的想法,從腦海中刨除的一乾二淨。
——每一份考卷的右側,寫有名諱、籍貫、師承的部分,都被封的嚴嚴實實。
而對考生資訊洩露的隱患,天子勝的原話是:在全部考卷批閱結束,並確定成績、排行之前,封條有破損者,考卷直接作廢,並無限追究批卷官的責任······
“誒?”
“這卷······”
過了不一會兒,殿內稍靠角落的方向,便又想起一聲刻意提高的驚疑聲。
待眾人循聲望去,便見廷尉趙禹站起身,卻並沒有像方才的袁盎那般滿面笑容,反而皺緊眉頭,滿是疑慮的將考卷送上前。
“陛下且看。”
“臣瞧這字跡······”
“總覺得······”
趙禹的話沒說太明白,但也還是沒能瞞過殿內這一眾人精。
——正所謂:見字如見人。
趙禹,怕是在自己負責批閱的考卷中,碰到了某個熟人。
而且從趙禹的反應來看,這個人,也很可能是劉勝的熟人······
“嗯······”
意識到趙禹暗含在話語深處的潛臺詞,劉勝也不由稍坐直了身,伸手將考卷接過。
從頭到尾仔仔細細看了一遍,便又將考卷放回御桉之上,將右手食指指腹貼在下頜前,左右輕輕搖起頭來。
撇開字跡稍有些潦草,且潦草的極具特色不說:這份考卷,前七道題也是全對。
而第八道題,開頭一句‘君子有所為,而又有所不為’,便算是坐實了開卷主人‘喜黃老’的學術傾向。
這,也正是讓劉勝,以及片刻之前的趙禹,感到萬般疑惑的點。
——經過自太祖高皇帝,到後來的孝惠皇帝、前後兩位少帝,以及文景兩代先皇,這數十年的歲月洗禮,黃老學說在如今的漢室,已經是越來越不受待見了。
一來,是掌握著學術命脈的巨擘們自恃為‘執政學派’,總是以一副極其高傲的姿態,審視著每一個希望向自己學習的後生晚輩。
而黃老學所包之廣、所含之雜,更是讓民間出現‘髯須不白,未及門第;發虛雜黑,難言治精’的俗諺。
就是說,但凡鬍子沒帶白色的,那就壓根兒連黃老學的門檻都沒摸到!
頭髮、鬍子裡但凡還夾雜著黑色,那也同樣不能說這個人將黃老學的很精、很透。
這就使得黃老學,在如今漢家的學術界愈發沒有市場,也愈發青黃不接。
——老一輩不願意教,新一代不樂意學,黃老學還能續上才是怪事!
而此刻,劉勝面前的這份考卷,卻在直言不諱的告訴劉勝:考卷的主人,是一個剛搞學問沒幾年,連字都還寫不好,卻已經投身於黃老學的‘年輕人’。
再看看那狗爬般的字型,實在是醜的太具個人特色······
“朕記得先帝之時,滎陽有一任俠,因拯救中尉張羽於危難,而為朝堂所熟知。”
‘聽聞此人於梁地威名赫赫,先帝便召見此人,隨後將此人送到了太子宮,任命為太子舍人······’
嘴上如是說著,劉勝也每忘將不甚有底氣的目光,撒向躬裡於身旁的趙禹。
待趙禹面帶狐疑的點點頭,劉勝這才篤定:只怕,是真的碰到熟人了······
“鄭莊啊······”
“嘿;”
“在太子宮不得寵,耐不住寂寞,便請辭而走,卻又在長安卷戀不去。”
“如今,居然又饞了考舉一腳······”
“——那依陛下之見······?”
頗有些唏噓得一陣感嘆,只引得趙禹面色微微一凝;
試探著開口一問,卻見劉勝稍思慮片刻,便滿是豁達的將面前的試卷,也交給身旁的夏雀。
“滿分卷。”
“收好。”
吩咐夏雀將鄭當時的考卷也收好,便見劉勝似笑非笑的側過身,對趙禹又古怪一笑。
“朕不喜鄭莊,是看不慣他身上那股子‘任俠’氣。”
“只是如今,鄭莊既然願意從文,甚至想要透過考舉,從二百石級別的左吏開始,那這份心性,便也足見其非常人。”
“——畢竟不是誰,都能接受郡國任俠-太子舍人-百石小吏這樣的落差······”
言罷,劉勝又對趙禹微微一點頭,便任由趙禹也回到了自己的座位。
只是讓劉勝稍有些失望的是:前三五百張考卷就出了兩個‘能人’,原以為八千多份考卷,怎麼都能有十幾二十個俊傑;
結果在那儒生和鄭當時之後,劉勝苦等許久,也終只等來兩份值得多看一眼的試卷。
但饒是如此——饒是隻有四份試卷能入自己法眼,劉勝也依舊為這次考舉的成果,而感到萬般期待。
因為這次考舉八千多考生,雖然自己能看上眼的只有四人,但這四個人才的質量,卻高的頗有些出乎劉勝的預料······
“嗯······”
“就這四份吧。”
“另外,前七道題全對,後三道題言之有物者,朕也一併召見。”
“凡考分在六分及以上者,皆合格,暫於各自的住處待詔。”
“凡功侯、貴戚子弟,只要沒有在考卷上寫下大逆不道的言論,得分不滿六分的,都算作六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