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大楚帝國承順二年八月十二日,楚軍攻克九江城,史可法率軍突圍,遭到楚軍攔截,只剩不足三千人逃亡湖口,九江城明守軍三萬五千餘人,十不存一。

八月十四日,南康府星子城明軍主動退走,次日楚軍第七師殺到星子城,城內官員士紳以及殘兵數百開門獻城。

八月十六日,楚軍第一騎兵旅在德安城西北約十里外,攔截原星子城逃兵五千餘眾,十七日,楚軍第七師抵達,兩部配合猛攻該部明軍,明軍死傷數百後投降。

八月十八日,楚軍渡江殺到德安城,城內約五千守軍不敵而逃,楚軍騎兵追擊之,斬殺俘虜甚眾,只餘兩千餘逃亡南昌。

而到了這裡,楚軍基本上已經攻克了明廷史可法構築的九江防線的大部,只剩下鄱陽湖東岸的湖口獨立支撐。

同時江西省治南昌也是人心惶惶,因為南昌的守軍甚至都還不如之前被楚軍攻克的德安呢。

因為之前明軍為了在九江一線擋住楚軍,不僅僅史可法這個安廬巡撫麾下的兵力調集到了這裡,江西巡撫,南贛巡撫甚至應天巡撫的兵力都是派往了此地。

如此,九江一線才能夠彙集起來五六萬之眾的明軍。

然而經過九江、星子城、德安三戰,明軍已經被殲滅了足足四萬多人,剩下的部分主力也是在湖口。

至於南昌,距離前線一百多公里呢,在幾天前都還屬於後方城池,根本就沒駐防多少兵力。

以至於前線明軍慘敗後,南昌城也淪為了粘板上的魚肉。

對此,南昌城內的明廷文武官員乃至士紳們都是恐慌不已,在九江被攻陷,德化也陷落的訊息傳到了南城後,城內的大量權貴士紳們開始惶恐性出逃。

只是能逃走的始終只有少數人而已,一方面是很多人就算逃也不知道能逃到那裡去,另外一方面嘛,楚軍來的實在太快。

德安距離南昌也不過七八十公里而已,這個距離對於楚軍的正常行軍速度來說,也就是三天左右的事。

更別說因為之前攻打星子城的時候,因為大量官員士紳們攜帶錢糧逃亡,而且還是直接坐船逃走,搞的楚軍追都沒辦法追,進而導致了大量的金銀物資的損失。

這一次楚軍學聰明瞭,為了防止南昌城內的那些官老爺和士紳們攜帶大量錢財逃亡,搞的最後大楚帝國收穫較少,所以王瞎子和黃祥斌商量過後,決定讓第一騎兵旅率先南下,先一步抵達南昌。

甚至第七師那邊還勻出來了一部分騾馬借給第一騎兵旅,好讓他們加快南下的速度。

也不是為了攻打南昌,純粹就是為了先殺到南昌,然後把路給堵住,免的那些官員士紳們又帶著錢財跑了。

南昌城內的錢糧,尤其是那些官員以及權貴們的錢糧,早就已經被楚軍看成是自家的戰利品了,甭管是對頑抗者進行抄家,還是對士紳們徵稅乃至評價徵收糧食,雖然方式不一樣,但是最終這些錢糧總是會落到楚軍手裡的。

如此情況下,大楚帝國自然不允許他們帶著錢糧跑路了。

這要是被他們都帶著逃走了,其他城池裡的官員士紳們也都有樣學樣,在楚軍殺到之前都一股腦帶著錢糧炮了,回頭楚軍找誰要錢糧去?

難不成還要找那些苦哈哈的普通老百姓要錢糧啊?

那些苦哈哈們有沒幾個銅板,大楚帝國的稅務部甚至都懶得對他們下手,因為忙乎大半天后,最後這收上來的稅連他們稅務官員的薪資都還不夠的……純粹就是虧本買賣。

而作為替帝國撈錢的機構,稅務部一向來不做虧本買賣。

這收錢的如果還搞到虧錢了,那還了得,幾十萬嗷嗷叫的大軍吃什麼,喝什麼?

所以,楚軍不允許這些官員士紳們帶著錢財跑路!

人跑可以,楚軍都懶得管你,但是你要帶著錢糧跑那就不行了。

如此情況下,第一騎兵旅一馬當先,日夜兼程,充分發揮了一騎雙馬的機動能力優勢,只用了區區兩天時間就殺到了南城城內。

然後在城內一片驚慌之中,直接封鎖了南昌城。

為了避免有人透過水路,也就是贛江跑路,王瞎子都把自家的騎兵炮給拉到了江邊,臨時充當江防炮臺用,但凡發現船隻試圖離開南昌城的碼頭,直接開火。

第一騎兵旅先行南下封鎖了南昌城後,後頭的第七師這才慢吞吞的趕過來並準備攻城事宜。

——

就當楚軍在贛北地區攻城略地的時候,在北直隸裡,洪承疇也終於是和東擄遇上了。

洪承疇率軍一路狂奔,終於是在八月中旬抵達了北直隸保定一帶,而這個時候,實際上洪承疇帶來的兵力也只有一部分而已。

洪承疇率軍北上,名義上統帥的兵力是有四萬多人的。

但是很多兵力都還在後頭呢。

尤其是吳三桂所部,一路上走的慢吞吞的,現在都還在北直隸最南端的大名府一帶呢,按照吳三桂這一路上的行事,估計在東擄退走前,是別指望看見他真正的率兵抵達保定、順天一帶了。

倒是左良玉派出來的幾千人比較有良心,雖然不怎麼聽洪承疇的話,但好說好歹也是跟著來了。

此外還有其他幾個總兵,副總兵們率領的各部明軍,因為駐地由遠有近,訊息傳遞速度,行軍速度等諸多問題,暫時都還在後頭,洪承疇只是讓他們火速帶兵趕到保定和自己匯合。

至於具體什麼時候,那就是個未知數了,很多哪怕一路順利增援,估計也得九月份以後才能抵達。

目前真正跟著洪承疇抵達保定的,只有他直屬本部標兵一萬以及左良玉所部五千餘人,加起來估計也就一萬五千多人的規模。

然而即便是隻有一萬五千人的明軍抵達,也是給了明廷極大的信心,至少崇禎和一群內閣大佬們終於是不用天天提心吊打的了。

要知道過去一兩個月裡,入關後的東擄可是猖獗的很!

七月份的時候,東擄在阿濟格的率領下,先是攻克昌平,然後連線攻克定興、安肅、寶坻、東安、雄縣、順義、容城、文安諸縣,幾乎是把京師周邊的城池通通都打了一遍……

東擄所過之處,當地駐防的明軍要麼望風而逃,要麼抵抗被殺,幾乎毫無還手之力!

就連總兵曹丕昌都是當了俘虜。

東擄劫掠人口牲畜多達十餘萬!

如此猖獗的東擄,自然是讓明廷君臣恐慌無比,以至於最近一兩個月裡,明廷京畿方面甚至都顧不上南邊圍剿流賊、楚賊的戰事,直接把洪承疇等各部中原明軍抽調北上。

實際上,也不只有洪承疇接到了調兵增援的聖旨,就連王家禎也是接到了調兵北援的聖旨,只是距離太遠,而且那個時候楚軍已經東進,王家禎已經沒辦法抽調援兵北上而已,只能是就近讓河南方向,鳳陽方向派兵增援。

崇禎在東擄的鐵蹄之下,擔驚受怕了一個多月後,看見洪承疇終於率兵抵達保定,短短三天內,連發十二道聖旨催促洪承疇出兵迎戰東擄。

最多的一天,崇禎一口氣給他下了八道聖旨……因為聖旨下發的過於密集,以至於來傳旨的欽差都是帶著好幾道聖旨一起過來宣讀的!

這讀完一道聖旨,還沒等接旨的洪承疇等人緩口氣,人家欽差又是拿出了一道聖旨宣讀……

在如此重壓之下,奔波了一路的洪承疇所部在簡單休整了兩天後,在抵達保定的第三天就再一次開拔,前往驅逐東擄去了。

洪承疇率領一萬多大軍持續北上,正在劫掠的東擄也是很快就反應了過來!

阿濟格見這一次入關收穫已經頗多,加上洪承疇為首的南方明軍援兵,還有山海關一線的明軍也陸續出兵,這繼續在北直隸待下去的話恐怕會遭遇不測。

尤其是他們入關後劫掠甚多,而要把這些人口,牲畜以及大量的錢糧物資運輸出塞也是不容易的。

當即決定收攏各部兵馬,準備出關!

阿濟格打算走了,也是讓很多陸續增援過來的明軍將領們鬆了口氣!

雖然他們因為崇禎的命令,不得不增援過來,但是他們真心沒膽子和東擄交戰啊,這能固守幾個堅城要塞就不錯了,這跑出去和東擄玩野戰,那是死得不夠快。

即便是洪承疇,人家也沒想著上趕著去非要和東擄打一場。

東擄既然主動退走,他也樂得輕鬆,跟在東擄後頭收復失地就挺好的。

不用苦戰,功勞也有了。

但是洪承疇等明廷將領們不想打,只想把東擄禮送出境,甚至恨不得幫東擄運輸那些俘獲的人口、牲畜以及眾多錢糧物資。

然而人家東擄將領阿濟格卻是有些想法。

這一路入關作戰,對於阿濟格率領的東擄大軍而言沒有任何的挑戰性,看似勝仗打了一場又一場,但實際上最終也沒能殺傷多少明軍。

因為明軍基本在東擄殺到之前就已經跑路了……根本就不給東擄機會。

如今嘛,自己即將率軍退出關外了,所以阿濟格也就想著乾脆搞個伏擊,殺個回馬槍,搞一波明軍,為自己的功勞簿上再新增濃厚的一筆。

阿濟格把周邊的及支明軍挨個看了遍,最後把目光投向了洪承疇所部。

這洪承疇所部是中原明軍,而中原地區的明軍之拉跨,他們東擄人都知道,這要是打洪承疇比打山海關跑過來的關寧軍要容易的多,風險小。

阿濟格的想法很簡單:逮著一支弱雞明軍殺個回馬槍,撈一波功勞就出關。

於是乎,在一個風和麗日的大晴天裡,阿濟格安頓好了其他各部東擄,讓他們繼續押送戰利品前往長城的時候,他自己則是悄然率領上萬東擄兵突然殺了個回馬槍,直接殺到了洪承疇所部陣前。

這把洪承疇嚇了個半死,差點沒忍住來了個單騎獨走……

半天后想起自己的大軍裡還帶著二十幾門的野戰炮,這才心中稍微安定下來。

然後……

阿濟格就看到了洪承疇所部拉出來了二十幾門的野戰炮對著他的大軍開始轟擊!

看著這一幕,阿濟格都忍不住爆出一句粗口,不過東擄語醜陋難聽,不好直接描述、翻譯,倒是用音譯西語可以勉強形容:瑪德法克!

“這些南蠻子竟然把紅夷大炮帶出來的,而且還這麼多!”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隋:二世浮沉

大隋:二世浮沉

艾擎
簡介 “斜陽欲落處,一望黯銷魂”———楊廣 隋二世而亡,大概是歷史的遺憾。 原本統一繁盛的帝國,在一切強盛到最頂點的時候,致命的威脅也悄然來臨。 隋帝國的命運,從全盛到滅亡,從開始到終結,好像都是已經註定的。 ……但又好像不是。 因為總有人試圖逆轉一切。 ———金甲戰神站在城門前,遙望天邊的紅日。 孤身一人面對千軍萬馬,只緩緩道了一句——— “國事千鈞重,頭顱一擲輕”———宇文成都
歷史 連載 4萬字
覆秦

覆秦

起飛的東君
秦朝末年,天下疲弊。萬民愁怨盈於野,六國遺民競相謀秦。當此之時,有英雄揭竿而起,為天下唱。 “天下苦秦久矣!” “伐無道,誅暴秦!”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歷史 連載 4萬字
紅樓兵仙

紅樓兵仙

木穴川
穿越而來的賈琿覺得,既然這輩子已經學了這麼多東西了,那就不能再躺下去了,所以啊,這輩子,我要進武廟!
歷史 連載 2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