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無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可是,如果說隆慶不肯讓內閣的權力進一步擴大,又如何解釋他讓高拱以武英殿大學士身份兼任吏部尚書呢?要知道,吏部尚書號稱“天官”,執掌人事大權,而內閣中因為排名在高拱之前的首輔李春芳根本不敢與高拱爭鋒,高拱又相當於掌握了行政權。

按理說這個權力本身就已經十分巨大了,可隆慶帝仍不滿意,竟然連司禮監掌印也讓高拱推薦的人頂上,這在某種程度上來說,就相當於把最後的稽核權也給了高拱!

而在原本的歷史上,所有人都必須承認,終隆慶一朝,但凡跟高拱對著幹的,最後都是鞠躬下臺,無一例外。

為什麼總說高拱是隆慶心目中唯一可以完全信任的臣子?這就是原因:隆慶不僅能完全、徹底的放權給高拱,而且對高拱的支援力度大到了“跟高先生作對,就是跟朕作對”這個程度。

那麼,高務實猜測隆慶不肯繼續加大內閣權力,是不是和這種信任形成了一個悖論呢?他認為不是。原因是,隆慶信任的並非內閣這種制度,也絲毫不希望違背太祖不設宰相的初衷,他信任的是且僅是高拱這個人而已!

這是有很大區別的。如果隆慶真的是信任內閣制度本身,並且下意識認為有一個實際意義上的宰相是好事,那麼他就應該不在乎具體由誰來做這個大權在握的“宰相”。然而事實是,此前徐階“負海內人望”,稍稍有些大權在握的跡象時,隆慶就果斷讓他回家養老了。可見在他心中,高拱可以大權在握,但內閣本身並不能有這樣的慣例,首輔這個位置本身的權力仍然要限制在“輔”,而不能是“宰”。

所以,他寧可讓高拱兼任吏部尚書,寧可任用高拱推薦的司禮監掌印,以這些行動來大力加強高拱的權力和威望,也不會直接把這些權力交給內閣。因為只要這些權力是分開的,那麼將來如果沒有高拱這樣一個人,權力就仍然分散,不會形成對皇帝的架空。但如果這些權力演變成內閣的權力,那麼內閣的主事人——譬如首輔,就可能真正變成了宰相。

要知道,現在的內閣已經是有議政權的,有人視內閣為“中書省”,稱閣臣為“宰相”,主要也是著眼於這一點。而內閣議政權,主要就體現在票擬上,其文書運作機制,基本有三個方面。

首先,凡六部題請、奏準的政事,制度上內閣事先雖未被“關白”,但事後並不是備顧問,也不是說可能不被顧問,而是全部必經內閣擬旨,並且全都是可以予以“駁正”。全國除上述六部題請、奏準,然後“發擬”之外的一切章奏,也全都交內閣批答、票擬。

其次,諸司奏事,關白內閣。景泰三年十二月,景帝命吏部舉用方面等官,吏部“每次置二簿,鈐以部印,……一封進司禮監便覽,二送內閣備顧問”,打破了“諸司奏事內閣不得關白”的陳規。隨著內閣制度的形成,諸司在上疏之前,對重大問題的處理一般得與內閣商議,以達成諒解。譬如正德、嘉靖之際的吏部尚書王瓊就說:“內閣之權漸重,無異宰相之設。六部之權漸輕,凡事多樂受內閣風旨而後行。

再次,在外之督、撫、總兵、巡按御史直接上書內閣,請示機宜。尤其是自正德以後,督撫們紛紛以揭帖的方式上書內閣,請示軍、政、財、賦之計,內閣則居中遙授方略,習以為常。故每當民變平息、邊事安定,毫不例外地要封賞內閣諸臣,酬其運籌帷幄之勞。

以上三方面文書,皇帝的全部決策都不外乎透過它們做出。由於全都必經內閣票擬,所以和過去翰林學士等的“備顧問”不同,內閣的這一議政權是主動並且比較穩定的。

此外,內閣票擬對皇權還有一定的制約作用。首先,在票擬上,皇帝的批紅權原則上不可超越內閣票擬而徑自為之,票擬則經過批紅而成為行政命令。其次,皇帝如果主動下手詔、中旨處理政事,按例也必須送內閣“商確可否”,“聖意所予奪,亦必下內閣議而後行”。內閣如不同意,理論上可將手詔、中旨“封還”、“執奏”,也就是拒絕擬旨。

大學士徐溥曾疏言:“即位以來,未嘗有內降。幸門一開,末流安底。臣等不敢奉詔。”嘉靖初年,大學士楊廷和“封還御批者四,執奏幾三十疏”。

再次,閣臣密揭,表明內閣的觀點與立場,皇帝不得不重視。密揭是內閣進言奏事的方式之一,“中外大小臣工上封事,外有通政司,內則有會極門,俱有號簿,惟內閣獨得進密揭。……外廷千言,不如禁密片語”。

內閣透過票擬、駁正,既可以為皇帝出謀劃策,處理全國政務,解除皇帝的沉重負擔;又與擁有執行權的六部相互配合、制衡,提高統治質量與效率。這就是內閣有“宰相化”的發展趨勢和內閣大學士被視為“宰相”的主要原因。

當然,皇帝如果完全不顧及臉面,還是可以繞開內閣,譬如嘉靖在大禮議時代就老做這種事,但是相應的,就有了海瑞那樣的文官,敢罵皇帝說“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內外臣工之所知也”,於是嘉靖這個極有手腕的皇帝在後世成了昏君的代表。

隆慶當然見識和了解過自己父皇的手腕,他當然不想自己將來也混一個昏君的身後名,因此他的動作是很小心翼翼的:高務實這個太子伴讀是朕這個皇帝要新設的,但是這個職務雖然掛在翰林院,卻沒有品級,按慣例來說也就是所謂的“不入流”。就這麼點不入流的小事,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至於他獻書之功,朕雖然給了個侍讀學士,但卻是“假侍讀學士”——這裡的“假”不是真假的假,相當於“榮譽侍讀學士”——並非實際擔任侍讀學士這個職務,純屬看在太子的面子上給他掛個名,這你們不能說我亂來吧?

高務實正是因為想明白了這些,所以才會覺得只怕不光是後世史學界某些人小看了隆慶,自己此前說不定都小看了這個仁厚之君——他仁厚可能不假,但仁厚不代表沒有手段。

瞧瞧他今天干得多漂亮,用新設一個無品閒官,既給太子找回了面子,又向高拱展示了寵信,順便試探了一下文官們對皇權伸張的底線和態度,甚至還小小地顯露了一下自己作為皇帝的崢嶸。

厲害呀。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大明:爹,我不當天師了

東鴨西樓
洪武元年,龍虎山四十二代天師張正常帶著兒子張異進京面聖,他滿心歡喜而來,卻被皇帝奪了天師位,抑鬱而歸。 而隨行的張異,因為預言這件事,被皇帝當成小神仙留在京城。張正常臨走前,求張異為龍虎山拿回天師位。 應天府從此多了一位能預測未來的小神仙。他能推算大明二百多國運,也能隨手發明許多神奇的東西,他救過皇帝的命,也差點把當朝天子氣死過去……老朱面對張異,每天都在殺了他或者拜為神仙之間反覆橫跳,好不糾結…
歷史 連載 31萬字
寒窯仙賦

寒窯仙賦

一道啟玄
那一年三皇滅虞朝,五帝治世,那一年他與大禹共娶塗山姐妹,已九鼎定華夏,那一年妹喜亡夏朝,那一年證婦好成就巾幗之名,武丁中興,周商結仇,帝辛改革失敗商滅。 那一年春秋戰亂,收白起為徒,於長平之戰見證了數十萬人的坑殺。那一年他重生陰麗華與劉秀共開東漢盛世,那一年......見證天下三分,山河破碎。 那一年貞觀盛世她曾一醉今朝,那一年見證明朝亡於陳圓圓之嘴,為何自己長生不死? 本書原名《史記突圍》【展開
歷史 連載 4萬字
召喚無敵:老婆為我打江山

召喚無敵:老婆為我打江山

東莨菪鹼
天元大陸,九州四野,各國林立。\n周元魂穿青州,為當朝大將軍之子,只可惜老子英雄兒卻廢,原身武道被廢,不僅是不能修煉,還雙腿落下了殘疾。 \n齊王猶自不放心,賜為駙馬之身。\n好在至尊召喚系統覺醒,可以召喚華夏英雄,以為主力。 \n只不過當皇帝、打江山貌似有些累啊,即使是有召喚系統,恐怕也不容易的。 \n好在周元發現公主老婆野心勃勃,竟是想要成為一代女帝。\n既然如此,何不讓老婆幫忙打下這萬里江山
歷史 連載 0萬字
只有雄競存在的修真界

只有雄競存在的修真界

葉餘里
李真真在屠宰場殺了十年的豬,她的心已經和她的刀一樣冰冷。 直到她穿進了一本荒謬的小說,成為裡面的炮灰路人甲。 小說男主太清仙尊,絕豔出塵,天生仙骨。 整個世界意識都在逼他愛上女主,結果他絲毫不為所動,女主年過三十還在人間養豬。 “你的任務,就是用盡一切手段,讓男主痴迷女主不可自拔。”系統收起卷宗:“本次情況十分危急,任務特別重大,你總結一下。” 李真真坐在石頭上,眼皮垂斂,用嘴撕開泡麵調料包。
歷史 連載 4萬字
蜀漢

蜀漢

雨落未敢愁
大意失荊州,關羽敗走麥城,英雄一世終潦草收場。夷陵大火連營三百里,玄德於白帝城中道崩殂,空流悔恨淚。 五丈原七星燈滅,諸葛孔明含恨而終,蜀漢終成守戶犬。時間回到建安十三年,長坂坡與趙雲七進七出的嬰孩換了靈魂。 這一世,蜀漢不再遺憾!
歷史 連載 16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