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朱翊鈞二世為人,他會種地嗎?

他真不會。

唯一養活的植物是綠蘿,就是那種有點水有點土,就能養的綠蘿,最後都被他給養死了。

不會種田沒關係,大明會種田的如同過江之鯽,數不勝數,這裡是將種地刻在了骨子裡的中原,即便是在萬曆年間,舉目四望,這天底下,還有比大明人更會種田的人嗎?

朱翊鈞作為皇帝,他想要種田,組織一些經驗豐富的老農,展開對種植土豆的專項攻堅研究,其實也不是很費錢,大不了把玄武門外的萬歲山騰出來,種田就是。

就是那個種著老歪脖子樹的萬歲山,就是崇禎皇帝在最後時刻,選擇自縊的萬歲山。

種得了花花草草,自然也種得了土豆。

再不濟、再不濟,哪怕是專項攻堅研究失敗,沒有種出土豆來,那大明小皇帝,親事農桑,也表達出了自己的對農事的關注,沒有實際意義,也有很強的政治象徵意義,能引起大明朝對土豆、番薯,對這種高產農作物的關注,就是大賺特賺。

君有動作,兆億庶眾鹹瞻仰,以為則,而行之也。

皇帝稍有動作,天下黎民百姓都看著,都會覺得這太陽打西邊出來了,小皇帝這是搞得哪出?多少會對土豆、番薯側目一二,一旦誰種出了二三十石,那就是生民濟世的大善事!

李太后有些猶豫,小皇帝剛給她上了弘毅的課,弘,就是心懷天下,若是那羅拱辰沒有說謊,真的有畝產二三十石的糧食作物,一旦成了,天下誰還敢說十歲人主不可治天下這等話來?

即便是沒成,那至少能說明皇帝有弘毅之心,能獲得更多的認可。

李太后想了又想搖頭說道:“還是安心向學為好,習武還能說是刺王殺駕案和祖宗之法,畢竟太祖成祖皇帝,都是武功赫赫,現在皇兒種地,真的是不務正業,朝臣群起上諫,屆時怕是難以收場。”

李太后並不想多生事端,只希望孩子能夠平安長大,順利接掌大明,也算不負先帝囑託了。

朱翊鈞仍不放棄說道:“朕一定會完成好學業的。”

“不是因為課業。”李太后猶豫了下,還是把其中的利害關係,詳細說了一下,本來李太后直接以威權要求就是,不必解釋。

但是刺王殺駕那天,小皇帝因為躲避追殺撞翻了桌椅,一開口就說,不要怪他失儀,讓李太后心有慼慼,甚至有些悲傷,這母子到底是如何處到了這個份上?

再約束嚴格些,不說明白,怕是母子相隙,產生更大的隔閡了。

朝中的大臣們,會不會因為小皇帝親事農桑而上奏,對小皇帝的言行舉止,指指點點?

會,一定會,而且是所有人,就連張居正也有可能會反對。

皇帝是天生的貴人,春天祭祀句芒的時候,象徵性的扶一下犁就夠了,最重要的是讀書,要學習四書五經,要做一個符合他們標準的好皇帝。

大明,禮教森嚴。

羅拱辰跑斷了腿,四處求爺爺告奶奶,要對洋船收稅,這稅又不是收到他羅拱辰的手裡,是給國帑,是給內帑。

月港市舶司又不是隻有他一個海防同知,光是都餉館就有三位海防同知,還有都餉內官、澄海縣令、福建巡撫、巡按、福建稅課司大小主事盯著,羅拱辰收洋船的稅,落到自己口袋裡的能有多少?

羅拱辰是在給朝廷創收。

就辦這件不損害任何大明人利益,給朝廷創收的事兒,朝中都是反對者居多,國之九經修文德以柔遠人。

小皇帝居然要親事農桑,朝臣們一定會上奏言事。

這裡面還涉及到了農學和儒學之爭。

農學主張“君民共耕”和“收穫均分”,君民共耕,就是君王親自參與農事,而收穫均分,意思是所有收穫要均勻的分給所有人。

收穫均分在先秦的生產力是絕不可能達到的,類似於理想國、大同世界的政治理念。

而君民共耕,這個更是被儒家聖賢——孟子,親自駁斥過的觀點!

《孟子·滕文公上第四章》詳細的記錄了孟子如何親自跟農學陳相,辯論君民共耕的問題,以孟子壓倒性優勢獲勝,當然這是儒學的單方面記載,農學早已失去了道統。

這都先秦時代的故事了,大明儒生們,還會拿著先秦時代的爭執來爭辯明朝的道理嗎?

這不是拿著前朝的尚方寶劍,管大明朝的皇帝?

儒學士們,還真的會。

因為儒家是一個極其崇古的學說,儒學士是一個極其崇古的集體,群臣上奏,最喜歡乾的第一件事,就是法三代之上,一張口,就是堯舜禹如何如何,似乎不如此引用一番,就顯得自己沒學問一樣。

皇帝親自種地,那天下的肉食者們,豈不是人人都要種地?

這打的就是儒家大聖人孟子的臉,打的就是天下儒學生的臉。

君民同耕,大逆不道!

李太后是不懂學問,但是她懂大臣,這些個大臣們沒事還想說教一番,更別提有事了。

李太后和陳太后,兩宮太后,對腐儒頗為不滿,陳太后更是覺得朝中大臣,是拿著儒家那些條條框框約編了一個筐,把皇帝放了進去,大臣不過是藉著聖賢二字,約束皇帝。

那些個深受儒家教育的大臣們、勢要豪右們、縉紳們,對儒學經典,但凡是有一點恭順之心,還能置國家不顧,不弘只毅,就知道矢志不移的挖大明的牆角?

李太后語重心長的解釋了一番原因,若是皇帝真想做,也可等到長大了,等到了親政時候再做。

朱翊鈞全然瞭解李太后的擔心,點頭說道:“孩兒知道了。”

他回到乾清宮內殿寢室之後,既沒有讀聖賢書,也沒有思考晉黨之事,而是在思慮著,如何把種植土豆、番薯這件事推行下去。

朱翊鈞連收洋船的稅都顧不上,全部的心思都在這土豆、番薯之上。

他在短暫權衡之後,就決定一定要走下去,而想要擺脫君民同耕的禮教束縛,這件事的關鍵先生,不是旁人,正是張居正。

張居正掌控內閣,若是他能夠堅定的支援自己親事農桑,君民同耕,那這件事未必不能成行。

張居正不是個傳統的、守舊的、迂腐的、冥頑不明的儒學士,但凡是改革派,都對舊有的制度會產生疑惑,進而想要改良它,施展自己心中的抱負。

事實上這件事無論如何,朱翊鈞都不算吃虧,哪怕是最後不能君民同耕,引起大明上下內外,對土豆、番薯這些作物的重視,朱翊鈞這波就是血賺不虧。

十歲的少年天子,先天下之憂而憂,心懷天下,想要為這天下做這些事兒,只是沒有注意方式方法,畢竟小皇帝還沒學過孟子,論語都才認真學了三天而已,不知道其中的輕重厲害。

大明群臣還是有這種寬容的,沒有這種寬容的臣子,自然是不修仁德、沒有恭順之心的臣子,理應啟動非刑之正,把此不忠不孝的臣子,送到解刳院內,把心肝脾胃挖出來看看,是不是全都黑了!

朱翊鈞示意張宏熄燈,早睡早起,長高高。

張宏是明白陛下的所思所慮。

張宏離開乾清宮的時候,一直等在宮門一側,也不點燈,和夜色融為了一體,一直等了很久,一個宮婢才匆匆的跑了過來。

“都告訴徐爵了?”張宏開口問道。

“是。”宮婢趕忙回答道。

張宏揮了揮手,笑著說道:“嗯,回吧。”

徐爵是馮保的人,徐爵拜了馮保為座主幹爹,是馮保的心腹中的心腹,而這個宮婢是張宏安排給馮保通風報信的。

張宏發現自己勝任乾清宮太監綽綽有餘,但是還做不了老祖宗,就馮保在外廷懟的葛守禮啞口無言的本事,張宏現在還不具備。

這是馮保的一個機會,就看馮大璫,有沒有恭順之心了。

而此時的全楚會館文昌閣內,張居正點著三盞明燈,在不停的寫寫畫畫,他公務極為繁忙,從文淵閣回到了私宅之中,就來到了書房,他在為小皇帝註解新的四書五經,而且還要為皇帝親自寫一本書《帝鑑圖說》。

這本帝鑑圖說,是帶插畫的,就怕小皇帝讀起來沒耐性,弄點插畫吸引小孩子,插畫由侍讀官馬自強負責,而其中的故事,則由張居正親自編纂。

張居正,真的期望萬曆皇帝能成為一代明君,倒春寒的正月天,他沒有在暖閣之中,而是在書房,披著厚重的大氅,親自作畫。

張居正手裡的筆,是宮裡送來的黛石墨芯的硬筆,就是小皇帝用的鉛筆。

小皇帝的口諭說的對,鉛筆甚是好用,尤其是對於大量書寫需求的張居正而言,不用沾墨,連續書寫,最大的好處不僅僅是節約時間,最重要的是思路不會斷。

張居正是讀書人,毛筆字、臺閣體寫得好,這硬筆字稍微用一用,就寫的極為漂亮了,他寫完之後,會交給文書抄錄,最後送往國子監雕版印刷,再呈送給小皇帝預覽。

“老爺,已經子時了。”遊七在一旁頗為鄭重的叮囑著張居正該休息了,遊七是張居正的大管家,在大明這叫師爺,家人,叫法各有不同,總而言之,遊七是張居正的心腹。

張居正從來沒有在任何時候、任何地點和馮保這個司禮監掌印太監,私底下說過一句話。

這是犯忌諱的大事,一旦外廷首輔和內廷內相勾連起來,那該驚恐的就是的大明皇帝了。

大多數情況下,馮保和張居正都是靠眼神交流,全靠默契。

但是有些事兒一定要私下通氣確認,這遊七和宮裡的太監徐爵是同鄉。

若是真的有天大的事兒,比如太后要下旨廢掉高拱首輔之位,需要外廷配合之時,徐爵就會跟遊七交流溝通。

張居正揉搓了下略微有些酸脹的眼眶說道:“寫完這一章,八十一條聖哲芳規三十六條述論就寫完了,明天上午就能雕刻出來,中午講筵就能用到了。”

“宮裡來了個信兒,說是皇帝陛下,要親自種地。”遊七面色格外奇怪的說道。

張居正也是一臉疑惑的看著遊七,迷茫的問道:“啊?”

這小皇帝,著實有些不走尋常路了。

學武這事兒,是孔子提倡的君子六藝之一,皇帝可練可不練,不怕辛苦,不耽誤學業,練就練了。

這種地,算怎麼回事兒?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不讓女兒上桌?行,那就都別吃!

不讓女兒上桌?行,那就都別吃!

語喬喬
【養崽+日常+兩女三兒+爽文】水清一睜眼,破敗的屋子,半個黑麵饃饃,面黃肌瘦營養不良滿臉關心的五個娃娃。 大嫂冷眼說道:“老二家的,三柱只是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他還是個孩子,你跟一個孩子計較什麼?” “她們堂哥大了,賣了丫頭片子給兄長娶親,為咱們老范家延續香火那是你女兒的福氣。”偏心婆婆道:“這糠餵雞太浪費,摻在糊糊裡給女兒吃補身體。” “女兒上桌吃飯?咱們老范家就沒這規矩!”水清:福氣?這福氣給你
歷史 連載 59萬字
為師

為師

陸之行
【運籌帷幄的病美人帝師VS扮豬吃虎的白切黑皇子】夏雲鶴,女扮男裝的帝師,滿腔熱血助太子登基,卻被構陷下獄,抄家滅族。 母親逝於流放,她病死昭獄,頭懸北闕,警示天下。十年後,楚國被北戎滅,流民遍野、十室九空。 一朝重回選弟子當日,她絕不會再選偽善太子。目光越過眾人,落在亭閣一角孤寂少年的身上。 少年衣著單薄,滿臉凍紅,令人心疼。夏雲鶴想起這位被北戎鐵騎包圍,寧死不降的皇子將軍。 於是解下狐裘披在他身
歷史 連載 9萬字
民國元老古應芬

民國元老古應芬

華697
本書透過大量歷史資料考證,民國元老古應芬 “一子四女”中的 “一子”實為古應芬的妾生的兒子古榜,而那號稱是古應芬兒子的古滂其實只是古應芬繼室何明坤在違反古家長輩意願,私自收留的養子;其為了謀取古應芬遺產,不惜夥同劉紀文兒女,陸匡文兒子等冒充古應芬獨子的醜惡事實。
歷史 連載 1萬字
穿越諜戰,我的代號是財神

穿越諜戰,我的代號是財神

千星如火
【諜戰+販賣物資+鐵血鋤奸+爽文】\n本書第二書名【頂級特工,從刺殺鬼子親王開始】\n重生上世紀三十年代,陳陽成為復興社的一名普通小特務。 \n滬淞會戰後,陳陽奉命潛伏,豈料開局受到叛徒出賣,差點落地成盒。 \n山城回不去,滬市又太危險。\n為了保全小命,無奈之下,陳陽估摸著自己先當個二道販子,先站穩腳跟。 \n於是,他左手賣物資,右手賣情報,有空再去除個漢奸賣國賊。\n就這麼一不留神,他竟然混成
歷史 連載 3萬字
成為前任死敵的心魔後

成為前任死敵的心魔後

冬行意
1. 時逢亂世,妖魔橫行。 陸嬋璣幼年失怙失恃,五歲以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可是五歲那年冬天,她遇到了劍痴少年陸聞樞。 少年眉眼清寂,卻對她說:“隨我回承劍門,往後餘生,無人再敢欺你辱你。”此後,陸嬋璣便一直跟在陸聞樞身邊。 陸嬋璣無仙骨卻有慧根,僅用十年,便借陸聞樞的手,破了巨海十洲劍道第一劍那百年無人可破的殺招。 陸聞樞一時風光無兩,知情人都以為陸嬋璣會和陸聞樞結為道侶,直到陸嬋璣十八歲那年
歷史 連載 4萬字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木允鋒
來閱文旗下網站閱讀我的更多作品吧!
歷史 連載 17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