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誰與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家屏和範應期聽聞小皇帝給了一個臺階,都是長長的鬆了口氣,再待下去,怕是不能呼吸了。

他們二人恭敬行五拜三叩首禮,俯首說道:“臣等告退。”

這種要命的話題,還是讓張居正來說吧!

小皇帝這些問題,都極為刁鑽。

兩位學士,當著這麼多糾儀官、展書官、侍讀學士、侍講學士、宦官的面,把當年早已定性的高拱題為《特陳緊切事宜以仰裨新政事》的《陳五事疏》拿出來翻案。

他們沒那個勇氣,更不敢給小皇帝兜售高拱那些理論。

這馮保到李太后那邊不需胡言亂語,只要如實稟報,王家屏和範應期第二天,都得因為右腳踏入了官署而被罷免。

這大明的編制極為緊缺,一個坑三四個人等著上崗,這要是倒了,再想起復,難如登天。

當帝師,不僅僅有真才實學,出來混,看的是實力。

張居正的身份是先帝臨終時的輔國大臣,是接受了先帝遺命教育輔佐皇帝。

張居正也是大明首輔,他的門下有軍、政、戶、綱憲言官,有些話,有些事,有些道理,張居正作為帝師可以講,但是王家屏和範應期不能講,他們沒有那個身份。

王家屏和範應期走出了文華殿,彼此都露出了劫後餘生的表情,楊博如何怪罪,二人不知道,但是這要是舊事重提,把高拱那個《陳五事疏》拿出來說,那明天就得倒黴,而且是倒大黴,倒血黴!

高拱有先帝遺命在身,這陳五事疏上奏,換到了回家閒住,王家屏和範應期說這事兒,只是回家閒住的下場嗎?

王家屏和範應期從文華殿出來,直接走向了文華殿對面的文淵閣。

文華殿對面的文淵閣的格局,是和皇宮別處不同的。

文淵閣本為大明皇帝藏書所在,這藏書臨水最為安全,故此得淵字,這裡的琉璃瓦是黑色的,水五行屬黑,寓意遠離大火,黑色的瓦片和大明皇宮的明黃色琉璃瓦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文淵閣面闊六間十丈,深不到五丈,高兩層。

廊柱為綠,窗欄為紅,在金水河汩汩的流水聲中,王家屏和範應期硬著頭皮讓中書舍人通稟後,走了進去。

文淵閣內,正中是首輔的位置,而側面並排放著閣臣的書桌,次輔呂調陽正和張居正商量著朝中之事,中書舍人和小黃門將奏疏抱到半間房去讓司禮監批紅。

司禮監的衙門在文華殿旁,只有半間,極為狹小,大明皇宮共有九千九百九十九零半間房,這半間房就是司禮監的太監們辦公的地方。

“張閣老。”王家屏和範應期見禮,略顯尷尬,不知如何開口。

張居正有些悵然,他一共就偷懶偷了一刻鐘的時間,兩位能言善辯的學士,便沒有頂住陛下的火力,跑來求助了。

“二位來意,我已知曉,我立刻就去,二位回官署吧。”張居正沒有讓兩位學士開口,皇帝的那些問題,他有的時候都不知道如何作答。

張居正站了起來,向著文華殿而去,侍讀學士徐貞明一路上,跟張居正講明白了剛才殿上發生的事兒。

“臣參見陛下,陛下聖躬安。”張居正見禮,而後端著手開口說道:“陛下所惑,其實不難。”

“臣有《陳五事疏》呈奏陛下。”張居正從袖子裡拿出了一本奏疏,遞給了張宏,張宏呈送陛下御案面前。

馮保大驚失色,這是要做什麼?

難道張居正也要學高拱?

高拱那也是五事疏,你張居正也來個五事疏?!

但是馮保看來看去,張居正面色如常,他最終還是決定稍安勿躁,聽聽再說。

這是一封很長很長、行文非常正規的文言正字奏疏,只有句讀,沒有標點,不是俗文俗字,但朱翊鈞還是能看得懂,他看了許久,一邊看,一邊用鉛筆做好了筆記。

“第一事,皇帝御門聽政。”朱翊鈞看著文華殿的雕欄畫棟,確定自己已經在聽政了,這是當初高拱陳五事疏,大明晉黨和閹黨決戰之後,鬥爭之後的結果。

小皇帝的日常格外詭異,朝臣在下面吵,皇帝在上面讀書、聽政。

但這是不成文的規矩,現在成文了。

張居正這第一事,並不是說讓皇帝必須常朝,或者勤勉到像太祖高皇帝那般一日三朝,早朝、午朝、晚朝,聽政專指大明皇帝到文華殿來參加廷議,哪怕不說話,只是聽一聽,朝臣們在議論什麼。

聽政的話,朝臣們也能看得到陛下。

極為勤政的朱元璋也沒想到,絕對想不到他的子孫當皇帝,還能搞出不上朝這種花活來,便沒有在《皇明祖訓》裡做出具體的規定。

張居正的要求也不過分,就是讓皇帝到常朝來,聽聽二十七廷臣,到底在幹些什麼,哪怕是不說話也好。

馮保卻鬆了口氣,皇帝到文華殿聽政,那是應該的,馮保也不怕,他代表的是皇帝跟廷臣們撕扯,皇帝陛下對馮保的《氣人經》做出過極高的評價。

“第二事,疏議必期於有終。”朱翊鈞說到了第二事,就直接樂了。

張居正的第二事其實寫得很長,引經據典,勸勉皇帝以勤為本,又批評了一番很多奏疏被留中不發,導致國事不能正常流轉。

這第二條總結來說,就是所有的奏疏應批盡批。

張居正的意思很明確,哪怕皇帝在上面畫個圈,打個叉號,那也算批註了,也不要留在宮中不做批覆,於國不利。

“第三事,召輔臣面廷臣。”朱翊鈞說到了第三事兒,面色有些嚴肅,張居正這第三事兒,就是國朝有大事應當召見輔臣商議,而且要面廷臣,廷臣一共就二十七個人,不能避而不見。

廷臣有資格面見皇帝,若是請求覲見,皇帝應見盡見,很多事當面說清楚,小人讒言便不能進了。

大明廷臣們一共有二十七個人,文武皆有,若是不見臣子,中間就得隔著司禮監說話,這就容易有間隙,導致君臣誤判,君臣不和,天下不寧。

“第四事,諸事應議,不議處置,必有差錯。”朱翊鈞說到了第四件事兒看著張居正有些奇怪,這第四事,皇帝一答應,豈不是張居正自己給自己套了個籠頭?

這第四事的核心,就是每件事必須經過廷議,這廷議有文有武,有五軍都督府武勳、有六部尚書、侍郎、有綱憲言官、有司禮監、內帑太監,各方各派各有立場,要在各方立場中,折中出一個辦法來。

這每事必議之後,才能推行,那張居正還怎麼獨斷專行?

“第五事,京察三年期,君握六法四格掌銓選。”朱翊鈞讀到了第五事兒,發現張居正是真的狠。

太祖高皇帝定京察大計,就是由皇帝發起,由吏部主持對京官的考察,本來是三年一次,後來正統年間改為了十年一次。

再到了明孝宗的弘治年間,京察大計改為了六年一次,但是京察的方法方式,改為了自陳疏,就是自己稽察自己,六年寫一份工作總結遞給皇帝就行,每到了京察的時候,大臣高聲疾呼自己德不配位幹得不好拼命辭職、皇帝則溫言良語死活不讓。

這京察大計就變成了鬧劇,對京官的考察,就變的名存實亡了。

明孝宗,屬實是鬨堂大孝了。

而張居正所說的六法,是指從六個方面,四個角角度去罷黜升遷官員,三年一次。

六個方面分別為:無為、不謹、年老、有疾、浮躁、才弱。對應的是官場上六種不良風氣,尸位素餐、翫忽職守、戀權不去、有疾不能視事、人浮於事、無才無能。

四個方面分別是:守、政、才、年,操守、政務、才華和年齡,對應的也是四個方面的績效考核,分為三等,權重各有不同,主要以政務為主。

第五事,是考成法在京官之中的具體體現和延伸。

魚肉縉紳的海瑞和徐貞明、馬一龍都那般下場,張居正在幹什麼?在用具體的考核辦法,來考核京官,他在魚肉官僚,而且是大明權力中心的京官。

這麼做,死後真的要被口誅筆伐點天燈的!

“元輔先生不怕嗎?”朱翊鈞放下了手中的《陳五事疏—張居正版》問道。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不讓女兒上桌?行,那就都別吃!

不讓女兒上桌?行,那就都別吃!

語喬喬
【養崽+日常+兩女三兒+爽文】水清一睜眼,破敗的屋子,半個黑麵饃饃,面黃肌瘦營養不良滿臉關心的五個娃娃。 大嫂冷眼說道:“老二家的,三柱只是不小心撞了你一下,他還是個孩子,你跟一個孩子計較什麼?” “她們堂哥大了,賣了丫頭片子給兄長娶親,為咱們老范家延續香火那是你女兒的福氣。”偏心婆婆道:“這糠餵雞太浪費,摻在糊糊裡給女兒吃補身體。” “女兒上桌吃飯?咱們老范家就沒這規矩!”水清:福氣?這福氣給你
歷史 連載 59萬字
為師

為師

陸之行
【運籌帷幄的病美人帝師VS扮豬吃虎的白切黑皇子】夏雲鶴,女扮男裝的帝師,滿腔熱血助太子登基,卻被構陷下獄,抄家滅族。 母親逝於流放,她病死昭獄,頭懸北闕,警示天下。十年後,楚國被北戎滅,流民遍野、十室九空。 一朝重回選弟子當日,她絕不會再選偽善太子。目光越過眾人,落在亭閣一角孤寂少年的身上。 少年衣著單薄,滿臉凍紅,令人心疼。夏雲鶴想起這位被北戎鐵騎包圍,寧死不降的皇子將軍。 於是解下狐裘披在他身
歷史 連載 9萬字
民國元老古應芬

民國元老古應芬

華697
本書透過大量歷史資料考證,民國元老古應芬 “一子四女”中的 “一子”實為古應芬的妾生的兒子古榜,而那號稱是古應芬兒子的古滂其實只是古應芬繼室何明坤在違反古家長輩意願,私自收留的養子;其為了謀取古應芬遺產,不惜夥同劉紀文兒女,陸匡文兒子等冒充古應芬獨子的醜惡事實。
歷史 連載 1萬字
穿越諜戰,我的代號是財神

穿越諜戰,我的代號是財神

千星如火
【諜戰+販賣物資+鐵血鋤奸+爽文】\n本書第二書名【頂級特工,從刺殺鬼子親王開始】\n重生上世紀三十年代,陳陽成為復興社的一名普通小特務。 \n滬淞會戰後,陳陽奉命潛伏,豈料開局受到叛徒出賣,差點落地成盒。 \n山城回不去,滬市又太危險。\n為了保全小命,無奈之下,陳陽估摸著自己先當個二道販子,先站穩腳跟。 \n於是,他左手賣物資,右手賣情報,有空再去除個漢奸賣國賊。\n就這麼一不留神,他竟然混成
歷史 連載 3萬字
成為前任死敵的心魔後

成為前任死敵的心魔後

冬行意
1. 時逢亂世,妖魔橫行。 陸嬋璣幼年失怙失恃,五歲以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 可是五歲那年冬天,她遇到了劍痴少年陸聞樞。 少年眉眼清寂,卻對她說:“隨我回承劍門,往後餘生,無人再敢欺你辱你。”此後,陸嬋璣便一直跟在陸聞樞身邊。 陸嬋璣無仙骨卻有慧根,僅用十年,便借陸聞樞的手,破了巨海十洲劍道第一劍那百年無人可破的殺招。 陸聞樞一時風光無兩,知情人都以為陸嬋璣會和陸聞樞結為道侶,直到陸嬋璣十八歲那年
歷史 連載 4萬字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我與暴君相伴的日子

木允鋒
來閱文旗下網站閱讀我的更多作品吧!
歷史 連載 17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