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鳥飛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雖然已經二十來年沒正經當過皇帝了,但李存畢竟一直在其位,又是實打實地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爬上來的。

再加上還有陳康伯、陳遘等人輔助李存主持朝政。

沒用上兩天時間,李存就完全接手了大乾王朝的全部權力和其它一切。

所謂一朝天子一朝臣。

很多人都擔心,李存再重新執掌大乾王朝的皇權以後,會清理李標留下來的老人。

不想,李存卻是一個李標一朝的老臣都沒有動。

這也從側方面反應出來,李存並不是留戀這個皇權,實在是,大乾王朝需要李存,李存才回來的。

李存一上手,大乾王朝的一眾文武百官,尤其是那些年輕的臣子,很明顯就感覺到了李存與李標執政的不同。

簡而言之就是,李存敢放權給臣子,能不自己乾的事,李存絕不自己幹;而李標則跟李存正好相反,喜歡將一切都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喜歡事事親力親為。

毫無疑問,李存這樣的風格,肯定更得臣子的喜歡,不論是那些想要一展抱負的能臣,還是那些喜歡懶政的庸臣。

當然,也有些大臣覺得,李存這樣下去,大乾王朝肯定會出事。

甚至有些大臣進言勸李存向李標學習,勤勉一些。

對於這樣的大臣,都不用李存出手,那些想要一展抱負的大臣和喜歡懶政的官員就把他們給罵得狗血淋頭。

相反,到頭來還是李存保下了這些連這種話都敢說的忠直之臣。

——在李存看來,這些大臣蠢是蠢了點,但忠心可嘉,而且不能因此就阻塞了言路。

至於這些大臣所諫的內容?

首先,李存始終都認為,一個好的朝廷,就是不管皇帝在不在,都肯定能正常運轉。

因此,一個王朝想要發展,作為掌權之人,就必須得學會權力下放。

用人也一樣。

除了真正的大事,小事完全可以讓分管之人自己去決定、去負責。

要知道,權力下放得越多,下面的人壓力就越大。

壓力大了,就有責任。

有責任,他們就得上進。

上進了,他們就有競爭。

有競爭了,大乾王朝才有活力。

有活力,大乾王朝才能發展壯大。

所以,當好皇帝,其實就是用好人,就是權力下放。

劉邦不會治理天下,帶兵打仗更是從來都沒有贏過,可以說是典型的文不成武不就。

可劉邦卻能得蕭何、張良、韓信這些大才的追隨和輔佐,還能建立漢朝,甚至是建立了漢民族。

這就是因為劉邦深諳用人之道,敢於將權力下放,讓人才來為自己打江山,讓人才來為自己治理江山。

值得一提的是,所有給劉邦打工的人,還都認為劉邦是一個好老闆。

說來說去,其實還是得說回一個皇帝的職責。

一個皇帝最重要的職責,其實就是鎮得住這個王朝,讓王朝穩定發展,不出亂子。

還有,皇帝其實做好兩個字就可以了,那就是:選擇!

也是最近這兩年,尤其是李標死了以後,李存才悟出了一個簡單的道理,那就是完美主義者,並不適合當皇帝。

就像李標,他就是太追求完美了,實際上他並不適合當皇帝。

老實說,要不是因為有李存一直在給李標穩住大局,李標這個皇帝到底會幹成什麼樣,還真不好說。

這麼說吧,皇帝是做戰略決策的,不是事事親力親為的。

非寧靜無以致遠,非致遠無以定向,非定向無以抉擇,非抉擇無以戰略。

而戰略即選擇。

實際上,會當皇帝,皇帝其實很好當。

選出人才,然後放權給這些人才,讓他們去治理自己的江山,包括讓他們去打江山。

當然,肯放權給臣子,並不意味著大撒手,什麼都不管。

事實恰恰相反,在放權給臣子的同時,李存還特別注意兩個部門的培養:

一個就是臺諫部門。

培養這個部門很簡單,那就是重用忠直敢諫之臣,像李光、胡銓、陳公輔之流,讓他們什麼都敢說,無所畏懼。

有了這些什麼都敢諫言的臺諫官員監督各級官員,使得各級官員全都有所畏懼,有所約束,不敢懶政,更不敢貪腐。

其實,也正是因為李存注重培養臺諫部門,那些勸李存向李標學習的諫官,李存才不僅不處理他們,還保護他們,甚至嘉獎他們。

另一個就是情報部門。

李標死後,李存又將武德司給收了回來。

這樣一來,李存手上就有了武德司、親軍都衛府、軍情處、忍者四大情報機構。

有了這無孔不入的四大情報機構,大乾王朝所有重要人員都在李存的監視之下,毫不誇張的說,他們在李存這裡絕對是一丁點秘密都沒有,就更別提他們平時表現得到底怎麼樣了。

總而言之,李存採用外鬆內緊的方式治理大乾王朝,使得大乾王朝很快便重新回到了正軌。

而隨著大乾王朝重新走向正軌,一件非常重要的事,很快便成立大乾王朝文武百官的關注的重點。

這件事就是,立儲君!

雖然李存看起來依舊非常年輕、有活力,但畢竟已經快六十歲了。

而且,李存生活相當不自律,每日仍然保持著夜馭三五女,並且其中至少有一個是初女的習慣。

這萬一哪天李存死在哪個女人的肚皮上,那時大乾王朝還沒有儲君,那大乾王朝可就有分崩離析的可能。

千萬別忘了,李存可是有數之不盡的兒孫。

關鍵,李存的這些兒孫充斥在大乾王朝的各個部門,有些還是有兵權的諸侯王,或是更有兵權的一方統軍大將。

這些人要是你爭我奪起來。

大乾王朝肯定會分裂。

到時候再想統一起來,可就是千難萬難了。

畢竟,誰都不相信,這世上還會再誕生一個李存。

所以,立儲君,成了大乾王朝的頭等大事。

於是,在李標駕崩了整一個月這天,陳公輔當庭諫言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國亦不可一日無儲君,請陛下為國為民謀深遠,為我大乾立下儲君。”

有了陳公輔帶頭,一眾大乾王朝的文武百官全都開始諫言,請李存為大乾王朝立下儲君。

不過——

在這個過程,也有不少人開始夾帶私貨,言皇太孫李允炆天資仁厚、親賢好學、溫良恭儉讓,求李存立李允炆為皇儲。

而且,這些人還拿出來了“立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這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則,請李存立李允炆為皇儲。

按照目前的情況,也就是李存的嫡長子李標英年早逝的情況,如果按照“立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這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則,李存只有將自己的皇位傳給兩個人,才最符合這個原則。

第一個就是傳位給方百花為李存生的次子李棋。

第二個就是傳位給皇太孫同時也是乾太宗李標的嫡長子李允炆。

李棋其人,吃喝玩樂、琴棋書畫、蹴鞠鬥雞樣樣精通,就是問不成無不就,他就是李存的兒子中最典型的混吃等死型別,而且他本人也沒有當皇帝這麼高的志向。

可以說,所有人都放棄了李棋。

而李允炆崇尚儒家仁政之說,他和他的顧問們致力於提倡文官統治大乾王朝,並不喜歡李存定下的文武分治,有恢復宋朝時期制度的苗頭。

這樣的李允炆無疑得到了大量文官的支援。

而文人向來掌握著輿論。

有這些文人為李允炆背書,再加上李允炆符合“立長不立幼,傳嫡不傳庶”這個古代宗法制度最基本的原則,李允炆當皇儲的呼聲相當高。

有多高?

有人一提出來請李存立李允炆為皇儲,朝堂上竟然有差不多有四分之一的大臣附議。

這要是一些一般沒見過世面、或者軟弱的皇帝,很可能就會順勢立李允炆為儲君了。

可李存卻連神色都沒變地一指自己頭頂的“正大光明”牌匾,說道:“朕已然立下儲君,就在這塊牌匾後面,若朕哪天突然駕崩了,你等一同從這裡取出朕的遺詔照辦即可。”

一眾隱隱都有點“逼宮”之勢的文武百官萬萬沒料到李存會來這一手。

話說,這些文武百官之所敢這麼逼李存立李允炆為皇儲,不是因為他們膽肥了,也不是因為他們不畏懼李存這個千古第一帝,只是因為他們有“李存已經‘老了’,就該立皇儲,免得李存突然駕崩,大乾王朝會因為群龍奪位而分崩離析”的大義。

不然,就是借這些人一萬個膽子,他們也不敢逼李存立李允炆為皇儲。

結果,李存隨便動動手,就讓所有文武百官都熄了火,不管是那些擔心李存突然猝死大乾王朝會因為沒有皇儲而分崩離析的大臣,還是想推李允炆為皇儲的大臣,所有人都啞口無言。

你們不是怕我突然死了,因為沒有立繼承人,而使大乾王朝分崩離析嗎?

可我已經立好了皇儲。

就是我現在死了,大乾王朝都不會沒有繼承人,更不會因此而分崩離析。

但是,你們這些人誰也別想知道我立的皇儲到底是誰。

一些大臣不無感慨:“陛下到底是陛下,哪怕他二十來年不管朝政,也絕不會被大臣牽著鼻子走的!”

同時,一些反應快的大臣無不感嘆李存這手的高明。

自秦漢開始,中國皇家一直延續著嫡長子繼承製度。

嫡長子繼承製度從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皇子爭儲謀反的局面。

但是,各方勢力暗潮湧動,歷朝歷代均有發生皇子爭位的慘劇。

秦始皇在立儲的問題上就猶豫不決,本來有意讓扶蘇繼位的,但是卻因為時間緊迫未能下詔書,於是讓李斯和胡亥以及趙高等小人鑽了空子,導致大秦王朝僅僅二世而亡。

秦始皇在立儲問題上的猶豫不決,也給後世帝王提供了慘痛的教訓。

所以後世王朝都在想辦法避免因儲位而禍起蕭牆。

但無論他們如何處理,其結局都沒有大的改變。

而這個問題,在李存這裡卻是輕而易舉的解決了。

關鍵,李存所面臨的情況,顯然比之前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嚴峻得多,因為李存的兒孫實在是太多了,李存的兒孫又掌管了大乾王朝差不多一半甚至更多的大權,還有大乾王朝的地盤也太大了,這種情況下,一個處理不好,大乾王朝很容易就分崩離析了。

李存的高明還不僅如此。

就目前這種情況。

李存若是太早立皇儲,勢必會出現很多的弊端,比如,各方勢力互相傾軋,導致皇儲成為皇位的犧牲品;再比如,一旦立了皇儲,勢必要加重皇儲的權力,可要是立的這個皇儲萬一有問題,就不好處理了,甚至會導致中央分權的嚴重問題。

還有,選用秘密立儲制度也是李存良苦用心,這樣一來,李存可以慢慢的考核,期間萬一發現自己所選定的繼承人有不恰當的舉動的話,他還可以隨時修改詔書。

另外,不及時公佈皇儲對穩定各方勢力也是有好處的,畢竟每一位有資格競爭皇位的皇子背後都有一股不弱的勢力,只要李存一天不公佈誰是皇儲,他們之間就可以相互制衡,又都不可能發展到不好收拾的地步。

總之,李存一招就把立皇儲的問題給壓了下去。

由此可見,李存的政治手腕之高。

這也讓大乾王朝的一眾大臣看到,李存還是原來的李存,還是那個千古第一帝,只要有李存在,大乾王朝就亂不了。

其實——

今天之所以會出現“逼宮”這一幕,也是因為支援李允炆當皇儲一眾大臣,感覺到了形勢不妙。

當年,李存怎麼培養皇儲李標的,大乾王朝的人全都知道。

可是現在,李標都駕崩了一個月,李存卻一直都沒有讓李允炆參政的意思。

這可不是一個好現象。

另外,有風聲傳出,就立儲君一事,在李標活著的時候,李存和李標曾經開誠佈公地深談過一次。

李標的意思是,請李存像當天培養他那樣培養李允炆當大乾王朝的皇儲。

可李存卻說,李允炆的性子太軟,優柔寡斷,又缺少政治智慧,不適合當儲君,更不適合當皇帝。

後來,李存看在李允炆是李標的嫡長子的份上,只答應李標,可以給李允炆一個公平競爭的機會。

李標緻死都沒敢忤逆李存的意思,始終沒有答應那些攢落他的大臣立李允炆為皇太子,而是老老實實地將此事留給了李存處理。

如今,李存寧可搞出一個秘密立儲制度,也不聽這麼多大臣的建議立李允炆為儲君。

那些極力推李允炆當儲君的人頓時就意識到,李允炆只怕是沒有機會了。

李允炆的老師胡憲,很不甘心這麼好的李允炆將來不能當皇帝,他出列繼續硬推道:“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皇太孫仁……”

不等胡憲說完,李存就看冷冷地看著胡憲,淡淡地說:“老愛卿就恁地想當這從龍之臣?”

李存此言一出,胡憲立時就汗流浹背!

不錯。

李存是快六十歲了。

可李存如今身體硬朗,還能夜馭三五女,甚至性致來了,就是夜馭個十女八女都不是問題,壯小夥的身體都比不上李存。

這種情況下,誰極力推動某人為儲君,說他其心可誅,一點問題都沒有。

本來年紀就不小了的胡憲,聽了李存這殺氣騰騰之言,很快就嚇得堆縮在地上。

可這時,李存卻收回了自己的氣勢,笑著說:“老愛卿年紀大了,站都站不住了,就不要再醉心權力了,還是回家好好做學問去罷。”

胡憲聽言,如蒙大赦,趕緊跪拜道:“謝主隆恩!”

胡憲在鬼門關前走了一遭一事,所有文武百官皆看在眼裡,深刻的記在心中。

自此以後,再也沒有人敢討論立誰為儲君一事,此事無疑將由李存乾坤獨斷……

……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穿越之大唐逆命少年

穿越之大唐逆命少年

鹿會
十五歲的少年徐淼,身為李世勣的遠親,命運多舛。父親早亡,母親帶他和妹妹投奔李家卻遭冷遇,被安置在終南山小王莊。 然而,在這危急時刻,李家竟將他強行送入長安城當炮灰。徐淼對李世勣家充滿怨念,他本在現代過著逍遙日子,卻意外穿越重生在大唐窮苦少年身上。 雖對這個時代充滿惡意,但因知曉渭水之盟的結果,他無奈以李家義兵身份進城。 在這風雲變幻的大唐,徐淼將面臨重重挑戰,他能否擺脫命運的束縛,開啟不一樣的人生
歷史 連載 4萬字
聖眷正濃

聖眷正濃

楮緒風
從鹹福宮不起眼的宮女,到聖眷優容的貴妃娘娘。 人人都說後宮那位皇貴妃美雖美矣,卻心思頗重,為爬到上位不擇手段。 婉芙聞言冷笑。 只有輸家才會說得這般義正言辭,冠冕堂皇。 後宮裡活著,爾虞我詐,勾心鬥角,從來都是不辨對錯,只論輸贏。 那日宮宴,宮人戰戰兢兢侍酒,染溼了袞服。李玄胤興致尚好,並未怪罪。 更衣後,途經長亭,只見煙雨朦朧裡站著一女子,眉眼含怯,嫋嫋娜娜,抬眸望向他時,嫣然淺笑,如春花般絢爛
歷史 完結 67萬字
家祖朱元璋

家祖朱元璋

頌史
日月昭昭,故國有明。 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標病逝。 後世社畜魂穿朱允熥,那便來之安之。 奪儲君!治藩王!除海禁!興土木!通商貿!遠征大海!以慰黎庶。 至此,河清海晏,時和歲豐。 大明,還是大明。 只是成了四海共主的大明!
歷史 連載 3萬字
寒門大首輔

寒門大首輔

彗星撞飛機
穿越古代落魄一書生,雖家徒四壁,但卻有嬌妻、女兒初長成,這陌生的時代,我高升認了! 親情,權利,財富,我統統都要!家庭和國家的命運,就像歷史長河中的一條船,因為高升的意外出現,這艘原本註定駛向沒落的巨輪,也因此有了不同的結局。
歷史 連載 48萬字
韋小寶玩轉三國

韋小寶玩轉三國

蓬萊貝二
面對狡詐多疑的曹阿瞞、義薄雲天的關雲長和神機妙算的諸葛亮等等這些東漢末年的風雲人物,滑溜機敏的韋小寶是否還能事事逢凶化吉、處處得心應手? 且看小白龍韋小寶如何玩轉三國。。。。。。
歷史 連載 1萬字
本王,廢物

本王,廢物

青衣杏林
【劃重點:年下襬爛王爺受X疑心病超重心狠手辣帝王年上攻】 姬未湫穿書成為了皇九子,六歲那年,親哥姬溯把不聽話的兄弟都嘎了。 泱泱大國,只剩下了兩個皇子,一個十八,一個六歲,老爹風癱,親哥攝政。 姬未湫看著他哥若有所思的眼神,總覺得背上寒毛直立…… 啊這…… 那他怎麼辦? ——換個角度想一想,他是皇親國戚,親哥現在是太子以後的皇帝 他只要不貪圖皇位不和他親哥做對,那就是一輩子吃公家飯,整個國家他橫·
歷史 完結 7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