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在閒得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即將神州陸沉,哪能婦人之仁?
根據地的所有人包括老弱婦孺,在面臨攻打之時都得拿起武器死戰直至戰死!
讀了三年書的小小少年,約等於被民族主義思想、愛國主義情懷薰陶三年,當然要拿起燧發槍保衛根據地。
三年小學讀完了怎麼辦?
絕大多數孩子們才十歲到十二歲呀?
沒辦法,先普及三年義務教育吧!
等地盤更大、實力更強、人口更多後再考慮六年義務教育。
根據地需要大量勞動力,小學畢業後只有兩成少年能夠讀初級中學。
其餘的就得參軍或者進工廠去農場參加工作。
幾萬人齊動手,還有幾萬大牲口可以驅使,六月底之前,根據地開墾出來的田畝已經高達三十萬畝。
當然,並不是三十萬畝田地今年都有收穫,有八萬畝是這一兩個月開墾,時間來不及,故而沒有播種。
土地兼併這個頑疾困擾了中華民族幾千年,一直到解放並且進行了土改之後。
大明朝末年的土地兼併簡直是白熱化。
此時可以弄個皇權集體主義,解決土地問題至關重要。
為了防微杜漸,根據地採取了農場的模式,不可以有土地撂荒,也不可以買賣土地。
一般情況下,農場的土地根據盆地面積的大小,由三十到一百戶人家共同擁有共同生產,每戶人家按照出力多少分配收穫。
勞力又有一般勞動力和技術勞動力的區分,技術勞力的價值是普通勞力的兩倍以上,技術大拿的待遇可以五倍甚至於十倍。
黃毅當然知道科學種田的重要性,希望培養出能寫會算的新農民,編纂出最適合根據地氣候、土地的農書。
經驗豐富的種田高手哪怕不識字也是技術人才,給這樣的人配一個能寫會算的少年,他們就能把經驗在整個集體農場推廣。
總而言之,集體農場能充分體現多勞多得的基本原則,又能組織起人手開荒、維修水利設施,進行小流域治理。
還有一個最大的好處,軍屬的田地不會因為缺少勞動力而減產或者撂荒。
原因很簡單,根據地的農民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們的身後是農場這個集體,是幾百人抱團。
照顧軍屬、烈屬給予優待是每一個基層鎮撫官的工作之一。
可以優先安排好工作,但是不能違背同工同酬的公平原則,根據地有專款補貼軍屬、烈屬。
農民還有一個通病,忙的時候累死了勞動力都不夠,閒暇時又無所事事。
這個問題在只種一熟糧食土地半年閒的北方更加突出。
要解決這個問題靠一家一戶,靠一兩個村子是不可能的。
唯有依靠集體的力量來開辦工廠創造就業機會。
根據地已經走向了良性迴圈,因為基建投入很大,所以需要大量水泥和鋼鐵。
所以需要大量煤炭、鐵礦石、石灰石……
採取集體主義的農場模式後,農場的鎮撫官可以組織青壯年在農閒季節就近去煤礦、採石場、建築工地打工。
可以接做軍服、軍鞋、棉被、紡毛線、織毛氈、打毛衣的活兒交給婦女們做。
農忙時,農場鎮撫官負責聯絡廠礦的生產工人參與春耕、秋收。
但是有一條很重要,無論是農民務工,還是工人助農,都是義務,但都不是免費的,都必須按勞取酬。
這是啥意思呢?
根據地一樣的以農為本,糧食的生產排在第一位。
農忙之時所有人都必須參與其中,這是義務,不可以推託,但是不白乾,收益方必須給不低於平均工資的工錢。
農閒時農場鎮撫官組織青壯年打工,農民也不能以糧食夠吃了,不想多賺錢為理由偷懶。
因為根據地獎勤罰懶,不許任何人懶惰,糧食夠吃僅僅是最低標準,還得鼓勵所有人為了過得更好努力工作。
某個個體安於現狀不想打工多掙錢根本不行,個人必須服從集體,不服從強制服從,死不悔改直接勞動改造。
這豈不是踐踏人權,踐踏自由民主?
屁的自由民主!
根據地決不允許搞這種虛頭巴腦的玩意兒,黃毅需要的是服從、堅決服從、無條件服從!
不努力工作想吃救濟?門兒都沒有。
強制勞動,有誰還敢不服,直接肉體消滅!
集體農場的收穫必須向根據地政府上交三分之一。
三取一的稅收是不是高的離譜啊?是大明朝廷稅賦的幾十倍!
其實不然,這個三分之一是包含了地租和所有的攤派、徭役等等各種費用。
大明朝廷的稅賦確實不高,可是加上地租和各種盤剝,恐怕會超過收成的三分之二。
大明朝壞就壞在這裡了。
如果朝廷得一千萬兩銀子的稅賦,納稅人其實是交了不低於五千萬兩銀子。
窮了國家、窮了升斗小民,富了宗室權貴、封建官僚、地主階級,導致民變、兵變烽煙四起。
根據地政府的管理簡單粗暴,農場上交三分之一就到手這麼多,不存在漂沒。
在哪兒漂了,殺哪一級鎮撫官的頭。
每個農場的產量不同,三分之一的收穫肯定有多有少。
農場鎮撫官的政績是比出來的,相同條件下公糧交的多,說明這個農場的管理最好。
當然,要防止農場鎮撫官搞浮誇風,防止他們為了政績達到被提拔的目的,不給農場留足口糧,不顧農民餓肚子。
要做到明辨是非其實不難,只需不定期派人巡查,接受群眾舉報,讓農場的軍屬發揮先進帶頭作用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