鍵盤戰鬥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技術報》

海島算經九問。

一問曰:

今有望海島,立兩表齊,高三丈,前後相去千步,令後表與前表相直。從前表卻行一百二十三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與表末參合。

從後表卻行百二十七步,人目著地取望島峰,亦與表末參合。

問島高及去表各幾何?

答曰:島高四里五十五步;去表一百二里一百五十步。

術曰:以表高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所得加表高,即得島高。

求前表去島遠近者:以前表卻行乘表間為實;相多為法。除之,得島去表數。

二問曰:

今有望松生山上,不知高下。

立兩表齊,高二丈,前後相去五十步,令後表與前表參相直。

從前表卻行七步四尺,薄地遙望松末,與表端參合。又望松元,入表二尺八寸。

復從後表卻行八步五尺,薄地遙望松末,亦與表端參合。

問松高及山去表各幾何?

……

朱高熾每期的技術報都會看,一開始弄出技術報的初衷,是想要融合技術,打造成後世學術報的風格。

但是畢竟時代不同,人們的想法也不同,技術報報社的人們,沒有見過後世的學術報。

在他們的理解上,讓技術報偏離了朱高熾的初衷,變成了大雜燴,包含永珍。

報紙的內容越來越多,導致篇幅也越來越長,每期的報紙,最長的一期,竟然有三四十頁,竟然還刊登過一篇雜記。

不過朱高熾沒有插手更正。

在他看來,作為上位者,既要引導方向,但又不能管的太細,約束了主動性。

“誰說中國古代沒有幾何的。”朱高熾放下手中的技術報,忍不住搖了搖頭。

海島算經的作者,是魏晉時期的漢人。

他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十進小數概念的人,並用十進小數來表示無理數的立方根。

在代數方面,他正確地提出了正負數的概念及其加減運算的法則,改進了線性方程組的解法。

在幾何方面,提出了“割圓術“,即將圓周用內接或外切正多邊形窮竭的一種求圓面積和圓周長的方法。

利用割圓術科學地求出了圓周率π≈3.1416的結果。

他用割圓術,從直徑為2尺的圓內接正六邊形開始割圓,依次得正12邊形、正24邊形……,割得越細,正多邊形面積和圓面積之差越小。

用他的原話說是“割之彌細,所失彌少,割之又割,以至於不可割,則與圓周合體而無所失矣。”

他計算了3072邊形面積並驗證了這個值。

劉徽提出的計算圓周率的科學方法,奠定了此後千餘年來中國圓周率計算在世界上的領先地位。

中國古代技術的優秀和領先地位,從來比無根之萍,而是有理論支撐的。

通分、約分、四則運算、繁分數、開方術、便乘、通約、齊同、方程、勾股……

創造了陽馬術,牟合方蓋說,方程新術,重差術等等。

集大成之作分別有《九章算術》、《孫子算經》、《周髀算經》、《海島算經》、《張邱建算經》、《算經十書》、《算書九章》、《數學九章》、《算學啟蒙》、《算數原理》……

正如古代東方技術往西方流傳一樣,這些書籍的知識,以各國最先發表的時間可以清晰的看出,總體的脈絡是中國數字-印度數字-阿拉伯數字-歐洲數字。

在中國數學傳播到印度之前,印度也有自己的記數體系,但是這種記數體系和地中海一樣煩瑣,不是位值制的。

當中國的記數體系傳播到印度的時候,中國的九章算術也同時傳播到印度。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九章算術中的一些錯誤,印度也重複了,完全照搬。

中科院院士、數學家吳文俊先生,中國著名數學史家錢寶琮先生等大學者。

他們的觀點,認為西方微積分的發明乃是中國數學是戰勝了希臘式數學的產物。

甚至可以說,近代數學之所以能夠發展到今天,主要是靠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決定數學發展程序的主要是中國的數學而非希臘的數學。

基於此呼籲,被顛倒了的歷史必須顛倒回來!

文行先生的《傳教士盜取中華文明、顛倒世界歷史》中,中科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李亮先生的文章《被“遺漏”的交食——傳教士對崇禎改歷時期交食記錄的選擇性刪除》等等。

都描寫了大量的實證,以及諸國數學發展的脈絡順序,可以清晰的佐證,

而項觀捷先生的《中國古代數學成就》中,提出自元以後,中國的數學斷代。

百年的時間,足夠抹平傳承。

直到明中期,才開始出些一些新的著作,但主要還是對宋朝數學水平的恢復,並沒有推陳出新。

然後就是未來近三百年的清朝,中國的數學恢復期中斷,徹底的沒落了。

正如不否認後世美國的強大,可美國的強大,是蘊藏了他的整體國力,而不是憑空而來的。

那麼中國古代成就是世界巔峰,肯定也是有來歷的,而不是浮萍一般的沒有根基。

猶如美洲。

獨居世界一方世界的印加帝國,是美洲的霸主,他的文明和知識,在美洲的土著國家中,同樣是最強和最先進的。

那麼中國古代是世界最強的,自然同樣如此,在世界上是最強和最先進的。

百年的屈辱史,加上惡劣的外部環境,其實讓朱高熾內心的信心不是很足。

朱高熾忍不住起身,離開了案臺,走到了大門前,侍衛們圍了上來,以為小王爺要出門。

朱高熾搖了搖手,獨自在庭院中行走。

在大明初期發展工業革命,他是有顧慮的,抱著一些偏見,讓他的信心不是很足。

自己能一力推動大明的工業發展嗎?主導社會生產力的分配,完成工業化的目標。

就像一個逆水行舟的人,他真的能成功嗎。

現在他不再懷疑了。

因為他並不是一個人,古代先民的技術成果,都是他成功的養料,欠缺的不過是個機會。

哪怕只是恢復到宋朝的科技文明,加上大明的軍事能力,就能讓大明的工業化成功。

隨著技術報的發展,越來越多的古代知識浮現,讓越來越多的工匠進行交流,帶動了更多的技術整合。

旅順口。

原為山東登萊二州供應遼左地區,由洪武四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馬雲、葉旺二將,率軍從蓬萊乘船跨海在此登陸收復遼東,因海上旅途一帆風順,遂將獅子口改名旅順口,一直沿用下去。

旅順口的碼頭,五十里之外,修建了大量的良田,在開荒的時候,大量運用蒸汽機。

蒸汽機從誕生之初的粗大簡陋的機器,到後來開始用最先進的技術。

例如連活塞使用精鐵,力求讓蒸汽機達到最高的效率。

發展到瞭如今,開始對部件有了更多的技術儲備和改進,例如把活塞使用材料更先進的九鍊鐵,改成了材料落後的生鐵,讓活塞在氣缸中的運作更有效。

也就是說,對蒸汽機從一味的使用最好的材料,變為要求最合適,最能發揮效果的材料。

導致的結果是蒸汽機的外形變小的同時,功率不但沒有跟著變小,反而變得更大了些。

同樣,對燃料的使用,變得也更加有效率。

相同體積的燃料,現在的蒸汽機,可以燒的更久,生出的馬力更大,讓離開煤礦區,也可以使蒸汽機產生效用。

正是英國工業革命能被義大利,法國學習成功的重要原因,因為蒸汽機技術的進步,讓缺少煤礦地區也能使用得起蒸汽機。

蒸汽機能在旅順口大量使用,看起來只是技術上的一小步,其實標誌了大時代的開端。

在農業社會,資源是很貴的,所以需要運用資源的時候,社會需要付出很大的代價。

所以明朝的發展很緩慢,終明一朝,才讓東北的人口恢復到了三百萬以上。

而現在的明初,還停留在軍事移民北方的階段。

但是工業化的社會不同,資源不再昂貴,可以大量的使用,來自礦產資源的工業品,變得廉價起來。

這個影響包括了方方面面,例如農業上,在開墾荒地的成本上,也就跟著大幅下降。

作為受中華重工傾力打造的海外基地,旅順口區,投入了大量的技術。

開挖溝渠的,興修水利的,建造房屋的,採料技術,製鹽技術,造船技術……

對大明的工匠都不是問題,是他們的拿手本領,缺的不過是保障設施。

而引導北平工業的中華重工,最不缺的就是資源。

幾千名閹工井然有序,戰戰業業的努力奮鬥下,為旅順口的發展,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最苦最累,最耗費人命的前期工作,都被他們打牢了根基,從國內招募移民來的人們,只需要根據林場的排程接手,然後勤勞的生活,就能獲得寬鬆的生活環境。

這種模式,極大的減少了投入,又受到了百姓們的歡迎,吸引了更多的人。

林場的新報表中,林場的糧食已經堆積不下,新的倉庫還在修建中,船廠的船塢建了一座又一座,擔憂的人會開船的人不夠。

鹽場、凍庫、醃魚廠的商品,同樣堆滿了倉庫,希望總部能出手調節。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回到一戰,肝出個六星上將

回到一戰,肝出個六星上將

周墨山
王野穿越到平行世界的一戰戰場,成為某將軍私生子謝爾比。覺醒【戰地之神】系統的王野,獲得軍功就可以使用【一鍵升級裝備】、【士兵定向養成】、【全方位戰場支援】、【經典戰役模板】、【歷史名將模板】等能力。 爆肝作戰的王野帶領團隊大殺四方,從一戰到二戰,從天空到海洋,從鄉村到皇宮,到處都遍佈著他的傳說,最終成為歷史上唯一一名六星上將!
歷史 完結 1萬字
三國:1天1支雄兵,董卓人麻了

三國:1天1支雄兵,董卓人麻了

愛吃紅蘿蔔的兔
【權謀+無敵+爆兵+爭霸天下】\n董卓欲要廢帝?八百虎賁霍去病,伙頭軍薛禮? 魏武卒吳起,三千玄甲軍,鄧和艦隊,五千魏武卒,一支支雄兵接踵而至! \n歷史十大皇帝模板,可曾聽聞隕石天降?\n\n “朕乃大漢之君,災病皆退!天地人神鬼共尊之!”\n劉辯建運朝,掃六合,鎮八荒! \n “汝等還在募兵?朕都爆兵百萬了!”\n袁紹:“朝廷猛將如雲,呂布,霍長青,惡來,楊再興,薛仁貴,皆強於我顏良文丑。。”
歷史 連載 0萬字
亮劍:李雲龍,求你管管你弟弟!

亮劍:李雲龍,求你管管你弟弟!

腹肌白夫子
【獨立發展】+【金手指】+【爽文】+【大融合】楚雲飛: “雲龍兄,你弟弟又拐走我一個炮營!喏,還打了張一千年的借條。” “旅長: “李雲龍!你弟弟本事大了!要拿岡村寧次的腦袋給我當夜壺!”趙剛: “老李!你弟弟援軍來了!兵力?足足三個軍!讓你打平安救嫂子!”副總指揮:“李雲龍,你弟弟又發瘋了!直接帶著軍隊打到鬼子老家去了!” “李雲龍,求你管管你弟弟吧!”
歷史 連載 24萬字
無敵小侯爺

無敵小侯爺

黑暗崛起@qimiaoCbEUS1
【詩詞+權謀+戰爭+種田】他是世襲罔替的侯爵,父親戰死沙場,母親鬱鬱而終,爺爺獨寵以致不學無術,張揚跋扈,突地一日調戲了郡主還被當朝聖上撞見,必死之局之下重生而來的男主覓得一線生機,從此命運齒輪轉換,搖身一變成就大靖傳奇。
歷史 連載 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