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英主柴榮
忘川錦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除此以外,柴榮選擇趙匡胤來輔佐幼主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張永德與李重進的政治鬥爭。”
“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李重進是郭威的的外甥,而郭威又是柴榮的養父,可以說張永德與李重進都算是柴榮的半個本家人。”
“柴榮本來對兩人十分信任,他們都是軍中的一把手,可是張永德與李重進不和,兩人經常在柴榮面前檢舉對方,這讓柴榮很是不喜。”
“顯德五年,柴榮率軍北伐,他在行軍路上得到一個口袋,裡面裝著一塊木板,木板上面寫著“點檢做天子”,而當時張永德正好任殿前都點檢。”
“此事讓柴榮憂心忡忡,他擔心木板上的話成真,而好巧不巧,柴榮在此時患上重病。”
“柴榮很擔心自己死後張永德真的造反,於是他回京以後立刻革去張永德殿前都點檢的職位,讓趙匡胤接替張永德。”
“許多人都說這塊木板是趙匡胤讓人寫的,但當時趙匡胤在軍中的影響力並沒有李重進、張永德等人大,與趙匡胤相比,李重進更有可能是這件事的主謀。”
“當然不管這塊木板是誰寫的,趙匡胤都是撿了一個大便宜,畢竟如果不是柴榮正好病危,他可能不會將這句話當真。”
“可是柴榮終究是病了,一代雄主最終英年早逝,他擔心幼主被奪權,於是選擇破格提拔自己信任的趙匡胤,但最終奪去柴家天下的,正是趙匡胤。”
“柴榮在位時間雖然只有短短的六年,但是在這六年之中,柴榮不僅只是征戰,對國內的發展也是非常用心。”
“在政治上,柴榮整頓吏治,對於貪官汙吏重加責罰,在酷刑之下,後周的官吏風氣逐漸清明,不過,柴榮到了後期覺得自己用刑過度,苛政太甚,開始逐漸放寬,並體恤百姓疾苦。”
“公元954年,柴榮任命範質等三人為相,不顧朝臣反對,破例將科舉落榜的魏仁浦任命為樞密使。”
“公元957年,柴榮在制定科舉科目的時候,詔令天下,科考不限制資歷,任何人都可以應徵考試。”
“柴榮在執政期間,虛心納諫,他要求群臣要積極上書奏事,以人為鏡在柴榮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公元955年,柴榮詳細規定了逃戶迴歸的年限,促使逃走的農戶儘快返回荒棄的田地開墾種田,大大促進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以及田地的利用。”
“公元958年,柴榮取消曲阜孔氏的優待免稅,一律按照平民規格納稅淮南之戰結束以後,柴榮下令淮南各軍解甲歸田,發展農業。”
“榮在位期間還興修水利,發展經濟以及教育,他的一系列的為政舉措使後周的國力日益增強,逐漸成為當時最強大的國家!”
“柴榮登基第二年,先後三次親征淮南,耗時三年,佔據了大部分淮南地區。”
“與此同時,柴榮趁著後蜀勢力逐漸衰落,分兵討伐後蜀,歷時半年將後蜀打得龜縮到興州南方不敢出頭,使後周西方防務更加穩固。”
“其實,北宋在與北方異族的戰鬥中敗績累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幽州這塊屏障失守。”
“周世宗意識到了幽州的戰略地位,所以,他在打算北伐後將奪取幽州作為首要任務,事實證明,柴榮的決策是正確的。”
“在經過周密的準備後,柴榮知道到契丹的貴族階層矛盾激化,藉此良機排程了中原大半的兵力進攻幽州,打算一鼓作氣討伐燕雲十六州,解決北方異族在中原邊境上的最後領土,一統中原。”
“顯德六年,柴榮再次御駕親征,以風雷之勢僅用一天時間就打下了寧州,又用了二十六天奪取兩處重要的關隘,緊接著半個月內拿下了莫州,又半個月奪取了瀛州。”
“短短四十幾天的時間,柴榮的大軍就已將關南全部中原失地收入囊中,北伐軍士氣高漲。”
“但是,正當柴榮希望乘勝追擊對契丹人進行進一步討伐時,突然染上了怪病,不得不率軍返回都城,在回到皇宮後不久便不治身亡。”
“柴榮六年時間裡一直在征戰討伐,不僅是自己國家疆土日漸遼闊,也對各方勢力進行威懾,讓他們實實在在的見識到了後周的強大!”
“趙匡胤的差點一統中原,是在柴榮打下的天下基礎上完成的,柴榮可謂是功不可沒。”
“在位六年,南征北戰,開疆拓土,征伐之術卓越的同時,對於國政也是得心應手,銳意變革,加強經濟教育發展,他所做的一切都符合明君的要求,他的功績可以這樣形容,如果不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或許就不會有後來的宋王朝了。”
“柴榮在歷史上並不像唐宗宋祖那樣極負盛名,但是在那個割據混戰的時代,這樣一位文治武功為一體的君主真的可以算是天選之子了。”
“說他是一位一代雄主,也毫不為過!”
李世民:我認同,這位確實值得一代雄主的誇讚,亂世中能做到這一步,我只能說很強,就如張姑娘所說,如若不是英年早逝,這大宋也不一定能出現。
朱元璋:倘若柴榮能夠多活幾年,恐怕遼、金、元三朝根本無法在中原落腳!這差點一統的天下,到底是誰的功,還真不好說!
朱棣:可以說,周世宗柴榮雖然未能實現為君30年、掃平天下的願望,但他在位5年半的文治武功,已經決定了他必將成為結束中唐以來200多年割據動盪的決定性人物,還有這快中原一統的天下,趙匡胤你這功勞佔的可是名副其實啊!
要不是你和柴榮意見相左,那遼國都不能成你們心腹大患,這事你承不承認?
趙匡胤:我的錯,如果當時的我能在一統路線上的選擇與柴榮一樣,就不會先攻打南唐,使契丹得以休養生息,最終,讓遼國也就成了大宋政權的心頭大患。
“可以說,在當時中原紛繁複雜的形勢下,北宋僅用了20年便完成一統,這固然離不開趙匡胤的英明決斷,但更重要的是他接手的後周政權國力強大,一統之勢已不可阻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