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天下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當炮兵旅的十八門火炮陸續上前的時候,對面的左良玉也感受到了威脅,儘管到目前為止,左良玉還是搞不明白為什麼保鄉軍能夠拉著本該沉重無比,機動困難的長管火炮上戰場。

但是並不妨礙他知道這些火炮的威脅。

所以他派遣騎兵出戰了。

明軍騎兵一出動,羅志學一聲令下,王瞎子的騎兵旅也出擊了。

王瞎子率領騎兵旅三百精騎上前,後頭還有一百騎馬步兵跟隨,準備隨時攔截衝過來的明軍騎兵。

但是明軍騎兵還沒衝過來呢,張馬林的炮兵旅就已經先開炮了。

面臨騎兵的威脅,張馬林所部炮兵沒有繼續上前到預定地點,而是選擇了就地展開,然後朝著五六百米外的明軍騎兵開火了。

隆隆炮聲響起後,兩斤多的實心炮彈陸續落入明軍騎兵陣列之中,一時間,讓這支還沒有來得及發起衝鋒的明軍騎兵頓時人仰馬翻,死傷慘重。

對面的明軍騎兵將領一看對面炮擊的架勢,就知道繼續等下去,自家騎兵估計還沒來得及衝鋒就得崩潰,當即咬咬牙,就帶著自家騎兵衝上去了。

目標,保賊炮兵陣地!

只不過他們就算是開始策馬前進,然後依舊在持續遭到炮擊,死傷可謂是極其慘重。

於此同時,王瞎子那邊看見對面的騎兵竟然敢硬扛著炮擊衝上來,也是不再猶豫,高舉著馬刀就帶領麾下三百精騎衝了出去。

這一場裕州城外的雙方交戰,雙方步兵都還隔著好幾百米沒進入接戰狀態,雙方的騎兵以及炮兵卻先行展開了廝殺。

而遠處的高正,也聽到了左邊傳來的隆隆炮聲,也聽見了戰馬賓士的隆隆聲。

儘管他看不到左側邊緣的戰場的情況,但是他知道,己方騎兵和炮兵已經和敵人展開戰鬥了。

高正看不到左翼戰場,但是後方指揮觀戰的羅志學卻是看的清清楚楚。

在他的視線裡,明軍騎兵先是硬扛著己方的猛烈炮擊衝了幾百米,這個過程裡炮兵旅的炮手們,完全不估計炮管的壽命,直接用了急速射猛烈開火。

一枚接著一枚實心炮彈落入明軍騎兵陣列之中,但凡有一枚炮彈落入其中,都能或多或少帶給明軍騎兵的傷亡。

不管是直接打中騎手本身,還是擊中馬匹,都能輕而易舉的讓一個騎兵非死即殘。

等這些明軍騎兵衝過幾百米後,身後至少已經躺下了上百騎兵。

這個時候,王瞎子的騎兵也高速從側面衝過來後,跑得快的數十騎兵已經開始彎弓搭箭了。

明軍他們衝鋒的時候就遭到了猛烈的炮擊,短時間內就死傷慘重,直接導致騎兵們極為恐慌,甚至越衝鋒這速度反而是越慢……

而等到側面的王瞎子所部殺過來的時候,眾多明軍騎兵終於是撐不住這種壓力,直接調轉方向朝著側邊逃離。

此時這些明軍騎兵早把襲擊賊軍炮兵陣地的命令扔到了腦門後頭,直接拔轉馬頭朝著側邊逃命去了。

而王瞎子所部也沒有放棄,直接追了上去。

很快,兩支騎兵一追一逃,迅速消失在眾人的視線當中。

羅志學看見敵我雙方的騎兵先後離開戰場,當即道:“讓第四騎兵哨警戒左翼,炮兵旅立即對敵軍右翼車陣展開壓制性炮擊。”

沒有了敵方精銳騎兵的干擾,張馬林的炮兵旅也能夠騰出手轟擊敵軍了。

而炮兵的優先攻擊目標根本就不用考慮,肯定是明軍右翼的三個大型車陣。

這三個車陣裡,總數有好幾百門火炮呢,哪怕都是一些幾十斤的攻戎炮,虎蹲炮之類的超輕型短管火炮,但是對步兵的威脅也非常大。

保鄉軍的炮兵部隊必須先把他們給打掉,如此才能夠更好的掩護步兵作戰。

隨著張馬林的炮兵部隊轉移炮口,並對數百米外的明軍車陣開始炮擊的時候,左良玉整個人都是愣的。

這些該死的保賊軍,從哪裡弄來的這麼多紅夷大炮,又是這麼把這麼多的紅夷大炮給拉倒戰場上的。

他可以很確定,在裕州城上可沒有這種紅夷大炮,要不然裕州城內的賊軍早就會把紅夷大炮拉上城牆進行防禦作戰了。

如此也就是說,賊軍是直接從南陽,甚至從襄陽一帶把火炮一路拉過來的。

尼瑪,這可是好幾百裡啊,保賊軍是怎麼把這些沉重無比的紅夷大炮給拉過來的?

哪怕賊軍裡的紅夷大炮看起來挺小個的,但那也是紅夷大炮啊,少說也得大幾百斤吧。

還有,這些保賊軍怎麼會有這麼多精銳騎兵!

他只是遠遠看那麼一眼,就能判斷出來這些賊軍騎兵清一色的精騎。

他們攜帶的兩副弓箭就是最明顯的特徵,不是玩騎射作戰為主的精銳騎兵,是不可能同時攜帶兩副弓箭,並且其中還有一副是小一些的騎弓的。

保鄉軍第三騎兵哨這種半吊子騎兵,就從來不帶騎弓,而是隻帶步弓。

左良玉無法理解,保賊軍是從哪裡弄出來的好幾百精騎。

他很清楚,這種精騎非常難培養,根本就不是半吊子的騎馬步兵能夠相提並論的。

騎馬步兵這種半吊子,只要會騎馬、射箭勉勉強強也就能行了,反正就是騎馬過去,然後下馬,直接用步弓射箭。

但是騎射不一樣,這種精騎是直接在高速顛簸的馬背上射箭,騎術稍微差了那麼一點,都能把自己當場摔死……

箭術稍微差一些,那基本射出去的箭也沒有準頭可言。

尋常賊軍裡,甚至是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等賊軍裡都不可能有這麼多的精騎。

幾十百來個就頂天了,再多,人家高迎祥手底下要是有這麼幾百個精銳騎兵,再搭配幾千個高迎祥他們一直玩的挺溜的騎馬步兵,分分鐘殺上京師……

但是現實就擺在他面前,這些保賊軍還真的拉出來數百精騎。

結果己方騎兵被火炮轟的一頓楞逼後,就被對面的賊軍精騎給趕著跑了……

會不會被殲滅不好說,但是肯定是沒辦法短時間內回到戰場,進而牽制賊軍主力了。

現在,賊軍的重炮已經轉移方向,直接對準了自家的車陣,看著自家的車陣遭到兩百丈外的賊軍火炮的轟擊死傷慘重,但是卻沒有絲毫還手之力的時候,左良玉就知道,今天這一仗不僅僅是不好打,而是一個搞不好就要全軍覆沒。

怎麼辦?

左良玉看了看敵我雙方騎兵遠離的方向,又看了看對面賊軍正在持續炮擊的炮兵部隊以及賊軍之中整齊的步兵佇列。

最後把目光投向了己方左翼:那是賀人龍所部。

緊接著,他就對身邊的心腹將領低語了幾句。

不一會,左良玉的指揮營帳裡,高高豎起的數面用來打旗號通報命令的旗幟就是晃動了起來,藉此向戰場上的各部明軍傳遞命令。

戰場的另外一邊,賀人龍看著左良玉打出來的旗號很不爽,因為這些旗號是左良玉在命令他立即率部發起進攻。

此戰中,賀人龍和左良玉是聯手作戰,賀人龍率領本部將近五千人負責左翼,而中軍和右翼則是由左良玉所負責。

現在賀人龍看見左良玉發信,說讓他的左翼發起進攻,一時間有些猶豫。

右翼戰場上左良玉所部騎兵臨戰逃脫,車陣持續遭到賊軍炮擊而損失慘重他可都是看在了眼裡。

這種情況下,左良玉還讓他發起進攻說實話讓他有些不滿。

這擺明了就是右翼打不下去了,想要讓賀人龍負責的左翼發起進攻,以求減輕右翼壓力。

不過儘管他猜測這是左良玉意圖圍魏救趙,讓他去拼命好挽救右翼,但是如今大敵當前,再說了自己前頭也沒賊軍的重炮,打起來還是能打的。

最後帶著不滿,賀人龍還是下令本部兵力開始出擊,向對面的賊軍施壓,以緩解左良玉的右翼壓力。

賀人龍帶著所部四千多人逐漸前壓,他們當面的第一步兵旅則是一動不動。

敵人既然主動跨越幾百米要殺過來,讓他們過來唄……

這麼熱的天,穿著幾十斤的盔甲機動幾百米,很累人的。

他們第一步兵旅完全可以以逸待勞。

同時還可以等炮兵旅那邊先打一波敵軍前進中的步兵。

果然,沒多久,張馬林的炮兵旅就停止了對明軍右翼車陣的炮擊,而是轉移目標開始明軍左翼,也就是賀人龍所部。

畢竟不能眼睜睜看著賀人龍所部毫無損失的跨越五六百米,一直殺到第一步兵旅前頭去不是。

隨著賀人龍所部也遭到炮擊,儘管距離比遠,賊軍的火炮準頭似乎不太行,而且殺傷力也比較有限,但是持續遭到炮擊所導致的損失,還是讓賀人龍頗為心痛。

心痛也沒辦法,現在的他只能指望著左良玉手底下的車陣沒有遭到炮擊之後,能夠快速突進到炮擊距離,然後對著保賊軍進行炮擊。

畢竟左良玉手底下的三個車陣加起來,好歹也有兩三百門的小炮呢,真壓上去也夠保賊軍喝一壺的了。

但是吧,賀人龍左等右等,麾下士卒都因為遭到持續炮擊死傷上百人了,也沒等到左良玉的車陣出擊。

再一看,好傢伙,中軍和右軍,也就是左良玉的手下已經開始撤退了……

看到這一幕,賀人龍差點沒直接吐出來一口老血:“左良玉,我草你姥姥!”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大清話事人

大清話事人

憂鬱笑笑生
如果穿越回到清朝,如何獲得造反的第一桶金? 玻璃?香水?水泥? 都不是。 落榜美術生李鬱,用一幅手繪人體畫賺到了第一桶金。 清廷殘暴,敢殺,敢搶,敢榨,敢顛倒黑白。 百姓懦弱,能熬,能忍,能欺,能自我麻醉。 李鬱只能依靠江湖人士。 改造漕幫,經營江南。 待到羽翼豐滿,提兵北伐。 【造反,弱系統,熱血】
歷史 連載 18萬字
我,最強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我,最強毒士,女帝直呼活閻王

星星子
高陽穿越大乾,恰逢女帝登基,廣聚天下人才,於是以一介毒士,毛遂自薦! \n女帝:“當你親手滅了仇家全家,看著滿地屍體,卻突然發現屋裡還有一個孩子,你該如何是好?”\n高陽:“臣會說記住我的臉,下次見面,我就不手下留情了,接著轉身離開,再猛然回頭,大笑一聲,哈哈,小子我們又見面了!”\n女帝:“……”\n女帝:“眼下兩軍交戰,我軍卻爆發瘟疫,人心渙散,有何良計?”\n高陽:“我有一計,可用軍中投石機
歷史 連載 4萬字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落花時節不見君
穿越漢末,正趕上曹操二伐徐州,卻意外被劉備所救。作為一名黑戶李翊只能抱緊劉備的大腿。 老劉的徐州內憂外患,內部各派爭鬥不休,外有強權覬覦垂涎。李翊幫助劉備謀劃,對內收服徐州各派,對外重拳出擊。 北上可以爭鋒袁曹,南下可以奪取荊揚二州,西進可以問鼎中原……袁紹:“李翊用兵如神,雖韓白復生,亦未必至此也。”曹操:“見著李翊,方知天下庸才甚多,不如翊者多,勝似翊者少!”劉備:“朕起業之始,亦未料想有如此
歷史 連載 3萬字
臨夏

臨夏

吃紅薯不
沒什麼大志向,方臨只想在這個世界活著,與珍視的人好好活著。……ps:不聖母,偏日常,以家庭的視角走進歷史,映照歷史……
歷史 連載 4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