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兩種可能,你信哪種?
一桶布丁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時間倒回到一天前,美國的白天,華夏的深夜。
華盛頓特區紐約大道西北1200號,距離華盛頓世界知名的白房子直線距離不超過一公里的大樓就是《科學》雜誌編輯社的總部。
說起這家雜誌最有名大概是創刊時,世界聞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曾是雜誌的贊助者之一。不過在後來經歷了好幾次財務危機之後,由美國的科技促進會接手後,才逐漸成為了世界知名的科技向雜誌。
另一件很知名的事件則是在二十一世紀初的時候,《科學》雜誌社曾經跟《自然》雜誌社,為誰家能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大打出手。很難說誰家贏了,不過2008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完整的基因組序列圖譜還是被公佈在了《自然》雜誌上。
當然這也並不能說明《科學》就比《自然》差,畢竟國力擺在那裡。
而且對於許多科學家而言,在《科學》上發表期刊不需要支付版面費。當然前提依然是論文內容得透過較為審慎的稽核。
現任主編布林·威爾遜不但畢業於常青藤名校哈佛大學,同時還是另一所世界知名學校——斯坦福大學的校長。同時也是材料學方向的專家級教授。
檔次很高。
但實際上《科學》這種型別的雜誌,對於普通讀者來說極為友好。
畢竟這是一個包含了全部科學研究方向的綜合性期刊,給數學、物理那種專業性期刊不一樣,刊載在《科學》上的論文,大部分人都能讀的懂。
因為還有其他事務要忙,所以布林來雜誌社的時間並不算多。很多時候都是遠端辦公,而且編輯社的副主編也能讓期刊很好的執行。
今天,他來到編輯社,便聽到了一個很有意思的訊息。
前陣子用水印攪動了整個世界數學界的華夏年輕數學天才,竟然給科學投稿了,而且還直接投了兩篇。
這的確是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編輯社裡的諸多編輯們甚至開始打賭,喬澤投稿的論文是不是也新增了水印。
好吧,數學家給《科學》投稿,喬澤並不是第一個。
不過布林對喬澤的論文還是很感興趣的。
顯然,他不感興趣也不行,因為副主編康娜一臉嚴肅的跟他說道:“布林,我覺得你應該認真看看喬的那兩篇論文。尤其是那篇關於製造光刻機的。”
“光刻機?我沒聽錯吧?你是說那個數學小子發給我們的論文是關於如何製造光刻機的?”
“是的,你完全沒有聽錯,就是關於光刻機的!我不知道該如何形容,但怎麼說呢,他的論文在表述上有些含糊,我也發給了一些專家,但這篇論文真的很奇怪……”
布林有些奇怪的看著自己這位得力副手。
因為這番話顯然聽起來很沒有條理。
很難想象一位嚴謹的頂級期刊副主編,在做簡單表述時,會顯得邏輯上有些混亂。
“好了,我知道了,康妮,我建議你先放鬆一下,不如先去喝杯咖啡?等我先大概把論文看一遍再聊吧。如果你找不到更適合的審稿人,我會想辦法的。你知道的,斯坦福大學可是有很多團隊在進行相關的研究,比如學院裡的高密度彈性電路單片光學微光刻技術,他們肯定會對這篇論文感興趣。”
布林·威爾遜直接打斷了副主編康妮的話。
“好的,威爾遜先生,那你還是先看論文吧。”
說完,康妮直接扭身走出了主編室。
目送著副主編離開後,布林才從電腦中調出了喬澤的這篇論文,沉下心開始讀了起來。
花費了兩個小時,認真的讀完了喬澤的論文後,布林·威爾遜大概明白為什麼副主編會失態了。
這論文給他的感覺大概就是,誰看誰都得懵。
照著論文中的遣詞造句,說這只是一篇純粹理論推導的論文吧,偏偏論文給出了很詳實的資料做支撐,那一組組資料的確就像實驗室裡拿出來的一樣。還有對這些資料的分析,真的太詳實了。
最重要的是,如果這還只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機器,誰會無聊到去為一個根本還沒有造出實體的機器去開發一套適配的控制系統?
要知道同時控制28束光的控制系統對於穩定性跟精度的要求近乎都是變態級的。
就好像阿斯麥最先進的極紫外光刻機,首先要將高功率二氧化碳鐳射脈衝經過幾面絕對平整的鏡片反射後,照射到一個直徑僅僅只有30微米的錫滴液靶材上,然後激發出高功率的13.5奈米等離子體,並依靠這些等離子體產生波長為13.5奈米的EUV光源對晶圓進行曝光雕刻。
其控制單元對於精度要求之高可見一斑。
雖然喬澤在論文中的設計,對於儀器精度的要求降低了不少。但這畢竟是光刻機,其功能是將無數的電晶體雕刻在矽晶圓上。對穩定性跟精度的要求擺在那裡。
更重要的是,這玩意兒如果是真的話,那麼相當於同時二十八臺光刻裝置同時工作,同時加工生產不同製程不同功能的晶片,而且每條通道還能根據生產需要,對光源進行即時調整。
其生產效率跟生產靈活性,要遠遠高於目前傳統的光刻裝置。
真的,讀完第一篇論文之後布林就已經徹底呆住了,他甚至懶得翻開第二篇論文。
想到現行的許多政策,華夏人如果真把這種裝置造出來,不需要多,哪怕一年只能生產一臺,這也是能直接吊打阿斯麥的存在。而且以華夏的工業儲備潛力以及對高階光刻技術的渴望,這玩意真要走出了實驗室,一年只生產一臺幾乎是不可能的。
大概要不了幾年,這玩意就會遍地開花。
一旦開花之後,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布林都不敢往下想了。
這就真的很離譜了。
心神激盪之下,他立刻把康妮副主編又叫進了他的主編辦公室。
……
“康妮,這篇論文已經有人審過了吧?告訴我,那些專業人士的意見。”
“是的,威爾遜主編,他們甚至已經用計算機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推演跟驗證,根據目前計算的結果,論文給出的資料真實性在百分之八十以上。還有那套控制系統,嘗試用虛擬機器進行驗證,就是模擬了那些論文描述的元器件,然後使用那套系統進行模擬控制,嗯……怎麼說呢……除開操作介面過於簡陋之外,最終給出的評估分值很高,不說完美,起碼也是優秀。比如系統支援對每條通道進行程式設計,還能模擬生產效果。”
“但這篇論文明明說的是他只是進行了理論方面的推導跟設計,你看看這裡對束光器的描述,他甚至用了構想這個詞……”
“是啊,是啊,這就是大家都覺得矛盾之處了。讓我們假設這些都是理論推導的,但那些資料該怎麼解釋?而且正常情況下,我無法想象,在沒有實物的情況下完全僅憑想象就能開發一套適配的系統,其中甚至還包含了最底層每個器件的驅動,以及對解析度的精細化調整。”
布林·威爾遜不說話了,也不知道該說點什麼。
畢竟從業這麼多年,他還真沒見過如此奇怪的論文。奇怪到他甚至要跟副主編坐在一起,分析這篇論文裡寫的東西,到底是真實存在,還是僅僅存在於紙面上的構想。
“布林,感覺很奇怪對嗎?剛才我又跟沃爾特聊了聊這篇論文,你知道他怎麼說嗎?”
布林·威爾遜微微頷首,示意康娜別賣關子了。
“這篇論文給他的感覺就像是一個小孫子想要炫耀一些他見識到的好東西,但又怕其他人覺得這東西真的存在會跟他搶,所以用了許多模糊性詞彙跟一些真實資料縫合,於是就有了這篇論文。”
這麼一說,布林·威爾遜突然覺得恍然大悟。
對啊,他其實也是這種感覺,只是太過怪異,他不知道如何形容。
畢竟光刻機這玩意兒,可不是小孩子的玩具。
“那個喬澤的年紀好像不大?”
“是的,聽說不到二十歲。”
“所以其實沃爾特的意思是,喬展現出了數學方面的天賦,然後被學校邀請到一個研究光刻機的實驗室裡參觀,他接觸到了一些資料跟系統,然後直接寫成了論文?但這也說不通啊?這些實驗室資料不該是保密嗎?哪怕實驗室資料對訪問者公開,也不會把控制系統的原始碼對一個訪客公開吧?而且喬澤把論文寫了,參與專案的其他人呢?”
“我是這麼想的,你應該知道喬的前兩篇論文是關於群論的因果耦合,並藉此搭建了一個智慧平臺。有沒有一種可能,光刻機專案組邀請喬是因為他們碰到了一些難以解決的問題。畢竟同時高精度並穩定的控制二十八道光束,對於系統的智慧化要求極高,然後喬參與了最佳化工程,所以才接觸到了最新的資料跟原始碼?”
“你的意思是,他完成了這項委託工作之後,出於炫耀的心理,甚至不顧保密協議,然後寫了這篇論文,並直接投給了我們?讓我看看……哈,通訊作者跟一作都只有他的名字!”
“我不知道,威爾遜先生,以上都只是基於這篇論文在假設基礎之上的猜測。但就目前的情況而言,我想不出更合理的猜測。除非我們相信,這篇論文的確只是描述一種理論上的技術可能,而其中的所有資料的確都如同論文中所言,是依據基礎物理學的定理跟公式,透過計算機推匯出來的。然後論文作者還順便為這個僅存在與理論構想中的機器,開發了一套控制系統。”
“還有一點,康妮,這篇論文的作者二十天前,還在研究基礎性的AI演算法。”
“是的……,你應該感覺到了,這個推論給我的感覺更加荒謬……我寧可相信他是完全不顧及可能簽署了的保密協議。”
“那還等什麼呢?康妮,立刻把這篇文章發表出來吧。我們想不通的問題,可以讓大家一起幫我們去琢磨。如果是真的,這也算是在提醒我們的那些半導體企業,讓他們重視起來。如果是假的……好吧,該死的……論文裡說了,這些都是他的推測跟構想。我們甚至不需要擔心未來可能要撤稿。”
“好的,威爾遜先生,我會立刻把這篇論文先刊登在官網上。”
“直接放在首頁,對了,下一期的雜誌,這篇論文可以用作封面。對了另一篇論文如果稽核過了,也直接發了吧。”
“知道了!”
……
就這樣,當兩人經過一番長談後,喬澤的論文如願發表在了《科學》雜誌的官網上。
第一關就在主編跟副主編以及審稿人的疑惑中過去了。
當論文刊登在《科學》雜誌官網的那一刻,就好像往平靜的水面裡投下一顆石子,開始泛起漣漪。
畢竟這篇論文的題目是一種新型光刻機的構想。
在這個敏感的時刻,這種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的產品,本就深受無數人關心著。
再加上《科學》雜誌本身公信力的加成,很快這篇論文便被下載到了諸多行業內科學家的電腦裡。
這次可不僅限於純粹的學者,更多本就在研究相關工程的科學家,反而對這種應用指向性極高的論文更感興趣。
“喬?這個名字好像有點熟悉。”
“華夏,西林工業大學?光刻機?”
“新的光刻機?新的光源?開玩笑的吧?”
這是許多人剛看到論文時的反應,等到幾個小時過後,當第一批下載論文並閱讀完畢的科學家跟工程師們將論文粗讀之後,許多相關論壇跟技術交流團隊內部便開始熱鬧起來。
“嗨,約翰,《科學》上那篇關於新式光刻機的論文看了嗎?”
“什麼論文?”
“還沒看?我建議你趕緊放下手頭上的工作去看看。或者你現在開啟內部論壇,就會發現再不看就晚了,今天很可能會為這篇論文開會的!對了,就是《科學》首頁上那篇!”
就這樣,同樣的話題,開始如同病毒般在業界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