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二公子,您高啊!您太高了.用維新學會發動士人,用天地會網羅庶民一天一地合在一起,上到士人,下到庶民,那就都有了!”

第一個翹起大拇哥誇王忠孝的,當然就是於大師爺了。人家到底是錦衣衛緹騎世家出身,祖祖輩輩對付各種反賊。他雖然沒有實際操作過,但是祖輩還是給他傳下了一本秘籍——《緹騎筆記》,裡面就專門記錄了老於家的祖輩是怎麼替大明朝捉反賊和製造反賊的!

其中的捉反賊這篇主要是捉白蓮教,也有一些是捉各路闖賊黨羽的。裡頭就記錄了當年的白蓮教和闖賊黨羽是如何蠱惑人心的!

而製造反賊.當然就是怎麼把“想造反而未造反”或者壓根就沒想過要造反的富戶、官人整成反賊了。

總之,這個於得水真是一身好本事,現在總算有了可以發揮的舞臺了。

一邊是粘杆處東堂子衙門——這簡直就是大清版的東廠啊!

而另一邊又有了維新學會和天地會多好,當反賊和抓反賊的活兒全都包圓了!

王忠孝笑著點點頭:“還是於師爺懂我!咱們要想成就大業,光是手頭有兵那是不夠的,還得有能夠蠱惑人心的主張!”

他指了指自己的心臟:“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只要人心被鼓動起來了,大清朝也就快完了,那咱們.哦,應該是朱三太子的大業也就有望了。”

“怎麼是朱三太子?”王吉貞有點糊塗了,“二弟,這個不是平西王和咱家的事業嗎?”

在王吉貞看來,王輔臣、王忠孝是跟著平西王反的。平西王的反造好了,王輔臣、王忠孝都有國公的前程.而他是王輔臣的嫡子,等王輔臣一死,他就是國公了。

王忠孝笑道:“反清當然是平西王和咱家的事兒。可是這個天地會的首領.就叫總舵主吧!就只能是朱三太子!師爺,您說是不是這樣?”

大傢伙都望向於師爺,就看見於師爺那張圓臉上全是驚喜啊!

“對!對!對!二公子說得對!”於師爺擦著巴掌道,“這個天地會的頭頭只能是朱三太子朱三太子名氣大,又是崇禎皇帝的兒子,他說的話有人聽有人信,別人以他的名義說話也有人信!

連皇上都一直相信有這麼個朱三太子成天在和他作對,在沒完沒了折騰反清復明。如果聽說朱三太子成立了個天地會,要搞什麼天下為主君為客和反清復明均田地,他應該也是會相信的。這樣就不會懷疑到咱們頭上了!”

王忠孝大笑道:“哈哈哈咱們就是一群粗鄙武夫,大字識不得幾個,哪懂什麼儒家的大道理?咱們更加參不透‘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大道那種道理只有經歷過國破家亡之難的朱三太子或著是親眼目睹了亡天下之禍的大儒才能看破的!所以皇上是怎麼都不會懷疑咱們幾個在搗鬼的。”

“對啊!咱是不懂啊!”王吉貞一臉疑惑地問,“可二弟,這道理你是怎麼參破的?”

“這道理不是我參破的,”王忠孝笑道,“是梨洲先生黃太沖參破的大哥,你知道他是誰嗎?”

“黃太沖?好像在哪兒聽過一耳朵。”王吉貞琢磨了一下,“太沖是字號吧?大名叫什麼?”

王忠孝回答:“叫黃宗羲。”

“是他啊!”於得水一拍大腿,“我在我家傳的《緹騎筆記》上見過,他是什麼東林七君子之一的那個誰的兒子,在魏公公倒臺後,來北京為父申冤,拿錐子在刑部大堂上捅了落難的錦衣衛崔指揮使,還拔了崔指揮的鬍子.兇得要死!這麼個狠人大明亡國那會兒他怎麼就沒有抗清抗死了?”

“這不在閉門寫書嘛!”王忠孝說,“寫了個叫啥《明夷待訪錄》。”

其實黃宗羲組織過抗清義軍,但是拿刀子捅八旗天兵和在明朝的刑部大堂上捅個五花大綁的倒黴蛋完全不是一回事兒。黃宗羲沒那手藝,結果抗清義軍讓清給“坑”了。

“明夷?啥意思?”王吉貞問。

“又是明又是夷的,還能啥意思?一準是鼓吹造反唄!二公子,這書您有嗎?”

“有!”王忠孝拉開書桌的抽屜,從裡面就拿出一本線裝本擺在書桌上,線裝本的封皮上就有“明夷待訪錄”這五個大字兒。

於師爺拿起這本書開啟一看,發現是個手抄本,字兒是王忠孝本人的,應該是他抄的,但沒發現作者的名字,於是他就問王忠孝道:“二公子,這書上面沒作者的名字,是哪兒弄來的?”

“這書是粘杆處收藏的,是江寧織造郎中,就是小寅子他爹當成反書踅摸來的,我看著不錯,就抄了一份。不過收藏在粘杆處檔房裡的那本書上面本就沒有作者的名字要不然黃太沖早上菜市口了!”王忠孝笑了笑,又道,“既然沒作者的名字,那我就做主,把這書送給朱三太子了!”

說著話,他就提起毛筆,將書從於師爺手裡拿了回來,又在封皮上寫了“朱三太子著”這五個大字兒。然後又把書名劃掉,寫上了《天下為公論》五個字兒。

實際上這本《明夷待訪錄》並不是原版的,而是王忠孝邊抄邊改出來的,只保留了“原君”、“原臣”、“原法”、“田制”等四篇,並且重點突出了“原君”和“田制”,還將“田制”改寫成了“均田制”。

而在突出了“原君”,改寫了“田制”之後,這《明夷待訪錄》就變成了一本徹頭徹尾的反書!

王忠孝把書交遞給了於師爺,低聲囑咐道:“師爺,這書你拿著,回頭多抄幾本,算是朱三太子的.記著,要用左手抄,免得讓人認出伱的筆跡。”

“知道,”於師爺連連點頭,“保管他們認不出來!”

王忠孝又道:“師爺,這書的末尾有一首《大同歌》還要單獨抄上幾份。等抄完之後,再挑上一套帶去蘇州,回頭一起栽給那個朱三太子。等咱們從江南迴來,這本《天下為公論》和這首《大同歌》就能借著朝廷的諭旨,搞得天下無人不知了!”

原來王忠孝那麼急著把天地會給搞出來,就是想接著這回下江南、除朱三的機會,把這天地會的招牌打響,讓天地會的主張為世人所知.而康熙和大清朝廷,則是天地會最好的宣傳員。

實際上,這個朱三太子的動靜搞得那麼大,一多半的原因就是大清朝廷太敏感,到處抓到處捕,搞得天下漢人都知道還有這麼一號想要反清復明的英雄。

只可惜這個朱三太子也沒什麼主義,也不大會激勵人心,更沒什麼組織.所以反來反去都反不起多大的浪花。

“《大同歌》?這是什麼歌?”於師爺這時已經翻到了書的末尾,正在看《大同歌》的歌詞兒。

“這是天地會的會歌.你們聽好了!”王忠孝清了清嗓子,然後就用低聲吟唱起來:“起來,勿為窮苦之賤民!起來,勿為待宰之羔羊!滿腔之熱血已然沸騰,吾等應為天下大同而爭之.舊世界,必為吾等摧之,千萬之黔首團結奮起,勿言吾等布衣卑賤,王侯將相豈有種乎?這是最後之鬥爭,萬眾一心,光復中華,天下大公!這是大同之黎明,戮力齊心,大同主義,必將實現”

這王忠孝的《大同歌》用得就是那一曲大氣磅礴、慷慨激昂,激勵了無數人拋頭顱、灑熱血的曲調。現在雖然沒有伴奏,只是清唱,但依舊讓在唱的幾人有了一種熱血沸騰的感覺,彷彿他們已經置身反清革命的戰場上,同數以千萬的抗清義士一起,列著大陣,舉著刀槍,高唱著《大同歌》,迎著八旗兵射來的箭鏃和子彈,義無反顧,勇往直前!

一曲歌罷,書房之內的氣氛已經變得無比莊重。所有人都站在那裡,王忠孝則將一張寫了“天地會”三個大字的宣紙高高舉起,用莊嚴的聲音宣佈:“奉朱三太子令旨,天地會現在成立了.諸君,願入會否?”

“願意!我等願入天地會.”

康熙八年,隆冬時節。

在北直隸滄州府的天津衛和青縣交界處,已經凍結起來都可以跑馬的大運河邊上的官道上,一支數十騎的隊伍,正浩浩蕩蕩地一路南行。走在當先的是兩名身材挺拔高大的男子,一壯一少,俱是頂戴行裝,身披斗篷。兩個頂子,則是一紅一藍,遠遠一看就知道是了不得的大官了。

這兩位,正是王輔臣、王忠孝這對父慈子孝的好父子了。

而緊跟在這對父子身後的,則是一個金頂小官,長得也是一表人才,正是王忠孝的大舅子,王輔臣的賢侄楊起隆了。

忽然,騎馬走在最前頭的王忠孝勒住了胯下的走馬,停在了一座夯土包磚的小城之外。

楊起隆也趕了上來,停馬在了王忠孝身邊,然後揚起馬鞭一指前方運河邊上的小城,介紹道:“世凱,這是一座驛城.稱為小站城,附近還有另外兩座一般大小的驛城,現在都空著。

周圍一帶都被圈作了八旗馬廠,有現成的馬廠衙門、庫房、馬廄可用。運河則從驛城東面透過,運點什麼東西特別方便。此地位於天津衛和青縣交界處,往西南三十里便是青縣縣城,往東北七十里就是天津衛城了。”

王輔臣這個時候也策馬到了王忠孝身邊,四下看了看,點點頭道:“倒是個屯兵練兵的好地方.依著運河,交通便利,周圍又是馬廠,極為開闊,練兵總管大臣的衙門可以擺在天津衛或是青縣。世凱,你選的這個地方還真不錯啊!”

當然不錯了!

小站練兵,專終大清.那還能有錯?

王忠孝笑著對王輔臣道:“爹,孩兒建議您就把總管大臣的衙門設在小站城內.雖然前後不著的,但勝在清淨!您可以牢牢看住您自己的那一鎮兵。至於另外兩鎮,您既然管不了,就把他們擺在青縣和天津衛。

另外,孩兒的精武門也可以從海淀遷過來。精武門裡面也有百十號精壯少年,都跟著孩兒還有麻子、大炮、王安、王全他們練過的,而且還都粗通文墨。爹爹再好好帶一帶他們,把《騎槍突擊二十四法》上的本事全交給他們。這樣他們就都能當把總、外委把總用了。

‘仁、賢、義、安、全’和吉祥他們幾個,還有您帶來的那些家丁親兵,都能當成參將、遊擊、守備、千總來用.邵二叔、蔡三叔、白四叔、李五叔、龔七叔、黃八叔他們都當總兵、副將,這樣咱們就能從上到下就能把這一鎮都給精兵把持住了。

另外,火藥郭和他兒子郭金寶都精通火器,不僅會配置火藥,還懂得鑄炮。您回頭也請個旨,把他們也調到咱們的隊伍上。咱們的隊伍可不能只靠騎兵衝陣,一定得多弄點火炮和火槍。其中步隊戰兵的火槍配比不能低於三成,最好可以達到四成。

至於火炮,不要太多,一鎮兵配屬十二到十八門應該就足夠了,不過這些火炮一定能快速運動和擺開得設計一個好點的炮架,回頭孩兒去找火藥郭和金寶好好商量一下。”

王忠孝對這一鎮“革命武裝”可算是上了心啦!

不僅把自家天地會的那幾個兄弟都給安排進去了,而且還把精武門的學徒也一個勁兒往裡塞‘仁、賢、義、安、全’都在精武門當師傅,他們同時又是天地會的創始會員,等將來時機成熟的時候,自然可以在精武門的學徒當中發展天地會員,宣傳天地會的“天下為主君為客”和“反清復明均田地”。

這樣就能很容易地將這一陣新軍變成天地會領導下的革命武裝

王輔臣哈哈一笑,拍了拍兒子的肩膀道:“行了,行了練兵的事兒你別急,咱爺倆慢慢合計就是了。這一鎮精兵是我的,也是你的!”

他這話是故意提高了嗓門說的,說完還回頭看了跟隨的義子、親兵們一眼。

這些義子、親兵全都向王忠孝抱拳行禮,一起大喊:“願為義父(主公)和二爺(哥)效死!”

王忠孝也立馬抱拳還禮,笑著道:“各位兄弟,你們都是我王大頭的兄弟.以後有我王大頭的,就有你們的!”

王輔臣等兒子說完,就大手一揮,指著前方的驛城笑道:“走,跟老子進城喝酒去.楊大掌櫃的人已經替咱們在小站城裡擺了酒啦!”

說完這話,他縱馬奔向前方的小城。那群義兒和親兵,也都呼啦啦地跟了上去,只有王忠孝和楊起隆兩個人拉在後頭了。

王忠孝看了眼楊起隆,笑著問:“起隆,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天地會?”

楊起隆愣了愣,似乎沒聽明白,“什麼會?”

“天地會!”王忠孝壓低聲音道,“天下為主君為客的‘天’,反清復明均田地的‘地’.聽說過嗎?”

“什麼?”

楊起隆被王忠孝的話瞎一跳,趕緊左右看看,還好沒有別人——王輔臣已經領著他那幫人走了,現在就王忠孝、楊起隆他們倆落在後面。

“起隆,你別裝了!”王忠孝看這楊起隆一副緊張兮兮的模樣,乾脆就把話兒挑明瞭,“你的心思我都明白.於師爺和小環都和我說了!”

楊起隆這下真就不裝了,只是笑了笑道:“世凱兄,您的心思,我也是明白的我們都是同道中人!”

王忠孝點點頭:“沒錯!我們都是同道中人。不過.我的道比你的要大一些!”

說著話,王忠孝就摸出一本《天下為公論》(就是《明夷待訪錄》)交給了楊起隆。

楊起隆接過這書一看.字兒不是王忠孝的,有點狗爬。署名也不是王忠孝的,而是朱三太子的!

“世凱兄,這是.你的道?還是平西王的道?”楊起隆問。

原來他一直以為王輔臣、王忠孝兩父子是吳三桂派來康熙這邊當內應的!

“這是朱三太子的道!”王忠孝說,“上面不是明明白白寫了嗎?你拿回去看看.如果覺得還行,那咱們就一塊兒幹天地會吧!這天地會有天下為公之論,要搞天下為主君為客,還要在反清復明成功後給天下貧苦之人和有功之臣均田地。我看著還行!”

“均田地?”楊起隆想了想,“這不跟闖王差不多了?”

王忠孝一笑:“起隆,你覺得咱們現在幹得事兒,和李自成當年差得很多?既然要反.就要敢放手大幹,而要放手大幹,就要給底下人實實在在的好處。當年李自成雖然喊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但卻沒有真正實行均田。所以跟著他的人沒拿到多少好處,遇上強敵的時候自然就散夥了。咱們現在要幹大事兒,可不能再重蹈覆轍了。”

楊起隆點點頭,若有所思道:“還是你說的有道理.咱們現在不能有那麼多顧慮!對了,我還有幾個朋友,是在南方搞反清復明的,這本書能拿給他們看嗎?”

“能!咱們要幹大事,當然是夥伴越多越好了!”王忠孝說,“你再去和他們說,朝廷已經盯上蘇州的朱三太子了.我和康親王馬上就要去蘇州拿人了,讓他們小心一點!”

“好,我知道了!”楊起隆道。

(本章完)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我在古代努力奔小康

不艾先生
【家長裡短日常文,不爭霸,溫馨向,有萌娃】李平安前世絕症纏身,飽受病痛折磨,在三十歲那年因為肺動脈高壓重度去世,攜帶著記憶投胎轉世到平行時空的古代,看著勞苦的親人終日忙碌于田間灶頭,卻依然吃不飽穿不暖,他決定發奮圖強,跟家人過上能吃飽穿暖的好日子。 (小康一詞最早見於西周,《詩經·大雅·民勞》中有 “民亦勞止,汔可小康”的句子,這裡的 “小康”是生活比較安定的意思。)
歷史 連載 7萬字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當了十年質子,本世子狂億點怎麼了?

風捲殘雲
燕回穿越到了北燕世子身上,一個舉世皆知的廢物紈絝。 原主大晉皇宮當了十五年質子,回來本可繼承世子身份。 誰知道回來就被廢了,這誰能忍啊? 整個王府嘲諷冷落,北燕百姓更是以他為恥。 被家僕們肆意辱罵,丫鬟們百般刁難。 就連路過的狗,都要對著他叫兩聲。 皇族要各番王世子當質子,這樣一來豈不是白受了十五年的苦? 孰可忍,嬸嬸忍不了啊! 忍了十五年,再忍他都成忍者神龜了。 要世子之位是吧,自己去皇宮當質子
歷史 連載 1萬字
冠絕新漢朝

冠絕新漢朝

戰袍染血
天下才氣共一石,陳止先佔八斗,再把剩下兩鬥分出去。 穿越三國時代,輔佐劉備橫掃群雄,卻在大勢已成、大漢復興在即時死了。 好在他身具百家籤筒,有百家奇物絕學作為底牌,身死近百年後再次復生。 這次面對的卻是一個陌生時代,一個劉備子孫建立的新漢朝,一個不存於原本歷史上的統一王朝。 亂世到治世,謀士到名士,這次陳止要選擇不一樣的生活。 從運籌帷幄、血雨腥風到琴棋書畫、詩詞歌賦,百家風光再起,新的畫卷就此展
歷史 連載 0萬字
相敬如冰

相敬如冰

寧寗
(婚內追妻 逼瘋清冷太子) 作為太子妃,裴芸自認做的事事妥帖,無可指摘。 然嫁入東宮的第十三年 她墜入冰湖,親眼看著自己的丈夫往另一個女子游去,突然感受到了這一生被禮數和身份桎梏的壓抑無趣 再睜眼,重回六年前 她想換個活法,想要改變 她想要避開母兄禍事,延續家族榮光,想要讓她的孩子免於夭折…… 可對於那個性子寡淡,古板無趣,連床笫之間都講究個循規蹈矩的死男人。 她不想伺候了! * 太子李長曄,為人
歷史 連載 6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