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名1232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小說寫作的基礎入門知識。
【第1節】
(1)
小說並不是要迎合讀者的,而是作者愛著幻想女孩,用小說幻想的形式來實現愛。
小說是用愛去創作的,小說以美好和愛作為中心思想,小說應該充滿情感,這就是最大、最重要的寫作技巧。
小說不是隨隨便便就能成功的,而是足夠的愛,所燃燒出的東西。恨不得自己扔掉現實世界,和女主角生活在小說世界裡。
小說可以看完和結束,但小說裡的愛,小說裡的女主角,是一輩子駐留在心裡的。
小說不一定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也可以以幻想畫面的形式存在,但這需要三維建模訓練,並從不同的角度去觀看模型,記憶模型,從而確保幻想出的畫面是精細、準確的。還有近大遠小、近高遠低,是否都計算準確了。再有就是光影計算,例如早晨太陽從東邊升起,樹的影子應該朝向西邊,你的幻想中,影子該不會朝向太陽那一邊吧。此外,平時看的影視和街景影片中,美好的人物和場景,要保留和記住,可以用作幻想。
(2)
人為愛情而活,很深的愛。
對幻想女孩愛的角度去思考,一切圍繞著對幻想女孩的愛。真正的愛是作用到每一個細節的,生活中每一處、每一個細節,怎樣表現對幻想女孩的愛,儘量把每一處都和愛關聯在一起。
先看生活中能寫啥,然後再從能寫的事物中表達愛。
(3)
人來世上一趟,不是來個人享受的,而是來完成情感的。
人生的意義1:美好的事物吸引美好的人去愛。
所愛的女孩是最美好的事物,愛情是人生意義的根本。
人生的意義2:愛所衍生的情感:愛一個事物後,想感受和體驗這個事物,想和這個事物在一起,依戀這個事物(不想和這個事物分開),追求和得到這個事物(這樣就可以和這個事物一直在一起了)。
人生的意義3:愛所衍生的情感:所愛的事物難以得到時,受到傷害或失去時,會悲傷。關心和守護所愛事物,讓所愛的事物幸福。
(4)
幻想女孩美好、單純(簡單和純粹)、真誠和信任、深愛和深情、為情不為利益,深深吸引著我。我存在的感覺是幻想女孩吸引我愛著她,為她而活。
【第2節】
(1)
小說三要素:人物、環境、情節。
人物描寫指人物是誰,什麼身份,以及長相和穿著的描寫。
環境描寫不僅包括景物描寫,還包括時間、地點、天氣。
情節是小說人物在環境裡,說了啥,做了啥,心裡想啥,表情怎樣,處於什麼狀況,也就是指事情。
(2)
角色的心理描寫:
作者寫角色處於什麼心理。
角色自己說自己的心理,包括角色心想和自言自語,以及角色給別人說自己的心理。
別人說角色的心理。
透過角色寫的文章,以及角色的表情和動作來體現角色的心理。
(3)
角色說的話語,寫在引號內。
引號最左邊是說話人的名字,如果讀者透過上下文知道是誰說話,則可以省略名字。
引號外可以寫角色說話時的動作、心理、表情,以及環境描寫和人物描寫等。
小說說話方式用日常的、通俗的口語寫,不要文學式的修辭渲染。例如不要用“暮色淹沒了我的心。”這樣的文學修辭渲染的說話方式很怪。
字數該少的時候就要少:有時候描述的太細緻了,語言、動作、心理、表情、狀態,一大堆的修飾詞,聽覺、嗅覺,全都寫上去了,明顯會感覺多餘、囉嗦、彆扭。
字數該多的時候就要多:男主角問女主角過得開心嗎。女主角如果只是回答開心,這樣簡單的回答,話語的情感檔次就低了很多,顯得缺乏情感。女主角應該說“只要能和你在一起,就很開心。就像小時候母親給我買了第一臺電腦時的感動。”
儘量用第三人稱(角色名字,或人稱代詞他、她、它)寫小說,雖然第一人稱(我)寫小說抒情感更強,但是角色自言自語的說話(我怎麼怎麼樣),聽著有點怪。而且第一人稱不方便從作者旁白的視角和其他角色的視角去寫。
【第3節】
(1)
敘述順序:
正敘(順敘):順著時間和事情發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
倒敘:回憶過去,或把時間點切換到過去。
插敘:主線劇情(主角的事)中,插入支線劇情(配角的事)。
並敘:分別敘述兩件同時發生的事。
(2)
常見的故事流程:
有些事使主角產生情感和慾望,然後就是主角滿足、實現情感和慾望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會遇到問題和阻礙,主角想辦法解決問題和阻礙,最後主角滿足、實現了情感和慾望。如果滿足、實現情感和慾望的過程,一帆風順,一下就完成了,那麼可寫的內容就少了,故事也就不精彩了,而且故事可能沒有多少內容,就早早結局了。
陽光(情感和慾望的滿足和實現)過後必有風雨(問題和阻礙),風雨過後又是陽光。
(3)
有些回憶,在特定的時候去看,就很有意義。例如成功了,再去看當初為此成功立志時,自拍的錄影。或者想要放棄的時候,回憶當初立志的熱情。
回憶不要寫太多了,因為讀者更希望事情往後發展,等著期待的結局實現。但是喜歡的角色逝世了,再寫追憶他的劇情,讀者就喜歡看。
正經歷一個事,就可以談論曾經經歷這類事。
(4)
故事開頭要吸引人,否則讀者一看開頭沒意思,就不想再往後看了。
故事開端往往要說明人物情況和環境情況,免得讀者後面看不懂。
前奏方式:主角登場前,先寫配角們評論主角是什麼樣的人(說明主角的情況),然後主角才登場。或者主角登場前,熟悉環境的配角們談論環境(支線劇情),然後主角登場。這樣就是主線劇情開始前,用支線劇情的方式說明情況。
故事開端不一定在事件發展的起點,也可以設在事件發展的中期(先只展現一點點中期劇情),然後回憶事件開端到中期,再從中期寫到末尾。
(5)
首尾呼應:
故事裡,人生從平靜到大風大浪,再重回平靜,所以有些故事趨向於首尾呼應。例如故事結尾時,又回到了故事開始的場所。
故事開始時,讀者不理解意思,或理解不到深層意思和內涵,再或者理解成另一種意思。直到故事結尾,又回到故事開始的事情,讀者才恍然大悟,真正理解其意。
(6)
雙故事模式:
兩代人:學哥學姐一代人的故事,為學弟學妹一代人的故事埋下鋪墊和伏筆。學弟學妹一代人的故事,完成了學哥學姐一代人未完成的夢想。
二合一:開始寫兩批人,互不相識,故事也互不相關。後來兩批人相識,生活融入在一起,故事也就合二為一。
戲中戲:小說中的角色也寫小說,例如男主角是作家。
【第4節】
(1)
主角與配角,是人物的基本設定。
配角為主導的劇情,是支線劇情。但是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中,主角作為故事的主導,則不是支線劇情,依然屬於主線劇情。
支線劇情為了輔助主線劇情,配角的存在,要對主角的生活有所作用,有所影響。
配角做的事(支線劇情),可以影響主角的命運。配角的行為,可以幫了主角,也可以給主角帶來麻煩,然後就可以寫主角怎樣去解決麻煩。
配角的言行,可以引發主角做一些事(引出主線劇情)。
配角的經歷,可以作為故事前奏,交代故事背景,然後主角才登場,開始主線劇情。
配角們評論主角,是對主角的側面描寫。
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或配角摻和到主角的生活:
只寫主角的生活,可寫的內容就少。如果寫主角摻和到配角的生活,例如主角幫助配角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那麼可寫的內容就多了。
一個新人物,就是一場新經歷、一場新故事。主線劇情沒啥寫的時候,可以增加新配角,從而產生新故事。也可以是新配角摻和到主角的生活裡,使主角的生活有新內容。
(2)
從男主角的角度寫故事,容易忽視女主角的個人生活和情感塑造,女主角就會顯得缺少情感和魅力,顯得只是冰冷被動的接受男主角。所以也要從女主角的角度寫故事,寫女主角的個人生活。
要考慮全面。例如男主角受難了,不要只寫女主角的關心,而忘寫女二號的關心。忘寫誰,就顯得誰態度冷漠。
【第5節】
(1)
鋪墊(伏筆):
想設計一件事的發生,就需要安排這件事的原因和條件,這就是安排鋪墊(伏筆)。鋪墊就是製造原因和條件,從而引發後面的事情(結果)。簡而言之,鋪墊就是製造因果關係(原因產生結果)中的因,才能有後面的果。
如果之前沒有安排鋪墊,有些事情的產生,只能以巧合的形式蹦出,而不是原因和條件自然產生的結果。巧合多了,故事就顯得很假、很不自然。
鋪墊用法示例:男主角想追求校花(女主角),但是男主角條件普通,沒有什麼競爭力,怎麼辦?回前面加個鋪墊(伏筆):小時候,男主角和女主角就是鄰居,而且男主角幫過女主角,獲得過女主角的好感。
一般而言,鋪墊和伏筆是一個概念,但是嚴格的說,鋪墊的原因與結果,關係明顯,而且因果間距短。伏筆的原因與結果,關係不是顯而易見,而且因果間距大。
(2)
合理巧合:
不想讓事情作為巧合發生,但又不好設定為鋪墊的因果關係,那至少讓巧合發生的合理些,這樣巧合就不像巧合了。
方式一:合理巧合就是巧合中,融入了一定的、合理的因果關係,不顯得完全是巧合。
例如男主角幫了一個人,後來這個人成為男主角的老師,就顯得太巧了。改為合理巧合:男主角在學校門口幫助了她,而那天她正去學校找工作。
再例如不想讓對方聽到的談話,等對方走了才說。可是對方東西忘了,又回來拿,這時正巧聽到談話。這種巧合聽到談話,又帶著必然性。
方式二:中間事物(過渡事物)把兩個不適合直接連線的事物間接連線,從而實現合理巧合。
例如男主角想找女主角,在路上正好碰見女主角,顯得太巧了。改為合理巧合:男主角路上在小公園門口看見女主角的腳踏車(中間事物),於是在小公園裡找到了女主角。這樣的巧合遇見,就顯得合理一些。
(3)
事生事:善於利用當前的事(角色正在經歷的事),引發出更多的事,接下來就有更多內容可寫。可以是問題過程中,引發出的新問題。
如果忽然想寫一件事,可能缺少事情產生的條件,從而難以去寫。或者只能回到前面的內容,加鋪墊(伏筆)來設定條件。而事生事時,本身正是滿足條件的時候,要善於抓住這個機會。
【第6節】
(1)
幻想和夢:
角色的幻想或夢,開始與現實不符,所以才想努力把幻想變為現實,不能一開始就成功。故事結局時,幻想成真,美夢實現。
人生很多事情,沒有按當初幻想的方式實現,卻以另一種好的方式實現。
用夢表達情感慾望:情感慾望在夢裡實現。
寫了段很美好的事,讀者以為是真的。當主角醒了,讀者才知道是主角做的夢。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白天在意的事,反覆想的事,就會出現在夢裡。
失去了,就常常夢見曾經擁有時的美好。
夢和解夢,也是可說的話題。有時是反夢,有時是相似夢。相似夢常以比喻的形式出現,例如現實中失去了安全感,夢裡就夢見房子塌了。現實中即將面臨人生考驗,就夢見學校考試。
(2)
期待:
吸引讀者看下去,就要讓讀者心裡有所期待,於是讀者就想看期待的事情在後面的劇情中實現,從而想繼續看下去。這就像看電視劇,已經到了晚上該休息的時間了,還是想繼續看下去,就是想看到期待的事情實現。
(3)
懸疑:
懸疑可以使讀者產生好奇心,從而想看懸疑解謎。
要讓讀者吃驚意外,作者先要迷惑讀者,使讀者懷疑錯物件、搞錯情況。然後劇情反轉,真相浮出水面。
(4)
意料之外:
人生常常是計劃趕不上變化,常常會發生意料之外的事。尤其是單純的主角,在複雜的生活中,更容易出現意料之外的事。
要有主角意料之外的困難,也有主角意料之外的收穫。
主角意料之外的成功方式,沒按主角計劃預期的方式成功,但以另一種方式成功。或想要的成功沒獲得,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另一種成功,且另一種成功更具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