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葉僧提示您:看後求收藏(書包網www.shubaoinc.com),接著再看更方便。
碧浪青波萬汩泉,
下掬流水上接天。
登臨極麓秋晴望,
蛻落泥胎在人間。
——詠柳
晨曦緩緩張開媚眼,細長而濃密的金色睫毛拖滿天穹,只是從輕啟的眼瞼縫隙裡睨到橫陳未醒的瘦西湖柳岸,神色便為之一斂。忙用一片雲霞掩了面目,重又埋入湖水,大約是打算再修補些妝容。
湖邊碧綠的柳絲嫵媚而靈動,色澤濃郁又不失光鮮,籠著一汪悠悠湖水,那淡然傲物的風致,又怎教風雲不豔羨?
昔清帝乾隆六下江南,無不曾流連於斯。
而那些腰纏十萬貫的巨賈也對此間趨之若鶩,
騎鶴下揚州的雅士更不曾為之吝惜溢美之詞。
自清上溯二十甲子,
此地尚喚作廣陵,此水尚是古邗溝的瀦潦,唯獨未變的,是這一湖醉人風情。
一縷秋風拂過,
一束柳梢一齊斷落,柳葉飄散,隨風而舞。
秋風當然拂不斷柳枝,
但夾在曉風裡,有一道比秋風更和煦的劍風。
此間少年一襲白衣,
舒臂如振翼,
騰挪如鶴舞,
潑瑤光,
畫山水。
在氤氳霧氣裡,
光影鏡射湖面,
遠望去,恰如織夢。
待得劍氣忽斂,劍光倏然不見,隱入少年背後鞘中,但劍鳴仍若龍吟,餘震不已。
咦?
這時對岸忽然傳來一聲輕呼,一名翠衫少女從柳蔭裡轉了出來。
在朦朦的晨光裡,就像是自柳林飄出的精靈,五尺婀娜,一時盡奪湖光豔色。
天地間的呼吸也為之一頓,風漸止了。
只見那少女摘下頭上的斗笠,拋入水中,身形微動,如鳶般展翅而起,在空中翻出一道曼妙的弧線。
足尖落處,恰好點在丟擲的斗笠之上。
旋而飛燕迴翔,不過兩個起落,便幾乎跨過湖面。
周圍的柳枝都垂頭不動,湖中的斗笠也只是吐了幾圈無聲漣漪,在這如畫風煙裡,只有那名少女兔起鶻落,拖出一道殘影,劃過水天間的留白。
白衣少年似是看得出神,眼見綠影落處離岸邊還差了丈許,卻還呆立在原地。
只聽少女一聲輕叱,“呆子!接人!”
隨即一道長虹破霞而出,又讓天邊剛剛補過妝容,重新嘗試亮相的初秋朝陽,黯然合攏了眼睛。
少年旋即會意。
忙亂間身形略顯笨拙,但前進的速度卻仍是極快。
只見他雙足離岸而起,背後長劍輕嘯離匣,在那少女劍下一託,身形翩然迴轉,又落向岸邊。
那少女借這一託,輕巧地自少年頭頂翻過,卻未收劍,在空中挽了個劍花,罩住少年騰挪的線路。
若是被這一劍逼住,那白衣少年便只能狼狽地掉落湖中。
他此時不免錯愕,舉頭望去,只見霞光中翻起的衣袂染著金邊,如鳳尾般飄動。
在懶散的昏黃光暈裡,絲毫看不透對方的面部表情。
但他並沒有從劍風中讀到一絲半縷的殺氣,於是心中便已有了盤算,並不急於閃避,將手中劍撩過頭頂,反手中宮直斬,厲嘯破空,銳氣逼人。
此番應變只在轉瞬之間。
倒是那少女此時飄在空中不由借力,只得揮劍相擊,身形向後翻出,讓開了湖邊那方落腳之地。
雙劍交齧,錚的一聲悶響,就像是龍吟和著鳳唳,抑或是虎爪擦到了鷹喙,並非似尋常金鐵相擊時發出的嚶嚶脆鳴。
少年知道對方手中也定是一把硬度極高的寶劍,身形微定,便忙不迭地檢視自己的愛劍是否有所損傷。
那翠衣少女咯咯笑到,“果然好劍!慶師弟,可否借劍一觀?”
少年對劍有種與生俱來的敏銳,只是雙指一搭,便已從劍的蜂鳴中感知出並無大礙。
此時聽到少女的呼喚,好奇地抬頭望去,“你?師姐?”
少女眉梢輕挑,望向慶姓少年,“我師父是你師父的師兄,你該不該叫師姐?真是木魚腦瓜,師姐剛才那一式六龍御天,用得如何?”
那輪初生紅日,接連受了打擊,此時只能躲在遠處,偷偷瞄著這對江湖兒女。
溫柔的目光灑在少女的側顏,把她的眉毛和髮梢都染得金黃,將那本就青茁上翹的睫毛拉出誇張的光弧。
睫毛下是一雙典型的鳳眼,眼角微微向上翹曲,大而明亮的雙瞳在朝陽下反射著神性的金芒。
大約是因為睫毛生的濃密,抑或是因為瞳仁大而清澈,那盈盈一抹的眼瞼,也顯得分外俏皮,完美地隱藏了鳳眼唯一的缺憾。
無論這樣一雙眸子望向誰,他的目光,他的心神,便很難再蔓延到這一剪秋波以外的地方,
甚至無法注意她精緻的鼻,俏皮的唇,和柔和細膩的頸腮。
既然連朝陽都看得痴了,遲遲未曾將整個身子從水天間拔起,那少年自也無可自持。
直到他感覺手中一輕,如手足般不可離身的長劍竟被對方輕輕捉了去,這才尷尬的一笑。
赤霞巧妙地掩去了他面色間的尷尬,但聲音裡的不自然卻無從遮羞,
“哦,那個。時乘六龍以御天,這是乾卦的彖詞吧?騰空而擊,御光而行,到是有幾分貼切呢。”
“哎?這是本門‘乾雷三落’的基本套路啊,師父沒有教你麼?那‘巽嵐五起’呢?你學了幾起?”
少年撓了撓頭,喃喃道,“我,我沒學過。我也沒有師父,陳叔叔雖然教我學劍,但他只讓我叫叔叔,堅決不讓我拜師的。”
“這倒奇了,那你學了些什麼?”
“陳叔叔只教我一些劍理,一些基本動作,然後便只給我講解易經,讓我自行領悟。陳叔還說,我父親昔日劍術精妙,皆出易理。他只能將家父所悟的道路指於我,卻不敢代家父教我。”
那少女哼了一聲,不屑道,“老古董!罷了,你父親也是我師伯,怎麼論我都是你師姐。”
陳叔雖然從來沒有對他講過本門過往,還有些什麼同門。
但少年潛心領悟劍道,雖然不曾修習招式,對劍術的理解卻相當深刻,所以他接了綠衣少女一劍,便不再對對方生出半分懷疑,趕忙恭敬地一揖,“慶雲見過師姐!”
那少女得意地一笑,大大咧咧的擺了擺手,“罷了,看你這麼乖巧,本師姐不和你計較。我叫瓠採亭。對了,師弟,你這把劍……咦?”
少女此時正把玩著從慶雲手中取過的劍。
那是一把闊刃鐵劍,式樣古拙,鏤有云紋。
既非當代北人鮮卑慣制的狹直橫刃,也不似南人宋齊流行的鐵脊雙鍔。
瓠採亭仔細辨認著劍身底部蝕刻的三個如天書般晦澀的蟲鳥篆字,“這莫非是……”
“哦,師姐,這把劍名叫‘幹嘗斷’,據說是戰國鑄劍大師干將的出師劍。乃是家父的遺物。”
瓠採亭見這師弟毫無城府,老老實實地就把自家寶貝的底兒給透了,也是又氣又喜。
似乎是出於來而不往非禮也的門中教諭,她也無可奈何地拔出自己腰間短劍。
那把短劍長不過一尺開外,樣式看似比那闊劍時髦許多。
劍身鋒脊分明,經過非常仔細地錘鍊。
萬千次錘打造成的花紋細密整齊地疊在一起折射出有韻味別緻的鱗光,遠遠望去,竟像是籠了一層薄薄粉色光暈。
整柄短劍只有鏤刻在鏜側的兩個金文是唯一能體現出些許年代感的設計元素。
瓠採亭認真地解釋著,“你的這把‘幹嘗斷’和我的‘區鈊’劍,其實頗有一段淵源。
當年越人的鑄劍術冠絕天下,周人干將和越人歐冶子一同拜在越國第一鑄劍師莫大先生門下。
後來他們同時傾心於老師的女兒——莫邪小師妹。
二人不願因此傷了同門和氣,相約以鑄劍定輸贏,負者便放棄對小師妹的追逐。
你的這把‘幹嘗斷’就是干將完成的作品;而歐冶子所鑄的,就是我手中的‘區鈊’。
傳說當時歐冶子為鑄此劍過於專注,耗費大量心血,劍成之時居然嘔血暈厥。
因為出爐時有心血祭劍,此劍在強光下會隱然泛出些許血光。
但因血色太過單薄,到似是桃花的顏色。
這劍數易其主,男子嫌其有失陽剛,女子呢又避諱飲血的兇名。
如此異寶因此一直藏於奩匣,無人使用,故而其名不著。”
“這麼神奇?聽來到是這‘區鈊’劍更精奇玄妙。”
翠衫少女白了少年一眼,“劍的好壞其實並無意義。這場比試的裁判是莫邪,她選中了你手中的這把劍。干將也因此出師,帶著名劍美人定居此處,鑄劍技術也隨之內傳中原。”
“定居此處?”
“是啊,這裡就是古邗國地界,干將,正是邗國王族。”
慶雲接過自己的劍,隨口應了一聲,“鑄劍技術內傳,倒是件天大的功德。還要多虧了那位莫邪姑娘呢。”
那少女哼了一聲,雙目寒芒閃爍,“好事?殷商時期此處本是越人領地,有鄺氏方國。
隨著中原勢力擴張,殷人屢次討伐淮越和揚越,鄺國也遭殷王受剿滅。
周王滅殷後,將此處分封給了姬姓宗室,建立邗國。
起初周人忌憚當地越人眾多善造刀劍,在政策和稅收上還有些照拂。
但自干將竊得越人鑄劍術,周人也開始大張武力,對鄺國後裔進行清剿。
凡是越人,私藏鐵器者殺,不從徵役者逐。
這地下因此不知亂葬了多少鄺國裔民,才得了這廣陵的名號。”
這些歷史,從不為中原夫子所重,慶雲自然也無從得知。
此時他正聽得入味,而講述者又有那樣一副輕柔細膩的嗓音,便沒有打斷,甚至沒有考慮二人的談話內容怎麼就忽然跳入了這麼厚重的歷史話題。
瓠採亭的目光凝在遠方,彷彿在極力地回憶著少年時族人長者反覆講述的故事,“不過越人民風彪悍,並未因此屈服。
僥倖活下來的越人聚集起來,推舉頭人自稱廣王,對邗國王族展開了瘋狂報復。
邗氏宗人頻遭暗殺,幾乎絕嗣,最終被迫與越人和談。
邗人許諾將周人的灌溉技術傳於越人並幫助他們南遷嶺南。因為越人的兩個大國,大越與大羅先後為楚所陷,鄺人不得已,只能正視現實接受了條件。
和談以後邗國雖然獲得些許喘息,但國力終是大損,淪為吳楚之間無足輕重的小勢力。
不過廣陵廣王的名頭倒是因此而起,在那些不願離開故土的揚越宗族間傳承。
東漢末年,越人先祖盤瓠氏十二遺族之一的蔣氏繼承了末代廣王。
只是隨著孫權教化山蠻,引越為民的政策逐見成效,越來越多的越人放棄了執念。
所謂廣王聲名也漸漸淪為傳說野談。
今人所敬十殿閻羅第一殿的殿主秦廣王,便是末代蔣氏廣王的化身。”
慶雲聽到此處,忍不住一拍大腿,“哎呦,原來秦廣王老爺還有這樣來歷,我還是頭一遭聽說。”頓了一頓,又遲疑地問道,“不過師姐緣何對這些歷史如此熟悉?”
瓠採亭自覺有些失態,話題扯得遠了。
但她見慶雲問的誠懇,一副可憐兮兮求真相的樣子,便也正色答道,“越人尊盤瓠氏為先祖,我的姓氏就是盤瓠氏十二直裔之一。
現在中原人有時也將這個姓氏寫作樸,乃是取了字意。
我們的先祖因為中原人的擴張不斷南遷,從淮揚遷入巴蜀和嶺南。
我族先人無法適應嶺南的瘴氣蛇蟲,便和大多數越人一樣,出海另尋天地啦。”
海這個字,對那個時代的人有著無與倫比的震懾力。
那代表了一種無法征服的力量,一個隱遁著神獸散仙的異界。
慶雲不禁驚叫,“瓠師姐是從海外坐船來的?”
瓠採亭螓首輕搖,任由和風輕梳貝齒,侃侃而談,
“那倒也不是。越人先祖確實善長航海。
自海北溯,達北海之隅,《山海經》所云朝鮮之地。殷亡之後箕子國之。
箕子殷商封地本鄰於韓,因此他把周邊一些部落夷國所在統稱為韓,以懷故地。
以韓江為界,江左為箕子國,江右為三韓地。
盤瓠之國,本號大羅,為商周所攻,散落夷方。
我的族人雖遠遷弁韓,卻不忘初心,轄地仍稱盤羅國。
(筆者案:《漢書》作半路國,音譯也)
後來中原歸漢,漢軍又打到韓江邊,改韓江為漢江,三韓便和中原又有了往來。
一些族人因此遷入燕地做些草藥毛皮的生意。
我的父母便生在關內,隨魏都南遷到了洛京。
此番南下,我又算是重蹈先祖故土了。”
聽著少女天南地北地一陣神聊,慶雲心下悵然,恨恨道,“師姐見識廣博。不像我自小便隨叔叔在此隱居,還不知道外面有這樣一番天地。”
瓠採亭略搖了搖頭,雙目間融入了些許長者般的慈愛,“這到並非我見識廣博。只是這些故事在我們族人裡代代相傳,以寄託對故土的思念。不過,以慶師弟這等堂堂七尺男兒,倒卻是應該出去闖一番天地。”
少年聞言臉漲得通紅,扭捏了半晌,“我,我答應過陳叔叔。沒有他的允許,是不可以遠行的,尤其是……”
“尤其是什麼?”
“尤其是北方。只要跟他學了劍,就此生不能踏足魏土。”
採亭不耐煩地哼了一聲,“這是那個迂腐的師叔過了氣的承諾。此一時彼一時,師叔他自己已經在北上的路上了。你要是也想出去北邊看看,不妨同往。”
“怎麼可能?陳叔叔說過他也不會再去北方的。而且,而且早上他還在教我學劍呢。”少年的眼球幾乎都快從眼眶裡彈了出來,滿臉寫的都是難以置信。
“那你何不自己去看看?”說這句話的時候,瓠採亭一臉的俏皮,眉目彎作完美的弧度翩然飛舞,似是帶動了漫天柳絲隨風齊動,飄起萬里風煙。
天地萬物彷彿漸隨風煙淡去,遁入空濛,只餘幾道簡筆,幾點硃紅,描出一抹動人,印在光滑如玉的鵝卵上,烙在此間懵懂少年的心尖。
有些女子,實在是笑不得的。
忘情一笑,
或傾一城,
或傾一國。
或如此時,
不覺間攪動了天下。
》》》》》敲黑板時間《《《《《
按照本文設定,幹嘗斷與區鈊二劍鑄於春秋,那麼這兩把劍可能是鐵劍嗎?
西方傳統史觀認為,古中國進入鐵器時代比近東要晚大約一千年。
在公元前2500年到1500年這個千年中,近東出現過隕鐵匕首。在西方主流觀點裡,這不能作為掌握冶鐵能力的證據,因此也不能被視為進入鐵器時代的標誌。中國同樣存在類似隕鐵器物,只是年代略晚些。
在公元前1500年到500年這個千年中,已經有數十件粗製鐵器在近東地區出土。而根據我國近些年的考古成就,也已經發現了公元前1500年的鑄造鐵條(甘肅臨潭磨溝遺址),以及春秋時期碳鋼劍。甚至還有鐵玉鑲嵌的鐵劍(三門峽西周虢國墓)。在事實上技術水平至少是不低於近東的,只是發現件數較少。在《古今刀劍錄》中記載鑄造的周刀劍,既有銅劍,也有鐵劍。在西方研究裡,因為他們沒有像樣的文字歷史,因此他們也拒絕一切文字歷史,這些器物大多不被提及。但是自春秋晚期開始,中國已經有鐵製兵刃鑄造,這已經是有實物佐證的事實。至於文字記錄,那更是比比皆是。晚周諸國皆設鹽鐵之官,齊管子的《鹽鐵論》是經濟戰最早的論文,可見當時鐵礦,鐵器貿易已成規模。東漢典籍《吳越春秋》稱:干將作劍,採五山之鐵精。《絕越書》雲:歐冶子、干將鑿茨山,洩其溪,取鐵英,作為鐵劍三枚。一曰龍淵,二曰泰阿,三曰工布。可見本文設定二人出師作品為鐵劍,並沒有破壞歷史的框架。
我們再說回西方定義的鐵器發展史,公元前500年後被“主流”學術認為是近東的晚鐵器時代,而中國也開始進入鐵器時代的時期。中國軍隊在漢朝早期仍在大量使用青銅武器,這也被西方學者引為詬病中國鐵器鑄造技術晚成的證據。
而事實上,這裡面有幾個重要原因:
第一,眾所周知,秦始皇時期曾經對冶煉業做過一次全國性的清查打擊,民間冶煉被明文禁止,甚至金屬產品都曾經遭到統一收繳和破壞。
第二,中國的青銅冶煉技術非常非常之成熟,青銅依靠銅和錫的配比,可以具有不同特性。武器用青銅的硬度並不亞於早期碳鋼,而沉重的銅劍身更容易破開當時主流的木竹盾牌。周代青銅器精細處,可以用銅絲鑲玉,鑲金,鑲鐵做出非常複雜的器形,遠遠超過近東青銅器複雜程度。大型器皿如鼎的鑄造,也不會產生結構龜裂。可以說當時中國青銅器的鑄造水平代表世界古代青銅器工藝最高水平。以鑄劍術為例,具有鉻保護層的越王勾踐劍是無可爭議的青銅武器之王,同期世界各地的鐵鋼刀劍無論在硬度還是耐腐蝕程度上均無法勝出。寫到這裡,我知道會冒出許多“學者”質疑古代鍍鉻的可行性,沒關係,本作專治各種疑古不服,後文也會將當時的工藝手段重新復原。所謂考古,實物為大,現存的文物還不足以證明一切麼?
第三,和技術對應的,當時鑄造業的供應鏈由國家統籌規劃,原材料供應,工匠儲備,對應衙司都已經成為成熟體系,產能規模極大。而整個產業鏈,在漢代以前都是以青銅為中心構建的。軍備是國家重大支出之一,精貴的技術,並不一定適合普及。
第四,近東鐵器大國西臺王國,也就是現今土耳其地區,當時人口不足三百萬,王權也不及古中國集中。與埃及作戰,舉國兵力不過萬眾之數。而周朝核心區域人口已經接近三千萬,西漢人口超過六千萬。中國的軍隊當時是百萬體量,戰國長平一次區域性戰爭就能坑殺四十萬人。在這樣的體量下,官方一定會使用更加成熟,價效比更高的技術,對新技術的更替就會有滯後效應,這也是非常容易理解的。
綜上所述,根據考古發現,中國鐵器出現的時間,器形技術的複雜程度,並不遜於近東。而全面普及的時間,尤其是軍事化時間較晚,只是因為缺乏全面更替成熟廉價技術的誘因而已。